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2, 2011

終於成了IB學校了

蔡繼有學校校長於四月尾,給家長和老師們發了一封信(在學校的網頁上也可以看到),提及學校運動會、遊學團,而最重要的,便是蔡繼有學校終於通過了IBO的審核,成了IB World School,在IBO的網站上,也可以搜查到蔡繼有學校了。

校長於教育界服務己四十多年,我相信她對香港的教育制度,學生需要學習什麼,社會對學生的期望等等都有深刻的了解,最後,她選擇放棄本地公開試,決定讓學生參加IGCSE和IB DP這兩個國際公認的考試,我覺得是給有資源的學生多一條另類的學習途徑;我相信沒有一個課程是完美,適合所有學生,而本地的中小學課程和IB課程各有利弊,姑且不在此詳細比較這兩個模式,但因IB課程是不獲政府資助,所以只有來自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學生,才能有IB課程這個選擇。

對於某一間學校的學生最終是考本地公開試或是IB之類評核,其義意不單在於最終要考什麼,能否考入什麼大學,影響深遠的,還有因著這個公開試對這間學校多年來是用什麼模式來教導學生,而學生處身其中所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畢業之時,學生本身各方面的素質是怎樣。我覺得蔡繼有學校選擇了最終IB DP這條路,我想最明顯的好處,是學生不須做一些只為應付TSA的操練,可以用更多時間來學習一些對學生本身更有益的事,或學一些長遠而言更有用的東西,另外,IB所提倡的信念,也是值得家長去了解,從中去思想將來的世界需要的是怎麼樣的新一代。

在蔡繼有學校的網站上,我也看到有公開招收十一年級(即IB DP的首年)的插班生,對象是中四、中五學生,這相等於蔡繼有學校的十年級和十一年級,而招生告示中,沒有說明考生現在就讀的學校,而說是中四、中五,似乎暗示主流學校的考生也可以申請,再者,告示中亦同時提出學生可以申請獎學金,由此看來,這次蔡繼有學校成為了IB學校之後,便即從其他學校(包括其他IB學校和主流官津學校)招收資優學生,對於多年就讀名官津學校的學生,他們可能從來不曾想過要去讀這些學費相對高昂的私校,因為自己讀的是免費的中學,如果已讀了多年,其實沒有任何誘因去讀一間課程不同,學費又貴的學校,但是如果可以同時考取獎學金,便可以試一試去申請入讀。可以想像,這次考插班生,必定包括筆試和面試,筆試考學生的學術成績,而面試則去考學生是適合IB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因學生可能來自免費的官津中學,所以學校會同時考慮會否提供獎學金,讓資優的學生可以知道如果入讀,是否可以得到全免或是半免學費的獎學金,而現階段可以讓他們放心先去申請。

我會想到,這次招收插班生,最值得考慮報考的學生,可能便是以下幾類:
  • 現時就讀於IB模式學校的學生,但因某些原因,希望減少學費支出,但又得不到原校的獎學金,便可以試試能否在蔡繼有學校考到獎學金
  • 現時就讀於主流學校的學生,不想參加本地的公開試,反而想考一個國際認可的學歷,這尤其對原本已考慮中學畢業後到外國留學的學生最適合
  • 現時在外國就讀,可以來香港升學的外國或華僑學生,尤其對己移民海外的香港人的子女,便最有吸引力,因為可以回到香港,有更多機會接觸內地事物,照顧方面亦更易安排
至於學校在十一年級招收插班生,我想對學校和現在就讀的十年級學生也有好處,首先經過了十年級的IGCSE考試,也許會有現在的十年級學生,不論是因為IGCSE的成績或是事先已有計劃而離校,所以如果只有現時的十年級學生升上十一年級,人數不會太多,不能善用教學資源,如果現時學校招收插班生,便可以在來年開學之前,由插班生中選取資優學生填補,另外,學校也可以由其他學校招收資優學生,這樣會對兩年後的IB成績更有保證。不知學校將會招收多少插班生,但是對現在就讀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包括了我女兒),首先學校是一條龍,所以他們不用參加激烈的入學試來升十一年級,而就我所見,現時低年級的學生質素也很高,所以當他們升到十一年級時,他們的學習能力也不錯,可以和校外的資優學生平起平坐,另外,現時低年級的人數眾多,所以到十一年級時,人數也應不少,到時能提供的插班生學額也不會多,插班便會更難。

學校在十一年級收插班生,兩年後的IB成績便不是純由多年來在蔡繼有學校就讀的學生而來,可能會有意見覺得這個IB成績不夠代表性,不能作為顯示出多年來就讀蔡繼有學校學習效果的指標。但我則會覺得,如果我是校長,我也會這樣做。因為學校之間互相挖角,招攬資優學生,由來已久,這樣亦令資優學生有更多選擇,亦對學生是有利的,另外,學校可以善用教學資源(尤其是老師),引入競爭,令原有學生更有學習動力。再者,可以改善首屆IB成績和升大學結果,對學校的名聲亦有幫助,能提升學校的畢業成績,令學校更具吸引力,可以招收更好的學生,良性循環,學校的江湖地位便是這樣建立起來吧。

雖然,不知兩年後的IB成績,是由多少就讀蔡繼有學校多年的學生和多少插班生所考得,對蔡繼有學校首十年的教育有什麼啟示,不知學校會否公佈,但我相信學校一定會比較本身學生和插班生的IB成績表現,來改善首十年的教育方法,對整間學校也有積極的作用。

話說回頭,如果有興趣報考插班生學生,便得坐言起行,因為接受報名只是一個星期之後,詳情請到學校網站去看。

17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蔡繼有學校招收第十一級學生,是明智之舉,因為現時第十級的學生只有三十二人(依校網班相統計),所以可以開辦的科目很有限,例如在個人與社會科中便有八科,難道學校會開齊八科嗎,那麼每科平均只有四人,所以如果收多一些學生,可以使學校開辦多一些科目。

我相信學校是無意借助外力來提高公開試成績的,因為現時的學生已應是精英了。聞說學校收取學生的條件一直都很嚴格,所以第一年開校收生時,只收了兩班小二(現在的第十級),五班小一。只收兩班小二,是只有兩班考生達到要求。
Andrew

Anonymous said...

想不到與你的看法何其相似.讀IB與本地制之別,正正是考哪門試之前所提供的那門訓練.其實,要考好IB,比起考好新高中試,要難得多!!!

小豬媽媽

Herbert SHIU said...

Hi Andrew,

我都同恴你說最重要的是人數問題,因為學校招收的學生,質素由來已經很高,所以我都相信就算是學校本身學生的公開試的成績也應該不錯吧。

Herbert SHIU said...

Hi 小豬媽媽,

本地教育,學術方面要求很高,又要考TSA,多年填鴨之後,新高中突然來個通識,要講什麼多角度批評性思考,連老師本身,不論年資長短,學習過程都從來沒有通識相關教育,最後還得去幫襯天皇補習;如果有選擇的話,我會選擇不走這條路。

我同意考IB比本地公開試還難,但是經過多年培訓,我相信在蔡繼有就讀多年,老師大都是接受外國教育的,便真的可以教導學生怎樣面對這個IB課程和考試了。

Herbert SHIU said...

不知是什麼原因,之前這篇文章的數個留言都不見了,所以我得從電郵中抄回留言重新放在這裡。

Anonymous said...

hi,herbert,

打了好久,按錯一個鍵,全部消失...唉,算數.我是想說,IB很難,但它訓練的是畢生受用的技能,用12年去學畢生受用的東西,好過用12年只是去考好一個試然後攞張大學入場券,再用4年在大學由頭學起.在最差的情況之下,考IB成績不理想,但學到的技能永遠是自己的,別人拿不走...我已幾乎到了非CKY不嫁的境地,慘!壓力好大...

小豬媽

Herbert SHIU said...

Hi 小豬媽:

我都知用來寫留言的網頁沒有暫存功能,所以如果寫到中間有任何問題,都會無哂,所以如果你下次要寫得多,可先用另一個軟件,例如Word先打好,再抄過來。

至於IB的教學理念,其實主流教育都似乎向同一方向做緊,問題係主流學校真係比個TSA,分Band等制度令到老師和學生忙於奔命,在重視學術成績的同時,難免要放輕了分析、思考等培訓。

我就會覺得,入得到CKY之類學校當然是好,但是如果真的入不到,家長也可以試試從其他途徑找方法去培訓子女,某個情度上也是可行的。

Bear said...

我一直都有疑問,究竟香港行新高中之後,會不會令香港學生往外國升學構成不便。

在97前的十年,有不少優秀的香港學生,無論是移民也好,風氣也好,也會積極考慮往外地升學,那時,只要拿著中五的優異會考成績(外國大學的admission officer也對HKCEE 有認識),在中六上學期申請和準備,時間剛剛好,可以在中六完結後馬上入讀四年制的大學一年級。新高中學制以後,考試成績要大學入學前兩個月才公佈,外國大學的申請時間已過,真不知道外國大學在未有最終的香港公開考試成績公佈前如何甄選學生.....

如果我的擔心成事實,代表著香港的本土中學生愈來愈難考入外國的著名大學,絕非香港下一代之福,但同時CKY走IGCSE和IB的制度,就可能會越來越吃香。

作為香港的一份子,我寧願見到大家一齊進步,而不是香港越來越退步。

Herbert SHIU said...

Hi Barry,

你提出了公佈考試成績時間的問題,這是其一,另外同樣重要的是,外國大學怎樣去看這個新高中公開試的成績。而我更重視的是,讀完了新高中之後,學生究竟學會了什麼,是否能面對將來世界的呢?

Herbert

Eunice said...

My pos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B, but I simply wanna show you this clip from 新聞透視 about the children in Hong Kong. Here's the link: http://mytv.tvb.com/news/newsmagazine/118489#page-1

The kid who figured out how to stand the egg on his own is really amazing! I'm pretty curious about what you think about his family's parenting style.

Herbert SHIU said...

Hi Eunice,

我之前都看廣告有這集新聞透視,內容是講港孩,但是不在家,沒有看,謝謝你提醒我在網上去翻看。

在節目中,你看到不同小朋友面對問題,要去解決的反應和做法。有沒有耐性去試,亦有不斷去試,包括了那一個用另類方法解決了問題的小孩子。如果這些孩子現在都已經長大,你是老闆招請員工,這些孩子都來了,每個都同是大學畢業,你會選擇請那一個?除非我所要求的人,是要嚴格跟從前人訂下來的做法去做事,但如果所要解決的問題次次不同,我想,我會請最有創意,最會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之後最肯耐心去解決問題的那一個,而我是不會太計較的大學成績是怎樣,只要不是太差的,已經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問題,尤其是長大了,到了一個父母不在身邊的地方,要怎樣才能謀生呢?自己所面對的問題要怎樣解決呢?要怎樣為自己作決定呢?父母不會永遠在身邊,父母亦不能完全清楚自己所面對的問題,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便是要去學解難能力。

我曾聽過這樣的講法,在大學裡所學的知識,只能足夠應付畢業後五年的工作,之後,便得自行學習。我暫找不到來源,但我同意,大學畢業時拿著大學學位去面試,面試時的表現,便比你拿著什麼大學的成績來得重要(當然成績不能太差)。家長為人父母時,工作也應已十多二十年,更清楚再不會有人問你拿成績表來看,在公司的存在價值便是人脈關係、辦事能力、恒心勤𡚒等等。當年在學期間的成績,多一點分和少一點分,對在職期間已沒有任何重要性,但年幼時培訓出來的個人素質,則影響了整個職場上的發展和人生方向。

所以,我重視培訓女兒的個人素質,例如,禮貌、創意、耐心、恒心、閱請興趣、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而不是個別科目考試成績。所以我也不會太重視女兒的成績(結果),我反而重視過程,例如女兒有沒有專心去做,有沒有心去做好一件事,如果自己有能力解決,便要自己去解決(例如自己去查字典),可以給她決定的事,讓她自己去做決定,自己去承受結果(令她要認真去思考,和親身體驗自己所作決定的結果)。

我感到現在的家長,可能是整個環境所驅使,很多都不去想得太長遠,例如每天都有很多功課,首要要去完成所有功課,到了測驗考試,又要幫子女溫習,希望可以得到好成績,升班,進入第一組別,升上第一組別中學,眼前的事還未做好,又談什麼長遠孩子會變成怎樣,反正如果不去重視學業,短期結果便會很快出現,家長又接受不了連痛,和學校一同合力,又再催谷,其實家長也是無可奈何。

Eunice said...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I think it's true that what counts in the end is not how many marks we've got in certain exams (as long as we pass/reach a certain standard) but the soft skills (as you mentioned, problem solv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so on).

From what I can see, the parents do not push the kids simply because they want to. They seem to be driven by the current way for the system to select students, and the criteria, have a lot to do with exam results. If the kids do not have to secure good results in order to promote a school that they prefer, I'm sure many parents would be relieved.

On the other hand, if exam result is not the only yardstick for school to measure students, it might even be a nightmare - since they have to master not only their academic studies, but also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rom music to sports, or even interview skills. It seems that unless the school allows all kids to promote from one grade to another, and finally a place in the university can easily be secured, the parents have to keep pushing their kids.

Anonymous said...

我睇完那輯新聞透視,其實那位懂得用2個方法令鷄蛋站起來的小朋友,都是用自身經驗去達到成功.eg. 1)弄碎蛋殼,他已說是看了某本書,書中都是用這種方法; 2)他自創的轉鷄蛋,我強烈相信他是應用了爆旋陀螺的原理,我相信他有玩爆旋陀螺的,因為它在小學男生圈子中是那麼流行.

不過,說回頭,這位小男生的確是轉數快,懂得將生活經驗轉化成為解難的clue.所以,創意也要源於豐富的生活經驗吧~~!

小豬媽

Anonymous said...

IB考試建立之初,就是給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學生的課程。所以IB從設計到實踐都不是給一般家庭的。
蔡繼有招插班生這是國際學校的慣例,現在很多國際學校都是到了高年級學位就不會那麼緊張了,因為很多回國或出國的。這時都會考慮招收以前因為學位問題無法入讀的學生。這個到不需要太多的去詮釋其背後的意義。像李寶春就是專門招本地公開試前幾十名學生,然後讀IB課程,成績每年都是很不錯。
不過有一點蔡繼有開校的幾屆學生素質不是很好,這個是值得理解的。而且第一屆IB,老師也未必夠經驗。聽聞中學部很多好老師也集中在低年級,為學生打好根基。學校這點安排,我很欣賞,並不是像其他學校把好老師都擺在高年級,不斷的吹鼓學生,低年級就找一些隨便的老師教教。不過如果讓這些老師一直教低年級又是一種浪費,不知道如何平衡是好。
現在蔡繼有的學生英文完全沒問題,反而校長擔心起中文來,這也是英文授課的一個弊端,本地EMI學校也存在這個問題,不知道有什麼好辦法。但是我聽一些家長說,中學部低年級中文作業也很深,但是不知道為何校長要擔心呢。

Herbert SHIU said...

謝謝你的意見。

我不敢說IB課程是否不為一般家庭而設,我覺得IB的理念是以整個世界地球村來設計,而香港本地的課程則由本地官員設計,理論上是因應本港的現況而設計(希望他們的設計是對吧),而一般接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官津以及直資),都只能接受政府對教育的設計來做,結果是只有私立學校才能採用IB課程,而採用IB課程的,大都是國際學校吧,所以有感覺是國際學校才採用IB,可能是互為因果吧。

對於蔡繼有學校最初幾屆學生的水準,我在想,因為最初爭取考入蔡繼有學校的人數,競爭一定不會比現在大,所以理論上,現在學校可以招受的學生的整體質素,應比最初幾屆的學生為高;但我的看法是,要接受最初幾屆的學生質素,以及公開試成積,可能未必很理想,因為沒有做過比較,所以如果言之鑿鑿的說他們就是水準不高,則好像是太武斷,對學生們似乎不太公平。

程度是否深,我想很難比較,我只想到,只要學校因應學生能力和教學理念而定便可了。我女兒還小,我們走著瞧吧。

Anonymous said...

Hi Herbert,
看過你一路以來談及蔡繼有這所學校, 其教學模式和校風都令本人非常欣賞, 本人女兒現就讀幼稚園K1, 雖然還未到報讀小一階段, 但相信你非常明白現代家長緊張之心情, 本人有以下問題想向你請教, 請問除蔡繼有這所學校外, 依你見解本港有否其他學校有像蔡繼有般有同樣的教學模式和校風, 因為想多些選擇, 又無從得知, 所以希望能從像你這種中肯的家長裹得到意見, 謝謝 !
David

Herbert SHIU said...

Hi David,

我之前答過類似問題,用差不多教學模式應至少有:蘇浙小學(國際部),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弘立。至於校風,因我對這些學校沒有入接觸,很難客觀的說,如果你對以上某學校有興趣,可以到在網上找資料,甚至真正到那些學校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