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討論TSA的聲音稍為緩和了,姑勿論小三的TSA最終是否取消了,或在何時取消,在TSA還存在的今天,我想便要去思考在沒有TSA這評核之後,本地的教育生態和環境會變成怎樣,各持分者將會有什麼對應和變化。
歸根究底,TSA的作用是給學校得知學生的學習情況,再說白一點,便是某一學校的學生的學術成績,而因應歴年學生在各方持分者的操練下不斷改善的表現,TSA的深度便不斷提升。想深一層,當TSA試題加深了,表示是某部分學生是應付得來的,尤其是部分名小學或以學術深出名的學校學生,對於其餘大部分學生來說,試題當然是艱深。無論學生的表現如何,只要教育當局或學校把全港整體表現的某一水準或分數作為標準,當然便會有學校的學生(在某些方面)是超標、剛剛逹標,或不逹標,這原是非常合理的。
對於不逹標的學校,各方持分者(也許除了學生本身之外)都會希望改善學生的學術表現,他們不會接受自己的學生不達標,例如學校怕被標籤爲次等學校,家長怕自己的子女是第二或第三組別的學生。有學校和家長接受不達標,而安於學生現情況嗎?相信不多了。TSA的出現,給各持分者一個科學的方法來評核,得知自己的學生和全港所有學生比較之下是否達標,如果不達標便可以適時補救,原是合理的,而學生能力不同,表現不同,部分學校教授能力表現較好的學生,亦有學校教授學習能力較差而學術表現較差的學力,因材施教,專注教授能力相近的學生,其實對各方持分者都是一件好事,但事實上,又有誰肯接受自己子女的學校和子女的成績是次等的呢?既不接受,學校和家長當然會想盡辦法吧。
沒有了TSA,短期內小三學生似乎便不需要繼續不必要的操練和補堂,各持分者不再有一個全港性的評核,不知道自己的學生是否達標,有兩個可能的反應,一是既然不知道是否達標,便輕鬆教學,正常功課量;另一反應是,不理會是否達標,也自行找方法改善學術成績,總之學生的學術成績好了,升中的結果亮麗便是。前者不作任何準備,很大機會成績便會「退下來」,回到「正常」的表現,跟著看到後者成績高企,更明顯的是升中的成績優異時,前者的各持分者都有壓力,最終以目標為本為原則,還是會變成後者,自行找辦法改善成績,例如家長自行找補習老師,再操練由名校或高水準學校的校內試題,為求自己的子女不被比下去,在學校方面,最終最有成效的方法,還是走上補課、操練之路。
如果以上所講的不幸言中,有否TSA並不是做成功課量大和壓力大的主因,而是各持分者的心態。更可悲的後果是,既然沒有了一個通行而範圍、模式明確的TSA,各方持分者只會變得更迷失,抱著有做多、無做少的心態,結果是學生所做的操練和壓力更大,分別只是,操練的目的不是TSA而已。
還原基本步,本地家長的主流心態,是子女入讀名校或第一組別學校,子女的學術成績才有保障,跟著才能順利入讀心儀中學、大學,之後得到專業資格,成為專業人士,到社會工作才能找到理想工作,得到理想待遇等等。畢業之後的事,只有學生本身才能決定,但是在學期間的學習環境,才是家長最重視的,因此各家長所爭取的是心儀中學和大學,而以本地升中升大學根據成績的派位制度而言,為求考得心儀中學、大學而盡力改善學術成績,再繼而增加學生的操練來改善學術成績,實在是無可厚非。
所以要真正打破這個為成績而操練的現象,必定要打破,多操練、好成績、派位好、畢業好、就業好,這個邏輯。意思是,能否不操練也可以成績好?能否成績不好也可以派位好?能否派位不好也可以畢業好?能否畢業不好也可以就業好?如果想深一層,這些問題都是有可能的,到各持分者可以想得通時,本地學生才有免於操練的一天。
2 comments:
突然有個問題︰
小三TSA是一個只考中英數的小考試,考試成績只有學校知,所知的亦只是各科有多少%達標,但那個學生達標,那個「肥佬」,只有教育局才知。教育局規定成績不可向公眾,包括家長透露。所以個別學生不用怕自己考得成績差而被老師,家長責罵。問題是辦學團體、校董會、校長要達標率高,於是迫教師,教師再迫(谷)學生,家長又被迫要迫子女完成正課以外的TSA練習,導致學生、家長、教師、校長都受到很大的壓力!
但我不明白︰
中六的DSE要考五至七科,考足大半個月,考試成績學校知、家長知、學生知,所知的不只是整體及格率,而是個別學生各科的成績。學校可以向外公報,當然可以不公報,不公報也就是向外公報成績差,獻醜不如藏拙。為何學校對學生的壓力,反不及小學的呢?
說得對,小三學生的壓力,似乎比中六學生為大。我想到的原因如下:
雖說TSA的成績只有校方知道,但是學校為了TSA,把評核模式也轉向TSA模式,換句話說,如果學生操練TSA操得好,TSA模式中能取得高分,便能在校內試中取得高分,而全級排名,在小六是決定學生的派位組別(即所謂Band 1到Band 3),而在小三時,校內排名或成績,便成為升級編班的指標,如果學校有所謂精英班,家長為免子女入讀非精英班,便要摧谷子女成績了。所以可以想到,就算參加應考TSA的學生是隨機抽出來,但是不應考TSA,也必定要考校內試,所以操練TSA亦等同為校內試而做的,這便是壓力的來源。
在小三和小六階段升級都只得一次機會,除非學生留班,所以每年都是「一戰定生死」,反觀中六時,是否能在DSE取得高分,在校內模擬試時已大概清楚,如早知DSE成績不好,已作好打算,放洋留學,入讀副學士,投身社會等等,便可以放鬆一點應試,當然亦可以再次重讀報考也可以,出路和做法很多,所以對學生而言,也許成績結果早已預見,壓力相對比小三時還要低。
更重要的是,小三學生大概九歲左右,而中六時已是十八歲左右,就算學習的工作量相等,小三學生的承受能必定比中六低,變相壓力便大,而且,各方持分者都認同應考DSE的學生便是要日以繼夜的去學習,是合理的,但是對於小三階段的學分,各方持分者都期望他們有個快樂童年,不必埋首於功課中,但是當看到他們的功課量這樣大,反應便很大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