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31, 2015

談全港性系統評估(TSA)

近來網上有家長號召爭取取消小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先翻看報上的報導:

「金怡寧(註:發起人)指,爭取取消小三的TSA,是因他發現小一起學生的功課及補習竟已循著TSA方向走,令學童剛升小學就失去全方位學習、吸收知識的機會,經常只為TSA而練習,失去課餘遊玩時間,十分可惜。」《蘋果日報》(2015-10-17)《註一》

從這件事看到,家長只是爭取取消小三的TSA,並不反對於小六以及中三的TSA所舉行的TSA,換句話說,家長只是覺得小一到小三這個階段,TSA對學生的學習有不良的影響,既然家長方面不滿學生偏重操練TSA,那麼在背後推動著學生操練的,令家長接受甚至主動為子女操練TSA的,便是校方了,但從校方角度來看,老師由小一開始為學生操練TSA,其實老師的工作時間和工作量是提高了的,所以校方如果有所選擇,他們也不會這樣早早便開始操練、補堂等等的工作。由此可見,家長不願意學生操練,學校和老師也要付出代價來為學生操練,那麼究竟這個全港性系統評估出了什麼問題?以我的理解,整件事都源於本地升中派位的制度,跟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慢慢變成的。

回顧香港近數十年來教育的轉變,根據維基上的資料,1950年到1978年的升中派位主要是以香港中學入學考試(俗稱升中試),學生須參加一個公開試,考得成績後便到中學報名。由1979年到2000年,香港改為香港學業能力測驗(俗稱學能測驗),這個時代的派位制度,是以學生校內成績,再以學生參加學能測驗的整體成績來調整學校之間成績的優劣,簡單來說,每個學生都會一個校內成績,如果便以每一間小學學生的同級排名的首三分一便被分類為第一組別,跟著三分一便是第二組別,而最後三分一便是第三組別,跟著每間學校的同組別學生都得到同樣的派位優先次序,這樣並不公平,最極端的例子是某一間排名最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另一間學校的全級排名第一的學生還要好,但是前者的三個組別,便要和後者三個組別的學生以同優先次序派位,對前者並不公平,因此便要加入一個統一的學能測驗來「標準化」或調整學校的成績。每個學生的校內成績或名次,加上每間學校的整體學能測驗成績來調整,便可以把所有學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排名,再進而派位。教育當局為了令學生不用為學能測驗而操練,所以所考的都是一些學術以外但可以評核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而且試題保密,減少學生能操練學能測驗的可能性。但是最終坊間還是出現了學能測驗的練習,而因為學能測驗成績會影響所有學生升中派位的結果,所以學校也開始為學生操練。

到了2001年,教育當局再次改革,取消了學能測驗,但是升中派位制度不變,還是以校內成績來排名,再加上以1997年到1999年的學能測驗成績來調整不同學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或成績。到2007年,便採用了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俗稱PreS1),做法是學生在得到派位結果後,到中一入學前參加一個統一公開試,用以調整其母校(小學)的整體成績。換句話說,以前學能測驗的整體成績,是用以決定該屆各學校的調整情況,但是自從引入PreS1之後,便是由畢業後的師兄師姐來為師弟師妹爭取整體學校的調整情況,而為了給學生有誘因努力應試,個別學生的PreS1的成績便會用作在中一編班的依據。以下是教育當局在《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簡介,二零一四/二零一六年度》《註二》有這樣的內容:

「派位組別
- 學生的校內成績將會用作計算學生的派位組別及其他與教育有關的用途。
- 電腦首先將學生在小五下學期及小六上、下學期的校內成績標準化,再以學校 二○一二及二○一四年「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抽樣成績的平均成績調整學生的校內成績。由於「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的成績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派位結果,小學及家長毋須為此操練學生。」

再看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網站上的《常見問題》:

「學校是否需要提供額外操練以應付全港性系統評估?
不需要。基本能力只是課程的一部分。學校只需按照課程要求及校本需要規劃課程,而不必單為了應付全港性系統評估而改變教學及評估方法。過度的操練不單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影響師生的作息時間,帶來不必要的壓力。長遠而言,更令學生失去學習動機,影響他們下一階段的學習。」《註三》

由此可見,香港的升中派位安排,因公開試壓力大,轉為依據校內評分而以一個另類的考試(學能測驗)來調整,再變成以中一入學前的編班試來調整,以免學生為一個學習課程以外的考試而操練,又因為到學生考PreS1的時候,學生已經派了位,PreS1的結果最多只影響編班,不影響學生本身的升中派位,所以學生也沒有必要去操練PreS1,這個安排維持到今天。想深一層,整個升中派位制度,根本不涉及TSA,TSA的結果只給校長和校方得知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優化教學之用,不影響個別學生評核和升中派位,不同的資料都是在說不用為TSA操練,為什麼學校、家長、學生、任何人都只說要操練TSA,坊間亦只有操練TSA的練習,而從來沒有聽到有人說要操練真正會影響升中派位的PreS1呢?

看看近日另一則有關TSA的報導:

「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張國華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TSA原意是讓學校知道學生在中英數科目的強項弱項,並在小四至小六提供針對性的改善課程,令學生有足夠時間追上進度。他指TSA本應是一個低風險、無壓力的測試,但有部分校長可能因學校的達標率欠佳,擔心結果可能影響中一派位,致過分操練學生,有違評估原意。」節錄自《東方日報》(2015-10-30)《註四》

以上那一句「部分校長可能因學校的達標率欠佳,擔心結果可能影響中一派位,致過分操練學生」,是簡化了的事實,詳細地說明是:小學校長看到學生的TSA逹標率欠佳,即學生的學術成績相比標準為差,亦間接相比其他學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差,不論PreS1的形式和內容和TSA是否大致相約,這些學生在應考PreS1時的成績亦很大機會差,被其他學生的成績比下去,這些畢業生的PreS1成績直接影響了畢業生所來自的小學在小學之間的排名或調整數據,簡接影響了畢業生那屆之後還在校內就讀的學生的升中派位結果。

學生畢業離校了,到了升中派位結果公佈之後才應考的PreS1,對畢業生來說最多只影響編班,畢業生的PreS1成績會影響其小學的排名和調整數據,但是對畢業生來說亳無義意,只是對於他們的師弟師妹卻有絕對的影響。因此,學校明知畢業學生的PreS1會影響師弟師妹升中派位,難道升中派位後才召集畢業生回校惡補PreS1?短時間的操練難有明顯改善,再加上升中派位結果已成事實,學校已沒有誘因要求或期望家長和學生去操練PreS1,為的只為師弟師妹的升中派位結果而拼搏?校長會想到,畢業生放軟手腳應考PreS1,影響了師弟師妹升中派位時的學校排名和調整數據,師弟師妹的升中派位結果便會變差(另一個準則來看便是師弟師妹的三個組別的比例,第一組別的比例變少,第二第三組別的比例變多),師弟師妹的升中派位結果變差,這個現象變成了惡性循環,學校的整體表現便會愈來愈差了。

升中派位便是一個基於分數的制度,學生的校內排名(或分數)和學校的調整數據就是這個用以派位的分數的基礎,如果學生要有好的學術成績,多花時間和專注在學術上,其實是不二法門,學校要怎樣做,才能迫使學生多做練習,多花時間在學習之上?學校既不能操練學生的PreS1考試,但看到學生TSA的表現似乎和PreS1的成績有某個程度上的關係,如TSA成績愈好,PreS1的成績便會愈好,所以便把學校的校內試模式轉為TSA模式,學習的範圍也只TSA作藍圖,既然學生的校內排名將會影響該學生的升中派位結果,所以學生操練TSA便等同可以考得較好的升中派位結果,既然全香港的小學都在操練TSA,等同為校內試操練,坊間便看到家長期望子女多做類似TSA模式的練習,便出版了更多TSA練習材料,整體氣氛便是學生為了校內成績以及升中派位,便要操練TSA。換句話說,學校希望學生的升中派位結果好,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學生多花時間操練,便找來TSA作操練對象,結果亦真是學生愈多操練TSA,他們的升中結果便愈好,就是這麼簡單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還原基本步,回到那一個大部分小學還是半日,父母都雙職忙於工作亦沒有知識和沒有時間教育子女的時代,學生們的學習主要靠學校教授,私人補習並不流行,大部分小學的課程都是淺的,科目少,功課少,學生課餘後的時間便是和街坊的小朋友玩耍。到某一刻,某些學校想改善學生的學術成績和升中派位結果,便把高年級的課程加深和增加學生的操練,學術成績和升中派位都有改善,其他學校看到了,便爭相加入,同樣把高年級的課程加深和增加學生的操練,當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做,便有些學校想到把這個做法推向低年級,亦即愈早教深的課程和增加操練,學生的學術表現和升中結果便會改善,跟著其他學校又相繼這樣做。最終結果是把教得深和多操練的教學模式向小學低年級,甚至幼稚園那三年推去,變成了今天的教育現況。現在家長爭取取消小三的TSA考試,只是剛巧在小三時有這樣的一個公開試而已,沒有了這個小三的TSA,只要學校想採用操練的模式來改善學生成績,學校本身也可以自行為校內試設計操練的練習,讓學生來操練。因此,取消了小三TSA考試,不等於學校在小三時便不會為學生操練,學生的學習環境還是沒有變的。

近日另一則新聞是澳門今年九月要求全澳門幼稚園3至4歲幼初班無需再訓練學童寫字,改為遊戲學習,所有家長便明白子女在3至4歲不學習寫字是不會影響他們之後的競爭能力的,所有孩子才能在3至4歲免於學習寫字。由此可見,政府怎樣說理,怎樣勸導學校和家長不要去催谷學生是沒有效用的,只要有學校或家長能自行決定催谷學生,其他學校和家長便只會爭相跟隨,政府的遊說只會是無功而還。如果要真正把孩子從學習壓力釋放出來,政府便得拿出決心,改革評核模式,甚至立例禁止某些損害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動力的活動,令所有學校和家長一同跟隨,才有望改變現在的境況。

註:
《一》發起人擬發動罷考 教育局:取消會被視為倒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1017/54325690)
《二》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簡介,二零一四/二零一六年度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spa-systems/secondary-spa/general-info/Leaflet_SSPA1416_TC.pdf)
《三》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網站《常見問題》(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Faq.html)
《四》憂TSA影響升中派位 致部分校長狂操學生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51030/bkn-20151030092632326-1030_00822_001.html)

Sunday, October 04, 2015

從家教會退下來

差不多兩年前的今天,獲選成為家教會委員。兩年過去,任期差不多完結,改選的時候臨近,所以在今天前的半年前左右,便想著會否參選競逐連任,一方面能為學校和家長服務,是一件開心樂意的事,但另一方面看到自己工作上的負擔,抽空回校開會和參與活動愈來愈困難,尤其是近半年在平日於校內的活動都不能抽空參與,亦因要於女兒放學後照顧女兒,到女兒安頓之後才能回到學校參與家教會的會議,所以近半的會議我也不能準時到達。有見及此,自問就算自己有幸能得家長支持連任,但本身已沒有條件繼續參與家教會成為委員,所以沒有參與遴選,但是到學校有什麼地方需要幫忙而自己可以幫上時,自當義不容辭的參與。這兩年任期,讓我親身體驗女兒學校家教會是怎樣運作,以及家教會和學校的互動關係。

首先,女兒學校的家長教師會,顧名思義,是由家長和老師所組成,家長和老師的比例相約,學期間大概兩三個月於平日晚上開會一次,會議多由總校長報告學校近況開始,之後主要討論由家教會籌辦的活動。除了部分全職照顧子女的家長之外,老師和家長都是工作完一整天之後才來開會,大家都歸心似箭,爭議的事項不多,所以會議進度很快,會議完成之後各自便匆匆回家去。

家長教師會獨立於學校的架構之外,極其量是一個資詢組識以及是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非官方溝通途徑,它亦可說是一個半官方的組織,但不受辦學團體的制約,所以某些活動由家教會來舉辦,受制較少而因此靈活性大得多。家教會既不能左右校政,學校的施政亦不需要家教會支持,家教會中的家長委員,並沒有任何特權,如果真的要說特權,便是有權參與家教會會議跟校長以及其他老師一同開會,因此,以我所見,所有參與家教會的家長委員,都是全心全意為學校和家長服務,不求什麼回報。

如要說對家教會有什麼期望和意見,我會想到的是希望校內的家長對家教會的工作和籌辦的活動認識再多,踴躍加入家教會並參加家教會舉辦的活動,而家教會則建立更清晰的聯絡方法,讓家長們能更容易接觸到家教會的委員來詢問或反映意見,另外,家教會中委員,可以在會議室之外有更多的溝通機會,令委員不會覺得參與家教會便純粹只是工作。

最後,藉此感謝所有一同參與家教會的家長和老師委員,能跟各位共事、一同為學校和家長服務是一件開心的事,祝願各位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子女孝順,學有所成;同時亦祝願來屆家教會委員工作順利,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