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2, 2015

十三周年開放日

今年蔡繼有學校會於三月廿一日舉行十三周年開放日,海報已在學校網站刊登,細節則未有透露。

根據以往慣例,學校會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載學生、家長和訪客,往年的接載地點為九龍塘和太子地鐵站,最好不要自行駕車前往,這類日子可能會驚動警方調派警員維持交通,除郝德傑道住戶或能停在學校內之外,其他車輛可能不能駛進郝德傑道,郝德傑道外的大埔道往沙田方向有使用泊車咪表的公眾停車場,近的一個停車場步行到學校需時十五分鐘左右,而遠的那一個則要花近廿五分鐘,除非「摶抄牌」,否則必須不時來回學校和停車場,對家長來說也不方便,而訪客如果不是提早泊入,更很可能找不到泊車位。總括來說,使用學校提供的穿梭巴士是最方便了。

離開學校時,除了乘坐穿梭巴士外,也可以選擇步行離開。走上大埔道往深水埗方向行,經過巴士站和翠竹苑後,便看到指示「黃大仙祠」,沿途一直往下行,再經過跨過呈祥道的行人天橋,便會到達明愛醫院,需時大概二十分鐘,再行十分鐘左右,便可以到達荔枝角港鐡站。

對於首次來到蔡繼有學校的訪客,硬件方面,最值得參觀的是演奏廳、室內泳池、圖書館和將會在開放日前剛啟用的室內運動場。

軟件方面,通常在十一時左右,在露天操場會有一二年級學生的早操表演,演奏廳整日都有不同的表演,由不同的學校樂團演出,有蓋操場則有各班由老師、家長和學生所籌辦的遊戲攤位,另有校內學會的攤位,所以訪客在參與攤位遊戲時,便可以和老師、家長和學生互動。室內泳池有班際游泳比賽。

訪客亦可以當參觀開放日為一家大小的家庭活動,當天在活動室會教導製作小手工,攤位遊戲可寓為善於娛樂,為蔡繼有學校籌款,往年亦有收費大型玩意等等。如果時間許可,亦可在參觀開放日前後,步行十五分鐘到金山郊野公園郊遊,看看馬騮仔。

至於飲食方法,聽說當天有薄餅、杯麵、魚蛋、綿花糖等小食,當然亦可以自行攜帶食物,開放日當天的所有費用須以現金先行購買的代用券,家長到埗後可先到學校的代用券購買攤位換購代用券,在旁通常便是紀念品售賣處,有紀念價值的產品出售。

對於有興趣認識蔡繼有學校的家長,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家長宜密切留意學校網站的公佈。

Thursday, February 19, 2015

點解名校係名校

由最初為女兒開始研究本地教育制度到今天,有一個問題經常在我腦中浮現,令我不斷不斷的思考的,便是為什麼有些公認的名校是名校,當然,家長明白名校便等同熱門、競爭大,又或歷年來作育英才無數,前者是入學前的情況,後者是學生畢業後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這些名校,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名校,最初會變成現在我們現在公認的名校?根據多年來的觀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的看法。

我們現今的名校,可以簡單分為兩類,首類是本地的傳統名校,最明顯的便是「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另一類名校是近年興起的名校,但多數為直資、私校。

對於「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全部都是教會學校,由當時的海外的教會人士到香港創辦,根據網上(尤其是維基)所找到這些學校的資料,可以看到大部分這些學校早期的校長,大都是由外國人所擔任,當中很多學校,根據歷代校長的名字來推斷,到七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這些學校的校長才漸漸由本地華人取代。

這些學校早期因為由外國教會人士創辦,香港當時亦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理論上外藉的教會人士更能容易和當時的政府甚至海外機構爭取各方面的資源,在教學方面,教職員中至少校長是外國人,亦可能有其他外藉教會人士,他們可以把西方的科技新知,社會現況,發展機會,海外升學途徑等資訊帶給學生,另外,學生亦可以在課堂和日常學校生活學到純正的外語,能操得一口流利外語的學生亦把當時由本地老師教導的學生比下去。早期的學生能在社會中出人頭地,成為學校的另一個資源,回到學校教導師弟妹,給他們畢業後升學和就業的指引和幫助,校友的成就越大,在香港的社經地位越高,在人力物力回饋學校的能力便越大,換句話說,對師弟妹的幫助便更大,師弟妹看著名成利就的校友,更容易建立目標,亦鼓勵了自己加倍努力。另外,這些學校創校時香港的人口不多,很多土地亦未開發,所以這些學校在當時較偏遠的地方創校,可以佔用更多土地,但是到今天,這些傳統學校的位置已不再偏遠,但卻仍佔據同樣的面積,形成同樣是中學或小學,校舍便比新校舍或政府所興建的標準校舍大得多了,例如男拔萃便佔用了整個旺角的山頭,喇沙中小學的校舍便設有標準的運動場和泳池,能在寬大的校舍學習,在自己的運動場地練習,當然更容易在學術上和校際比賽中得到更好的成績。

至於近年新興的名校,主要是那些直資、私立學校,因為他他創立時有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得到中產家長支持,學校取錄學生時亦可以自主決定取錄學生的準則,在考生人數比學位多時,學校便可以選擇條件較好的學生,家長既為中產,亦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多資源,當學校能聚集資質高的學生,和有良好經濟能力的父母作後援時,學校整體教學表現亦比其他普通主流學校為好,到學生畢業時,學校家長的社經圈子便能為學生升學和就業提供良好的人脈關係。

以上兩類的混合體,即是那些由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的學校,包括了英華、聖保羅、聖保祿、拔萃女、拔萃男、聖保羅男女和協恩,便集合了以上兩類的長處,即有大量名校友,校舍寬廣,能自行決定收生,學校經費來自政府(因為是直資學校)以及家長的學費,學生大都來自有社經地位的家庭,畢業後能運用校友和家長的人脈發展事業,這些學校當然成為熱門中的熱門。

當學校變成名校之後,學校聘請教職員時應有較多的求職者,因為既然同為老師,在名校任教似乎在教育界中有較高的江湖地位,亦不會有因為學校收生不足而有殺校的危機,實際上在名校教授多為中產家庭的子女便比在普通學校教授多為草根家庭的子女為優,因為前者能投入額外資源,所以整體效果更好,老師也應更輕鬆,既然多老師寧願到名校任教,所以校方可以選擇資歷高或經驗好的老師,所以名校能聘請到較好的老師是合理的;在學生方面,因為名校可以向其他學校在學術上或體藝的學生招手,轉校到名校去,所以名校又可以聚集學術和體藝各方面有出色表現的學生。

以上各項原因,互為因果,所以名校繼續是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