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2, 2016

我看《沒有起跑線》

近來人氣電視節目《沒有起跑線》以真人秀模式介紹了數個本地家庭,如何去為子女的成長和學習而奮鬥,而當中廣為人討論的,是節目中港媽所說的「贏在子宮裡」和「贏在射精前」,把學生之間的競爭推前到他們成形之前。本地父母,當然感同身受,而沒有子女的夫婦,也許便會覺得很恐怖,很可悲,又或因此而打消了生兒育女的念頭。

題外話,說起「起跑線」,有不少曾閱讀由我網誌文章篇集而成的「贏在起跑線」一書的讀者,向我求解為什麼我既不是那些每每想著要其他家庭競爭的「怪獸家長」,何以書會以「贏在起跑線」而命名,我想我也趁此機會講解一下。

當日出版社接觸我說以我網誌的文章成書,當我跟出版社負責人談合約時,便透露會以「贏在起跑線」為名,那時我覺得這是我的作品首次面世成書,由出版社負責編輯並投資發行,我則只負責提供文章,並可以因應賣書數量收取稿費,既是新人,不熟識出版書籍的行情,而出版社投資出書,我也得尊重他們的經驗,對我來說,文章放在網誌上,從來便沒有想過要收到任何回報,所以我因出版書藉的得益多少,對我不太重要,但是出版社是一項投資,我便得讓他們決定一些他們覺得會影響到賣書情況的事情,所以他們決定以「贏在起跑線」為書名時,我沒有反對。

那時我想,書以「贏在起跑線」命名,我的理解是,因為書記載了我為女兒報考小學的過程,而書以我女兒得蔡繼有學校取錄為止,所以對我女兒來說,可以考入蔡繼有學校,相比其他同齡的學生,她可以在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之內,輕鬆而愉日快地學習,她真的是贏在了她的起跑線了。

到了今天,女兒也入讀了中學,回看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如果今天我再有另一個年幼的孩子,我會否這樣「怪獸」嗎?我又會怎樣做呢?期望的「求學之路」又會是怎樣呢?

這幾年來觀察不同學校和不同孩子成長,以及思考孩子成長之後、進入職場所需的條件和個人素質,令我覺得孩子終極的個人素質不是學歷,而是他們的態度、人脈和世界觀。要建立這些素質,不是要孩子在中、小學階段都必要名列前茅,而是孩子的自學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再加上孩子的人脈關係。

所以,孩子要在中、小學階段,在一間程度和質素中上的學校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校能否令學生有優良的學術成績,最重要的是這學校能聚集一班背境相近的家庭,既然學業不是最重要,所以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會太大,如果孩子天資過人,可以考得好成績,便讓他自行學習、鼓勵他設立目標來學習,如果孩子的專長不在學術之上,便讓他跟著學校的課程,只要孩子學習態度良好,跟得上課程便可以了,只要孩子有良好的態度,他們必然會為自己找到自己生存之道,家長不必過慮。

所以,現今父母只要為子女鋪路,進入一間未必是最頂尖、但校風良好以及能聚集相同背境的小學,便已經足夠,之後重視親子關係,保持他們的好奇心、學習能力以及對自己有要求,他們有天必能靠他們自己的能力以及人脈而自立。

Friday, August 19, 2016

我看本年升中派位

本年的升中派位結果在早前已經公佈了,以下是根據新聞報導所得:

升中人數:45,544 (2016) 47,958 (2015) 50,069 (2014)
首志願:65% (2016) 63% (2015)
首三志願:87% (2016) 84% (2015)

觀察所得,升中人數近年不斷減少,而成功升讀「心儀」中學則愈來愈高。由朋友臉書中看到,他們升中子女的結果大都不錯,都入讀了心儀的第一組別中學。(也許,派位不甚理想的家長,便會低調默然,所以臉書看到的,都是報喜不報憂。)另外,朋友間有一個有趣的個案,便是他的分屬第二組別的子女,能入讀第一組別的中學,詳問之下,這學校是升中派位表上的尾二志願,是區內第一組別中學之中比較低調的一間中學。之後,再在報上看到有部分中學的老師,化身「經紀」到派位中心「拉客」。究竟怎樣解讀這些事件呢?

首先,以我理解,升中派位先由學生填寫志願,再根據學生以校內成績經調整所得的組別,再由第一組別開始,把組別學生隨機排序,之後逐一學生依他們的志願派位,直到第三組別的學生派位完成為止。學生的組別,是由學生所屬校區內人數而定每組人數,例如一個三百個小六畢業生的校區,三個組別的人數分別為一百人,再以調整後的校內成績排序,把首一百名學生分為第一組別,第101名到第200名學生為第二組別,其餘的便是第三組別。

試想想,如果某校區只得9個學位,而剛好只得9個學生(即每個組別為3個學生),而所有學生不理會自己的組別,全部都填寫同一次序的志願。結果是9個學生當中成績最好的3個學生便可以入讀志願表的首3個學生,第二組別學生便會入讀另外3個學位,成績最後的3個學生便會入讀最後的3個學位。(久而久之,這便形成了所謂第一組別到第三組別中學了。)如此,能入讀首3志願的成功率便是33%了。

如果升中環境相同,但9個學生的志願表,全依自己所屬組別而選擇首三志願,即首3位學生只選某3個學位為首3志願,而另外3個學生又選另外3個學位為首3志願,而最後的3個學生便選擇餘下的學位為首3志願。可以想到,派位結果相同,但所有學生都可以入讀首3志願的學校,即入讀首3志願的成功率為100%。由此可見,報導中的首三志願成功率大概為八成多,表示很多學生都會依自己的組別而安排其志願次序。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之所以都能依其組別選擇志願,相信主要是聽從小學的老師的意見吧。

我不知道教育當局有否給小學校長所有學生在其校區以及全校的排名次序,或至少是每位學生的組別,好讓小學能知道每年校內的小六學生,全級排名某些部分是第一到第三組別,就算沒有這樣的報告,也許小學也能根據歷年來小六畢業生的入讀中學名單比較,大概便知道大概全部排名的某部分學生,可以入讀某部分中學。(我曾聽過中學校長跟我說,其學校所取錄的中一學生全是第一組別學生,由此可見,中學便必定知道學生的組別,既然中學校長能取得這樣的資料,所為教育這些學生多年,學生由他們而出的小學,也應該得到教育當局提供畢業生組別的資料。)因此,小學老師到學生要填寫升中志願時,便可以依據學生當時的全級排名而作出建議,讓他們能入讀相稱的中學。

對大部分學生而言,老師給他們的建議應是相當合適的,但是對於某些兩個組別之間灰色地帶的學生,例如所謂的第一組別尾、第二組別頭的學生,老師便不能準確給予選擇升中志願的建議,原因是,填寫志願時,必定在學生年終考試之前,即是說,學生在校內全級的排名還未定案,老師可能會說,如果學生在餘下的考試表現好一點,在全級排名提前一點,便有機會被歸類為第一組別,否則便會停留在第二組別。但是給第一組別學生的建議,便和第二組別學生的建議完全不同,如果開始時進取一點,希望排名改善而被歸類為第一組別,但最終卻只是第二組別,派位時因為先派位給第一組別,到派位給第二組別時,而如果學生所選的全是第一組別而全都已滿,可能最終便被派位至第三組別學校。

今年的首三志願成功率提高了,即是老師給同學的建議更準確了,而之所以更準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升中人數減少了。可以想像,小學的老師不論是那一年,不論升中人數多少,對於校內某一組別的學生,都是給予差不多的學校選擇建議,首三志願也不差多是那三間中學,因為這三間中學的學額不變,而派位而選擇這三間中學的人減少了,結果就是成功率提高了。

至於友人的子女分屬第二組別但能入讀尾二志願的第一組別中學,我曾以此求教於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回覆是:「好運。」我想了很久,好運在那裡呢?最後,我想出了一個可以解釋的原因:派位為尾二志願,即之前所有的志願學校都額滿了,即所有第二組別的學校都滿了,亦即這孩子在第二組別的隨機排位次序很後,到派位給他時,其他第二組別的學校都滿了,但是奇怪的是,當依他的學校志願來排時,前面所有第二組別學校都滿了,但是尾二這間第一組別的學校還未額滿,所以便派了這學校給他了,換句話說,通常取錄第一組別的中學,經過派位給第一組別的學生之後,還有剩餘學額,即是這些中學的學額比報考這些中學的學生為多,原因是整體派位的人數減少,部分第一組別的學生錯誤或過於保守而選擇了第二組別的中學。

換句話說,友人的孩子雖然是第二組別,他的「好運」在於他的隨機次序在後,第二組別中學額滿,反而跳過他所有第二組別中學的志願,反而到尾二志願時,這間第一組別但不太熱門的中學因為派位人數減少,還有餘額,所以便可以排位到這間學校去了。

由此,我想到填寫志願時,無論如何,都應該盡量填滿所有志願,尤其是第二、第三組別的學生,否則,派位結果可能是一間「意想不到」的中學。

最後,最重要的是學生和學校要配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不要單想盡量要子女升讀更高組別的學校,因為入讀了,的確學術水平高的中學,要求高,同學水準中,可能會激起學生的鬥志,提高學習成效,但是也可以是學生本身覺得自己跟不上其他同學,給比下去,失去自信心,和學校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所以,不論派位結果如何,家長都要給子女正確的心態,不以不能入讀心儀中學為憾,不以入讀更高組別中學而得失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