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9, 2012

「一命二運三風水」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這是一句中國的傳統名言,自小便從家父口中聽到,因為「命、運、風水、陰德」等等,都令人聯想到是有關命理的,所以當時自己對這句說話的理解為:「人一生最重要是生的命好,最好是生於富家,如果不能生為富家子弟,能一生行運也不錯,如果命和運都不好,便攪攪風水旺一旺自己,如果連風水也沒能力改,便多些積陰德,希望有好報吧,最後,讀書只在這四項之後。」如果單看這句說話,以我沒有中學文學底子的理解能力,表面的理解的確差不多便是這樣,似乎是在導人迷信,叫人依賴身外之物,讀書更只是名列前四項看似和命理有關的事項之後。

自女兒出生成長就學之後,再回看這句說話,開始感到當中的道理,並不是迷信,在人生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應用得上,之前便在自己另一個網誌講述其在教養子女的應用,今次在這個有關教育的網誌,便又嘗試寫寫我對這句說話對培育子女的應用。

「命」,是天生的,其實可以理解為子女天生的天資、性格、喜好,也包括了天生的問題,例如自閉症、讀寫障礙、亞氏保加等等。父母想一想,尤其是有多於一名的子女的父母,相信便會感到每個孩子天生就是不同,有音樂感的便自然會喜歡音樂,同是有音樂感,可能有些是喜歡作曲,有些是喜歡演奏;另外,有些是骨胳精奇,反應快,天生便是運動健將,有些天生外向,整天坐不定,喜於人群中和其他人一起玩耍,喜在別人面前表演,表現自己;而有些則較內向,喜歡靜靜的坐在一角思考自己喜歡的問題,或閱讀自己喜愛的書。

所以,孩子的天性、能力和喜好都是天生的,父母所能做的是去認識自己的孩子,順著他們的天份,協助他們去發展他們的潛能。差不多可以說,是不可以改變的。

既然「命」是有關一個孩子天生的部份,其他的都是指後天的,而「運」是可以理解為孩子成長的階段,而後天的一切事物當中,影響孩子最深的,便是家庭,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整個成長階段,模彷和學習的主要對象是父母,如果家中也和老人家和傭工同住,他們同樣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孩子,而如果父母是雙職,老人家或傭工才是陪伴孩子為時最久的人,他們的價值觀、性格和想法,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比雙職的父母更大。所以,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稍次於「命」(天份)之後的,便是後天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和價值觀的傳授,而父母的身教,更比言教重要。

至於「風水」,同樣是有關於孩子後天的成長,和「運」相比,風水並不是家居的五行佈局,而是環境,亦即是孩子在家以外所處的生活環境,就現代的孩子而言,便是生活起居的環境(例如那個社區、鄰居等等),所就讀學校的校風、老師和同學。回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天生資質已定(命:天資),有一個明理和懂得教導孟子的母親(運:家庭),跟著孟母再想到孟子成長的環境會對孟子影響,雖不及孟子的天資和家庭的影響,但如果可以改善的話,還是搬家至較好的地方(風水:在外成長環境),所以便有孟母三遷這件事。

在香港,也許「風水」便可理解為家庭的居所,例如家居附近是否很「雜」,鄰居多是什麼家庭背景,對於學習而言,便是學校的校風,和所處的校區,如果同學多是純品,他們家庭都多是重視學業,同學之間在學業上有良性的競爭,相信家長也會比較放心。

由以上看來,第一至第三項,都是有關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為天資,家庭的培養,以及成長的外在環境,也相當合理。

「陰德」給人的感覺很玄,令人覺得定是和命理迷信之類有關,例如向宗教組織捐獻,但是想深一層,談得上「陰德」,便一定涉及其他人,試想如果是一個人住在荒島之上,不論他做什麼,也談不上積陰德與否。所以說要積陰德,首先便是於別人有恩德,即肯幫助別人,為人不計較,不怕「蝕底」,當然更不能影響和得罪於人,不可佔別人便宜,合群和能與身邊的人保持良好關係。

看過黎智英先生的書,姑勿論是否認同他的言行,但他的書中多次提及,從商之所以可以賺到錢,是因為商人協助別人解決了他們問題,所以商人便可以因此賺到回報;既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也可以說是有德於人(暫且不去論討那些官商鈎結,為商不良等問題);及至職場,如果是打工的,如果是盡心盡力工作,也是幫助任職的公司或機構完成工作,於該職場無功也算有勞,至於要對所任職的職場有較大的貢獻,便得有過人的解難和工作能力了;打工的至少也不至於無心工作,有負於該職場,如此也可以說為「缺德」。

排行第五的是「讀書」,這亳無疑問便是和讀書有關,可理解為學習的能力或學業的成績。單以學業成績來看,天資和家庭的培養,再加上成長的環境,例如天資聰敏,加上父母的資源,再加上有同樣好學的朋輩,孩子的學習的確是事半功倍。「將勤補拙」也是有的,但是一個人算是勤,其實也是他天生的性格,或是後天受父母、朋輩或環境所培養所成的。所以有說一個人是否是讀書的材料是天生的,或是他的學業成績,也是受前三者所影響,所以「讀書」是在首三項之後,由此看來也未嘗沒有道理。

至於將「讀書」理解為學業成績,它的重要性是在「陰德」之後,而「陰德」可以理解為個人的質素和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就一個人的成就而言,個人素質是比學業成績更為重要,相信在職場打拼多年的家長,必定有很多類似的體會,所以這並不是什麼迷信或和任何命理有關。

長篇大論之後,可見「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並不一定和迷信或命理有關,當中的確有其智慧。子女出生,天資已定(即「命」),父母可以改變的,是家庭的教導,父母的身教(即「運」),和選擇子女成長的成長環境(即「風水」),而培養子女的個人素質和與別人相處溝通的能力(即「陰德」),便更比學業成績(即「讀書」)重要了。

也許作為父母的,便應時常提提醒自己是否只在意改善子女的學業成績,反而輕視了子女的個人素質、價值觀等等的培養吧。

Tuesday, April 03, 2012

孩子病了,怎算?

記得自己的小時候,沒有現在那麼全面的健康教育,放學後和鄰居到公園玩,也不會特別注意衛生,一邊玩,一邊吃街上賣到的小食,也沒有著意去洗手,在街邊的小販,印象最深的是黑色的凉粉和綠色的崩大碗,飲完之後,看到小販只是將杯過一過一桶洗潔精水,再過一過一桶清水,便會當是清潔,不知那兩桶水會用多久,相信也不會經常換,那時的人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又不覺得會因此病了。所以感覺雖然當時大眾的衛生意識沒有現在的人那麼好(尤其是在香港經過沙士之後),但是病痛卻是少很多。就算是病了,除了嚴重的才去看醫生,輕微的病,則過數天便會復原。

而反觀近年,因為流感,學校會停課,感覺孩子病起來,也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痊瘉,見到有些孩子病了,嚴重的甚至要留院,輕的也多要吃抗生素,亦多了聽到如果孩子患了某些病,便得早點看醫生,早點落重藥,否則病情可能會急轉直下,另外,聽到如果有孩子病了,跟著聽到是全家都一同病了,尤其還有兄弟姊妹的,一同病起來更是頭痛之極,連成年人都病了,作為父母,自己病了還要照顧同樣病了的子女,便更加辛苦了。女兒年幼的時候,也試過晚上發高燒,要到私家醫院看門診,但是燒沒有退,而病床卻滿了,當時醫務人員跟我們說,全港的私家醫院的兒童病床都滿了,給了我們一張全港私家醫院的通訊名單,著我們自己逐間打電話去問有否床位,可幸當晚雖然沒有留醫,但燒還是退了。感到現在的小朋友是容易病了,而病得更嚴重。

從照顧女兒由小到現在的經驗所得,我的家庭醫生的做法是,通常先給女兒一些停止病徵的藥,例如止咳、停鼻水、退燒、止敏感的,讓女兒舒服一點,跟著再觀察女兒病情,看看燒是否不用吃藥也退了,胃口、精神是否良好等等,看看女兒的免疫系統能否擊退病箘或病毒,如果過了兩三天也沒有好轉,甚至變差,醫生便會配方抗生素。以前,如果女兒病了,我會先給她一些止病徵的藥,過了兩三天也沒有改善才看醫生,但是現在感到患病的情況嚴重了,所以如果有病,便會即時看家庭醫生,之後由醫生決定可以先吃止病徵的藥,還是一開始便會吃藥力更重的藥。

有說人類大量以及過度使用抗生素,雖然殺死了很多病箘,但是卻產生更多抗藥性的病箘,人類也得使用藥力更重的抗生素。不知情況發展下去,是否到某一天任何人一病,便已經要吃抗生素,醫不好便要逐隻抗生素試下去,而到最後,因為病箘的發種比人類研發抗生素為快,有一天便會出現沒有抗生素能擊退的病箘,人類到時只能避得就避,可能到時世界便發展到可以足不出戶,便可以上課和上班,雖然現在技術上已經可行,但到那時便成為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話說回來,如果孩子病了,對於學業而言,家長會怎樣做?再清楚去定義,其實是有兩個意思:是自己的孩子病了,家長覺得自己會怎做?孩子的同學病了,家長覺得孩子的同學的家長應怎做?

先說如果子女同學病了,我相信大部份家長都會覺得病了的同學的家長,便應留病了的子女在家,不要上學,留在家中多點休息,避免將病傳染給其他同學(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子女),學校有指示說如果病瘉之後,也要過兩天才可以回校上課,確定學生的病是完全痊瘉。

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子女病了呢?我感到有些家長的想法是,盡量令自己的子女可以回到學校去,原因可能是雙職父母的家庭,父母不能即日請假,沒有成人可以留在家中照顧病童,更甚是因為當天有默書、測驗或考試,缺席便會失去分數,對於非常看重學業成績而競爭很大的學校,缺席一兩次默書、測驗,可能已經影響了全年的名次,因為全年名次可能會影響升級後分班,甚至是被分為那個組別來升中派位,雖然病時的表現不會很好,但是總好過一點分數也拿不到,所以如果子女能力所及,家長也會迫於無奈要讓子女抱病回到學校去。在職的成人病了,也會請假在家休息,但是病了的學生,卻要抱恙上學,說香港的學生很「富士康」,其實並不為過。

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就讀,病了,我也會通知學校,並請班主任將當天功課托校巴職員送過來,所以放學時到校巴站拿功課便可,通常女兒病了也是精神的,便給她看看,懂得做的便做,問問其他家長,如果學校是教了的,而自己也懂得的話,便教教女兒,否則,便讓她回到學校時才請教於老師。另外,我最欣賞學校的是,我曾聽過有其他家長說過,她的子女在評估週病了,所有評估都沒有參加,但因為學校任何時間都在評估,而且成績表是沒有分數,沒有名次,所以即使沒有參加評估週,老師也可以根據平日的表現而得出評語,寫在成績表內。

學習,原為學習知識,學習生活,不是求名次,但是現今的教育制度,只講學術成績,是本未倒置,而從學生患病的安排,便更將這個問題突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