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1, 2012

我看《作死不離三兄弟》

這是一套令人感動的印度電影,《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故事講述三個大學生由進入大學到畢業後十年的故事,當中涉及很多有關教育的事,感動的故事背後,發人深省,令人思想教育為何物,作為父母的,可從中反思在子女的學業上,應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一個成年的大學生,前路應是怎樣去選擇。

電影中所見,印度的升學的情況,似乎和香港差不多,而就業方面,則似乎和中國內地差不多。例如科主任告訴學生,他們是打敗了眾多的競爭者,才能入到大學,科主任最引以為傲的是大學排名由他在位之後慢慢上升至第一,新鮮人加入大學,同樣要接受「大仙」的變態玩弄;電影中主角Rancho曾提過,在印度自殺的學生,比病死的學生還要多,由此看來,在印度讀書的壓力,絕不比香港的低。至於就業方面,知識改變命運,學歴是向上爬和脫窮的最佳和最直接的方法,能考入大學,是一個家族,甚至是一個村落的榮耀。

電影中除了那三兄弟之外,加上那個「讀死書」的學生Chatur和銀行家蘇哈斯,這五種學生,雖不能代表所有種類的學生,但的確是五種很典型的學生;作為父母的,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子女是那一類學生,而父母又是否對自己子女抱著相應的期望,並長期用相應的方法培養他們呢?

電影的主人翁,Rancho(或是Wangdu)是一個出生寒微的孩子,也許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否則不用作為另一位富家子弟的替身去上學,他的天資本高,再加上難得的學習機會,所以一直努力學習,最後讀大學也是只能以作為替身的身份入讀。天資高加上努力,雖然他很明白教育為何物,對當前教育有很多不滿,但是他卻可以拿到全級第一,所以,我經常聽到不同的人說,能讀書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讀得到書」,也許他便是這類人。他畢業之後,換回自己的身份,因著天資,作為發明家,並取得多項科技專利,既有財團找他談分享專利,「錢」途也應無可限量。他,代表那些天資過人,用本身創意和能力,換取他的財富和實現他的理想的人。

另一個學生Farhan,他本身並不是工程師的材料,他的興趣是攝影,但是因為他父母覺得作為工程師才有前途,所以被迫放棄攝影,到大學讀工程去。但到了畢業考試之前,得到Rancho的豉勵,重拾相機當動物攝影師去了。他本身是明白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但是因著父母的堅持,所以便去了讀工程,電影中可見,他雖然能入讀這間名列第一的大學,但是他卻是「包尾」的。在他停學十年之後,他真的成為動物攝影家,出版了數本動物影集,電影中沒有提及他的生活狀況,但是他周遊列國(在電影一開始便乘撘飛機,也許便是去外地拍攝動物吧),生活總算是過得去吧。能把興趣成為職業,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成功感和經濟上的回報,不論是否大富大貴,總算是活得有義意和開心,真的比做了工程師,每天工作只為薪金而開心吧。他,代表的是那些不是讀書材料,但在學術之外有其專長,可以因此而謀生的人,視乎他的專長和才華,成就可能也不小。

三兄弟的第三個學生Raju,出身於草根階層,以他的家境可以考入那大學,雖是「包尾」,也真的是很幸運,也不知是否如此,所以他在學期間便很迷信,滿天神佛,可見他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而這個學位以及畢業後的工作,對他和他家人也很重要,所以三兄弟當中以他最緊張學業,無論他怎讀,他的成績也沒有什麼突破,最後他可以找到工作,不是因為他的成績,而是因為他的態度。十年之後,可見他可以有自己的房子,環境不錯,也許便是我們俗稱的中產吧。他,代表了那些在任何方面都沒有專長,不是讀書材料,但又沒有書本以外的專長,也沒有本錢和才能從商,也許因為他有整個家庭的重擔,迫著他要努力工作,憑著良好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上有良好的表現,既可謀生,也可以一步一步的改善生活質素。

和Rancho打賭的Chatur,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他對成績看得很重,相當功利,為求自己名列前茅,不擇手段,最過份的是在考試前將色情刊物送給其他同學,除此之外,為了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四出找尋秘藥來吃,結果令他經常「放無聲屁」,因此成為同學之間的笑柄。在電影中,他被形容為讀死書的學生,雖然考得第二,但卻覺得自己失敗。但細心想一想,除了他用不光彩的方法令自己名列前茅之外,其實他本身是非常勤奮,他雖不是天才,但是將勤補拙,也真的算是名列前茅;在電影首段,他顯示他畢業十年後的成就,其實是非常好的,居住獨立屋,有妻有兒,駕名車,雖然電影最後他給天才Rancho作弄,勝不了天才,但是細心想一想,他其實是一個普通人,能憑努力令他得到如此良好的生活水準,這不是我們當中大部份人的期望嗎?他憑他的工程知識,接觸專利擁有者,從而可以開發新產品,推出市場,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扮演一個摧化的作用,他要對科技有眼光,知道那些科技可以成為暢銷產品,所以他也和他高薪厚職相稱。在電影未段,他為了做生意,只得無可奈何接受男主角的戲弄,更要改口拍他馬屁,心想,現在很多香港人要到內地工作和做生意,要陪客人飲酒娛樂,性質和Chatur要拍馬屁沒多大分別,所以我真的不敢取笑他這類人。其實,某個程度上而言,他是大部份家長和學生的期望,也是家長多年催谷子女背後的理念。他,代表那些普通學生,希望能靠努力而學業有成,例如成為專業人士,從而覓得高薪厚職,一生生計也有保障。

最後一個「人辦」,是女主角的未婚夫蘇哈斯,在男主角口中,他是個混蛋,原因是他大學工程畢業之後,再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到美國成為銀行家。在電影中他是個看錢很重的人,因此經常被男主角作弄。但是又細心想一想,大學畢業後,工作時再進修,讀MBA,希望憑藉學歷成為中層管理人員,最終都是為了改善生活。終生學習,以學歷換取晉升機會,改善生活,其實是非常合理。讀工程也不一定要終生以工程為業吧,所以男主角戲言他是混蛋,其實並不合理,他混蛋的地方,只是他看錢看得太重,比愛更重要而已。某個程度上,他和Chatur是差不多,他可以完成MBA,成為銀行家,他不是沒有付出的,他也要很努力才能最終成為銀行家。同樣,我相信很多中產家長,其實都在走這條路,同樣他們亦覺得子女可以這樣發展是不錯的,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改善生活水準而努力、勤奮工作,是合理的,所以我亦覺得在現實中,是不應如電影中男主角一般去批評這類人。

電影,始終是電影,將世事簡化了和誇張了。有沒有想過,如果這部電影沒有了童話般的結局,Rancho不是天才,成績只是一般,最終他也只能做一個偏遠地方的小學老師,他離經叛道,高調主張要怎樣才是理想教育,便很難得到觀眾的掌聲,而女主角為了他逃婚,可能便得不到觀眾的認同。電影中沒有一個人是壞人,每個人都認真地面對他們的學業和事業。他們的故事帶出了幾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1.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所以父母真的要好好的認識自己的子女,找出他們的長處和專長,幫助他們發展他們的專長,這些專長未必是學術內的知識,子女一生的路,最終要他們自己去行,父母勉強子女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途徑,尤其孩子有其專長時,其實是抹殺了他們的才華,他們一生也不會開心,到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他們最終會走上自己所選的路。據報導,內地有三成的大學生,會在就讀大學期間或畢業之後,轉換學科或轉行,他們在大學的培訓便白費了,其實學生、家長和整個社會都付出了代價。另外,電影中科主任的兒子,志願是當文學家,但是父親要求他讀工程,所以他便跳火車自殺死了。
  2. 學習是要學怎樣去學,知道要學什麼,雖然讀死書可以保証學術成績,但是如果懂得學習,是事半功倍的。
  3. 對學生而言,學習的壓力是很大的,電影中早段的喬伊洛沃,因為畢業項目不能準時完成,不能畢業,想到令到家人和同村的人失望,他選擇了自殺。如果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大,子女對自己的要過高,子女會覺得不成功,便成仁。所以,父母真的要多和子女溝通,看看他們會否有壓力過大的情況出現,如果發現他們真的不是那方面的材料,怎樣努力也沒有進展 ,便得認真去想想應怎樣做,不要勉強自己和自己子女。
  4. 處於危急時,要解決問題,冷靜、獨立思考和創意,可能比知識還重要。看看科主任的女兒臨盤,科主任只是站著空著急,男主角卻可以帶領同學,即時想出辦法去幫她生產。反觀現在我們的教育,子女成長的環境,任何時候都有父母在幫忙,孩子除非天生有這個特質,否則是沒有機會培養到這些應變的能力,可以想像,我們的下一代,大部份到了成年時,還要父母擔心獻策,也許父母不會當是什麼問題,但是在將來,我們的子女也許要到不同地方工作,他們的處境,父母又怎能完全掌握,怎能事事提點呢?「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怪獸家長的擋箭牌而已。
  5. 電影中男主角常常批評大學的教育制度,說學生是讀死書,但是學習過程,要有優異成績,是必需下苦功的。讀大學期間,就算不是讀死書,背死書,學生也得要到圖書館去找他們需要的資料,也得花大量時間在學習之上,世上畢竟是沒有免費午餐的,世上的真正天才,也只是一小撮人,對大部份人來說,也得努力,「將勤補拙」。
一言以蔽之,學生得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長短處,再努力發展自己的專長,到老時回望,一生無悔,家長,由始至終,只是充當協助的角色。

Thursday, March 29, 2012

我看新高中

昨天是香港首屆中學文憑試的開考日,亦是香港首次完成新高中課程的學生,參加公開試的日子。新高中學制的轉變,最明顯的是「三三四」學制、通識教育、中學文憑試加上大學三年轉四年。

我跟不少人討論過新高中,包括校長、老師、家長,以及對新高中學制有認識的人,我所得到的印象是,這次新高中學制的改革,較之前的母語教學改革的影響更深遠更大。可以看到,不論之前一間學校是轉用了母語與否,現在又推出語言微調計劃,語言轉了又轉,學校的影響是改變了教學和書本的語言,要轉變所用語言,問題也不算很大,學校的部處,人手安排等等,改變亦不算多。但是現在的新高中,大學為了多收一年的學生,每間大學都在擴建,招請更多人手,公開試少了一個,課程範圍重新設計,學校人手重新編排。經過這一次改革,不能像母語教學的,簡單將教學和書本所用語言改一改便可以復原,這次改革是沒有回頭路的。

跟著,所有人首先會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由從前的三二二三學制,變成現在的三三四新高中學制呢?翻查網上資料,找到以下四點是「三三四」學制的優點:
  1. 在新高中學制下,所有學生均有機會修讀中六,以配合香港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需要。
  2. 多元化的新高中課程能讓有不同性向、興趣和能力的學生盡展所長。
  3. 「三三四」學制減少了一個公開考試,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從而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以及提高學習成效。
  4. 四年制的大學課程可讓學生獲得更均衡而全面的教育,促進全人發展。
看看以上的四點,細心的想一想是否合理,尤其是否從前的學制便做不到,還是只自圓其說:
  1. 如果說是知識型經濟發展所需,我想社會期望的是大學畢業生,而不是中六畢業生,我亦相信,不會有人覺得,完成了中六課程,便可以配合這個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所以,如果要配合知識型經濟的發展,便應改革大學或擴大大學學額,現在學制要將大學改為四年,但是如果能保持三年大學的學制,以擴充後大學的「容量」,每一年級便可以多收三分一的學生,亦即所有大學合起來可以提供多三分一的大學學位,令更多學生可以入讀大學,這便更配合知識型經濟發展,由這個角度來看,新高中要轉為三三四,是不合理的。
  2. 新高中的確提供了更多的科目讓學生選擇,但是現實是,學生只有兩個或三個的選修科目,學生先要在中三升中四時,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例如將來想入讀大學的某些課程,他們要求學生在中學文憑試應考什麼科目,得什麼成績,以及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學生一經選擇,便要在中四到中六這三年埋頭苦讀這些選修科,如果他們期間發現原來理想和現實不附,他們也沒有辦法,選了三個選修科的,可以停讀某一科目,但是由頭再選,則沒有了這個可能性了,所以,新中高的確是多了選擇,但是這個選擇要在升中四時去選,對於不太認識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學生,是很大問題的。相比從前的學制,學生在升中四時選文科或理科,只選文理兩者之一便容易得多,中四和中五便開始去讀和考會考,他們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到升中六時便可以在文科或理科的科目中某些科目,例如理科的會選數學組或生物組,更甚者是學生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會考之後便可以向著自己興趣的方向努力,例如入讀設計學院、職訓局的學院等等。
  3. 新學制的確是少了個公開試,但是有趣的是,有些中學反而會建議學生在中五時先考一次GCE,拿點公開試的經驗,但壓力當然比考會考小。我不知教育當局所講的空間是什麼,但是我知道考試範圍就一定比從前的會考大,至於時間亦由兩年變成三年,考的範圍大了,時間亦多了,不感到是什麼優點,反而缺點是如果學生是第一次參加公開試,他們應考的範圍和影響便大多很多,壓力更大。至於豐富學習經驗和提高學習成效云云,就不能量化來比較了。
  4. 三年大學和四年大學的分別,便是多了一年,而通常便是第一年的基礎年,這一年學生可以選擇他們想讀的科目,有些大學便容許學生在學系內選擇想(試)讀的科目,之後在第二年開始便可以選擇真正有興趣和能力的科目來讀。而多了一年,也的確是多了時間去接觸不同的事物,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這點是真的,但這算不算是全面呢?均衡與否?是否便是全人發展?是否那一年留在中學校園便做不到?這些都是見仁見智了。
既然在網上看到官方所提出的優點都有點摸不著頭腦,那麼我自己看到(理論上)的優點又是那些呢?
  1. 的而且確,是少了一次公開考試,學生也有選修科目,所以對一些很清楚自己的想法的學生來說,是好的。
  2. 從前的預科的課程,程度真的很深,那些純數之類科目的內容,如果不是要在大學繼續讀數學,現實生活中真的是應用不來的,但是為什麼要讀, 想一想,除了應付高考之外,真的便沒有其他用處了。所以在我那個時代之後,又改了的是科目有AS和AL之分,其中一深一淺。
  3. 從前的三年學制,是由英國學制而來,英國既為當時的終主國,跟它的學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其實香港的學生,有很大部份是去美、加、澳等地方升大學的,所以在香港完成中七課程,便理應可以入讀海外的大學,而完成中五之後,便要先入讀High School,之後才入讀大學,所以從前在香港的中學學制是海外大學不太接軌的。香港回歸之後,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和內地接軌,也是應該的,而內地的大學是四年制的,如果香港的大學不是四年制,實在不能在教育制度上和內地接軌,所以三改四是必然的事了。
  4. 從前的課程是太著重學術的,學生除了應付學術科目之外,便沒有空間去理會社會上和身邊的事。現在新學制的通識科是必修科,旨在培養學生要有相當的「通識」,要有多角度思考,這些素質在將來的社會也是應有的。
  5. 大學由三年改為四年,在大學的訓練,是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學生可不再像讀中學時一般,上學放學考公開試等都可以由父母來幫忙,學生得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在大學裡,學生會遇上不同國藉的同學,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接觸不同地方的文化,擴闊自己的眼界,這是學生在中學不能做到的。
新學制是有好處的,方向是對的,但現實情況和做法呢?

以前大部份學生會參加會考,部份升上中六的學生參加高考,考大學,升不了中六的,便自己找他們的出路。現在是差不多所有學生都要參加中學文憑試,考完之後,不論成績如何,學生都已到達考大學的門前,又說香港已是知識型經濟,所以相信家長定必想盡辦法來令自己子女入讀大學,所以除非很清楚自己要的路的人,才會在完成中六 之後,便立即改投其他途徑。

從前的會考,在中四中五兩年期間,其實是讀年半,便會去考會考,而現在新高中,便是讀兩年半,在第三年才去考公開試,所以如果讀不上,怎樣也得多捱一年,又因為一次的公開試便決定能否考入大學,所以學生所承受的壓力比舊學制更大,從前如果會考成績好,學生可以以會考成績被大學拔尖而升大學,不用參加高考,現在,已經沒有這條路了。

中學方面,課程可算是大變了,似乎已沒有了從前文、理、商之分,所有學生都要讀四科主科(中、英、數、通識),跟著再算二至三個選修科,所以以前有些科目,便會越來越少人讀,而原本學校從來都沒有通識科的老師,現在便要找新老師,或要求「夕陽」科目的老師轉為教通識,老師本身從來沒有接受通識教育,和學生一樣,也是邊學邊教,老師本身能否有多角度思考,也不得而知了。

另外,我覺得最大問題的是,現在升上中四開始上通識課的,他們從前是否這樣培訓的呢?如果大部份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都是在填鴨的模式下學習,我看到現時小學和初中的時事或通識科,其實是在背資料的,到升上中四開始,突然要他們用多角度思考來解答問題,是否強人所難呢?

也許,要令我們的下一代能附合將來世界的需要,要有獨立思考,要有批判性思考和多角度思考,要改變的是家長們對學生學習的重點,由小開始將重視學術成績轉為重視思考模式,表達能力等等,讓孩子對閱讀有興趣,有自己的想法,到升到高中時能應付通識科,和在大學以及工作時真的能運用通識所培養他們素質,才是長遠的做法,因此,也許改革要從幼年教育開始,一步一步的改變,才能真正優化本地大學畢業生的素質。現在只在高中去改,也許只是拔苖助長,是短視的做法,但是短期便又要提高大學生人數,又要提高畢業生水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能抱太高期望了。

Monday, March 19, 2012

3 idiots之後,what's next?

印度電影「打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叫好叫座,看完這套電影之後,有很多感想,便開始寫一篇有關這部電影的感想的文章,但是每次當我寫了一部份停了下來,再復寫的時候,又有新的想法,文章改了又改,還未寫好,所以還未登出來。期間,有友人告訴我,這部電影的男主角Aamir Khan,有另一部都是有關教育的,同樣很值得看;我在網上找了找,找到這部由他自編自導自演而有關教育的電影,名為「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副題為Every Child is Special,是二零零七年的電影,不知香港會否上影,但感謝互聯網給我的方便,令我可以在安坐家中,先睹為快。如果網友有時間(片長162分鐘),可以先看看這部電影才繼續看本文下去。


男主角同是Aamir Khan,在故事中他是一名美術老師,而故事主要圍繞一個八歲患有讀寫障礙症的小朋友Ishaan Awasthi。整個故事沒有如「打死不離三兄弟」那麼戲劇化,沒有阻飛機起飛、搶新娘等喜劇元素,故事很簡單的講述一個有讀寫障礙症的小朋友,因為本身讀寫能力,不能適應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學習,功課差,自理能力差,母親經常催促他辦事,父親經常外出工幹,回到家中便經常罵他,老師又不知道他有讀寫障礙,罵他罰他,他怕上課而逃學,最終傳統學校放棄了他,他父母因而決定讓他入讀寄宿學校,在寄宿學校面對同樣問題,但學校高壓的管教下他勉強能在不阻礙其他同學下上課,學業還是跟不上,在學校差不多又要放棄他的時候,由Aamir Khan所扮演的代課老師,看到這個孩子不斷的面對失敗,老師的責罰,表情流露出灰心失望,自我形像低,決定找出原因,最後,這老師不辭勞苦的家訪這小孩子的家,最後發現這小孩子患有讀寫障礙問題,他向小孩子的父母解釋小孩子的讀寫障礙問題,之後他回到學校,向校長解釋小孩子的問題,還保証了小孩子的學習進度,令小孩子可以繼續留在學校,小孩子經過他個別的教授,終於克服了他的讀寫障礙問題,學業跟上去,最後他辦了全校的繪畫比賽,小孩子最終得冠軍,作品更成為校刊封面,重建了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相信如果有讀寫障礙問題的孩子的父母,看這部電影會有很深的感受。對我來說,我女兒沒有這個問題,但我卻從這部電影中,更加明白有讀寫障礙的小朋友,看到的文字是會跳舞的,跟不上學習是因為他們不能如同年紀的小朋友以文字來學習,他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和練習,他們要用沙池或方格來幫助明白字形,可能要以口試代替筆試,除此之外,他們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能力是沒有多大分別。

故事中的小孩子的父母,是典型的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多留意子女,當見到子女有問題,便只會責罵他們,但從來沒有想想問題出現的原因,只會想到是子女的態度問題,不知道其實開始時是能力問題,但當大人已不再聽孩子表達力有不递時,子女的問題便會變成一個態度和行為問題,跟著父母便只會覺得自己子女的問題是態度,是頑皮,是有心的,家長失去耐性,不去觀察,其實是很可惜的。

這部電影提醒父母一件事,不要先入為主自己的子女的表現,便一定能達到其他孩子的水平,每個孩子都是不同,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同,不能盲目去假設自己子女一定達到,可能有些會比其他同齡小朋友出色,有些則可能比較差。多和子女溝通,如果他們真的有困難,根本不是他們的錯,作為父母,更應要鼓勵子女,幫助他們,這才是父母之道,打打罵罵鬧鬧,其實父母除了發泄了情緒之外,對事一點幫忙也沒有,反而傷了親子感情。

所以我女兒每天做功課的時候,我不會在她身邊,她在她的房間做功課,我經過時看到她很專心,我會走到她身邊,摸一摸她的頭,有時會錫她一啖,跟著到她做完功課,找我幫她檢查功課時,如果我見到她很專心,在我未開始檢查功課前,我會抱一抱她,先讚她做功課時做得專心,讚嘗是因為她做功課的態度好,就算功課未必做得全對,但她已盡了力,便已值得讚嘗了,她的功課是否全對,反映了她自己的學習能力,老師亦應由她的功課表現知道她能否跟得到學習進度,所以我也不太緊張。同樣,女兒要參加比賽,我會對她說,只要她盡了力,能否得獎是決定於有沒有其他人比她更努力,更有天份,所以我不會只在她得獎時讚嘗她,只要她已是做得最好,便已足夠,反而如果沒有競爭,別人的水準更差,雖然她沒有盡力,但因此而得到獎或好的名次,其實反而是不值得高興的。孩子小時候的做事態度和自信心,便比他們懂得什麼知識為重要,只要態度好和有自信心,他們將來要自學什麼也可以,也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難道父母一生都要在他們身旁催促才是正路?

有時,我會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很矛盾的,例如高小的學生,父母會覺得他們不能照顧自己或不需有能力照顧自己,所以子女洗澡食飯還是要勞心或幫手,但是對於學業,現在的孩子們的課程深度,便比父母當年同年紀時的課程深四五級,但是父母還是會認為子女是應該有能力學得到,有能力得滿分。我自己五六歲的時候,回到內地鄉間拿著炮竹到處玩,到處燃點,但是到今天,我會感到今天的父母,也許十歲前也不會讓子女入廚房吧,不會教子女用火柴,但是我當年小學六年級才學的英文,今天的父母卻期望子女可以在一二年級學懂。對子女的期望,為什麼有些是高了,有些卻低了,父母又以什麼來定自己對自己子女的期望?難道便是參考其他同齡孩子能否做到?例如別人的孩子十歲時都是由傭工來幫手洗澡,自己的子女十歲都不懂得洗澡便是沒有問題?而當別人的子女在六歲時懂得某個很深的英文字,自己的子女便絕對應該同樣懂得?如果達不到期望,便要重重責罰?

最後,這部電影令我想到,由子女出生,每當子女第一次可以做到某件事,例如懂得叫「爸爸、媽媽」,懂得坐起來,懂得扶著站起來,懂得行,每每可以令父母雀躍萬分,向各方好友報喜。但是當子女入學之後,尤其著重學業成績的小學時,父母記否上一次子女首次做到某件事,令父母便開心得數天的是那一件事?還是已沒有記憶,只記得上一次子女某次功課默書測驗考試成績不好,弄得自己暴燥如雷,重重的責罵了子女一頓呢?小時候,親子之間充滿溫情,但在子女入學之後,親子之間便充滿灰心、失望、責備?可悲!

以下節錄了幾段男主角的說話,值得家長深思:

我明白了,歸根到底,這是個充斥著殘酷競爭的世界,每個人只想著削尖了腦袋往上爬,人人都想得高分,醫學、工程學、管理學,其他都是廢物,95.5%, 95.6%, 95.7%,低分的都是褻瀆,是吧?看在上帝的份上,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賦和夢想,可其實呢?他們都只是在被動地在學習,妄想成為個全才,即使這一切只是痴人說夢。
他(即有讀寫障礙問題孩子的父親)說,沒有選擇,就好像他在養一匹賽馬,而不是一個孩子,強迫孩子來實現你的野心,比僱用童工還糟糕,一旦孩子無法忍受這麼沉重的負擔呢?他們什麼時候能覺醒?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遲早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人無完人。

在所羅門島上,當土著們耕種土地的時候,他們並不砍樹,他們只是圍著樹,喊叫、怒罵,並且詛咒,一段時間後,樹自然就凋謝枯萎了,完全死於自身原因。

Sunday, March 18, 2012

活動教學

記得在為女兒選擇小學的時候,便看到有學校以活動教學來介紹他們的教學模式,用以招徠,似乎活動教學是一動好的教學模式,家長聽在耳中,既然有活動教學,相對的便是「沒有活動」的教學模式,所以沒有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便是這些實行「沒有活動」的教學模式的,亦令家長感到這些便是傳統填鴨式教學,所以活動教學便定是比沒有活動教學的學校為好吧,但是究竟活動教學是什麼呢?

在網上去搜尋,是找不到活動教學的正式定義,所以,學校是用他們心目中的方法去實行活動教學,而家長亦以他們的直覺去演譯活動教學,可能,學校的做法和家長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必定的是,「活動」是活動教學中的核心原素,問題只是那些是怎麼樣的活動而已。細心去想,可以說是活動,可能是老師在課堂之內以活動來教導學生,可能是學生以參與某些活動而學到某些新知識,又可能是學生在課堂以外以活動來學習或深化某些知識,所以學校可能實行以上一項或多項,便稱自己的教學模式為活動教學。由此看來,其實每間學校只要有些參觀活動,教導電腦時是每個學生都有電腦實習,在學習科學時有實驗的部份,校內有些學術比賽,其實也可以說是實行某個程度上的活動教學,如果要一間學校每項知識都要以活動模式來教導才能叫做活動教學,可能沒有一間學校可以稱自己為活動教學了。由此看來,既然每間學校都有某個程度上的活動教學,所以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整體來說,他們的活動的成分會比沒有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為高吧。

活動教學能得到家長垂青,也許原因是家長會想,學生透過活動來學習,總好過坐定定,只看著老師在黑板面前教導吧。以活動學習,學生可以參與其中,經過親身經歴,親眼觀察,學生看到的不是黑板和書本上的描述,而是用自己雙眼看到的事實,更易明白和掌握該道理,印象和記憶更深,這會比只是背誦書本道理為佳,而因為課堂上有活動,上堂也較為動態,對學生的吸引力大些,學生也能專注一點。

另外,有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子女是坐不定,如果可以「活動」地學習,便更適合他們的性格了。但是家長應留意,活動教學的意思是透過「活動」來學習,不等於學生可以在課堂內自由「活動」,所以可以想像,當實行活動教學時,很大機會是老師給學生們一些教材,要求他們跟從老師的指示,完成一些活動,從中學到一些新知識,實際上學生在聽從老師的指示時,亦須要靜靜地留心老師的說話,所以好動的小朋友,也得坐定定來聽,因此,家長不要誤會活動教學便可以讓小朋友自由活動,正確的理解為透過活動來學習而已。學生可否隨時舉手問問題,會否和同學討論學習上的問題,是學校的學習氣氛,和是否活動教學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課堂內,因為學生須要圍著一起來完成某些活動,所以活動教學為教學模式的課室,學生的座位是圍著一組一組的,相比主要以傳統教學模式的,便會是傳統為一行行面向黑板的排列法,記得以前參觀過某些小學,看看不同級別的班房,便會看到,低年級的座位是以方便活動教學模式的一組組擺放,而高年級,例如小三開始,便會轉回以一行行面向黑板的攞放,家長看看不同年級的座位攞設方法,便大概知道學校運用活動教學是那些年級。

家長經過自己參觀之後,大概便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便是就算說自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也 只是低年級才會運用活動教學,大概三年級開始,學校便會轉回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那麼為什麼高年級不也採用活動教學模式呢?但當一件事有多過一個方法來做的時候,很大機會這些方法便各自有其利弊,所以教學模式有活動教學和非活動教學(或傳統教學),各自有其好處和壞處。

傳統課堂教學,老師站在黑板前說說寫寫,其實也有其好處,最大的好處是比活動教學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教授同樣的知識,原因是少了實際活動的部份,老師只是說,學生只是聽,表面看來不似是好處,但如果以現時學校所教的課程的深和廣而言,老師如果不是以這樣傳統的方法來教授知識,又怎能趕及教授所有課程?所以,傳統教學模式的好處是,老師的教學效率高,在課堂內說了便是,跟著多做練習,便可以期望學生可以學會了。在高年級,要應付TSA之類的評估,學生都是要靠多做練習,而且要教的範圍也越來越多,所以最終也得轉回傳統教學模式。

活動教學的模式,其實也只是對某些知識合用,有些知識較適合以活動教學來教,例如某些數學運算如加減乘除,學生經過實物的示範,是較易明白,但是想像一下,的確是多用了很多時間,所以如果學校要保持和其他非活動教學學校的進度相若,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真的適合活動教學來教授的知識來用活動教學,二是因為時間所限,只好將課程的闊和深度減少了,即教少些知識或教淺一點。

也許,如果家長在為子女選擇學校時,活動教學是其中一個因素,便應想一想自己對活動教學的理解如何,跟著到參加該學校的家長簡介會時,便真的去看看學校是怎樣實行活動教學,和在那些年級才會使用活動教學,另外,就算真的選擇了活動教學的學校,也有心理準備不是所有知識都是以活動教學模式來教,更不是所有年級都是活動教學,在低年級以活動教學的確可以令學習某些知識較為有趣和吸引,較易令子女對學習發生興趣,但到高年級也都要面對相同的派位制度,也是一個學業成績的角逐了。

Friday, March 16, 2012

在互聯網世代學語言

孩子在學期間,尤其是小學階段,所學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便是語言。人與人之間以語言溝通,現今訊息的傳播主要還是靠文字,另外,我們在腦袋裡思考的時候,我們也是用某種語言來思考的,假如你在想一個概念,連名字也想不到,不能形容,試問我們又如何能去思考呢?

作為住在香港的中國人,我們要懂得寫中文,以廣東話和普通話和別人溝通,另外,為著和整個世界接軌,我們也得同時學外文,而在香港,因著歴史和現今世界所需,對香港人最有利的便是學好英語。如果我們能掌握好中文和英文,我們已經可以接觸和學到世界上大部份的知識,和世界上很大部份的人溝通。聽說在歐洲和某些地方,法文或是西班牙文更普及,但是香港沒有這個語境讓我們好好的學習這些外文,所以還是先學好英語吧。現況是,似乎香港人寧願中文差,也不願英文差,例如香港人會取笑其他香港人英文差,但不會取笑不懂得中文的中國人,這是現實,在此不置對錯了。

現在我們有了互聯網,這對我們的下一代在學習語言有什麼影響呢?

記得二十年前自己還在大學裡修讀計算機科學(即電腦)時,我們那時有很多同學的畢業項目便是在文字辨識,有些同學是在一個掃描得來的影象圖中辨認文字,所用的是當時只有大學才擁有的工作站電腦,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口袋裡可能便有一部smartphone,運算速度已比當時的工作站電腦還要高,拿出來利用手寫輸入法,不論使用者寫得好與醜,有沒有錯筆劃,都可以輸入中文了。現在的手機,已經可以對它說話,它嘗試去認出使用者說了什麼,跟著還可以回應。雖然現在的準確性並不高,而且還要連上互聯網才能做到,但是,我相信不用將來的二十年,這些聲音辨識的功能,便好像手寫功能一樣,可以在一部小小的手機做到。現在在youtube看某些影片,youtube已可以運用語音辨識的方法來加入字幕,現時感到準確性只有八九成左右,但已相當不錯,可見將來,速度和準確性只會越來越高,到有一天,電視台上的跨國直播節目,當某個人在說話時,可能已可以自動提供字幕,甚至加上翻釋到本地文字;再進一步,每個人的手機,便可以即時翻釋,到時去到世上任何地方,只要拿著一部手機,你對著它說一句說話,它便會翻釋出另一種語言給對方看,甚至說出來,兩個人便可以各自用自己的手機和對方溝通。

有了這些技術,似乎將來便沒有需要去學任何外語,只要每個人說和寫自己的語言,甚至方言,其他外語便由這些技術來處理,別人寫外語,我們要看它,用手機影一張相,電腦便會翻出對應的文字,看外文書也不用等別人翻釋了。那麼我們的下一代還要學外語嗎?我想,以現時來看,他們真的還需要學外語,至少是一種外語,對香港人來說,這外語最好便是英語了。對於其他外語,例如法語,我想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學,因為用科技,只能去作溝通之用,但講到要去明白某一種文化,學習那一種文化的語言便是最直接了。

對於學習一個語言,尤其眼見現時學校裡的教學方法,學生除了學習文法,還要去學不同的詞彙,經常用到的詞彙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一些很艱深而少用的詞彙,似乎不太值得花太多時間去學和記,尤其是那裡學了默了卻會忘了的詞彙,也許到應用時,上網找一找便可;語言最終目的是要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最重要的是思想內容的本質,內是是否有結構、有啟發、有創意等等,便比行文華麗,但內容空泛或陳腔濫調為佳。所以,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懂怎去思想,天馬行空,創意無限,才是最重要的;詞彙或修詞方法,可以靠多看書來學習得到,但是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也許便沒法補救。看到現時學校所用於語文的教育方法,只要求學生背抄默寫,將來就算語文多好,他們也想不到優秀的東西寫出來了。

Thursday, March 15, 2012

開放日詳情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的資料,包括節目和穿梭巴士安排,已在學校網站公佈,各網友可到網站查閱詳情,決定參觀時間,以及想參觀的項目和地方。

蔡繼有學校網站

當天,如有緣遇上,大家再詳談。

Sunday, March 04, 2012

北望神州

昨天晚上和友人以及他女兒進晚餐,友人經常在內地工作,而他女兒現在五歲,我便問友人將來會怎樣部處女兒入讀小學,得出的答案出奇地是,他說會讓女兒到廣州就讀外語寄宿學校,直到中三,即是說他女兒會由一年級開始,便會週日到學校寄宿,而週未才會回到家中。我再問一問學費是多少,他說是十多萬,我以為他說是每年十多萬,跟著他說清楚,是小一到中三這九年是十多萬,如果中三成績理想,他女兒便可以免費繼續在那裡完成高中三年。如此計算,學費並不昂貴,如果想到這是包括寄宿的費用在內,其實是非常超值。根據友人所描述,我在網上找尋,他心儀的學校應是廣州市廣外附設外語學校;據友人所說,這學校有不少考生,也不是一定取錄他女兒的。

我在想,對於香港父母來說,六七歲的小朋友便寄宿,從好的角度來看,便是小朋友可以由小便學到獨立,學習白顧能力,和與別人相處的能,對獨生的子女也許是可以令他們更有能力獨自面對將來;學業方面,便完全是靠學生本身能力,沒有父母在身邊幫忙,可能迫使他們更要自行去學習。語言方面,我看到校內的老師是內地外語大學的畢業生,而不是外藉老師,但是我相信也不會太差,而孩子所能學到的普通話,定會比在香港學更好。到過這學校的網頁看過,他們有不少高中畢業生考入內地名大學。

但是我感到對大部份香港父母來說,他們首先不太認識內地教育情況,尤其是整個學習階段都是在內地,究竟會學些什麼呢?將來升學是否一定要留在內地,他們身邊的朋友都是內地人,對孩子的人生是否利多於弊呢?至於是寄宿學校,我相信孩子是真的有能力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問題只是父母是否放心,另外,孩子這麼少便一星期寄宿五天,是否少了機會去建立親子關係呢?如果父母大部份時間在香港,在香港境內寄宿,父母感覺是近一點,放心一點,但是遠在廣州,感覺就有點好像遙不可及了。

無論如何,今次聽到有香港的家長考慮讓在香港出生的小朋友回到內地接受教育,令我想到這是一個另類選擇,在今天來看似乎是不太實際,但是難保將來內地的學歷可能比香港的學歷更「吃得開」,內地的人脈比香港的人脈更能給子女在事業上更大的幫助;內地的升學機會,其實也值得香港的家長留意。

Thursday, March 01, 2012

談做功課

當子女入讀小學之後,除非是就讀過程中有什麼大問題,需要轉校,否則,家長最勞心勞力的,便是有關子女的學業;默書、測驗和考試,不是每天都會有,但是功課,卻是每天都有,所以對大部份家長來說,付出在子女學業上最多的,也許便是在功課之上。

家長不能跟著子女入到課室去看老師怎樣教導學生,但是每天學生放學後,家長都可以看看子女帶了什麼功課回家做,從而得知子女當天在學校學了什麼,跟著亦靠子女做功課的表現來評估子女是否能掌握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東西,到測驗考試時,家長也預料題目形式是會和某些功課差不多,所以到溫習時,亦要靠重溫功課,找出子女不明白的地方,重點溫習;功課的評分,也許是包括在計算平時分之內,所以對於重視名次(不論是本身重視還是被迫重視)的家長,他們便會很著緊的去幫子女做好功課。另外,不同學校的家長,也可能會比較不同學校老師所設定的功課,來評定學校之間的水準。

有感當了家長之後,見到其他年屆學習階段的孩子,很多時第一句問的,便是問孩子是否多功課。一般家長會覺得,十項八項功課便是多,兩三項功課便是少。跟著通常便會問日常要用多少時間來做功課,或是要否夜瞓來做完功課。一般人聽到孩子每天有十項八項功課,便會說他「很慘」。其實,做功課所需時間,是和功課的數量沒有絕對的關係,一兩項功課,也可以花很多時間,甚至是不知應用多少時間,例如上網找資料,可以在那裡找,和要找多少呢?而多項功課的,可能只是抄抄寫寫,所花時間有限。

所以學生花在做功課的時間,是決定於功課的性質,當然亦和學生本身有關,例如學生是否有能力做,是否專心做,和是否有些額外的功課,例如改正老師批改完派回來的功課,另外,老師是否會以功課的評分納入計算總分或名次,亦影響學生期望自己所做功課的水準,簡接亦影響了學生花在該份功課之上的時間,因為為了高分,家長和學生也要盡力去做好每份功課,一次又一次的翻檢功課,所花的時間當然會更多。

就我女兒來說,每天她做完功課之後,都會找我為她對功課,之後才簽手冊。女兒在沒有任何成人陪伴的情況下,她大都可以完成所有功課,當找我對功課時,我會根據手冊,檢查女兒是否做完手冊上所載的每項功課,當我檢查某一功課時,我會看看她有沒有漏做,和答案是否大致正確。有時我會看到,當我檢查時,她是有些漏做,和有些做錯的是些不少心的錯漏,當我跟女兒說有錯時,我大都不會詳盡的說明錯在那裡,而是告訴她那部份有錯,著她自己去找,跟著自己改正,如果是漏做或是不小心的錯,她已可以自己改過來。改完了,她便可以去做其他的事。

有時當我為女兒對功課時,有時我也會動氣。例如當我跟她說某部份有錯,她找了多次都找不到,她便會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但是為什麼我要迫她一次又一次去檢查,當然最終我會收窄範圍,直到她可以找到錯處為止,有時她為我不斷要她找錯處而不開心時,也會說一些晦氣的說話,我便要避免動氣來跟她說話。所以,我可以想像,與其陪伴子女做功課,很多家長會寧願上班工作還好,因為免了傷親子之間的感情。

由於家長是雙職、工時長、家長不懂得教或家長不想傷和氣,有些家長是會讓子女在放學後留在補習社做功課溫習,直到做完所有功課和溫習完畢,對於力有不逮或脾氣暴燥的家長,也許這是最好的做法了,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聽過很多家長對補習社有微言,最明顯的是補習老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做,只是給答案學生抄,而且因為補習學生眾多,補習老師也不能慢慢教,家長亦可能無奈的要接受補習老師未必是細細聲慢慢來教,可謂有得有失。對於父母其中一方,如果可以親自來教的,便好得多了;如果子女放學之後是由傭工來照顧,也可以看看可否著傭工在接子女回家稍為休息之後,便要令子女專心做功課,懂得做的功課都盡量自己做,直到父母回到家中,便協助教導子女怎樣完成所有功課。

有些學校提供學生課後留在學校做功課的安排,其實真是一項德政。學生可以自己在學校裡做功課,有問題甚至可以找老師問,課室內亦沒有家中那麼多誘惑(例如床、遊戲機、電視等等),學生也可以更專心做好功課;如果學生可以留到家長下班才來接回家,更是雙職父母的佳音。

記憶中曾經聽過中原地產的施永青先生談做功課,他說如果所做的功課形式是重覆抄寫,便不用花時間來做。這點理論上我是讚成的,原因是抄寫是想孩子多抄某些字,令他們可以有更深刻記憶,不會執筆忘字或記錯筆劃,但是在今天,思考能力比記得這些字更有價值,所以將更多時間花在思考的問題上,比花在抄寫為好,因此某個程度上是對的。建議是一件事,實際卻是另一件事,當子女不做那抄寫功課,回到學校,子女也不能向學校交待,老師對沒有做的功課的評分便是零分?就算家長的原因多充分,也得對學校的評核方法妥協,所以功課還是要做的。

有些學生是可以用很短時間做好所有功課的,可以的話,可以讓他們在做完功課後建立他們的興趣,或多看一些課外書;那些花很長時間來做功課的,或是必定要父母在旁陪伴做功課的學生,長遠來看,家長應慢慢培養子女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免他們習慣了依賴父母來幫他們學懂日間學校所教的東西,亦有自己翻查自己功課的習慣,以免他們養成從不翻查自己所做的事,只是靠別人來校對的做法,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工作,便是沒有人幫他們去檢查他們所做的工作,他們總不能永遠靠別人來保持自己工作的水準吧。

學習階段,做好功課是學生的責任,在職場內,職員能自主做好手上的事,才有能力在汰弱留強的職場內生存和得到晉升的機會,這些在職場內的好態度,不可能到踏入社會才學,也學不到,其實最好便是在學生在學習期間便建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