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6, 2017

一間學校、二種學生

最近回到內地探親,和內地親友交流教養孩子的心得,同時亦從他們口中得知內地現時的教育情況,很值得我們香港家長參考。

內地跟香港一樣,有戶口制度,孩子根據其戶口所限,可入讀該戶口地區的免費中小學,但是如果要入讀其他地方的學校,便要報考收費的私立學校。家長們為了子女入讀教學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力所及也會讓孩子入讀這些私立學校。不論是就讀於免費的官辦學校或是須要付學校的私立學校,學生都同樣是以高考成績報考大學;內地的大學有其排名,取錄與否當然以高考成績決定。內地學制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所以小學要以成績報考初中中學,同樣到初中三年級時亦要以成績報考高中中學,所以內地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不少,相比香港的TSA(或BCA)在小三、小六、中三時應考,壓力便更加大了,因為內地學生的成績是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成功被心儀中學取錄。

因應著這種以成績報考學校的模式,學生必定要全力以赴為求取得好成績,部分被認為畢業生升學結果理想的學校,便成為家長的心儀學校。內地親友的評價是,部分學校把學校當作生意來運作,做法是學校會鼓勵成績優良的學生,除了免學費之外,可能還會有資助,學校取錄這些學生是為了改善學校畢業生的升學結果,對家長而言,當然很想子女入讀這些學校,但是如果成績不太的話,例如只能附合最低要求,學校便會列出價錢,家長能負擔得起這個學費,學校便會取錄這學生。這些家長的想法是希望子女因著校內的讀書文化而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精神,另外,就算子女最終不能考獲很好的成績,至少在這學校的學生也不會是壞學生,子女不會學壞,同時也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人脈,希望他們進入職場時有所幫助。

換句話說,在這些商業運作的學校裡,學生只有兩種,一種是真的是讀書的材料的學生,另一種便是「有家底」的學生。非常現實吧。

心想,香港的學校,是否也是走上同一條路?所謂名校,不是取錄天資過人、有特異功能的學生,便是取錄有良好家庭背境的學生呢?也許,我們可以期望教育工作者或辦學團體對教育是有理想的,但是同時也得無奈地接受現實就是這樣現實。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17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以前聽到的時候,總是覺得,前半句是明白的,但是後半句卻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想到如果要培育一個孩子需要一百年,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壽命也難到一百歲,就算有這麼長壽,到一百歲才培育好,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從前從來都想不通的。

但是近來想通了,培育孩子這一百年,其實並不是從孩子出生開始計算,而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已經開始。想到自己,草根家庭出身,我的父母用了三四十年,給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好讓我學有所成,能夠自己謀生,明白社會如何運作,社會上有什麼機遇,職場上需要什麼人才,進而明白這個世界將來會怎樣發展,到我成為了父母,我便用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所能運用的資源去培養我的下一代,到我下一代學成之後,進入職場,能夠獨立,可能他們已是二十多三十歲了,到時,我父母,即我孩子的祖父母輩,年近百歲了,這樣看來,培育我的孩子便涉及了三代,真的是近百年的時光了。

如果百年樹人是這樣理解,那麼對現今的父母又有什麼啟發呢?

如果培養一個人,需要一代人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第二代人明白社會運作,懂得教養子女。現在香港,不論貧富,也算有一個良好的成長學習環境,跟着有因為有互聯網的出現,父母其實可以透過互聯網,跟其他人交流,接觸一些以前接觸不到的人,從其他人的身上認識這個社會,以及這個世界,由此可見,現在為了培養孩子而作出準備的時間,不用像以前那麼多,最重要的是,家長明白在他們之前,已經有很多同路人,他們應該善用這些資源,來學習和計劃如何培養自己的子女。

只要父母明白有需要和肯去學習如何去培養子女,上網找資料,看教養育兒書藉,參加相關群組獲得相關資訊,參加不同親子教育講座,跟著子女亦珍惜學習的機會,子女能夠成材的機會,便比以前大得多,亦不需要等一百年了。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17

最好的面試問題

時至今日,學生在報讀小學及幼稚園時,大都需要參與面試,而現在很多學校的面試過程中,也會有需要父母參與面試的環節,學校會詢問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想法,以及父母會怎樣培育子女。如果,家長也可以向老師發問的話,我想我會問老師以下的問題:
「老師,你有孩子嗎?
如果有的話,你的孩子在這間學校就讀嗎?」
我認識不少老師和校長,發現他們的孩子並不會於他們任教的學校就讀,這不是有點不合常理嗎?當然,有些會說,我這樣不是有點不方便嗎?想一想,孩子能在父母工作的地點就讀,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是更全面嗎?

既然這不是單一事件,這些老師校長我心裏所想,必定覺得自己的子女在其他學校就讀,比在自己工作的學校就讀更有益處,那麼有那些東西比照顧自己的子女更重要呢?我可以想到的,除了孩子的將來,或直接便是孩子的學業之外,我想不到有其他的原因,令他們放棄了方便照顧這個原因。

看看這些老師為子女所安排的學校,例如港姐麥明詩的父親於林護中學任教,但是麥明詩是就讀於女拔萃中學的,可想而知,教育界中人其實對學校之間也有其等次先後之分,連教育中最前線的老師都有追逐這些熱門學校的心態,其他家長以同樣心態為子女找學校,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以上的觀察,令我感到教育界的最前線老師,是最明白本地的教育現況和問題,亦最懂得為他們的子女着想。所以,當我發現某些學校的校長或老師,就是讓自己的子女於自己任教的學校就讀,我便會對這間學校另眼相看。女兒就讀的蔡繼有學校,便是其中的一間了。

女兒入讀蔡繼有學校不久,我便發現校長的孫子孫女也是在蔡繼有學校就讀,之後,我更發現有其他老師也是讓他們的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就讀,更有老師為了讓子女於蔡繼有學校就讀,而轉職至蔡繼有學校任教。由此可知,如果這些老師不是對自己的學校有信心,不是覺得自己的子女在這裏走動是最大的利益,他們不會這樣做的,單單是這一點,便令我對學校更加有信心。


Sunday, June 11, 2017

過於的重視英語

早前看報紙,看到一個專欄作者轉述很多投資銀行的外籍高層,都希望子女能學好中文,反而很多本地家長卻只重視子女的英語能力;這令我反思其實很多本地家長都有這樣的迷思。

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很多人都覺得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都是高人一等,至少,大部份香港人會讚賞一個能說出一口不太標準廣東話的外國人,但是卻會取笑說英語時發音不標準或文法有錯的香港人?事實是,跨國企業的高層和政府的高官,大都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再者,本地的大學理應是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所以本地家長都對英語有偏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家長,就算他們的英語不甚流利,有些更文法不通,發音不正確,但跟子女的溝通卻選擇以英語為主。

但是,當子女進入小學和中學階段,相信越來越多家長發現子女的中文水平不高,我曾聽過有孩子說討厭中文,他們看的書大都以英文為主,和同學們溝通也是英文為主,我曾聽過有孩子能說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不是因為他們中文水準高,而是因為中文字的旁邊都有羅馬音標而已。

無可否認,英語是重要的,但是作為家長,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讓孩子過於偏好英語,進而討厭中文,尤其父母本身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家長,更不必過於堅持以英語跟孩子溝通,只要孩子所參與的活動當中,有部份是以純英語作溝通的,便已經足夠,最重要的是,孩子不會抗拒英語,如果能以簡單英語和其他人溝通,便已經足夠,鼓勵孩子平衡閱讀英語和中文的閱物,擴闊孩子的閱讀範圍。

Saturday, April 01, 2017

再談取消TSA

近日城中熱話,必定是本地的行政長官選舉,各候選人談論教育的時候,全部都建議取消現時的小三TSA考試。似乎各候選人都順應民意,為了減低學生的學習壓力,避免學生參與不必要的操練,所以全都提出要取消這個評核。究竟取消TSA是否一件正確?對家長來說,這又是否一件好事呢?

歸根究底,建議取消TSA的原意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有一個較平衡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各自的專長。所以首先要考慮的是,取消了是否表達到這個目的呢?

我在這裏曾多次指出, TSA的成績並不是用於升中派位之上的,但是小學似乎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誤導家長覺得這個評核對升中派位是有影響的,所以學校便以TSA為籍口,向學童進行操練,更現實的是,學校便把校內考試改為和TSA評核相似,好讓學生在操練TSA的同時,也等於為校內考試而操練,家長為了讓子女能在校內名列前茅,沒有選擇地只好讓子女參與這些操練了。

試想想,如果TSA真的取消了,學生在小三或以前不再需要參與操練,那麼到學生需要以小五小六校內成績參與升高派位時,學生又是從那時開始積極準備呢,實際點說,即是從何時開始為升中派位操練呢,小五?還是小四呢?

家長可以想一想,如果子女不參加操練,有信心孩子的校內成績足以讓他們考入心儀中學(即大部分為第一組別的中學)嗎?相信對於大部份的家長來說,他們都沒有絕對的信心,或至少想能更有把握,換句話說,他們必定會想辦法改善子女派位到心儀中學的機會,操練便是最明顯最直接的方法了;如果這是事實的話,當大部份家長還是要讓子女去操練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增加成功升讀心儀中學的機會,提早操練似乎便是順理成章的做法了,如果當這種提前操練的時間推前到小三或甚至小二時,跟現時為小三TSA又有什麼分別呢?由此可見,只要升中派位仍是以小學生的學術成績為準則,家長必定以改善學生成績為首要目的,而操練便不可避免了。換句話說,取消了TSA,學生還是要操練,操練文化不會變。

再者,假設TSA真的取消了,學校會有什麼對策呢?第一個做法是,學後真的取消了所有操練,課堂內亦真的教導原本課程設計而適合學生程度的課程,到考試的時候,學校又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根據課程而設的試題,另一個做法是考試的題目是根據本地其他名校的程度而出的,亦即是教得淺考得深,如果是教得淺考得淺,很大機會出現的結果,便是學生到升中派位時,成績給其他學校比下去,最終變成了派位結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如果學校是教得淺考得深,家長看到這個現象,他們的反應可能是不願意孩子應付這樣的考試,便為孩子轉校去了,又或是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他們便自行找坊間的補習社來幫助,自行操練去,對於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他們可以自行負擔這些費用,但是對於草根階層的學生,學校再沒有額外的補課和操練,這些學生的成績反而給比下去了,即是愈有資源的學生,成績便愈好,草根階層的學生,反而沒有學校的操練,亦沒有經濟能力找到課外改善成績的途徑,最終成績便更加追不上了,換句話說,教育當中的貧富懸殊情況只會越來越明顯了。

家長可以撫心自問,是否覺得理想中的小學,是學生不必操練、課程簡單、功課量少,少默書、測驗、考試,但是卻可以升讀心儀的中學?當家長在初小階段時,如果看到子女每天回家,都只是一兩項功課,短時間內完成,課程又比其他學校同年級的小學為淺時,能否堅持數年覺得其子女能升中派位至心儀中學嗎?當家長看到子女被拒入讀某心儀中學,同時發現這心儀中學取錄了一些學術成績水平比自己子女為低,亦無任何特異功能的學生時,能心服口服嗎?家長在品評中小學時,首要準則是學術成績?升中、升大學結果?教育理念?還是其他呢?如果家長本身都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時,也許便是反映了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世界,內心深處,最終還是以學術成績為先,這是本地家長對教育的理念和文化,要改變,談何容易?

本地的教育制度,多年來在各持份者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拖拖拉拉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要改變操練文化,要改變「求學就是求分數」的現象,不是教育當局出口術,期望家長的想法會改變,最重要做到的,是要令家長覺得,就算孩子在學術成績上不能取得優良的成績,仍然可以入讀師資優良、學習資源充裕的學校就讀,長遠來說,孩子將來仍可以在不同的範疇發揮專長,過一個有尊嚴和舒適的生活。如果教育當局可以做到這樣,家長便不會再只着眼於子女的學業成績之上,對於子女的專長不在學業之上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轉校到一些不須作學術操練的學校去,學校也不必只重視孩子的學術成績,可以根據各自的教育理念,取錄和教導不同性格和專長的學生。到時,才不會再出現操練的文化了。

Thursday, March 16, 2017

轉為直資學校,本末倒置?

近日有新聞報道,港島華仁書院考慮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究其原因,是因為學校將會由灣仔區搬到東區,如果學校維持是津貼學校,學校便只能取錄東區的學生,為了保持學校所取錄的學生的學術水平,便打算轉為直資學校來取回收生的自主權,另外還可以取錄全香港的學生,從而保證學生的水準。

學校這樣考慮轉為直資學校,是否是本末倒置呢?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便先要考慮教育的本是什麼,末是什麼。

也許教育的本是去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教導他們這個世界和做人的道理,好讓他們將來能成為一個獨立和能照顧自己的人,進而服務社會,改變這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學校仍然維持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令他們成材,也不能說他們是本末倒置吧。

孔子說過「有教無類」,意思是不論在老師面前的是什麼類型的學生,老師也應該盡力去教導,就好像在班裏面有不同類型的學生,老師應該一視同仁,不會只教導他們喜好的學生。那麼學校轉為直資,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這也可以是一個教育範疇的道德問題。當一個學生走到老師面前,如果老師不教導這個學生,令到這個學生接受不到教育,便是有違「有教無類」,沒有教育道德了。

那麼學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首先要考慮的,一間學校是否有責任教導任何類型的學生呢?也許在孔子的時候,只有小數人在辦學,所以任何走到孔子面前的學生,孔子也會教導,所以是有教無類;但是到了今天,所有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把資質相同的學生分門別類,由不同的學校教導,從而得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學校轉為直資也不可以說是有違有教無類的。

如果以上都是正論,既不違教育以及有教無類的本意,那似乎是無可指責的,但是總是覺得有點兒不妥,就如:

「轉為直資學校,是放棄沒有錢付學費的學生嗎?只是服務有錢人嗎?」想一想,設立直資學校制度時,為了避免學生因學費的問題而不能於直資學校就讀,直資學校要將部分學費收入資助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所以只要考得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不會出現因為不能付學費而被停學的學生。當然,實際上因為學生本身和其他家境較佳的學生比較而產生自卑感,或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參加自費的活動,例如外出參觀甚或遊學,則不在學校助學金的範圍內。我知道有些直資學校會舉行籌款活動來資助學生,這則是學校本身的做法了。

「變成直資,對原有學生不公平!」原有學生,是指原區學生?是原本相關的小學部學生?對於原區學生,他們原本可以在升中派位的自行收生(以現時制度,學生可以報考任何兩間中學)以及派位部分都以這港島華仁書院為目標,以成績和其他學生競爭。如果學校變成直資,這類學生仍可以自行到港島華仁報考,也是以成績來競爭,但是全部的考生都是跨區的了,所有學額不會再留給派位了。對於原區的學生,報考同校區的津貼中學,機會的確是大些,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原本在本區「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有機會考入同區的第一組別中學,但是現在這些「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許便沒有了機會了。

同樣,原本同區而且更是相關小學的學生,升上相關津貼中學的機會是較大的,現在卻因為要和其他區的學生競爭,部分原本在可升上中學部而成績稍遜的學生,現在便不會被取錄。由此可見,最大的影響是成績稍遜的學生,便會因競爭大的原因是不再被中學取錄,成績最好的一群學生,還是可以入讀。學校用成績來選擇學生,似乎是無可厚非,只是令原區以及原相關小學的學生入讀機會減少了,尤其是「第一組別尾」的學生。老實說,這便是這學校轉成直資的原因和他們期望的效果吧。對部份現時家長來說,也許他們有個合理期望是小學部升到中學部的機會,是比其他小學為高吧,現在則有點意料之外,所以中學部如果想安撫這類家長,也可以在轉為直資的首數年為這類學生在取錄時加點分,或甚至以一個特定的學額來取錄他們,但變成直資之後,家長為孩子報讀小學時,或搬入這校區時,便已知道不再是相關中學,中學到時便可以採取一視同仁的評核標準來取錄學生了。

無論如何,學校變成直資,最終還是清楚顯示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是求學便是求分數吧。說要改革教育,減低學生學習壓力,談何容易。

Tuesday, March 14, 2017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2017

不知不覺,又到了蔡繼有學校一年一度的開放日,本年是創校十五周年,令今年的開放日更具義意。開放日只有一天,三月十八日(星期六),時間為上午十時左右到下午五時。根據以往情況,通往學校的大埔道車輛眾多,更多有交通警察到場指揮交通,非該區居民可能會被拒駕車進入郝德傑道,而附近郊野公園的公眾停車場,以及附近的大埔道馬路邊,都可能會泊滿車輛,所以建議希望到學校參觀開放日的公眾人士,盡量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例如乘坐巴士81號或72號,或由學校提供的免費穿梭巴士,來往九龍塘地鐵站和太子地鐡站,詳情可留意學校網站上有關開放日的公報。

Sunday, January 29, 2017

國際學校與傳統學校的分別

早前,立法局舉行了一次有關學童自殺報告的聽證會,雖然報告指出學童自殺與本地教育制度無關,但是與會公眾人士,大都以本地教育制度給予學生極大的學習壓力為控訴,其中一位與會者,是一位就讀於國際學校的女學生,她說她從前在傳統學校就讀,覺得有如監獄的感覺,所以經常哭,但後來轉口到國際學校就讀,功課壓力少了,雖然學校仍然有考試測驗默書,但是她覺得學習是開心的,雖然沒有不斷的操練,但她不會因為沒有操練而學不到東西,覺得這才是開心學習。最後,她問了教育局長一個問題,為什麼國際學校可以做到,傳統學校卻不能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不斷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分別在那裏,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學校能否採用國際學校差不多的教育模式?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歸根究底,國際學校和傳統學校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國際學校不用太在意學生畢業試的成績,而傳統學校則非常重視學生畢業試的成績以及升學結果。

本地的國際學校,絕大部份都是私立學校,學費高昂,所以入讀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產以上家庭,如果父母是跨國公司的職員,子女很多時都會跟隨父母到不同國家生活,所以他們有心理準備會到不同的國際學校就讀,完成中學課程之後,他們可以入讀本地大學,或報考其他國家的大學,再加上國際學校大部份都是一條龍學校,中小學階段沒有升學派位的過程,所以升學問題較少是國際學生學習壓力的來源。另外,國際學校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別,不會像傳統學校那樣把學生以及間接把學校分成不同的組別,學生要盡力改善學術成績來爭取被派位到第一組別的學校。所以以上這些原因,令國際學校的學生,絕少會有因為升學而來的壓力和困擾,學校亦不須為要改善學生的升學情況而提早操練學生,真的可以採用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式來教導學生。

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測驗考試默書、多操練、多補課,並不是傳統學校所期望的,不過在家長追求升中排位結果,而升中派位結果取決於學生的學術成績的情況下,傳統學校可以做的,便是不斷的找辦法改善學生的學術成績,而提早學習、多功課、多操練,便是最明顯直接的方法,因此,只要傳統學校當中有高低之分,令家長想盡辦法讓子女入讀心儀的學校,在傳統學校中學習的學生,相信難以改變要承受高學習壓力的命運了。

Sunday, January 08, 2017

女拔萃小學和蔡繼有學校

現在香港的家長,普遍都為子女投考多間心儀小學,而如果是女孩子的話,女拔萃小學和蔡繼有學校,很大機會便同時是很多家長的心頭好。如果只是其中一間取錄了女孩的話,也可以不需考慮,入讀這一間學校便是了。但是如果同時被這兩間學校取錄的話,對家長來說,的確是一件很難取捨的事情。

這數年來,我收過幾位家長的電郵,詢問如果同時間被這兩間學校取錄,我自己會怎樣做,亦給他們有什麼建議。既然如此,我便把我接的意見歸納起來,在此供大家參考。

首先先簡單講述我對這兩間學校的認識。女拔萃學校是一間直資小學,是本地的百年老店,在眾多學校排名中屢獲首名,名人輩出,女拔萃中學雖然不是小學的一條龍中學,但是家長的期望都是子女入讀女拔萃小學,便會升讀女拔萃中學。女拔萃小學以及女拔萃中學,本來就已經聚集了本港較優秀的女孩作為學生,自從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之後,坦白說,除非學生本身有「特異功能」,一般草根階層的女孩更加難考入女拔萃小學,可以這樣說,女拔萃學校已經變成了一間貴族學校了。

女拔萃中學,到現時為止,課程以本地的新高中文憑試(DSE)作為最終公開試,但是基於女拔萃學校的女孩普遍重英輕中,部份的女孩的中文程度,並不能達致新高中文憑升讀本地大學對中文科的要求,亦因着家長的社經地位,部份這些女孩便會在升讀中四的時候,跳船離開女拔萃中學,到本地國際學校,或到海外升學去,而空出來的學位,便會由本地其他學校成績優良的女孩填補,最終還是能保持女拔萃中學畢業生的良好學術成績。

女拔萃學校的學生,他們本身感受到是就讀於一間在香港首屈一指的學校,也許他們會覺得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是最好的學生,這是一種推動力,但同時也是一種壓力,曾經在不同的體藝校際比賽中,看見女拔萃學校的學生,我直覺覺得他們有一種不能令女拔次於其他學校的潛意識和使命感,所以他們必定全力以赴。拿到冠軍,全隊學生都非常開心,但是如果稍為失準而不能奪冠,他們的反應很大,很失望,很傷心,可見他們對得失有多重視。

教學方面,女拔萃的排名多年名列榜首,究其原因,未必是因為學校有什麼特別的教學方法(我不相信有一些教學方法,只能是某一間學校多年採用,而其他學校是用不着的),反而是學校能在眾多考生當中,選擇天資聰穎、家長懂得管教女兒、家庭有良好的經濟條件投放在女兒的學習和帶女兒到不同地方增廣見聞,再加上整個中小學不斷汰弱留強,學生在背負不能讓學校蒙羞的壓力,必定在學習之上全力以赴,如果學生在學業上不能達標,家長便自然會找辦法改善女兒的成績,例如補習,如果最終真的不能改善成績,家長自然會為女兒轉校去了。這個學位,便會有其他傳統學校成績優良的學生取代,保持着學校的優良學術成績表現。記得曾聽過友人說過,她的女兒就讀於這名校,部份學生覺得回校上課並不能幫助她們應付公開試,所以學生選擇留在家中自修。學校的老師,變相是可有可無了。如此,又何以說這學校在教學方面有什麼專長呢?

至於蔡繼有學校,它是一間私立學校,最終十二年級以公開試IB的成績報考大學,小學部份,可以理解為一間英普小學,雙班主任制,一位英語以及一位普通話老師,沒有精英班,亦沒有名次,學生的成績表上所寫的是老師對學生在該科目的評價,所以對大部份學生來說,學習是沒有壓力的,因為功課量不多,學生真的可以善用他們自己的時間,例如發展他們的體藝興趣。另外,亦因着這個教育模式,學生之間的競爭氣氛不大,學生之間較容易建立友誼,同時家長亦變成一個良好的社交網絡。

作為一間年資淺的學校學生,學生並沒有任何的歷史包袱,所以學生對得失不太介懷,在公開的體藝比賽,勝出當然開心,輸了亦並無不可,下次再努力便是了。

因為是一間一條龍學校,小學部的學生必然可以升上中學,所以家長和學生亦沒有升中的煩惱,中學部份,學生慢慢由小學的教學模式過渡到為公開試而學習的模式,中學部開始專科專教,學生開始要為自己選擇他們選讀的科目,到這個時候,學生亦明白要為自己將來而努力。

在教學方面,校長經常強調學校的老師是需要教導學生的,而不是學生學不懂便自行到外面補習去,尤其是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對學生的支援和教導,會直接影響學生在IB成績的表現,由此可見,學校的老師對學生是非常重要而且的確是幫助了學生應付IB考試。

學校的老師當中,因為要以英普作為和學生溝通的語言,所以學校有一個良好的語境,很多外藉老師來自海外,部分曾任教其他本地國際學校,這些老師可以給學生一個世界觀,像身處國際學校之中。學生較主動,較有創作力,表逹能力和語言能力也高。

總括來說,入讀女拔萃的學生,他們的學術成績主要是靠天資或家長額外的支援,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學生,學習主要是靠學校的老師教導的。女拔萃學生背負着學校百年老店的歷史包袱,也有眾多出名校友的榮耀,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有一點傲氣,以作為名校學生為榮,學生的鬥心也比較強,反觀蔡繼有學校的學生,他們沒有這樣的包袱,他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發展自己的興趣便是了,所以他們的學習比較輕鬆和開心,但沒有很大的鬥心。社交方面,名校學生因為要為名次和為能入讀精英班而競爭,所以學生較難和所有同學發展友誼,至於蔡繼有學校的學生(以及家長),因為沒有競爭,他們大都可以融洽相處,發展長久的友誼。

最後重申,以上的討論是宏觀整體來說,討論的是這兩間學生的普遍表現,請不要推論到每一個學生(包括女拔萃和蔡繼有學校),都必如我所提及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