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8, 2010

崇真家長簡介會 (By Inez Ng)

上星期五去了崇真家長簡介會。有很多感想。
1)那些J6學生的表現給我的感覺很不認真。我知老師是有用心幫他們排,但學生自己的態度只當玩樂一場,我感覺不被尊重。但亳無疑問學生的英語口音是非常native
2) 沒有花很多時間介紹幼稚園部。著重直通車和學校IT設備八達通電子白板學校電台各項比賽榜。我欣賞學校的與時並進,活動比賽的原意是好讓給多些機會小朋友表演增強自信。但亦擔心小朋友不在學術競爭,轉了視線在這些活動上競爭。不能好好享受那些活動過程的樂趣。
3)校舍佔地九萬呎,但仍覺戶外活動空間不是想像中寬闊。可能週圍都是建築物。
4)教會背景所辦的學校比九龍塘的所謂名校的辦學理念來得實在,非常注重德育,這點非常欣賞。
5)欣賞用普通話來教中文,有助寫作避免廣東話白字。

論學費師資課程硬件配套,真的比很多九龍塘學校還好,又有直通車。沒有不應該不報的原因。唯獨是私小學費和去了深水埗區。雖然搭的士是一條直路18元。同原意在家附近上學還是有點距離。

網上有家長留言說祟真的presentation差。我深信留言者只去了祟真一間簡介會。否則佢會覺得這次已經是不過不失。究竟家長期望在簡介會可以得到什麼資料呢?答案是:學校立刻收你小朋友讀全英文班。那他們便覺得最好。哈哈!我去了迦南、約克、朗思、九龍靈糧,不是hardsell,就是不對題,不停重複內容,或不肯正面回答你的問題。崇真的已經算是合格了。家長們,究竟你們是否要求要一個高錕來做幼稚園校長,或者是steve jobs般present iphone4 比你知間幼稚園的課程呢?

Thursday, June 24, 2010

覆---最後決定 -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By Andrew Chung)

(這是網友Andrew Chung對我之前一篇網文「最後決定-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留言,但是我覺如果只是放在留言,相信大部份人都不會看到,所以另登為新文章供各網友分享)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如果兩年前小女大抽獎抽中頭獎──九龍塘紅磚屋,真不知如何取捨。後來看星期二檔案(還是鏗鏘集)介紹該校初中推行英語話劇計劃,學生說那計劃很好,她們更有信心講英文。表示該校初中生一般講英文仍不太自信。這時真興幸而抽不中,「迫於無奈」選了蔡繼有。後來小女不單在學校英語日(E-DAY 逢星期一、三、五)講英文,在星期六參加課外活動時,跟同學閒談時也常用英語。最近在家跟我交談時,偶爾也不自覺地說起英語來。當然英文不是學習的全部,但在其他學科,也會有較高層次的學習,例如教花粉傳播,便要他們寫一個故事描述小蜜蜂傳花粉。又例如最近做的一個英文PROJECT—SAVANNA。老師只許同學在家中設計報告本封面和搜集資料,文字部份則必須在上課時做,完成後,又要準備 present. 她們三人一組,自行組織,一人講開場白,一個講第一段,一個第二段,一個要多講一次做總結。女女拿回報告,要我跟她排練,看她煞有介事的,使我想起讀master做presentation的程況,小一、小二就開始接受這種訓練,而小孩子又喜歡,對她們的教育,還擔憂甚麼呢?近來常聽到大學生中學化,相信你更清楚。所以能進入這類學校,確實值得恭喜!

政府資助方面,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貪政府的資助,沒有選擇要交學費的學校,結果到升小五時還是申請了插班到cky。其實說政府沒有資助也不太正確,cky佔地約250000方呎(25000 方米),若以地積比為5倍計,則可建樓面面積為1 250 000 方呎,旁邊的豪宅約六、七千元/呎,(如果不是在墳場頂,呎價更高)所以建築面地價應有5000元/呎。不計建築費,單地價就值 6 250 000 000元(62.5億) 以3%租金回報計算,每年就有 187 500 000(1億8千多萬),以全校1500人計,每人可分得125000元。政府資助的學費約每年3萬,比例上cky的學生「少收」不了多少,比很多新界學校可能「收得」還多呢!(每月交學費時,想想這個數字,便不覺蝕低了。)

說到如果要轉回傳統學校的適應問題,小一不就會有適應問題嗎?我們不是聽到很多家長都喊著不知如何能督促兒子温習,如何使子女早點完成五、六份功課,如何應付默書測驗等。但是大部份小朋友都能安然過度,如果你不考慮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有否改變,他們實質上有沒學到學習的方法。如果小一學生能適應傳統學習模式,為甚麼你要擔憂小四、小六學生會在適應上有特別困難呢?或許會認為因為小朋友在初小已習慣了如cky般的愉快環境,突然要轉到傳統較枯燥的學習模式,自然會難於適應。但是這種愉快與枯燥的對比,會比幼稚園的愉快與傳統小學的枯燥(或是幼稚園前的愉快與幼稚園的枯燥)的對比大嗎?如果可憐的小孩子始終要面對這種殘酷的改變,就讓他們留到稍為成熟一點才面對吧。越遲越好,因為可以學多一點學習的方法,培養多一點學習的興趣,養成較強的心智去面對改變!

這一點與母語教學不謀而合,人們要學生習慣用英文學習,於要硬要他們在初中以英文──用一種不大熟識的語言,去學習一些已經畧有難度──初中課程的學問。結果除了那些即使用日文、俄文也能學得好band 1生外,大部份學生都學得兩頭不到岸。不是嗎?幾年前首席法官李國能在演講時,抱怨一些年青律師英文不濟,而當時第一屆強迫母語教學的中學生還未畢業,表示在英語教學下的高才生──律師,也不保證英語了得,為甚麼還迷信中學用英語便能培訓出英語良好的學生?為甚麼不能讓學生使用他們熟識的母語去學習,英文學不好也罷,反正用英語學習也學不好英文,但至少中學課程可以學好一點。(實際上又不見得用母語後學習有很大的改善。這點與標籤作用不無關係,社會上不斷詛咒母語學習的學生是次等學生,這對學生有多大壞影響,是一個很好的博士論文題目。)丘成桐教授說過,他在美國見過一些日本學生,數學很好(他見得的數學學生應該是研究生罷),但英文很差,他覺得很可惜。想藉此證明應使用英語教學。但他可能沒有想到,如果日本用英語教學,那些數學很好的日本學生可能中學畢業也有困難,現在英文很差嗎?概已身在美國,少則三、四個月,多則一年,英文一定可以會改善。李連杰、周潤發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如果到了大學時數學程度還很差,可以斷定這學生一輩子的數學都不會改善?

人們又會擔心到大學時學生不適應用英文學習,這正是適應傳統學習的語文版,強要孩子在能力還不足,心智又未成熟的時候去適應,而不讓孩子在得到一些基本能力之後才去適應。讀中學是全民的事,Band 1 到Band 7都要讀,能力低的如何去適應呢?且三分二學生都不用適應大學的英語學習。能進入大學的,能力都是較高的,且有更深的根基,這時會更易適應。如果仍說不能適應,他早就不該上大學了。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初中用英語學科學,英語能力既不足,又不懂努力,幾乎要放棄,幸而學校在中二改用中文,結果順利通過會考。在大專時要修生理學,生理學的英文名詞連英文能力好的學生也覺困難,但人到了這個階段,再難也能過度。這是廿多年前的事了,現在的大學生或許不一樣了。

最後,也應給你一點心理準備,就是在高年級也會有投訴,一位七年班學生的家長對我說了一些問題,但我已忘了是甚麼,只是叫他快去投訴,使學校快些改善,待我的小女兒升班時不會再由同樣問題!

Tuesday, June 22, 2010

樂器介紹及音樂巡禮

現在很多學校都主張一人一體藝,即每一個學生都要在整個在學過程中都要練習一種體育活動,以及一種樂器,其實是對應由來以久的五育(德、智、體、群、美)中的體和美,從前我們的體是體育課,和部份學生入選校隊,才能真正有較多的體育培訓,而美更只是美工課加上音樂課,到高中之後,連音樂課也沒有了,也許當時很少人會覺得音樂課是重要的吧。香港的教育發展到今天,很多中小學都要求學生一人一體藝了,但是感到對大部份家長來說,覺得子女要學一種樂器,是劣政多於德政,尤其聽說有些學校是會指派樂器給學生去學習,學生和家長不得異議。

蔡繼有學校也要求一人一體藝,但聽校長說,學生可以先選擇,但何時去交選擇現在還不知道,但是學校至少提供了一次樂器的介紹會,讓新生認識那些樂器,準備為自己去選擇一件將會練習十二年的樂器。在蔡繼有註冊當天的下午,有一場專為新生而設的樂器介紹音樂會。校長強調,體育是緞練身體和心智,而學習樂器,參加樂隊,則要訓練學生要合群,要合作,因為樂隊的演奏要動聽,不是個人表演,必須和其他人合作才可以。

樂器介紹音樂會下午開始,為時一個半小時。開始時由校長介紹學校對體藝的看法,和學生需選擇樂器,方便學校編排時間表,讓同樂器組的學生一同上樂器課,亦強調學生最好不要在學期間轉樂器,因為這會令學生轉樂器後,所學的新樂器可能達不到其他同學的水準。校長簡介後,便開始了一連串的演奏表演。

整個演奏表演所使用的模式,便和在音樂廳的古典音樂會一樣,是行使嚴肅的禮議,所以演奏期間,遲到的觀眾得在門外等,不得入內。而整個樂隊安坐台上,到指揮臨出場前,全樂隊起立,指揮進場,跟著整個樂隊才坐下準備演奏,演奏之後,大部份指揮都會一言不發便回後台去,等再要演奏時才回到台前。全個樂器介紹音樂會有兩位指揮,首位是傳統不出聲的,主要是指揮學校的樂隊表演,而第二位指揮則會介紹樂器的。

學校有很多不同的樂隊,有中樂,有管弦樂等等,亦有以不同年紀來分隊,所以有些是高年級學生的樂隊,也有一二年級的樂隊。表演的學生在台上全不怯場,神態自若,就算是低年級的也是這樣。當第二位指揮介紹樂器時,全以英語進行,問及各樣樂器名稱時,我也不懂得那麼多,反而聽到前後的小朋友,對那些樂器如數家珍,大大聲的回答,也許我在學的時候,便是沒有了這些音樂的培訓了。而當老師問問題,學生會這樣爭取去答問題的,也許便是蔡繼有學校想要或要培訓的學生了。

而這個星期,學校便舉行了一個為期三晚的音樂巡禮,本星期一開始了首晚,是童聲合唱。當晚我和女兒遲到,事先我已跟女兒說,我們遲了,所以如果在表演中,便得在門外等。我們去到演藝廳時,表演已開始,門外亦貼了告示,要等表演完畢才進入,有家長站在門邊從門上的玻璃往內望,剛好遮了門上的告示,後來的家長二話不說的便推門入內,女兒也想跟著進入,我便拖著她說,現在表演進行中,我們不能進入影響表演者,這是一種禮儀,別人是否跟從是別人的事,但是如果我們現在進入,我們便是不守禮了。女兒雖然不太願意,也只好跟我站在門外等。而對於那些推門進入了的家長,能怪責他們嗎?我想也不應,因為回想我們這一代父母,在學時何曾接受過這些教導,學校只有禮堂,就算是畢業禮也可能隨時讓家長進入,而現時很多舞台劇,尤其本地的,觀眾是付了錢,什麼時候也可以入場,更遑論流行音樂會。所以現在大部份人都覺得,任何表演,是可以隨時出入的,實在不能見怪。

這晚的表演很豐富,有高低年級的獨唱,有分年級的合唱,高年級的比較傳統藝術點,而低年級的則較簡單,甚至有廣東話的「小時候」,除了歌唱表演外,還有跳舞,高年級和低年級各一,都是中國舞,而從打扮可以看到,有些學生是同時參加了合唱團和舞蹈團。

只是參加了兩三次在蔡繼有學校的公開表演活動,可以觀察到學校在語言上的做法,在這些公開場合,校長演講的對象是家長,所以她以廣東話來進行,反而在表演節目裡,所有學生都只用英語或普通話來說,同一個學生司儀,可以前一句英文,跟著一句普通話,反之亦有,但是卻不能說廣東話;作為司儀的,不一定是最高班級的學生,也許是在眾多學生中選出來,所以英普俱佳,有部份不需「貓紙」,也能隨想隨說。

蔡繼有學校能提供這類表演,來讓新生選擇樂器,也讓學生有更多表演機會,實是德政。

Tuesday, June 08, 2010

Non-JUPAS和非本地生

就學士學位而言,本地的大學可以取錄外國學生,而內地生,據我所知,也是當非本地生看待,即是受到非本地生學額的限制,不能超過某個比率,和他們是要交非本地生的收費,而他們因為是離鄉別井來香港就讀,所以他們大都是住宿舍,要交住宿費用。

所以既然非本地學生,大學已經設限,他們又要交比本地學生更高的學費,即政府對他們的資助是比本地學生少,甚至有學生的學費是全自費的,學費更高,最重要是沒有和本地學生直接競爭,所有本地學生可以爭取大學為本地生所設的學額,亦即非本地生不會因為他們的來源多,或當中有能者有多少,都不會令本地生就讀大學的機會少了。

近年大學設定給非本地生的比率是增加了,政府之前說要令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目的是要去令大學更「國際化」,令教育成為香港另一項產業,希望到時,每個班級裡都有更多的非本地生,本地生便就算不去外國讀書,也可以和其他國家或內地學生交流,未嘗不是好事;大學要為此增加建設,擴大校園,招請更多教職員等等,令整體大學的容量增加,所以比率是高了,但留給本地生的應改變不大。

至於JUPAS與否,和本地生與否,應是兩件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本地生與否,決定政府是否應對某學生提供本地生的資助與否,亦決定某學生是否可以爭取預留給本地生的學額,便是如此。而經JUPAS與否,其實即是學生是否考本地的中學證書,亦即本地的公開試,只要學生是考本地的公開試,便可以拿本地公閞試的成績,去參加JUPAS來報大學。而考試成績,只是一個學生能力的指標,不同的考試,可能會用不同的角度和標準來評分,因而簡接影響到學生怎樣去準備考試,換句話說,學生是接受不同的教育,去應付不同的考試,尤其是背後理念很不同的考試。

當大學要去選擇學生入讀時,是很現實的,一定是取錄最標青,即最有能力的學生,大學會看看學生能否達到某個學術水平,這個當然是考試成績,包括所有的公開考試,例如本地公開試,IB以及GCE等等,既然公開試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標準評分,大學會為最普遍的公開試,就大學對這些不同的公開試,設下不同的準則,跟著將所有學生的成績排序(可能分為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兩條序),再請最前某個數量的學生來面試,再選學生就讀。

從另一個角度,學生參加不同的公開試,簡接是告訴別人,這個學生在這個階段是接受什麼的教育,跟著學生用一個可以檢測這個學生學習成果和能力的考試,去告訴別人這個學生的能力是怎樣,至於別人(尤指要報考的學校),便會用他們對這個考試的認識,來評估這個學生的能力。

JUPAS為所有本地大學招生,因為主要學生來源都是考本地公開試,所以JUPAS也是幫考本地公開試的學生提供統一求考各本地大學的方法,正如之前所說,大學只想取錄優秀的學生,他們是否考本地公開試,亦即是否經JUPAS報考,實在不是他們的考慮重點,所以亦不會為JUPAS與否設限,也是非常合理的。

其實亦在說,每個教育的階段,家長都可以為子女(長大後是子女自己為自己)選擇接受什麼教育,到學生完成某個階段,學生可能參加同一個考試,或是參加不同的考試來評核,考試的結果,便會給下一個階段的學校,用來選擇適合的學生了。這個做法其實由幼稚園升小學開始,便是這樣,所以到大學都是用這個方法來做,實在不足為奇。

最後,考試和教育好像是分不開,但是其實對學生一生人最重要的,不應是公開試的成績(更不是參加某些考試),而應是教育過程當中的培訓,因為,學生畢業後到社會工作,除了面試當時是會用上考試成績,之後他們的表現和能力,都是直接決定於他們在學時,是接受了什麼的培訓;所以,我覺得家長如果能將目光放遠些,可能便會想到,就孩子一生,那些或那種培訓,才是孩子一生人最重要的,尤其是在現在和將來變化那麼快的世界,否則,就算孩子能用什麼的方法,得到什麼超卓的成績,但是原來他沒有能力面對工作上的困難,沒有自學能力,就算能入讀怎樣的名大學,加入怎樣大的機構,不用多久,還是會給淘汰出來吧。

Sunday, June 06, 2010

統一派位放榜

昨天是統一派位放榜的日子,女兒雖然已有私校取錄,但仍參加,為的便是想要多一個機會,希望可以入讀一間心儀的學校。曾聽過有意見說,像我女兒這樣已有私校取錄,還讓女兒參加統一派位的家長,是自私的,是浪費了政府的資源云云。我的看法是,每個在香港出生的孩子,都有資格受惠於政府的教育制度,而我女兒也是香港出生的,所以女兒參加小學派位,是合理的,她只是得到原有政府給我女兒的就讀官津學校的機會,再者,更重要的是,我們所得到私校學額的機會,是每一個家長都可以為子女去爭取的,不是我女兒去了考私校,便令其他學生的就讀的機會少了(不論是官津、直資或私校),所以不能說是自私;到現在我政府派了一間學校給女兒,我們不去報名,學額自然便會由其他學生補上,我女兒不會令這個學額浪費。

新聞報導說有差不多八成學生可以入讀首三個選擇的學校,我女兒被派的學校,便剛好是乙部的第三個選擇,雖然如此,我們很大機會也不會去登記了,會選讀之前已取錄的私校。認識的人當中,也有其他家長有子女於今年參加統一派位,聽到有人是首志願,當然是非常開心,但也有聽到有家長說,被派的學校是自己沒有選擇的,也有家長填了八個志願,給派到的便是第八志願,這些家長心情可以想像是不開心的,他們還在考慮如何去為子女找更理想的學校,例如去他們覺得更心儀的學校去叩門,拿申請表格。我相信如果我女兒之前是沒有私校已經取錄,我也會很緊張更為女兒去找學校,所以,為子女安排升小學這件事也真的令很多家長煩惱。

新聞報導說可以入讀首三個志願的比例比之前少,可以理解為有更高比例的學生,都是在報小數的學校,亦即是有更多家長以名校為首志願。如果首三志願都是多人爭的名校,當首志願抽不到,第二、三個志願如果都是名校,入讀的機會也不大,所以很大可能是當入不了首志願,而二、三志願也是多人爭的名校,之後其他志願入讀的機會也不大,所以便有學生是給派沒有選擇的學校,如果是沒有選擇也可以派給學生的,即是在所有有選擇這學校的學生都已派給學生之後,還有學額,可想而知是不多家長選擇的學校,也即是不熱門的,可以理解為沒有什麼特別的學校。所以填寫志願也是一個不容易的事,要攻守兼備,否則可能真的會給來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