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0, 2014

成為家教會委員後感

由當選了女兒學校家教會至今,已兩個多月,期間開了兩次會議;到現在,可以說說當選之後至今對家教會委員的感覺。

蔡繼有學校的家教會,正如校長所說,是一群有心的家長來為學校,家長和學生服務,以我所見,家長會亦沒有任何實權,在學校的管理和行政架構上也沒有什麼地位,所以參與家教會作為委員的,並沒有任何私利可言,亦沒有什麼特權或優待,更遑論可以影響學校的教學理念或任何教學上的安排,各人都是本著回饋學校對其子女的教導而已。

在家教會的會議當中,校長會講述學校的近況和計劃,有時也會向家長委員收集意見,當然,家長的意見只作參考之用。各委員分擔了某些家教會的某些活動,在會議中匯報進度,以及和其他委員討論細節。看看校方的計劃和家長會將要舉行的活動,其背後理念都是希望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教學資源,最終學生能學得更好,最後能有更好的成績。

校長經常會出公開信給家長,並會放在學校網頁上,講述學校的近況和計劃,而一些策劃中的事項,則不宜在此公開發報,我還在想什麼途徑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去讓學校的家長得知學校最新的動態,如果用網誌,所有人也能看到便太公開了,如果用Facebook,則要用群組來限制瀏覧的用戶,但所涉及的工序和人手不少,如果自行建立網站來做,所需人力便更大。我會繼續去思考這個問題,會盡快想個辦法來善用互聯網來向家長發報家教會的消息,如果最終也想不到辦法,也許Facebook是最後的選擇了。

Sunday, January 19, 2014

深?催谷?

看到讀者或網友在這個網誌的留言,不論是否認同這裡文章的內容,也得先要感謝各位對這個網誌的支持,願意花時間去看這裡的文章。近日的留言,感覺網友不太認同我文章的內容,亦提出我的文章不太客觀,尤其我在說某些學校課程深,或家長在子女的學業上催谷,質疑何謂深,何謂催谷。網友的意見是對的,當我提及深或催谷時,只是主觀並概括地這樣描述,沒有準確的定義,這令我反思這兩個家長間經常提及的用語,「深」和「催谷」,希望在這裡和各網友分享我的想法。

課程的「深淺」,可以以大部份學生應付該課程的情況來決定,例如:
  • 學生都可以在堂上學會所有課程
  • 學生都需要放學後,在家長或補習老師少量的協助下學會所有知識,並可以維持所有興趣和相關活動
  • 學生雖然放學後,要放棄大部份興趣班和相關活動,將所有時間用以在學習之上,才能學會所有知識
  • 學生雖然用盡所有課餘時間,在父母和補習老師的協助下也不能學會所有知識
同一個課程,同一班學生,有天資過人的學生可以在堂上學會所有課程,課餘後可以做他們做的事,但是也有學生不論父母投入多少額外資源也不能學會所有知識,所以某一課程對於某一班學生是否「深」或「淺」,可以用以上四種情況各自有多少個學生來決定。每個家長對自己子女應付課程的情況,何謂適合也有不同,有些家長覺得只在課室裡學習便是適合,但也有家長覺得學校的課程能「善用」其子女的所有學習能力,子女能學到多少,學校便應教多少,不要浪費時間。因此,家長會比較子女應付課程的情況,和他們心目中的期望,以決定課程的「深淺」是否適合,例如有家長覺得適合的課程的內容是須其子女回到家中用兩小時來做功課和溫習,但是如果現實是其子女在學校所學的完全沒有難度,回到家中只花很少時間便能完成所有功課,家長便會覺得課程對其子女來說過淺了。

要很科學的去評論課程越來越深,可以看看現在某一年級所教的,是之前高多少年級才教的。例如我女兒讀幼稚園時,低班(K2)時才劃線,高班(K3)時才學寫字,現在的K2時己學寫字,高班時已有默書,課程方面,從前小學一二年級才會學加減乘除,現在低班高班時已經學習,也是課程越來越深的現象。數年間,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會有多大轉變,但是課程深了,引致更多學生要花更多課後的時間在學習之上,又或要加上補習,甚至要孩子重讀一年,以大一歲的學習能力去學那些知識,另一個轉變是家長心態的轉變,數年前大部份家長都覺得子女讀幼稚園放學後便應去「玩」,去接觸不同的事物,但是現在可能更多的家長覺得子女讀幼稚園放學後用一兩個小時來做功課和學習是合理的。所以現在有些家長覺得現時的課程不深,是因為他們期望子女應付課程的情況和他們心目中的情況相近,但是對於數年前大部份的家長(包括我自已己)來說,便覺得課程太深了。

我之前網文說心痛和無奈,是從前的大部份家長都覺得讀幼稚園放學後便應去玩和接觸新事物,但是現在大部份家長都覺得讀幼稚園放學後便應繼續花時間在學習之上,就算現在有家長覺得讀幼稚園放學後是不用花時間在學習之上,但基於大部份家長對應付學習的期望就是課程的深度所相應的應付方法便是放學後仍要繼續花時間在學習之上,所以那些家長也沒有選擇,只得跟著去做。另外,低年級的課程深了(即教授以前更高年級的知識),高年級的課程也只得跟著加深下去。最後,因為所有年級的課程也加深了,學生在低年級應付課程的情況,可以預料這學生升上高年級時,應付課程的情況也是一樣,簡單來說,某一學生低年級不用補習,升上高年級也不需要,但另一學生低年級時需要補習,才能跟得上課程,可以預料升到高年級時也得補習,才能應付得來。我也聽聞有大學生跟不上大學的課程,也要找補習老師來補習。

至於「催谷」,我心目中的定義是學生大部份科目都要在父母額外資源,或用盡所有課後的時間下才能學會。因此,對於同一課程,有學生可以輕鬆面對,而另一些學生卻可以在「催谷」的情況下完成。也許現在大部份的家長心目中的理念是,孩子在某一年級學習,便應學會所有這年級所教的知識,如果學不會,家長便應投入資源或要子女用更多課後時間來完成,否則家長便是失職,也阻礙了子女的學習進度。其實家長有否想過,現在的課程,是基於大部份家長都肯投入額外資源來幫子女學習,所以學校便提前教高年級的知識,其實令更多學生不能只靠自己的能力學習,另一方面,家長便覺得大部份(在父母額外資源或用更多課後時間的)同級同學都能夠應付的課程便是合理的,如果看到子女跟不上課程,便會跟隨主流投入額外資源幫助子女學習,或接受子女用更多課後時間於學習之上。

我對「催谷」這個現象感到心痛和無奈的是,其實家長是面對一個學校基於大部份家長都接受投入額外資源和子女用更多課後時間來學習的大氣候下所加深了的課程(即提前在低年級教之前高年級的知識),大部份家長都沒有了選擇,惡性循環的要投入額外資源或子女要用更多時間在學習之上,才能應付得來。對於來自草根家庭沒有額外資源的學生,除非天資過人或比普通學生花更多課後時間在學習之上,否則他們更難得到好成績,更難升讀同樣「加深」了的心儀中學去,所以現況是對草根家庭的學生更不利。

另外一點我感到心痛和無奈的是,現時家長對子女學習的應付方法,何謂適合已形成了大氣候,學校的課程只會越來越深,家長越來越接受孩子要在更低年級學之前高年級的知識,亦接受子女花更多的課後時間在學習之上,這現象是一個惡性循環,很難逆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