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快完成第三個學年,但是對於蔡繼有學校的首屆學生來說,今年卻是他們畢業的一年;剛剛便舉行了蔡繼有學校的首屆畢業禮,雖然女兒只是三年級,但是我卻很希望參與這次歷史性的一刻。畢業禮當天,是學校一年級到八年級的學校假期,所以我便帶女兒回到學校去參加這次畢業禮。
靜坐在學校的演奏廳,看看整個典禮的進行,感到這次畢業禮是受到各方重視的。典禮開始,會眾起立,主禮嘉賓、校長和中學部的老師進場,他們都是穿著學士袍、碩士袍甚至博士袍參與,所以單看台上嘉賓,便會以為是某一間大學的畢業禮。劉校長介紹與會嘉賓,原來有很多保良局的主席和總理出席,到整個典禮完成,大部份總理都是靜靜坐在台上,雖然如此,但是他們還是出席,可見他們非常重視這次典禮。
主禮嘉賓是教育當局的高官,她的演說內容提及蔡繼有學校的成立和成長過程,對劉校長對學校的貢獻多番表揚,亦多次對家長說家長是沒有選錯學校。整個典禮都是以蔡繼有學校一貫活動的模式來進行,司儀以英普混合介紹,而校長和主禮嘉賓都是以廣東話,普通話以及英語演說。這一屆畢業生有十多位,領畢業證書時是每位逐一上台領的,而在典禮內他們都是穿著學士袍。領畢業證書和各獎項之後,主禮嘉賓便到台下欣賞表演。
畢業生回顧多年的點滴,看到各畢業生由小孩子變成了年青人,相信他們都感慨良多,亦有部份畢業生講出他們的感想。最後,畢業生、中學部老師在校長的指揮之下大合唱,期間校長和各畢業生逐一握手,之後畢業生獻花給校長時,一擁而上,校長和各畢業生逐一輕輕抱抱,場面感人。
這是我參加過的畢業禮之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其他學校的畢業禮,便只是一個畢業禮,而這次畢業禮,由十多位畢業生的名字拼湊而成的畢業禮海報,到整個畢業典禮過程,都是充滿著人情味,我相信這定是畢業生們一個畢生難忘的畢業典禮。
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Sunday, June 30, 2013
Monday, June 10, 2013
再談直資
香港的學校主要分為官立、津貼、直資和私立,當中直資最令人感到不公義。我三年前便已經有文章討論直資學校,現在看來,文章內的論點仍然成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這個網誌來找出這些文章。官津學校收生是經派位的,姑勿論單以學術成績是否合適,但至少是制度是公開、公正、公平的。私立一開始便開宗明義是私立,所以教學資源都是由學費而來,學校可以自主教學模式,非常合理。但是直資學校,一方面得到政府資助,一方面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而且,他們還可以讓全港學生報考,選取他們想取錄的學生,最重要的,是很多直資都是由津貼學校所轉型而成,就例如聖士提反學校。
因近年有機會接觸一間津貼中學的管理層,所以對津貼中學的運作認識多了。從這津貼中學的運作情況看出,政府對津貼學校的資助,尤其是對於職員的數量和薪金, 是基於學校的班數而定,學校方面,便得運用這個資助,決定人手分配,如果學校想改善教學質素,所能做的,除了讓教職員改善教學方法之外,其實最實際的,便是增加教師數目,讓教職員的工作量減少,每件事便可以做得更好,能用於教導學生的時間亦更多。亦因為政府的資助只能讓學校運用某個數量的教職員,所以如果學校想增加教職員數目,便得自行找財政資源,來源可以是向某些教育基金申請,向各方面(如社會、家長、校友等等)慕捐,最後最穏定的,便是向家長收取學費。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再向家長收取學費,便變成直資了。
我回想最初教育當局建議直資學校時,理據是希望有不同類型的學校,提供更多不同的教學環境讓家長學生選擇,亦因要提供標準官津學習模式以外的服務,所以學校便得向家長收取相應的學費了,既然直資學校是想提供另類學習模式,所以學校得向家長說明學校提供了什麼特別的教育模式,而當家長帶著子女來報考時,學校本身是最清楚那些學生才真正適合學校,亦得益最多,既然是另類教學模式,所以亦應令全港受惠,所以收生範圍便是全港所有校區,亦即全港學生都可以報考。
到現在,除了數間真的提供另類教育模式的直資學校之外,例如優才、音小數間之外,原意不再,全都只向學術方向比拼,但全港學生可以報考,學校選擇學生,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這幾要點,卻保留了下來,變成了今天不倫不類的直資學校。現在越來越多傳統名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變相名官津學校便越來越少,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名校,先不討論名校是否最好最適合,家長的選擇便少了,又或家長必定要參與報考直資學校這遊戲了。
有否想過,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到其他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都會報考直資(和私校),反過來想,不去報考直資的家長,便是那些沒有能力,或不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家長會想,留在官津學校的(除了部份名官津學校之外),子女的同學會是什麼類型的同學呢?另一方面,當大部份家長都在報某些直資時,學校便可以由所有校區中選擇最優秀的學生,而願意讓子女入讀直資的,家庭背景又以中產為多,所以直資所取錄的學生,既有經濟能力,學生能力又高。由此可見,直資和普通官津學校相比,不單資源較多,亦收生較好,可以想像,數年後學生畢業時,當然成績又更好,學校就更受歡迎。所以可以總括來說,以現在直資學校的發展,比較官津和直資之間的表現,官津便會越來越差,直資便會越來越好。
我相信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官津校長必定很清楚這些論點,所以,當越來越多名校轉為直資,而這些直資的表現又越來越好,其他官津學校校長必定會想到自己學校只會進入惡性循環,收生、成績等等越來越差,為了保持學校還餘下的優勢或名氣,校方便會想到轉為直資學校了。
可悲的結果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子女便會集中在直資(和私校),而草根階層的家庭,沒選擇地便只可以選官津學校;孩子在學校裡認識的人,便將會是他成長畢業後的人脈,物以類聚,可見窮富懸殊,社會階級化的情況便只會越來越嚴重。
家長宜深入研究不同類別的學校,之後根據自己和子女的情況,作出適當的應對了。
因近年有機會接觸一間津貼中學的管理層,所以對津貼中學的運作認識多了。從這津貼中學的運作情況看出,政府對津貼學校的資助,尤其是對於職員的數量和薪金, 是基於學校的班數而定,學校方面,便得運用這個資助,決定人手分配,如果學校想改善教學質素,所能做的,除了讓教職員改善教學方法之外,其實最實際的,便是增加教師數目,讓教職員的工作量減少,每件事便可以做得更好,能用於教導學生的時間亦更多。亦因為政府的資助只能讓學校運用某個數量的教職員,所以如果學校想增加教職員數目,便得自行找財政資源,來源可以是向某些教育基金申請,向各方面(如社會、家長、校友等等)慕捐,最後最穏定的,便是向家長收取學費。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再向家長收取學費,便變成直資了。
我回想最初教育當局建議直資學校時,理據是希望有不同類型的學校,提供更多不同的教學環境讓家長學生選擇,亦因要提供標準官津學習模式以外的服務,所以學校便得向家長收取相應的學費了,既然直資學校是想提供另類學習模式,所以學校得向家長說明學校提供了什麼特別的教育模式,而當家長帶著子女來報考時,學校本身是最清楚那些學生才真正適合學校,亦得益最多,既然是另類教學模式,所以亦應令全港受惠,所以收生範圍便是全港所有校區,亦即全港學生都可以報考。
到現在,除了數間真的提供另類教育模式的直資學校之外,例如優才、音小數間之外,原意不再,全都只向學術方向比拼,但全港學生可以報考,學校選擇學生,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這幾要點,卻保留了下來,變成了今天不倫不類的直資學校。現在越來越多傳統名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變相名官津學校便越來越少,如果家長想子女入讀名校,先不討論名校是否最好最適合,家長的選擇便少了,又或家長必定要參與報考直資學校這遊戲了。
有否想過,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到其他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都會報考直資(和私校),反過來想,不去報考直資的家長,便是那些沒有能力,或不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家長會想,留在官津學校的(除了部份名官津學校之外),子女的同學會是什麼類型的同學呢?另一方面,當大部份家長都在報某些直資時,學校便可以由所有校區中選擇最優秀的學生,而願意讓子女入讀直資的,家庭背景又以中產為多,所以直資所取錄的學生,既有經濟能力,學生能力又高。由此可見,直資和普通官津學校相比,不單資源較多,亦收生較好,可以想像,數年後學生畢業時,當然成績又更好,學校就更受歡迎。所以可以總括來說,以現在直資學校的發展,比較官津和直資之間的表現,官津便會越來越差,直資便會越來越好。
我相信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官津校長必定很清楚這些論點,所以,當越來越多名校轉為直資,而這些直資的表現又越來越好,其他官津學校校長必定會想到自己學校只會進入惡性循環,收生、成績等等越來越差,為了保持學校還餘下的優勢或名氣,校方便會想到轉為直資學校了。
可悲的結果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子女便會集中在直資(和私校),而草根階層的家庭,沒選擇地便只可以選官津學校;孩子在學校裡認識的人,便將會是他成長畢業後的人脈,物以類聚,可見窮富懸殊,社會階級化的情況便只會越來越嚴重。
家長宜深入研究不同類別的學校,之後根據自己和子女的情況,作出適當的應對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