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流金歲月 - 本學年至今的所見所聞

這個網誌最初建立時,所記錄的是為女兒找幼稚園時候,跟著入讀幼稚園,再繼續為女兒找小學,到今天,女兒已是她小學生涯的最後一年,時間真的過得很快。

本學年開學至今,女兒學校也有很多轉變。首先最重要的,是學校由三位副校長當中,選擇了吳副校為候任校長,領導學校多年的劉總校長在本學年之後,會由前線退下來,但聽說她仍會留任學校的顧問,對女兒來說,她可以在劉總校長在任最後一年畢業,完成她的小學階段,也算是相當榮幸。我相信候任校長和劉總校長共事多年,已盡得劉總校長的真傳,多年來她默默耕耘,對學校建樹良多,期盼她能秉承蔡繼有學校堅持多年的教學理念,帶領學校更上一層樓。

近年所見,教育界的「貧富懸殊」現象愈來愈嚴重,中產或以上的父母,大都鍾情於直資、私立學校,蔡繼有學校亦成為他們的心儀學校之一。聽說今年報考小一入學的人數便多達三千多人,所有報考的孩子都可以參與首輪面試,從中便會選出八百多位進入第二輪面試,為了這兩輪面試,學校便要動用所有小學部老師,而小學部亦因此在小學面試日而放假。學校為了能更準確評核個別考生,所以便要進行多輪的面試,聽說今年的考生便要經歷四輸的面試,除了跟孩子面試外,學校亦會會見考生家長。

對於孩子面試,相信很多家長都已為子女報讀面試班,期望孩子能好好的應付面試。對於沒有讓子參加面試班的家長,如果向其他家長借面試班的教材來看,便會發現面試班所教的,不是什麼「特異功能」,其實只是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小朋友而己,例如有禮貎、對身邊事物有好奇心、愛看書、能得體地和陌生人溝通、擁有他們年紀應有的常識等等,其實父母親自來教導定必勝任有餘,但是面試班中心有他們過人之處,便是為家長打聽每間學校的面試形式,甚至提供某些名校的模擬面試班,服務相當周到。另外,近年似乎多了學校在面試過程中,提問考生學術問題,包括讀書本,甚至數學運算,結果令很多幼稚園為了滿足家長的期望,另外亦真的為了孩子準備適當的學術能力來升小,令幼稚園課程教得更早、更深。這是大氣候,似乎沒有逆轉的原因,亦似乎沒有人能改變了。

以往蔡繼有學校在面試當中,亦會要求家長填寫問卷,期望得知家長對學校的期望,但是我感到現在的家長,為求子女能入讀某學校,便會事先詢問之前參加過面試的友人,想像學校對家長的期望,而預先準備「標準答案」,到最終手上有數間小學取錄時,便再考慮為子女選擇那一間小學。最令人概嘆的是,某些家長在面試期間的表現和對答,便是根據該學校的期望而為,到子女真的入讀之後,便露出原來的真面目,甚至經不同途徑嘗試改變學校的教學理念,課程安排等等。

明白家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升小過程中,為求能得到更多小學的取錄,無奈只得以「目標為本」把面試這件事做到最好,但是希望到蔡繼有學校面試的家長,能坦誠地和老師分享對孩子學業的期望,免得孩子真的入讀時,家長對課程和各樣安排諸多不滿,苦了孩子,家長亦要花時間來和校方溝通,到真正確認孩子不適合蔡繼有學校時,又再為子女另覓學校,學校亦浪費了一個能讓更適合的學生來就讀的機會。

八年班的英國遊學團現正舉行,劉總校長首段亦有同行,但她先行回港處理校務。今年是女兒小學的最後一年,期待著本年的台灣遊學團以及畢業論文的來臨。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語文能力和培養孩子的重點

想當年,自己整個學習階段,都是就讀於政府資助的學校,父母對教育制度以及學校之間的分別沒有認識,所以在選擇幼稚園、小學以及中學時,都是向鄰居打聽,亦優先選擇在家附近的學校,最後,慶幸終不負兩老所望,入讀並完成大學課程。現在回望檢討,學術上的成績,大都可以靠自己努力得來,中文的語言能力,是靠當年中學時代沉迷於金庸武俠小說,將所有小說看完後,不知不覺間中文的能力也增強了,但是英文能力,似乎中學時代沒有多大的進步,直到離開校園,在職場工作多年到今天,英文能力也沒有多大進步,雖有能力寫出四平八穏的英文論文,但是對於聽和講方面,始終不能達溝通無間的水平,看外語片時,始終要靠字幕才能完全明白對話。

在資訊科技界工作多年,曾任職跨國投資銀行,那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身處部門的本地職員當中,大都分都不是本地大學畢業的,他們很多都是曾到海外留學,完成大學課程回港就業的,為什麼這部門沒有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呢?是本地大學生不想入職跨國投資銀行?還是投資銀行不想聘請本地大學生呢?這次任職投資銀行的經驗令我明白,跨國公司內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職員,亦有很多同事在海外不同地方工作,有很多機會要和本地以及海外的同事一同合作項目,因此,語言能力便比真正的所需的資訊科技知識更重要。

跟著再想深一層,檢討一下自己的英語語文能力。自己在大學之前,從沒有一個英文的語境去學習英文,因為偏重用以報考大學的學術科目成績,所以反而沒有多花時間在英文之上,亦沒有自小養成閱讀英文書的習慣,那時的電視並不提供多語言播放,所以家中亦極小機會觀看英文台節目,最後因成績達入讀本地大學的要求,能入讀本地大學,在大學內,雖然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但那時外地學生人數不多,也沒有把握機會和他們多交流,練習一下英語聽講能力。

反觀當時那些學術成績不足以令他們入讀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他們既然不能入讀本地大學,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便會讓他們到海外就讀大學,因此,他們反而在一個較好的英語環境下生活了三四年,最後,他們同樣考得一張大學證書回港,卻同時緞練好他們的英語能力,以及學會了怎樣和外國人相處。所以,當本地大學生和留學生,分別在本地大學以及海外大學完成大學課程之外,能入讀本地的大學生本應是能力較好的,但到實際職場時,跨國公司反而因留學生的英語能力而聘請了他們,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香港回歸祖國多年,而人口當中又是以華人為多,但是香港人總是覺得能說得一口流利英文是高人一等,懂得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便比懂得四書五經好,亦因為香港是以華人為主,所以家長便用盡所有方法去令子女能操一口流利英語。

到今天,看到身邊的同事,尤其沒有大學學位的,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頗差,短短的一篇電郵卻有大量文法錯誤,詞不達意,最後還是要當面跟他談一談才能知道他在電郵內說什麼,常建議他們快快改善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但是想深一層,真的是簡單的多上一個英語課程便可?如果要真正改善語言能力,不論是中文或是英語,其實都不外乎多看多寫多聽多講,所以如果他們沒有決心去改變生活模式,多看英文書和英文節目,他們的英語能力也不會有多大改善。

檢討自己和其他人學習語言的過程,進步得最快的便是小學階段,尤其是英語,到中學畢業時,除非之後放洋海外,否則語文能力已不會再有多大進步。因此,到自己成為父親時,我所重視的是女兒有否英語環境來適應和外藉人相處,能否放膽的和其他人以英語溝通,認字多少和文法有否錯誤並不重要,更遑論要考什麼英語證書,至於中文,則和她繼續以廣東話溝通,跟她看中文圖書,平衡她對中、英文的時間便是。

看到現時的孩子為了應付面試,父母不斷為他們「增值」,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考取證書,爭取獎項,疲於奔命。如果我今天還有另一個孩子要準備升幼稚園、小學,跟其他孩子比較證書獎項多,「一山還有一山高」,鬥多是沒有意思的,因為當每個孩子都是十項全能時,倒不如看看孩子有什麼真正的興趣,讓他專注一兩項便可,大量普通獎項不如小量大獎項。所以,盡量花時間在親子溝通,培養對話閱讀能等語言能力之上,跟著的便是培養自信心、自顧能力等等,再有時間,才是花在其他增值興趣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