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3, 2012

過檔名校

最近有友人找我商量他兒子的升學問題。他的兒子本身就讀於一間傳統名私校,因為體育表現出眾,所以有另外三間名校向他兒子招手,都是官津或轉為直資的傳統名校,希望他可以轉校去;所以,友人的選擇是,是否讓兒子轉校,如果轉校,又會轉到那一間去呢?所以他便找我問問意見。我聽罷原校和三間向他兒子招手的學校,我最終建議他讓兒子轉到傳統名官津學校去;當然,最終的決定還是由友人自己來決定了。

我之所以建議友人轉到傳統名官津去的原因是,其實簡單來說,便是所涉及的四間學校,都是很多家長想子女考入的學校,除非家長對於這幾間學校有很深入的認識,或知道某一間明顯的比其他三間(在某方面)優勝,否則,其實就讀在那一間分別都不很大,尤其去到臨近公開試的中四至中六,可能都是一樣到補習天皇那裡取經,學校之間對兒子影響的分別就更細了。既然如此,這四間學校,有官津、有直資、有私校,為何不讓兒子入讀一間學費全免的官津學校呢?而且這間官津學校雖然不用交學費,但是它的歷史背景、校舍和設施,絕對不會比另外三間學校為差,家長為何不省下那些原本用來交直資私校學費的錢,用以為兒子提供其他的支援。

這件事,亦讓我把學校之間的競爭看得更清楚。這些熱門名校,在公開試比拼學生成績,在不同的校際比賽中,亦是鬥個你死我活。當家長看到校際比賽的結果,也許會寄怪為什麼在每個競技場合,比拼到最後的,通常都是餘下那幾間名校,為什麼呢?

細心想想,實在是有其原因。首先越來越多名校轉為直資,因此這些名直資私校便可以在投考的總多考生當中,選擇學校期望在某方面出眾的學生(所以有些家長會打聽心儀學校想招收有那樣專長的學生,先去培訓自己的子女,跟著便去投考甚或叩門,希望增加入讀機會),另外,這些名校的班數亦是多的,所以既然學生人數多了,可以從中找到期望的專長的學生的機會,也是較高,第三個原因,是因為這些名校,尤其是名直資、名私校的家長,他們亦有能力為自己子女提供額外的資源(例如找該方面的名教練來培訓子女)以改善競賽表現。最後,學校更可以用學額吸引這些在某項目有特出表現的學生,情況就和足球界球會之間過檔差不多,越熱門的名校,對家長的吸引力便越大。(想想球會之間高價吸引有身價的球星過檔,便明白越有錢的球會,便越有能力得到球星加盟,提升球賽成績;如電影「少林足球」般一眾烏合之眾可以最終得到好成績,除非有過人的努力,否則這樣的情節也許只會在電影中出現。)

究竟我們家長應怎樣看學校用學額來吸引競爭對手的學生過檔呢?我想,這又是一個實際上出現的現象,可說是公開的秘密,學校想透過這個途徑取錄優秀的學生,學生想爭取機會入讀心儀學校,故勿論結果是好是壞(不論對學校或是對學生本身而言),旁觀者(包括和學校有關和無關的人)也沒有什麼說話好說;例如和學校有關的人,包括老師、家長、學生以及校友,學校可以取錄多一個有過人之處的學生,從任何角度來看也是好的。對於和學校沒有關係的人,極其量是那些想考入這心儀學校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他們只是怕降低了考入這學校的機會,想深一層,學校的確有其主權去選擇取錄的學生,家長和學生只好當這是一個遊戲規則吧。

對於能用這個方法爭取取錄有過人之處的學生的學校,他們有什麼利弊呢?想想,在短期內,學校便可以有一個能為學校爭光的學生,爭取校際(甚至全港的)比賽的成績,提高學校的名聲,另外,這些有過人之處的學生,也許是天資過人,也許是比別人努力,學校中可以有這樣素質的學生,長遠來說對其他學生也許會有積極的作用,其他同學看到這些同學在努力之後得到好成績,可能會激發他們同樣也希望在努力之後得到好成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學校每每在外取錄有過人之處的學生,令學校原有的學生失去代表學校的機會,也是有可能的。但從整體學校來看,用學額吸引有過人之處的學生過檔名校,也是利多於弊的。

如果家長看到子女的確在某方面有優異的成績,不妨多鼓勵子女在那方面多努力,如果真的能得到好成績,有名校邀請過檔,除了可能有名校來向子女招手之外,其實也是建立子女自信心的一個好方法。如果子女沒有任何明顯的長處,家長也不必灰心,便給子女多些空間,嘗試不同的項目,可能在某方面終於找到他們的喜愛,雖然未必必定可以令子女過檔名校,但至少也可以幫子女建立自信心,或成為終生的興趣。

Thursday, December 06, 2012

馬拉松式學習

從前看大自然動物片,見到很多動物出生之後,不久便能站起,跟著再長大一點,便可以跟從父母到外獵食。當時便想,人是萬物之靈,在大自然中稱得上智商最高的動物,面對的不再是在大自然中打獵,而是智識型的社會,要靠提供服務(不論是老闆或是打工的)來換取報酬,支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所以,人類的孩子由誔生到可以獨立,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社會,由從前十多歲可以到工廠做童工,到現在普遍要廿二歲完成大學課程,或甚至要到廿五歲完成碩士或博士課程,才到社會中打滾謀生,近年的孩子,也許除了一歲前站不穏,說不清的階段之外,任何時間也都是在學習,所以一個人要用廿多年來完成一件事的,一生人也許便有學習這件事了;學習對一個人來說,可以說是非常漫長,可以用馬拉松來形容。

參加馬拉松比賽,也許首先便是可以完成整個賽程,而不須中途離場,因此,心理上和生理上也得可以堅持下去,例如在心理上,必定不可以灰心,而是仍有心去繼續跑下去;生理上,也不可以一開始便出盡全力當短跑的跑,否則便會後勁不繼,我想要用一個自己可以負擔而跑得舒服的模式來跑,生理上才能堅持下去,而感到生理上可以堅持下去,心理上才能有信心的跑下去。如果是想在馬拉松名列前茅,除非是心理上和生理上與眾不同,可以一路領先,否則,和稍前的一堆跑手跑在一起,不一開始便和最快的拼博,到比賽後期便有機會發力,追上最前的一堆,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極端一點的例子是,如果跑手是因為背後有別人推動自己,也許可以跑在稍前位置,但是當背後的推動力失去,他還是要慢下來,也未必可以完成整個賽事。這些因為背後有人推動的跑手,別人不知就裡,以為他本身有跑畢全程的能力,但是期望他可以再次獨自跑一次馬拉松時,也許便會出洋相,給別人扣上名不附實的帽子。

如果我們家長把子女的學習當為馬拉松賽跑來看,我們可以有什麼啟發呢?

首先在心理上,孩子必須覺得他們是有能力的,是可以跑畢全程的,這是對自己的信心問題,而心理的狀況,便是決定於生理上的能力,孩子也必須要覺得他們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在學習上他們所面對的課程是適合他們的能力的,令他們覺得他們按步就班的,便可以一步一步進步,而不是看著別人總是比自己優勝,自己花多少時間也不能追趕得上學校的學業,不明白老師在教什麼,如此,他們便會想,反正自己便跟不上,不如早點放棄好了,所以便會開始對學習提不起勁。如果孩子的學習由一開始到最終都是有別人幫助,他們就算可以完成課程,他們的能力和他們的學歴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到真正在職場工作時,也不能長此下去,總有一日會給別人捨棄。

由此可見,家長對子女的學業,理應是看看子女的能力,和他們所要面對的課程相附,如果孩子要放棄所有學業以外的活動,盡全力才能跟得上,這表示課程對孩子是過深的,孩子是不能建立自信心的,這倒不如退而求其次,讓他在課程淺一點的環境(不論是轉校或重讀)學習,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他們才可以長久的堅持下去,再者,成績不好的學生,如果踫上緊張的父母,在家中更經常被辱罵,親子關係差,自信心弱,反叛和放棄學業是遲早的事了。

家長們想想自己在職場多年,也許會發覺,一個在職而有機會的員工,學業好不如態度好,名校人際網絡好不如懂得和別人相處好。

看遠些,想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