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Thursday, February 19, 2015
點解名校係名校
由最初為女兒開始研究本地教育制度到今天,有一個問題經常在我腦中浮現,令我不斷不斷的思考的,便是為什麼有些公認的名校是名校,當然,家長明白名校便等同熱門、競爭大,又或歷年來作育英才無數,前者是入學前的情況,後者是學生畢業後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這些名校,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名校,最初會變成現在我們現在公認的名校?根據多年來的觀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的看法。
我們現今的名校,可以簡單分為兩類,首類是本地的傳統名校,最明顯的便是「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另一類名校是近年興起的名校,但多數為直資、私校。
對於「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二十二間成員學校,全部都是教會學校,由當時的海外的教會人士到香港創辦,根據網上(尤其是維基)所找到這些學校的資料,可以看到大部分這些學校早期的校長,大都是由外國人所擔任,當中很多學校,根據歷代校長的名字來推斷,到七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這些學校的校長才漸漸由本地華人取代。
這些學校早期因為由外國教會人士創辦,香港當時亦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理論上外藉的教會人士更能容易和當時的政府甚至海外機構爭取各方面的資源,在教學方面,教職員中至少校長是外國人,亦可能有其他外藉教會人士,他們可以把西方的科技新知,社會現況,發展機會,海外升學途徑等資訊帶給學生,另外,學生亦可以在課堂和日常學校生活學到純正的外語,能操得一口流利外語的學生亦把當時由本地老師教導的學生比下去。早期的學生能在社會中出人頭地,成為學校的另一個資源,回到學校教導師弟妹,給他們畢業後升學和就業的指引和幫助,校友的成就越大,在香港的社經地位越高,在人力物力回饋學校的能力便越大,換句話說,對師弟妹的幫助便更大,師弟妹看著名成利就的校友,更容易建立目標,亦鼓勵了自己加倍努力。另外,這些學校創校時香港的人口不多,很多土地亦未開發,所以這些學校在當時較偏遠的地方創校,可以佔用更多土地,但是到今天,這些傳統學校的位置已不再偏遠,但卻仍佔據同樣的面積,形成同樣是中學或小學,校舍便比新校舍或政府所興建的標準校舍大得多了,例如男拔萃便佔用了整個旺角的山頭,喇沙中小學的校舍便設有標準的運動場和泳池,能在寬大的校舍學習,在自己的運動場地練習,當然更容易在學術上和校際比賽中得到更好的成績。
至於近年新興的名校,主要是那些直資、私立學校,因為他他創立時有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得到中產家長支持,學校取錄學生時亦可以自主決定取錄學生的準則,在考生人數比學位多時,學校便可以選擇條件較好的學生,家長既為中產,亦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多資源,當學校能聚集資質高的學生,和有良好經濟能力的父母作後援時,學校整體教學表現亦比其他普通主流學校為好,到學生畢業時,學校家長的社經圈子便能為學生升學和就業提供良好的人脈關係。
以上兩類的混合體,即是那些由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的學校,包括了英華、聖保羅、聖保祿、拔萃女、拔萃男、聖保羅男女和協恩,便集合了以上兩類的長處,即有大量名校友,校舍寬廣,能自行決定收生,學校經費來自政府(因為是直資學校)以及家長的學費,學生大都來自有社經地位的家庭,畢業後能運用校友和家長的人脈發展事業,這些學校當然成為熱門中的熱門。
當學校變成名校之後,學校聘請教職員時應有較多的求職者,因為既然同為老師,在名校任教似乎在教育界中有較高的江湖地位,亦不會有因為學校收生不足而有殺校的危機,實際上在名校教授多為中產家庭的子女便比在普通學校教授多為草根家庭的子女為優,因為前者能投入額外資源,所以整體效果更好,老師也應更輕鬆,既然多老師寧願到名校任教,所以校方可以選擇資歷高或經驗好的老師,所以名校能聘請到較好的老師是合理的;在學生方面,因為名校可以向其他學校在學術上或體藝的學生招手,轉校到名校去,所以名校又可以聚集學術和體藝各方面有出色表現的學生。
以上各項原因,互為因果,所以名校繼續是名校。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讀"名"幼的不一定是中產, 讀直私的不一定是優秀, 筆者為何總愛褒己貶人? 作為蔡繼有家長也不知多謝你定因你尷尬...
對不起,也許因我的表達能力所限,寫得不夠清楚,我對於從整個教育制度,整個大氣候,都是從宏觀和比較的角度來看,而且都是在描述學校由來慢慢轉變到今天的過程,例如現在讀名校(尤其是名幼)的,多是中產或以上的,其實當然是有小部分來自較草根的家庭或中產以上的家庭的。至於讀直私的,當然亦不一定優秀,意思亦是因為直私可以根據面試,甚至筆試的方法來挑選入讀學生,這已經令學校可以取錄入學時表現較好的學生,入學表現和畢業表現雖然沒有絕對的關係,但取錄一個在面試筆試時表現一般的學生,「整體而言」,到畢業時變成優異學生的機會,雖然不是沒可能,也不是絕對,但機會也是較細的,學校就是這樣想,所以他們當然便會選擇入學時表現已較好的學生,令畢業生的表現較有保障。
至於褒己貶人,你的意思是我在吹噓自己女兒就讀的學校,是直資私校,便是名校?所以女兒很優秀?間接便看低了其他學校?看看今年新高中的狀元名單,便可以看到除了傳統名校之外,其他官津學校也有狀元產生,單看這個結果,便可以推翻優秀學生必定在名校的論說,但是傳統名校,總是可以每年出產一兩位狀元,是老師教得好嗎?其實家長們早已明白,名校老師「多」是不教書的,教淺考深,「多」是父母的功勞或真的是天資聰穎,又或是由別校轉入。其實整篇文,只是把現象寫出來,沒有什縻褒貶可言。
我在這裡所刊登的文章,除了個別指明是基於蔡繼有學校的某身分(例如家長或家教會委員)而刊登之外,其他都只是我作為一個普通家長所見、所想、所聞的意見,只為拋磚引玉,引起各讀者思考或討論。如果這令你感到尷尬,由或有人跟你說我這蔡繼有學校家長的文章有問題、水平低云云,為對你引起的不快,我在此致歉,請告之我只是一個普通家長,只是剛巧我的女兒在蔡繼有就讀,亦絕對不代表蔡繼有學校以及其他家長的意見,我的水準表現亦絕對不能反映蔡繼有學校的家長或學生的水準。謝謝。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