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1, 2010

大家都給洗了腦

今天在大學裡,一位大學生走來問我對升學的意見。我們談了很久,其間也談及當年他中五之後的升學情況。我跟他說了很多可行的升學途徑,我問他以前有沒有想過,他說沒有,他當時中學的老師沒有跟他說那些升學途徑,他好像給洗了腦,那時他面前好像便是只得一條路,便是上預科升大學,別無他法。而我覺得,不只是學生,其實是大部份的家長和學生都給洗了腦,以為升大學便是唯一出路,所以不論升大學的路是多轉折,也要升大學去。

我跟這位學生說,其實最實惠讀大學的方法是,中五畢業後,便立即到公開大學去選一科讀大學。公開大學的非榮譽學位課程為一百二十學分,而榮譽學位課程則是一百六十學分。對很多人來說,是否榮譽學位其實不重要,很多公司招請人時,亦不會理會是否榮譽學位。所以學滿一百二十學分,便已算是得到了大學學位。以每科大概十學分來說,一百二十學分是要讀十二科,如果每年讀四個學科,三年便已得到學位。費用來說,一學分大概是一千元,即讀完整個大學便是十二萬左右,跟現在讀傳統大學差不多。其實這條路最好的地方是學生可以避免讀兩年很大機會所學的是沒有用的預科課程,和中五之後,便可以自力更新,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辛苦?當然是辛苦,但是相比用傳統方法讀大學,早兩年便已得到大學學位,早五年可以投身工作。這數年是否重要?對年青的人來看,好像義意不大,但當人到中年的我回看,可以早點得到大學學位,早點走上自己的路,卻是一件好事。也有說,學位只是公開大學,不是給其他傳統大學的畢業生比下去?但是我會想,畢業的大學是好像次一等,但是可以在公開大學這個環境下去過去,人的自理能力一定是很高,也很有自己的看法;再者,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公開大學的學位好像是差一點,要選人來面試也會先選傳統大學的學生吧,但是我會想,現在最重要的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畢業的大學通常只在面試那一刻有用,到真正工作時,工作表現才是最重要。這條路最適合家景不太好,又或不想靠家人的錢來讀大學,另外,半工讀時,也許薪金已可以支付大學的學費,不用好像讀傳統大學的大學生一般,畢業後便負上了十多二十萬的大學貸款,要在畢業後數年來還。

這條路現在已用不著了,因為現在中學已改為三三四學制,沒有了預科,所以所有學生都是同樣中六畢業,之後,讀傳統大學或是公開大學,也是差不多,要兼職或半工讀,也很視乎學生本身,當然,公開大學的遙距課程,不用限時限刻上學,會方便學生半工讀。當然,還是那一句,必定是比其他讀傳統大學辛苦,也沒有了他們所講的大學生活。

以上只是一例,其實最重要的是,學習的路其實很多,不是現在大部份家長所想,讀名幼稚園,上名小學,再上名中學,最後上名大學一般,這條路似乎是最安全,子女可選擇的路也多;但其實只要學生本身有很清𥇦的目標,有很多專業不只是讀大學才可以達到,還有很多出路的。

Tuesday, April 13, 2010

鏗鏘集教育系列第四集的反思

終於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鏗鏘集第四集。這一集主要是介紹一間位於深水埗而主要取錄Band 3學生的中學,令觀眾可以對這類學校有更深入的認識。

這間中學的校長,很清楚學生是什麼的質素,自信心低,被別人覺得不是讀書材料,所以學生都疏於學習,語言能力低;校長沒有小看這些學生,他每天早上很早便回到學校跟學生練習英文,令學生敢於用英文去表達;既然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好,自信心低,所以學校首先是幫學生建立自信心,校長和老師都很鼓勵學生,跟他們說他們是有能力的,所以學校不能一開始便在學業上去催促學生,反而是讓學生去做一些他們喜歡做的課外活動,另外,學校又用他們的工場,讓學生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嘗試做他們的事,亦不至於放學後在街上流連而學壞。學校除了校長之外,另一位老師對學生也很好,陪學生留在學校到很晚才走,甚至自己駕車送學生回家,學校的活動,這位老師同為教師的太太帶同子女一同出席,兩口子對教育的熱誠非常可貴。

對大部份中產家長來說,他們著眼的學校都是名校,中學是Band 1的,對這些專(或只能)取錄Band 3學生的中學,可說是看不上眼。但是,香港便是有Band 1至Band 3的學生,難得是有這些學校,不會對成績差的學生有歧視,更會根據他們的本質和能力,去教好他們,另外,學校也後注意校風,避免學生在外學壞。所以,對於較草根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沒有資源去補習,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的學業,這間學校對他們便是最適合。

這學校的校長,和第一集英華小學的校長一樣,也會和學生一同進午餐,所以這做法任何一位校長都可以做到,而要比較老師,這中學的那位老師,我便覺得是一位很好老師,所以,好校長和好老師,其實不是一定出現在名校,在一些不起眼的學校裡,也可以有很好的校長和老師。所以,就算家景不是很好,只要家長懂得教,孩子能入讀一些有理念,校風好,不會歧視孩子的學校,雖然家裡不能像中產家庭般提供那麼多支援,但其實也可以學有所成。

說到尾,讀書都係靠自己,只要肯去讀,肯去努力,在現在香港的環境裡,一樣可以入大學。肯捱,畢業後就一定可以找到工作。所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Monday, April 05, 2010

鏗鏘集教育系列第三集的反思

上星期看完第三集的鏗鏘集,對於現在推行的通識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該集中的主人翁,曾參加遊學到北京,寫公開信給國家總理,關心社會,對身邊事物有其見解,而她學校的老師也很支持學生這樣做,師生關係很好,相信她的老師也非常稱職。但是,節目中亦提到這名學生需要參加校外的補習班,來準備公開試。由此看來,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其實都同意通識教育這個方向,但是否用現在的形式來進行,則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現在因為有了通識科,以往很多的學術科目,已加進了通識科之內,但因為不是專教學術科,所以不能像以往那般找一個是專某一個學科的老師來教,不能像以往那般有系統。如果學生可以學到批判性思考,其實以往的專科能否如以往般教,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最重要是,原本通識教育的目的,能否實現。

就節目中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感到學生真的學會了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問題,用批判性的方式來思考;但是,如何能清楚客觀評定學生的思考方式和技巧呢?似乎現在還是用公開筆試來評核,所以,學生得預先對某些議題有認識,還可能要捉摸改卷員的評分制度。所以要在通識科拿到高分數,相信不是容易。眼見節目中的學生,又是要去到補習社去上有關課程,心想,如果不去讀這些補習班,是否便拿不到高分數?如果是這樣,公開試又如可真正去評核學生的思考方法呢?

學生在學校,學校真的用很開明的態度去教通識,學生平日也真的可以去身體力行的去參與通識科的活動和討論。但是當學生要面對通識的公開試,他們又是返回以往捉題目,記要點,為了拿高分的學習方法。如此,學生是在接受雙重的通識教育,一是開明學習,一是功利取分的。學生要面對這兩個評核模式,不是更辛苦了嗎?

通識科對香港整個教育制度的影響很深遠,學生從以往學術科目,演變成現在單一科目,程度也因此淺了很多,又或可以說包括範圍理應細了很多,以往預科的科程被評為太專太深,如不是向那些專科學習,可以說是畢業後終生都不會用得著,所以將這些太深太專的課程撥入大學的教學範圍,亦是無可厚非,但是現在,在改為三三四的學制下,學生要學習通職,原意是好,但是如果想學生可以學到批判性思考,也許考試制度也應要改革了,便是如何可以客觀地去評定學生是否有能力去理解問題,跟著好運用其解難能力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所要學習的解難能力,才是對他們一生人都有用的本錢,否則,學生也走不出背答案,捉題目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