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9, 2017

國際學校與傳統學校的分別

早前,立法局舉行了一次有關學童自殺報告的聽證會,雖然報告指出學童自殺與本地教育制度無關,但是與會公眾人士,大都以本地教育制度給予學生極大的學習壓力為控訴,其中一位與會者,是一位就讀於國際學校的女學生,她說她從前在傳統學校就讀,覺得有如監獄的感覺,所以經常哭,但後來轉口到國際學校就讀,功課壓力少了,雖然學校仍然有考試測驗默書,但是她覺得學習是開心的,雖然沒有不斷的操練,但她不會因為沒有操練而學不到東西,覺得這才是開心學習。最後,她問了教育局長一個問題,為什麼國際學校可以做到,傳統學校卻不能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不斷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分別在那裏,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學校能否採用國際學校差不多的教育模式?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歸根究底,國際學校和傳統學校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國際學校不用太在意學生畢業試的成績,而傳統學校則非常重視學生畢業試的成績以及升學結果。

本地的國際學校,絕大部份都是私立學校,學費高昂,所以入讀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產以上家庭,如果父母是跨國公司的職員,子女很多時都會跟隨父母到不同國家生活,所以他們有心理準備會到不同的國際學校就讀,完成中學課程之後,他們可以入讀本地大學,或報考其他國家的大學,再加上國際學校大部份都是一條龍學校,中小學階段沒有升學派位的過程,所以升學問題較少是國際學生學習壓力的來源。另外,國際學校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別,不會像傳統學校那樣把學生以及間接把學校分成不同的組別,學生要盡力改善學術成績來爭取被派位到第一組別的學校。所以以上這些原因,令國際學校的學生,絕少會有因為升學而來的壓力和困擾,學校亦不須為要改善學生的升學情況而提早操練學生,真的可以採用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來教導學生。

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測驗考試默書、多操練、多補課,並不是傳統學校所期望的,不過在家長追求升中排位結果,而升中派位結果取決於學生的學術成績的情況下,傳統學校可以做的,便是不斷的找辦法改善學生的學術成績,而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操練,便是最明顯直接的方法,因此,只要傳統學校當中有高低之分,令家長想盡辦法讓子女入讀心儀的學校,在傳統學校中學習的學生,相信難以改變要承受高學習壓力的命運了。

Sunday, January 08, 2017

女拔萃小學和蔡繼有學校

現在香港的家長,普遍都為子女投考多間心儀小學,而如果是女孩子的話,女拔萃小學和蔡繼有學校,很大機會便同時是很多家長的心頭好。如果只是其中一間取錄了女孩的話,也可以不需考慮,入讀這一間學校便是了。但是如果同時被這兩間學校取錄的話,對家長來說,的確是一件很難取捨的事情。

這數年來,我收過幾位家長的電郵,詢問如果同時間被這兩間學校取錄,我自己會怎樣做,亦給他們有什麼建議。既然如此,我便把我接的意見歸納起來,在此供大家參考。

首先先簡單講述我對這兩間學校的認識。女拔萃學校是一間直資小學,是本地的百年老店,在眾多學校排名中屢獲首名,名人輩出,女拔萃中學雖然不是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但是家長的期望都是子女入讀女拔萃小學,便會升讀女拔萃中學。女拔萃小學以及女拔萃中學,本來就已經聚集了本港較優秀的女孩作為學生,自從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之後,坦白說,除非學生本身有「特異功能」,一般草根階層的女孩更加難考入女拔萃小學,可以這樣說,女拔萃學校已經變成了一間貴族學校了。

女拔萃中學,到現時為止,課程以本地的新高中文憑試(DSE)作為最終公開試,但是基於女拔萃學校的女孩普遍重英輕中,部份的女孩的中文程度,並不能達致新高中文憑升讀本地大學對中文科的要求,亦因着家長的社經地位,部份這些女孩便會在升讀中四的時候,跳船離開女拔萃中學,到本地國際學校,或到海外升學去,而空出來的學位,便會由本地其他學校成績優良的女孩填補,最終還是能保持女拔萃中學畢業生的良好學術成績。

女拔萃學校的學生,他們本身感受到是就讀於一間在香港首屈一指的學校,也許他們會覺得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是最好的學生,這是一種推動力,但同時也是一種壓力,曾經在不同的體藝校際比賽中,看見女拔萃學校的學生,我直覺覺得他們有一種不能令女拔次於其他學校的潛意識和使命感,所以他們必定全力以赴。拿到冠軍,全隊學生都非常開心,但是如果稍為失準而不能奪冠,他們的反應很大,很失望,很傷心,可見他們對得失有多重視。

教學方面,女拔萃的排名多年名列榜首,究其原因,未必是因為學校有什麼特別的教學方法(我不相信有一些教學方法,只能是某一間學校多年採用,而其他學校是用不着的),反而是學校能在眾多考生當中,選擇天資聰穎、家長懂得管教女兒、家庭有良好的經濟條件投放在女兒的學習和帶女兒到不同地方增廣見聞,再加上整個中小學不斷汰弱留強,學生在背負不能讓學校蒙羞的壓力,必定在學習之上全力以赴,如果學生在學業上不能達標,家長便自然會找辦法改善女兒的成績,例如補習,如果最終真的不能改善成績,家長自然會為女兒轉校去了。這個學位,便會有其他傳統學校成績優良的學生取代,保持着學校的優良學術成績表現。記得曾聽過友人說過,她的女兒就讀於這名校,部份學生覺得回校上課並不能幫助她們應付公開試,所以學生選擇留在家中自修。學校的老師,變相是可有可無了。如此,又何以說這學校在教學方面有什麼專長呢?

至於蔡繼有學校,它是一間私立學校,最終十二年級以公開試IB的成績報考大學,小學部份,可以理解為一間英普小學,雙班主任制,一位英語以及一位普通話老師,沒有精英班,亦沒有名次,學生的成績表上所寫的是老師對學生在該科目的評價,所以對大部份學生來說,學習是沒有壓力的,因為功課量不多,學生真的可以善用他們自己的時間,例如發展他們的體藝興趣。另外,亦因着這個教育模式,學生之間的競爭氣氛不大,學生之間較容易建立友誼,同時家長亦變成一個良好的社交網絡。

作為一間年資淺的學校學生,學生並沒有任何的歷史包袱,所以學生對得失不太介懷,在公開的體藝比賽,勝出當然開心,輸了亦並無不可,下次再努力便是了。

因為是一間一條龍學校,小學部的學生必然可以升上中學,所以家長和學生亦沒有升中的煩惱,中學部份,學生慢慢由小學的教學模式過渡到為公開試而學習的模式,中學部開始專科專教,學生開始要為自己選擇他們選讀的科目,到這個時候,學生亦明白要為自己將來而努力。

在教學方面,校長經常強調學校的老師是需要教導學生的,而不是學生學不懂便自行到外面補習去,尤其是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對學生的支援和教導,會直接影響學生在IB成績的表現,由此可見,學校的老師對學生是非常重要而且的確是幫助了學生應付IB考試。

學校的老師當中,因為要以英普作為和學生溝通的語言,所以學校有一個良好的語境,很多外藉老師來自海外,部分曾任教其他本地國際學校,這些老師可以給學生一個世界觀,像身處國際學校之中。學生較主動,較有創作力,表逹能力和語言能力也高。

總括來說,入讀女拔萃的學生,他們的學術成績主要是靠天資或家長額外的支援,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學生,學習主要是靠學校的老師教導的。女拔萃學生背負着學校百年老店的歷史包袱,也有眾多出名校友的榮耀,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有一點傲氣,以作為名校學生為榮,學生的鬥心也比較強,反觀蔡繼有學校的學生,他們沒有這樣的包袱,他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發展自己的興趣便是了,所以他們的學習比較輕鬆和開心,但沒有很大的鬥心。社交方面,名校學生因為要為名次和為能入讀精英班而競爭,所以學生較難和所有同學發展友誼,至於蔡繼有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因為沒有競爭,他們大都可以融洽相處,發展長久的友誼。

最後重申,以上的討論是宏觀整體來說,討論的是這兩間學生的普遍表現,請不要推論到每一個學生(包括女拔萃和蔡繼有學校),都必如我所提及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