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新聞都在談論教科書,尤其集中在從民生的角度來談論它的訂價,我也想在此談談自己對教科書的看法。
學生學習,不能只看著老師寫寫講講便可以學到所教授的知識,部分學習能力高的學生可以邊聽著老師講解而同時寫下筆記,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如果他們可以手上拿著一些有關的教材時,他們便可以更專心聽老師的講解,這尤以年紀越少越明顯,換句話說,年紀越小的學生,教材(例如教科書)對他們便越重要。
當家長收到書單時,想到如果子女上課時沒有需要的教科書,子女既不能好好的學習,而望著其他同學有教科書時,心裡也定必不好受,因此教科書可說是必需的。而當書價高企時,草根巿民因置身於安全網內,書簿費應是實報實銷的,沒有什麼負擔,百上加斤的又是中產家庭,特別是剛好在安全網以外的中下家庭。
既然教材是必需的,那麼教材可以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去製作而令老師可以用以教導學生,學生可以拿著帶回家溫習呢?
本地主流學校的課程大綱是由教育當局所訂的,理論上,老師們拿著大綱便已可以自行製作教材,但是製作過程包括搜集資料、寫作內容、製作練習、評核材料、校對等等,所涉及的工作是很繁重的;對於忙碌的老師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去制作教材,個別老師也不可能製作一本完整的教科書出來,最多只能製作PowerPoint,但難道要年紀小的學生拿著PowerPoint講義來上堂和用以溫習嗎?就算個別老師可以製作好一份完整的教材,可以沿用下去,但相信從前是可行的,因為現今教育改革無日無之,課程轉變得很快,老師完成製作之後,很快便不適用;再者,很多時老師們更不清楚當局所新訂的大綱內容,又怎能期望老師自行製作教材呢?相反,由老師以外的人力資源來製作教材或教科書,完成之後交由教育當局來審批,老師便可以安心使用這些經審批的教科書,教育當局總不能將每位老師的教材來審批吧。
既然教育當局是制定課程大網的機構,由他們來製作教科書,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對課程的認識,理論上是最清楚的。但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教科書也有其弊處,例如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便沒有其他出版商會加入出版教科書的行列,沒有其他外界專業人士參與,很容易會出現錯漏,另外,在通識或國民教育方面,社會人士更會害怕政府會有預設立場等等。因此,教科書只是由教育當局來製作也有問題。另外,由政府架構來執行,他們的效率不高,其運作成本比由私人機構還要高,除非政府資助完成後的教科書,否則教科書的價值也不會低。
既然教科書不可能由教育當局來製作,所以到最後,教科書還是得由商業機構來製作,而由商業機構來製作,他們當然會以商業模式來運作,最終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牟利,這個也是無何厚非。據報導,每個年級的人數為五萬左右(近年香港每年的出生率為十萬,當中有部份是單非或雙非嬰孩,所以在港就讀的也有數萬之多),假設每本教科書為一百元,每年某一科目的銷售總額為五百萬左右,但這五百萬便包括所有編輯、資料搜集、寫作、校對、美術設計、印刷、發行、書店等等;足夠嗎?其實五百萬也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由此看來,我覺得以教科書的書價一百元來計算,也算合理,如果某一科目有多於一個書商,每間書商所能分享的利潤便更少;由印刷至書店收益,為固定支出,如果能轉為電子書,這部分的成本可以省下,但長遠來說便再沒有下調空間;所以如果某一版可以重覆使用,編製則不必重覆,省下這部分的成本。可見如果每一版書可以應用更長時間,製作部份能省下不少,成本才能真正降低,書價才能有下調空間。
由以上可見,教科書之所以貴,是因為香港人口不算多(某一年級的學生不多),所以真正的書價收入不多,再加上行業內的競爭,課程改革令書商要經常改版,令書商(有借口)要重新製作,書價因此長期高企。當政府面對市民的壓力,便深入研究教科書行業的運作,發現原來書商是會向老師免費贈送教師用書,而這方面的支出,當然計算入教科書的成本之上。跟著便站出來說書商不應免費贈送教科書給老師,而教師用書應另外收費,否則教師用書的錢便會轉嫁在學生的教科書書價之上,跟著便下令書商不能送書給教師,老師和學校那一方沒有額外資源來買老師用書,而書商那一方又很想送書給老師,讓他們親身體驗用他們的書,所以最終書商只能「借」給老師,(明眼人一看,便知可以借給老師的書,難道書商可以收回來再賣?)政府再指示書商把教師用書分開定價,到教師用書為學生用書幾倍時,政府當局便說書商是不良書商,定價不合理云云。
對於教科書這件事,我的感覺是,當政府讓教科書的制作以商業模式運作,便應以商業運作原則來控制書價,例如引入競爭,改變供求等等,而不是以「民意」來打壓教科書的商業決定,香港是實行資本主義,怎能去界定什麼價錢是合理,什麼價錢是不良呢?對於家長來說,當然是越平越好。以現時的市場和制作模式來看,書價可以降低的空間似乎不多。政府現時站出來說教科書商不良,令我覺得只是給家長看政府是有處理過這個問題,就算是提出電子書,都是治標不治本,根本沒有一個長遠的政策來處理這個問題。政府出來做「秀」,教科書商運作模式照舊,家長只有空緊張,錢還是要付,時間還是會過去,也許這便是政府的「拖」字訣,讓問題留給下任官員去處理吧。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這問題呢?其實無論什麼方法,書商或家長兩者之間,必定有利害關係,提出減少出版成本,教科書過程中的負責某工序的人的收入便減少,例如變成電子書,印刷、發行、書店都會有損失,使教科書的適用時間增長,編著的出版商的收入便減少。政府走出來資助家長購買教科書,又或以投標方式讓出版社投標來以政府的錢來編制教科書等等,又會變成由政府補貼書商。
至於棄用教科書,令家長不再需要購買教科書,方法可以是建立類似維基網站,讓不同學校教授用一科的老師一同編輯該學科的教材,跟著老師便從當中拿教材來教;另一方法是以市面上的圖書來教。這兩個方法也有問題,前者是香港沒有這樣的合作文化,「肥水不流別人田」的思想,在學校間爭名次和成績的風氣下,接近是不可能;後者是沒有統一的評核過程,另外中文圖書的數量不多,現在主要靠台灣來的圖書,但內容和數量都不能滿足香港的要求。
其實每個方案都有利弊,我覺得政府應提出不同的方案,讓所有市民討論和發表意見,之後便實行好了,不要把問題再拖下去,令苦惱的家長少一件事要擔憂吧。
1 comment:
I was surprised when I saw HK parents crushing for textbooks in TV for the first time. I had thought that HK education would be more towards the Western style, which would be somehow integrated and emergent. I mean, I didn't expect that textbooks would be that predominant in HK schools, since I think textbooks are not that necessary for some teaching style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