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搜羅了很多資訊,訪問了很多校長,中文科老師,語常會委員,令我們對「普教中」有更全面的認識。
歸納整個節目的內容,首先「普教中」的成效可分為兩方面,普通話能力和中文能力。無可否認,以普通話來教中文普遍可以改善學生的普通話能力。至於中文能力,節目中提及兩個不同的研究,其中一位是蔡繼有學校的劉校長,而另一位則是聖公會聖雅各小學的張校長,兩個研究的得出不同的結論,劉校長的研究結果是「普教中」對原本能力中下的學生的中文能力有所改善,而張校長的研究是接受「普教中」的學生是普通話或中文能力較好的一班學生,在接受「普教中」之後,其整體表現和「粵教中」學生的中文成績的分別沒有明顯改變,所以研究結果不足支持「普教中」對學生的中文能力有明顯改善。
這兩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雖然結論不同,但並不互相矛盾。首先,劉校長的研究對象是蔡繼有學校的學生,而張校長的研究對象是一間主流資助學校,兩者的分別是
- 蔡繼有學校以普通話為母語的老師任教中文科,而聖雅各小學則以本地母語為粵語的老師任教中文科。
- 蔡繼有學校是私校,全港學生可以報考,學生須經過面試入讀,反觀聖雅各小學為資助學校,學生來源為同區學生經統一派位,因此,整體來說,蔡繼有學校的學生資質和家庭背景(或能投放在學生身上的資源)便比資助學校為好。
因此,師資和學生質素(再加上家長的資源)的分別,便影響了「普教中」對學生學習中文的成效。「普教中」的學生質素高,成績本身便已較好,所以「普教中」便好「英中」給家長覺得必定是較好的學校,其實家長真的要看看自己子女能否適應「普教中」,否則可能會弄巧反拙。女兒的中文能力中上,她能以「普教中」或「粵教中」來學習中文,但既然「普教中」能給她一個普通話的語境來操練「普通話」,對她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至於「普教中」對粵語是否有影響,正如我在節目中所說,粵語的重要性只會愈來愈低,這是不爭的現實,作為家長,希望子女能操一口流利普通話,是期望將來子女在職場不會因語言給比下去,亦希望子女流利的普通話能給他們更多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到今天,我們已不能抱「大香港」的心態,別人跟我們說普通話,我們可以「大條道理」的說「不懂得普通話」,否則,機會便會由有準備的人獲得。
看看今天我們所看的電視節目(尤其是劇集),年青一輩所追捧的偶像,香港的出品愈來愈少,其他國家再加上內地的出品便愈來愈多,現在的香港觀眾,因和內地文化還有明顯分別,所以我們還是主要看本地的出品,但主要來源是由本地的一個電視台所製作,反觀內地出品,製作成本、質素和數量愈來愈高,到某一天會成為本地娛樂的主要來源,到時,因為有主要媒體的推動,在我們下一輩或再一下輩可能會出現全普通話的主流電視台,學生在學校以普通話學中文,回家看普通話電視,家長反而沒多時間和子女以粵語交談,到時粵語便好像從前的「台山話」、「潮州話」等方言,慢慢在香港中消失。作為以粵語為母語的本地家長,看到粵語的趨勢如此,只可以說這是世界的潮流,歷史的巨輪,我們能做的不多。
今天我們說要保衛粵語,但香港「五十年不變」只餘下三十三年,到時女兒年介中年,也許下一個要保衛的,是我們現在的文字「繁體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