Friday, October 08, 2010

教育的支出

現在孩子出生之後,有家長會為子女成立教育基金,甚至買保險,這些基金保險說到十八歲時,便會有一筆金錢可以拿到,跟著便有家長想到可以用這個方法去儲錢,作為子女讀大學時的費用。家長經常說一個孩子便得用父母四百萬,也許很多家長都聽到子女到外國讀大學,便已要用超過一百萬了,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便要開始儲錢了。無論如何,儲錢是一個好習慣,但是否一定要用這麼多錢,才能讓子女讀完整個大學課程呢?另外,支持學生完成大學課程,是不是一定是父母的責任?我想,大部份中產以上的家長也是這樣想,但是實際是不是呢?如果父母在子女完成大學前,經濟出現問題,學生不能完成大學,責任便是要算在父母的頭上?我想,不是這樣吧。

香港在回歸之後,政府為了推行知識型經濟,所以便推出增加大學學額,雖然政府投放在大學教育的錢是多了,但相信增加的金額比增加的學額少,所以大學教育的支出都回到學生和學生家長身上,跟著每個都在說,大學學歷已是基本要求,所以家長亦順理成章的覺得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完成大學課程,教育的責任才完。我自己的想法是,當社會上的人大都是大學生是,大學生已不足以成為謀生的條件,從另一個角度,有沒有大學學歷已差不多了。當然,對於某些專業來說,例如醫科,工程等等,大學教育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必經之路,但是對於其他大部份的行業來說,只要有心,都可以由低做起,亦可以自行報考相關資歷,例如會計,律師,資訊科技界當中的大部份資歷。另外,如果家長能力不許可,學生也可以在職時在工餘進修,例如公開大學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制讓在職人士進修,拿取相關的學歷。在職人士,可以用收入來交學費,而沒有經濟收入的,也可以向政府借錢交學費,所以其實學生本身,其實已有能力去支持自己讀大學,現在只是大部份家長都覺得應該是家長供養子女的其中一個責任。對於大部份中產家庭,子女在香港讀完四年的大學課程,學費便是二十萬左右,如果家長再慷慨一點,給子女零用錢,相信對大部份中產家庭來說,相差也不多。

我會想,如果學生是有心有能力去讀書,而父母有能力的話,幫子女交學費和給他們生活費,可以讓他們專心學業,實在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子女是無心向學,又找不到工作,父母也許會一湘情願的覺得,子女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學歷不夠高,所以便出錢給他們上大學,甚至讀碩士等等,其實是將問題推後,也許早一點給子女去社會闖闖,辛苦過後,他們才會明白學歷有時真的是需要的,而工作就比上學好得多了,到了他們明白之後,也許會珍惜可以讀書的機會。對於家境不太好的家庭,也許要坦白的對子女說,父母沒有能力去支持他們讀大學,但是他們可以向政府借錢,而他們也可以靠補習來賺取他們的日常生活費,令他們更珍惜學習機會。

在香港,現在一般來說,一年的學費是近五萬,所以讀完三年大學是要十五學費,生活費也許和讀中學時差不多吧,所以如果家長以供子女讀完大學學士課程為己任,那麼三年的大學課程便已是近二十萬了。首先,因為大學的學額增加了,所以可以入讀的學生人數多了很多,而簡接卻令學生的質素下跌;從前,香港實行精英教育,可以入讀大學的人數不多,而當時大學亦只得兩間,政府對大學教育的津貼不多,但是現在可以入讀大學的人數多了,政府卻不是按比例增加津貼,所以經濟的負擔便得由學生或實際是由學生家長負上了。(現在由三年大學改為四年大學制度,從某個角度來看,便是將以前的中七,由在中學讀變成在大學讀,對學生來說,不用再對某些學科讀得很深入,但是從經濟上來看,這一年的教育,便由中學變成了大學,支出是多了,亦即由學生和家長的負擔亦多了。)

近日在大學裡,遇上越來越多的內地來港的學生讀書,由學士到博士都有。我上網找,原來早在幾年前,香港的大學已經在內地招生,如果內地生可以入讀香港的大學,大學會提供助學金,另外,在香港讀完三四年大學,如果在香港再工作多三四年,居港滿七年,他們便可以申請香港的身份證。我跟在大學裡遇到的內地學生談過,他們說如果成績好,可以考入中文大學,中大的助學金足夠支持所有學費,而他們只是要支持自己的生活費,如果成績不足以考入中文大學,也可以考入城市大學,但城大的助學金只足夠支付部份學費,學生要支持餘下的學費,每年便是三四萬港元。在內地教育網站看到學生的留言,香港的大學在內地的收生標準,是和清華,北大等內地最高學府差不多,亦即如果學生有能力考入內地這些名大學,其學業成績便足以到香港的大學就讀,對於一個內地學生,他們便會想如果可以免費在香港讀大學,又可以在中國這國土上最國際化也(似乎)最先進的方地學習,也是一個新的體驗,便會考慮來港讀大學。當然,他們自己亦會考慮,可以在內地最出名的大學讀,他們在內地的發展也有很大幫助,所以他們也有不來港讀大學的理由。

至於在大學作研究生,大學便一定會提供助學金(否則,內地學生便會回內地進修去),金額除了足夠支付學費,還足夠生活費;我便認識一位內地生,他拿了助學金,交了學費,除去了宿費和生活費之後,他還可以儲到錢帶走。我不是覺得他們拿走香港人的錢不公平,因為他們在學時也會對大學大貢獻,我只是覺得,如果一個學生能考得好成績,就算是內地學生,他們在香港,便可以找到免費的大學教育,那麼香港的學生呢?

現在香港的大學學額增多了,所以可以在大學就讀的學生便多了,亦即學生的成績便更參差了。大學為了可以招收高質素的學生,所以大都以金錢來吸引學生,例如學生入學時是拿了好成績,便可以得到某一個金額的助學金,也許已經足夠支付學費。另外,香港也有很多不同獎學金,只要成績好,是可以得到的。

香港學生主要的留學國學以英、美、加拿大、澳洲為主,就以英、美和加拿大來說,也許全自費去讀,便得用上一百幾十萬了,而且不得在當地兼職;而據說,在澳洲留學是可以兼職的,所以負擔是可以輕鬆一點。其實找一找資料,發現原來有些國家是免學費的讓留學生學習的,例如德、法、和瑞典,但這些都不是香港學生的熱門留學國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那裡不是以英語為主的國家,學生要先學好當地言語,才能到那裡留學去,而近來我找到網上資料,瑞典開始有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大學課程,所以如果要去留學,又不想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家長其實可以考慮讓子女到這些國家去留學;要多學一種外語?那不是更好嗎?至於那裡沒有親友照顧,擔心子女的生活?其實可以去留學,子女也都超過十八歲了,絕對是有能力去照顧自己,而且香港學生主要的留學國家,反而是有太多中國、香港等華語的學生了,用外語的機會反而不多,亦沒有心去真正感受外國的文化和民情。所以去一些冷門的國家去留學,其實也許是一件好事。

另外,可能又有家長會覺得,如果所讀的大學不是英、美、加拿大,所讀的學位在香港是不受認可的;首先,在香港那些人會理會別人的大學是否認可,便是如果再深造下去,本地的大學會看考生是讀什麼大學,另外,如果是考政府工,也許他們便有其認可大學的清單,其實除了這兩種人之外,只要是大學畢業,除非所持的是很出名的海外大學,大部份公司也不會理會是什麼大學了,到了入職之後,也許這一生人也不會再用上那份大學畢業証書,那麼,為什麼要那麼計較是否英美大學呢,尤其是那些學校是免學費的呢?

這個世界已走上了一條知識型或高增值的路,而高科技和創意為經濟最大的支柱,而這些東西背後,便是專業人材。所以我覺得眾多國家都在吸收高質素的人材,或可以吸引到有潛質的人去他們的國家,所以吸引留學生便是其中一個方法,只要有好的成績,是人材,這些已發展國家都會歡迎這些人去讀書,例如以獎學金去吸引他們,跟著希望當中有些會留在這些國家工作,回饋國家,讓他們移民定居。換句話說,只要學生的成績好,便不愁沒有大學取錄,甚至不用付出高昂的學費。

至於怎樣才能得到好成績?我想,不是要在中小學階段要父母陪伴在側做功課,幫助溫習等等,而是要學生本身喜歡學習,語文能力好,閱讀能力高,又有獨立思考能力,到中學要準備考公開試時,學生便會主動地去學習,自發地溫習,這樣他們的成績才會好的,亦更容易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很喜歡你這篇文章。我家有兩個小小孩,真的不想為孩子的教育用光花光,想留給自己一些退休金。冷門的留學國家是個好提議。關鍵是怎麼教育孩子自覺讀書,讀好書,將來能拿到獎學金上大學和/或研究生。

Herbert SHIU said...

其實只要是讀到書,又或你覺得真的讀下去是對子女有益,而不是為推後畢業工作的時間,都值得讀下去,現在所有學生都可以向政府借錢給自己讀書,之後他們自己出來工作還,所以父母真的不一定要付足錢給他們讀大學,問題只在於環顧身邊朋友,你會發現他們已將供子女讀大學為己任,好似父母唔出錢比佢讀係父母既問題。

可以這樣說,只要子女有心讀,有能力讀,係香港,必定可以找到途徑讀下去,如果子女讀得好,而家庭沒有錢去讀,其實在讀大學之前兩三年已可以預知,可以找老師和朋友來討論,找方法。所以當子女還小的時候,我就覺得不用那麼早便擔心。

再者,到子女要入讀大學時,他們應該已是十八九歲,他們應該有能力為自己去找方法,找自己的將來了,父母,其實真的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將來。

Anonymous said...

为什么大家都趋之若鹜的读名牌大学呢? 一定是收获大于付出的. 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 我一定会送我的孩子去名牌大学. 因为名牌大学的NETWOKR是其他大学不能比的.

Herbert SHIU said...

你所說的的確是事實,很多家長都想子女入讀名牌大學,我以前曾在投資銀行工作過,我看到很多基金經理根本不是讀經濟,但是他們卻是讀名牌大學的其他科目,所以你說人脈比較好,我亦同意。

最大的問題在於,你所講的收獲、付出、家長的能力,其實是指什麼,每個人心目中的定義都可能不同,那你可以用你自己的定義,比較客觀一點的去衡量,你為你的子女作決定。

當然,如果你所講的付出,是對於子女是否入讀名大學你都會付出同樣的多,那麼我絕對同意你所說,讓子女試試入讀名大學。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家長為了子女要入讀名大學,因而會付出更多,那麼便要去思考所額外付出的,是否和子女入讀名大學的收獲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