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8, 2011

看《那些年》後感

這是一部近來很受歡迎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根據台灣新晉網絡小說天皇九把刀所寫的同名小說,由九把刀親自執導拍攝而成。故事內容是九把刀根據自己高中時和一女同學兩小無猜,關係像霧又像花的關係,純真的相處,不求回報的追求,到最後昇華為終生好友。如觀眾代入當中男女主角,可能重燃對單純的愛情的憧憬,勾起並回味自己曾經輕狂的青春。

如你有打算去看這部電影,我的建議是先不要繼續看這文章,先讓自己好好的去享受這部電影,讓自己去感受、感動和回味,之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還未遲;如你已看過,又或你根本沒有打算去看這部電影,便可以繼續看下去。

代入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代入的是主角的父母呢?這個故事便不是青春愛情片,而是恐怖片了。

故事其實是故事作者九把刀的成長故事,很多故事內容其實都是真實的,只是部份故事由事實改為作者期望發生的情況。這故事發生於高中階段,應是相等於香港的中四吧,故事開始時,女主角是一個品學兼優,在父母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男主角是一個會在上堂期間「打手槍」(即自凟)的男學生,女兒被一大群男學生圍著(包括男主角),而個男同學都想追求女主角,雖然故事中所見,班中男女的相處都發乎情,止乎禮,但單聽學校有這樣的學生,感覺就是色情狂,女生處身其中,便足以令父母為子女(尤其是女兒)轉校。這令我想到香港也間中有報導中學生在公眾地方,給其他人拍攝到有過份親熱的行為,而這些學生就讀的學校,也會給家長們覺得是校風低落,望而生畏的學校。

女主角的父母在整個故事中也沒有出現,不知他們是否清楚知道女兒所處的學校是怎樣,女兒在學校發生了什麼的事呢?男主角有那樣出位的行為,理應會傳遍全校,所有學生和家長都應知道,但男主角之後被編坐在女主角之前,女主角的父母也沒有出來反對過,而女主角之後主動要求男主角放學後留校溫習,課室中只餘下他們兩個,連橫風橫雨的晚上也是如此,也不曾見過女主角的父母要女兒早點回家,感覺有點奇怪。故事中提及班中收集的班費不知所踪,訓導要求全班同學寫出自己懷疑偷錢的同學名稱,之後便搜查最多同學懷疑的三個同學的書包,有同學挺身說不應懷疑同學,女主角也站起來支持,結果是女主角和一眾男同學一同受罰,女主角說她覺得很丟臉,相信如果女主角父母知道了,可能會覺得女兒給其他同學帶壞了。所以,由以上故事所見,故事當中的中學,從家長角度,其實校風不太好。

男女主角的校園故事,便好像是在印證「求學時不應談戀愛」的正反兩方。對於男主角,如果沒有女主角激起他的鬥心,似乎男主角是不會努力讀書,對男主角來說,談戀愛是令他學業進步了;而對於女主角,雖然校內成績還是比男主角好,但她的公開試卻因病而失手,成績不如理想,只能入讀師範大學。如果父母沒有細究,只看成績,可能便會覺得女主角是因為受男主角的影響而成績退步了。

各學生高中畢業後,便各自入了不同的大學,而大學的情況更是令人驚訝。男主角入住大學男生宿舍,閒時便在看色情電影,更甚者是有男生帶女孩回到宿舍內發生關係。原以為台灣是比香港的風氣保守一點,但似乎也相當開放,那麼現在本地的大學宿舍內的真實情況,又會是怎樣呢?記得多年前的香港電影「記得香蕉成熟時」,便提及大學生是會在宿舍內異性同學房間過夜,那麼發展到今天,又會如何呢?相信本地父母更擔心的是,如果子女是出國到更開放的西方國家留學,而且父母不在身邊,會否更變本加厲呢?無論如何,似乎在子女還小,還肯聽父母說話的時候,多傳一些道理和價值觀給子女,比將來子女不在身邊時擔心的好。

男主角習慣在家中全身赤祼,甚至在天台溫習亦如是,他母親經常對他說要穿衣服,但他從不聽,另一方面,男主角的父親,原來也是習慣在家中赤身露體。可見(母親)言教,不及(父親)身教,這值得家長作為借鏡。

故事作者九把刀,其本人也是一個值得家長反省的對象。他本身的成長便好像故事中男主角一樣,在高中期間,應是被認為是壞學生,但到最後,入讀大學研究院,跟著開始寫網誌小說,受到歡迎,到最後成為導演,將小說拍成電影,電影主題曲也是由他填詞,而亦見小說、電影和填詞很有水準。給我的啟發是,每個孩子,未必盡如父母的期望般成長,但是只要一個人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跟著去發揮,便可以打開他的一片天地。而父母最擔心的是,是如果孩子找不到專長,又或專長不足以在將來謀生,這便不是孩子的專長,如此,孩子只可以在空餘時間來發展,家長會告訴子女不要花時間在那些沒價值的專長上,專心學業。但是如九把刀的父母便是如此,便不會有今天這身兼作者和導演的年青人了。由此可見,當父母的,便是要去小心觀察自己的子女,提供機會,讓他們嘗試不同的技能,希望找到他們的興趣和專長,讓他們發展下去,期望有朝孩子會因這專長,建立自己的事業,渡過豐盛的一生。

後記
最近開始看《那些年》的小說版,並沒有提及在課室內「打手鎗」的事件,不知是作者在寫小說時沒有提,還是在電影中才加上去,令電影有更多商業元素,增加吸引加。但我自己則覺得應該是在電影才加上去,因為,這樣實在太瘋狂了。

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網誌成書了

第一天開始寫這個網誌時,抱著的心態是要去寫下自己的心路歴程,讓將來自己,也包括女兒,可以從中找到當天的片段。這段期間,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過或現在便是身處當中,學校很多,課程很多,感覺到處都是機會,但實際上,可能也真的只是一個沒有結果的機會已而,感覺很無助,看著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應要怎麼做。我慶幸自己寫了這個網誌,令自己可以冷靜的去思考,然後寫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六個年頭了,更慶幸的是得到很多的家長的垂青,很多家長默默的支持,因此,我更有幸和部份家長相識,有些雖不曾遇上,但交心分享,互相支持,實在是上天給我的恩賜。

透過這個網誌,讓我對我身邊的家長認識更多,成立之初,沒有什麼統計,所以我不知有多少網友曾瀏覽我的網誌,所以我加了一個小小的廣告欄,我不是想因此而有任何收入,只是因為這個廣告欄可以顯示我的網誌在某段期間內有多少人曾瀏覽。根據這個廣告欄的遊戲規則,要累積足一百美元,Google才會寄給我一張支票。但我可以告訴大家,我這個網誌五年多以來,累積了二十多萬次瀏覽記錄,但我卻不曾為此有任何回報,以現在每日的瀏覽次數來看,大概還有五至六年,我才有機會收到第一張由Google寄給我的支票,到時,我也許會將它裱起來留念。我不是暗示大家要去開啟廣告欄內的網頁,這不是我的本意。

近年,Blogger提供了統計資料,所以現在我便看到我的網誌有多少瀏覽次數,用什麼瀏覽器,是由那個地方瀏覽的,又或是用什麼字眼搜索到我的網誌。以下是一些觀察到的重點:
  1. 我相信很多家長首次找到我的網頁,便是在搜查網站找有關學校的資料,而學校之中,次序為根德園、蔡繼有學校、國際英文幼稚園、宣道小學。另外,亦有以虎媽來搜索。可見,很多家長首先想在網上找到一些有關自己心儀學校的資料,及後才繼續看到其他文章的。
  2. 網友絕大多數是香港本地的家長,次為美國,之後便是中國內地、新加坡、台灣、日本、加拿大、英國、澳洲和澳門。
  3. 最受歡迎的文章,還是有關根德園和國際英文幼稚園,之後便是蔡繼有學校和怪獸家長的文章。
  4. 最後,可以這數年來,用Internet Explorer來瀏覽的次數慢慢下降,而用Safari的次數則上升,跟著便見Mobile Safari也有上升趨勢,可見用Mac機和用手機(尤其是iPhone)的人越來越多。
數月前,有出版商聯絡我,商討將我網誌的文章編輯成書來出版,令我受寵若驚,這本書名為《贏在起跑線 ~ 我的名校之路》。


看到這個書名,沒有沿用我網誌的名稱,書名似乎在鼓吹看重名校,但相信我網誌的長期讀者,看過我的文章,也知道我不是考慮學校名聲,而是真的去思考教育理念和女兒的成長。書名是出版商建議,因為出版始終涉及商業決定,出版公司投資在出版之上,我總不能只考慮自己能出版便算,也得接納出版商的建議。再者,蔡繼有學校的確被人冠以名校之稱,女兒能入讀,某個程度也算和書名相附吧。

老實的說,將文章編輯成書,並不會令我有可觀收入,但我卻喜見的是文章可以接觸到一些不經常在網上瀏覽的家長。出版商在我網誌上的文章,選擇並重整文章,將有關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亦將我部份的過長的文章分為兩篇或三篇,令讀者讀得更舒服。我網誌上的文章,很多都是我在午夜夢迴時所寫,半夢半醒之間來校對,也真的還留下很多錯別字和不通順的句子,這次編輯成書,校對不能馬虎,小心的一句一字來校對,原來也發現了不少錯處,在此真的要感謝各網友對我網誌的包容。另外,因為網誌每一篇文章都有刊登日期,而書中則沒有,所以有一些時間性的字眼也會被適當地修改。

在網誌上而又在書中出現的文章,會繼續原原本本的留在這個網誌上,繼續讓經網上瀏覽我網誌的家長可以繼續看到那些文章,所以網誌會繼續讓網友瀏覽。另一方面,書本卻會讓從來沒有看過我網誌的讀者,以一個較有系統的模式來看我的文章。希望透過這兩個途徑,可以跟更多的家長交流,讓最終得益的是我們的下一代。

Saturday, November 12, 2011

再談IB

在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時,便開始接觸IB這個教學和評核模式,那時上IB的官方網站,對這個學制認識更多,其詳情不在此多贅。之前參加了學校為家長而舉辦的家長講座,講解IB和學校怎樣去實踐這個教育模式。

這個講座首先由校長解釋為什麼蔡繼有學校只在十一和十二年級實行IB課程,解釋原因是IB三個課程是獨立的,即某一學校可以選擇實行當中的某些課程,而三個課程之中,十一和十二年級所實行的DP是歴史最悠久的,教材和應試材料也較充足。我自己作為家長,則覺得學校由一年級到八年級的課程,其教育理念和IB所建議的差不多,我相信對於學生的培訓和其他實行所有年級都是IB的學校差不多,既然我們的子女都是接受差不多的教育模式,學生又不必要用IB課程的成績來升學,我便覺得不需要一定要學校經過評核來實行IB其他的課程,學校可以設計自己的教材,我便覺得更靈活了,再者,學校也不必要多費金錢來進行IB評核,加重了家長在學費上的負擔;所以,我是認同學校只在十一和十二年級實行IB課程。

之後,講座由學校由外地請來的IB顧問來講解IB課程和現況,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尤其重點是世界上各國有多少學校是採用IB課程,最後是IB的應考和評核方法。學生考IB的成績,最高為45分,而整個世界來說,平均分為大概30分。

最後,講座由校方繼續介紹學校將會怎樣實行IB課程,例如提供那些科目。由於現時學校十一年級只有廿多人,所以學校便不能提供很多科目供學生選擇。我相信,到我女兒九年之後開始就讀十一年級時,那時的十一年級的學生人數一定比現在多得多,所以學校提供給學生所選擇的科目會比現在明顯的多,現在報考蔡繼有學校小一的學生,人數亦比當年的多,學校可以選到質素更高的學生,所以到他們十年後應付IB的能力和成績,亦應會比現在的更好;再者,因為學校已有多年IB教學經驗,到時在一年級到十年級期間,學校亦可以因應十一年級開始的IB課程早早在低年級為學生預先準備。由此可見,只要學校繼續實行IB課程,學校定可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令學生受惠。

講座最後由中文大學負責收生的職員講解現時中文大學對取錄新生的取態,尤其是應考IB學生。總括來說,中文大學會一併考慮以IB成績報考中文大學的學生,而不設任何限額,現時取錄IB學生的最低要求是30分,個別學系會提高收生要求,例如法律系是38分而醫科為43分,或會要求考生參加面試。當晚該職員因不想令家長收到不全面的信息,所以不肯透露去年中文大學取錄IB成績的人數和比例。就這個講座而言,因大部份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唯獨是這部份只有本地大學中人才可以提供,所以我覺得這部份是當晚最值得家長留意的地方。

近年所見,世界一體化,每個國家都希望以高增值、知識型行業,為國家帶來更可觀的收入和外匯,改善國民生活,結果是每個國家都想吸納人才,而人才的定義,並不是某個人是讀了什麼課程,考了某一個試。同樣,大學亦然,大學的畢業生表現,學術研究成果,便有賴於大學是否取錄高質素的學生,只要這個學生可以證明或能顯示出他是才能出眾的,就學術成績而言,那管這個成績是本地公開試,外國的任何公開試如IGCSE或是IB,大學都會考慮,不會規限自己只能取錄或取錄多少以某考試成績報考的學生人數,否則,只會是固步自封,到最後連本地學生都放棄吧。

所以,我相信本地大學,一定會考慮在本地就讀IB課程的學生,亦因IB課程更貼近大學課程,大學反而應會另眼相看,至於是否經聯招(JUPAS),根本沒有所謂,分別只在乎報考的途徑吧,再者,在本地讀IB課程的,大都是香港人,本地大學因為學生所讀的課程不是本地課程而不取錄香港學生,這個道理怎樣也說不通吧,這班可以就讀IB課程的學生,其學校一定不是受政府資助的官津和直資,只可能是私校,他們在沒有政府直接資助下,完成IB課程,家境肯定大都是中產或以上,學生是私校千挑萬選出來的精英,如果本地大學反而把這班精英推出外國去,簡直就是與整個香港社會為敵。外國很多大學,包括了不少出名的大學,也會提供獎學金給學術成績優異的學生,為的便是希望當中有些畢業生會留下來工作,或作學術研究,間接提高該國的勞工人口質素,這樣,國家付出的獎學金和之後帶來對國家的回報相比,便微不足道了。

跟很多蔡繼有學校的家長談過,雖然很多家長都會為子女計劃在畢業後到海外留學,但亦很多會打算讓子女留在香港升本地大學。以前,很多家長(包括很多曾考慮蔡繼有學校的家長)都會覺得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便一定是打算讓子女畢業後到海外留學,經過這次講座後,應可以解開他們的疑慮,放心的讓子女報考或就讀以IB課程為終點的蔡繼有學校或其他同類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