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5, 2010

鏗鏘集教育系列第三集的反思

上星期看完第三集的鏗鏘集,對於現在推行的通識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該集中的主人翁,曾參加遊學到北京,寫公開信給國家總理,關心社會,對身邊事物有其見解,而她學校的老師也很支持學生這樣做,師生關係很好,相信她的老師也非常稱職。但是,節目中亦提到這名學生需要參加校外的補習班,來準備公開試。由此看來,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其實都同意通識教育這個方向,但是否用現在的形式來進行,則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現在因為有了通識科,以往很多的學術科目,已加進了通識科之內,但因為不是專教學術科,所以不能像以往那般找一個是專某一個學科的老師來教,不能像以往那般有系統。如果學生可以學到批判性思考,其實以往的專科能否如以往般教,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最重要是,原本通識教育的目的,能否實現。

就節目中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感到學生真的學會了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問題,用批判性的方式來思考;但是,如何能清楚客觀評定學生的思考方式和技巧呢?似乎現在還是用公開筆試來評核,所以,學生得預先對某些議題有認識,還可能要捉摸改卷員的評分制度。所以要在通識科拿到高分數,相信不是容易。眼見節目中的學生,又是要去到補習社去上有關課程,心想,如果不去讀這些補習班,是否便拿不到高分數?如果是這樣,公開試又如可真正去評核學生的思考方法呢?

學生在學校,學校真的用很開明的態度去教通識,學生平日也真的可以去身體力行的去參與通識科的活動和討論。但是當學生要面對通識的公開試,他們又是返回以往捉題目,記要點,為了拿高分的學習方法。如此,學生是在接受雙重的通識教育,一是開明學習,一是功利取分的。學生要面對這兩個評核模式,不是更辛苦了嗎?

通識科對香港整個教育制度的影響很深遠,學生從以往學術科目,演變成現在單一科目,程度也因此淺了很多,又或可以說包括範圍理應細了很多,以往預科的科程被評為太專太深,如不是向那些專科學習,可以說是畢業後終生都不會用得著,所以將這些太深太專的課程撥入大學的教學範圍,亦是無可厚非,但是現在,在改為三三四的學制下,學生要學習通職,原意是好,但是如果想學生可以學到批判性思考,也許考試制度也應要改革了,便是如何可以客觀地去評定學生是否有能力去理解問題,跟著好運用其解難能力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所要學習的解難能力,才是對他們一生人都有用的本錢,否則,學生也走不出背答案,捉題目的層面。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的女兒才3個多月大,因為身邊既朋友不斷問會否替女兒報PG,揀那間幼稚園等,自己開始思考應該如何替女兒安排。路過看到你的BLOG,讓我很多反思。謝謝你的分享...

剛看到你這篇BLOG,回想起大學一位教授說我是「ONE STUDENT; TWO SYSTEMS」。

自己讀書一直以來都是這種情況。平時學習用一種方法,看自己喜歡的書,以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但到了考試時便回到捉題目,背標準答案,捉KEY WORD既模式。所以在大學跟一位外國來的教授談起自己讀書的經驗,他笑笑說我是「ONE STUDENT; TWO SYSTEMS」。

現在回想真的有點感概...

Herbert SHIU said...

真的,當日自己在學,沒有什麼選擇,總之讀好書;現在,身為父母,便得好好去思想怎樣去為子女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