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4, 2016

我看《學童自殺》

本學年由上年九月至今,已經有超過二十個學生自殺身亡。自己也身為父母,感到非常痛心。

教育局長對此的反應和回覆,非常劣拙;他口中說自殺成因有很多個,是合理的,但是年青人以及兒童階段中,對他們影響最大最深的,就以他們清醒時的時間分配來衡量,必定是以學校、補習社和不同的體藝課外班為主的學習時間,之後才是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最後便是在家中和家人相處,所以學生階段時學生面對最大的問題和挑戰,大都是由學習而來。因此,我相信全港的家長都未必期望教育局長能解決所有引致學童自殺的原因和問題,但至少在學童所面對的學習方面,他能做一些令家長信服能舒緩學童自殺的成因。在這裡,我也想談談學生由學業而來的壓力。

學生的學習壓力,微觀來看,便是學生的成績分數,而宏觀來看,便是因成績而影響的升班、編班、升學選校、能否入讀心儀大學學系、能否成為專業人仕、能否過理想的生活等等。孩子的成長過程,本應是開開心心的去探究這個世界,父母和子女有足夠的親子時間,相信絕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想,奈何很多家長的認知和反應,是在學要讀名校,校內要讀精英班,大學要讀專業而將來賺大錢的學系,簡單來說,就是要成績好,否則,將來便可能要做個乞丐。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才是父母的夢魘,孩子的壓力。因此,當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現不好,有負家人的期望,亦對將來失去信心時,他們便會產生尋死的念頭。由此可見,學生的壓力,以上所提及的學習和家庭,合起來便給予了孩子最多的壓力。

現在的評論大都集中在減低學生在年幼時由考試測驗帶來的壓力,尤其是全港性系統評核(TSA)最為人詬病,客觀來看,孩子由出生開始便有不同的評核和比併,例如中小學、幼稚園的面試,不同的體藝比賽,但是,學生所面對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有關學習方面的比併,我沒發現有學生因為體藝比賽的得失而自尋短見,由此可見,學生的壓力不是因為評核本身,而是來看學生面對這些評核的態度。那麼再想深一層,學生之所以對這些不同的評核比賽有不同的認知和態度,其實是由他們身邊的人所教導或感染他們的,尤其是家庭中的家長為甚。當然,家長之所以對不同的評核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家長的認知是這些評核的結果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對之後的影響有大小之分,家長對孩子面對這些不同的評核有不同的表現時,亦暗地裡把這些評核的重要性教導給孩子。

所以,我會建議父母把學習的重點,由成績分數轉為子女面對這些評核的態度,不論某一個評核或比賽是什麼,最重要是全力以赴,重視過程,重視子女面對這些評核比賽的態度;最終結果或名次,受很多外在因素影響,所以不應過於在意,只要看到子女已盡全力,不論成績如何,父母都應該嘉許。當然,父母不能不理會編班、升學等等,最終還是以成績比較,但是如果父母明白子女已盡力,便應接受子女的表現,之後便盡力以子女的表現,為子女升學等等事宜找到最好的安排便是了。例如子女已在主流傳統學校盡力學習,但是成績還是不太理想,父母便應去想是否子女不太適合現時的教育模式,為子女轉校至較重視個人發展,或學術成績要求稍低的學校去。如果父母沒有能力做為子女轉校,便要跟子女談談,改變他們對成績或將來的期望,帶領子女走上一條不以學術成績來發展的成長學習路之上。

正如我早前所寫的文章,提及現時社會某些藍領工種的收入,便比很多大學畢業生的薪金還高,所以父母應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子女如不能以學歷晉身專業階層,其實他們可以發展其本身專長,尤其是某些體藝才能,只要孩子態度好、認真、肯為自己的將來思考打算,他們必定可以找到他們的一片天,雖然未必是大富大貴,但是至少可以運用自己的喜好專長養活自己,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父母不用要擔心,夫復可求。再進一步,行行出狀元,只要子女能專注把自己的專長做好,再加上學習如何把專長商業化,變成他們的事業,成就可能更高於某些專業人仕。

總括來說,父母重視子女的學業以及學業成績,是無可厚非,但只要子女已盡力,便要接受子女的表現,不要對於子女的學業的反應過大,思考他們的專長,嘗試引導他們發展他們的專長,便已大大減低子女由學習而來的壓力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