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9, 2012

《親子天下2》 第二集

今集請來的嘉賓,在節目內介紹為面試天王的李莉芬女士,Fanny姨姨,而我翻看她的資料,我則會形容她為培養幼兒的專家或教育家,而她的其中一項專長便是教導家長和孩子應付學校的面試吧。她將她對培育零至三歲幼兒,好讓他們能應付幼稚園面試,從而爭取就讀名幼稚園的知識集結成書,名為「向名校出發」。


如果還未聽這一集的讀者,先到網站先聽一聽嘉賓怎麼說,之後我再補充一下。

嘉賓被稱為名校面試天后,但她的見識和經驗足可令她很超然的去看名校和應付面試。她的說話可以給還在追逐名校的大洪流中的家長很多客觀的意見。以下是一些重點:

名校有很多種﹣當大部份家長說名校時,也許會便會想到那些很有名,尤其那些歴史悠久的傳統名校。其實,Fanny所說的名校,便是那些適合自己子女的名校,可以是地區的名校。另外,我聽過Fanny說過,在香港的確有很多好學校(不單是傳統名校),家長可以為子女籌謀,有些更是免費的官津學校,那麼為什麼家長不去好好的安排,讓子女入讀這些適合自己子女的學校。

考慮入名校之後能否適應﹣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的名校,他們的子女真的可以入讀,但學習這件事不是完結,家長更要考慮自己和子女是否可以附合這間名校,所以,家長除了千方百計的讓子女入讀名校,也要思考入讀之後的問題。

做父母要有準備,要由懷孕開始﹣Fanny說子女入讀名校這條路,其實可以計劃懷孕月份為始,當然,如果子女已經出生,家長仍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努力的。

對考幼稚園保持正面態度,面試過程要開心輕鬆、結果隨緣面對﹣家長應該以輕鬆的態度面對報考學校,可視面試為遊戲日,不彷多報多幾間學校,同時可以趁機去識認這些學校,但數目不要過多。如果面試臨場有什麼缺失,例如孩子當天生病,精神不好,也只要隨緣了。

附合學校要求,不要要求學校改變適應自己﹣不同學校的報考方法安排也不一樣,不要以學校安排的差別來批評或推斷學校;學校要求什麼,便盡力附合便是,不必多做或少做,出位的做法可能會降低取錄機會,而很多討人歡心的做法,當很多人效法時,也只會變得肉麻。同時,在整個報考學校的過程中,也不要期望學校會為自己作任何特別安排。

禮貎最重要﹣看到Fanny的書的封面,有幾個字詞,其中最大的便是禮貎,由此可見,孩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素質便是禮貎,所以到面試時,最重要的,便是孩子是斯斯文文,有禮,大方得體。

訪問當中,Fanny只說了部份面試的要點,如果讀者想得知更多,可以由她的作品《向名校出發》當中得知更多、更全面。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非聯招的本地學生

上星期在香港大學的活動中,認識一位大學一年級的「新鮮人」,問及她的學科和她的中學,發現原來她是香港人,在英國完成中學之後,報考GCE並以此成績經非聯招得香港大學取錄,當問及所交學費時,她說:「我是本地香港人,當然交本地學費。」

很多家長覺得經聯招與否是和是否交本地大學學費掛鈎,以上事件證實是沒有關係的。家長有此想法,也許是因為經非聯招的學生,多是外國或內地的非本地香港人,而他們便是要交並本地大學學費,所以便有一個錯覺,如果某一學生不是經聯招而被取錄的,便要交非本地大學學費。想深一層,同是香港人,同是納稅人,理應得到相同的待遇,就正如得繳交相同由政府所資助的大學學費。

如果有家長覺得,既然選擇非聯招的路(也不知應說是捷徑還是窄路),比其他本地學生多一個選擇,便應交非本地學費。我自己則會覺得,走不走非主流教育的途徑,是每一個本地家長也可以選擇的(當然要有經濟能力和有非主流學校取錄其子女),所以不存在比其他學生多選擇這個論點。

家長現時考慮非主流教育途徑時,可以少一個擔憂了。

註:我得申報利益,我女兒將來考本地大學時,如果制度不變,便同樣得經非聯招的途徑報考,希望到時的大學學費安排和現在的一樣。

《親子天下2》第一集

因著這個網誌,給了我不少從沒有想過的經歴,例如這個網誌的文章可以出版成書,去年便應邀上網上電台作嘉賓,該節目再次辦續集,我有幸又再次應邀作嘉賓。以下便是該節目的網址。

創動力 ﹣ 親子天下2

完成錄音之後,翻聽節目,覺得自己不夠自然,停頓位也多,有些觀點可以用更簡單的說話來表達。做節目主持或嘉賓便比寫網誌難得多,而要求亦更高,因為既要轉數高,也要表達能力好,說話要清楚,而寫網誌可以思前想後,慢慢的寫和改。之後,我也應邀作為之後集數的嘉賓主持,既然難得有此機會參與節目,我會接受挑戰,緞練自己。

翻聽節目錄音後,覺得有些論點說得不太全面,所以在此補充一下。

名校的特點
名校的特點便是一間很多家長認識而覺得是好的學校,而互為因果的是很多家長便想子女入讀該校,所以報考人數多,能被成功取錄機會便很小。對於幼稚園而言,名校便多是那些被認為可以協助學生考入名小學的幼稚園,部份家長會打聽某名小學所取錄的學生多是由那些幼稚園而來的(例如國際英文幼稚園、基督堂、學之園),跟著便會為子女爭取考入這幼稚園,另外有些幼稚園是某名校的附屬幼稚園(例如宣道、協恩),亦有些是以學術深而出名的(例如根德園)。以上所提及的幼稚園名字,大都是在九龍塘名幼稚園區,他們部份在九龍塘區外也有分校(例如國際英文幼稚園、學之園),課程也許差不多,而其他以差不多的英普或國際教育模式的幼稚園,也成為了家長追捧的名幼稚園(例如維多利亞)。亦因為以上所提及的幼稚園全都採用非本地化課程,令在這些學校的學生不能享用學券,所以,反而令人有感覺是名校都是不能享用學券的,而可以享用學券的幼稚園,便不是名校了。

至於小學,名校便是那些被認為可以讓學生升上名中學的小學,其中包括那些有名中學為一條龍(或至少是直屬、聯繫關係的)的小學(例如瑪利諾、喇沙、男女拔萃、德望、英華、協恩、蔡繼有等等),和畢業生多可升讀名中學的直資私校(例如宣道、陳守仁)和一眾名校區的第一組別官津小學(例如油麻地天主教)。

由以上所見,大部份家長心目中的名校,背後的理念都是以升學為主,而升學靠考試成績加上面試,前者主要便要靠課程教得深,所以大部份的名校所採用的課程都是比其他非名校深。間接的後果便是越是教得深的學校,便越得家長追捧,成為了名校。

怎樣的孩子才適合傳統學校模式
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其實是利用人類記憶的特質來設計,要做得好便要做得多,而要記得牢便要不斷反覆的背誦抄寫;所以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便是多功課、多默書、多測驗、多考試,先為了能應付這個量,學生必須要「手腳快」,要專心;學校以總分來定學生的名次,決定某學生是否被編入精英班等等,所以學生要在每一科都有相當的表現,不論學生對該科目是否有興趣,換句話說,每當孩子面對某一不感興趣的項目,他們也要完成,也要盡量得到好分數,所以家長要觀察得到如果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態度沒興趣,而家長不斷鼓勵摧促也不湊效,就讀傳統學校的過程便定會經歴不少困難。

愉快學習和傳統教學
很多家長都覺得如果學生要愉快地學習,便一定要選擇非傳統學校,而很多成人遇上小朋友,第一句問的便是讀那一間學校,功課多不多,如果孩子說每日有十項八項,成人便會說辛苦了。其實很多傳統學校都不斷加入活動教學的元素,只是(理論上)比例上及不上自稱是活動教學的學校,至於學生讀得是否愉快,是決定於學生本身的心態,亦當然主要由家長所感染的。如果學生可以當每一堂老師的教導是一場表演,不容有失,他們定會專心聽講,而當每一份功課都是一個挑戰,他們每完成一份功課,便會加添一份成功感。所以,如果家長由小開始,貫輸孩子這樣的心態,孩子就算是在傳統學校讀書,也會讀得很愉快,反之,如果父母和孩子都當每一份功課為苦事,這條學習的路只會先苦後苦。

家長可能會覺得我所說有點自欺欺人,但是想深一層,如果不能脫離傳統學習模式(不論是因為考不上活動教學的學校,或是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家長何不改變自己的心態,感染孩子也是這樣想,大家都可以開開心心的面對學業。

最後也得再次一提,所有標榜活動教學的小學,除非有一條龍中學和學校不會在高小時加深課程令家長和學生知難而退,到小三開始定會加深課程,轉回傳統教學,所以是否值得讓孩子歡樂的渡過低小的活動教學而選擇某小學,家長亦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