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6, 2017

轉為直資學校,本末倒置?

近日有新聞報道,港島華仁書院考慮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究其原因,是因為學校將會由灣仔區搬到東區,如果學校維持是津貼學校,學校便只能取錄東區的學生,為了保持學校所取錄的學生的學術水平,便打算轉為直資學校來取回收生的自主權,另外還可以取錄全香港的學生,從而保證學生的水準。

學校這樣考慮轉為直資學校,是否是本末倒置呢?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便先要考慮教育的本是什麼,末是什麼。

也許教育的本是去教育孩子,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教導他們這個世界和做人的道理,好讓他們將來能成為一個獨立和能照顧自己的人,進而服務社會,改變這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學校仍然維持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令他們成材,也不能說他們是本末倒置吧。

孔子說過「有教無類」,意思是不論在老師面前的是什麼類型的學生,老師也應該盡力去教導,就好像在班裏面有不同類型的學生,老師應該一視同仁,不會只教導他們喜好的學生。那麼學校轉為直資,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這也可以是一個教育範疇的道德問題。當一個學生走到老師面前,如果老師不教導這個學生,令到這個學生接受不到教育,便是有違「有教無類」,沒有教育道德了。

那麼學校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又是否有違「有教無類」呢?首先要考慮的,一間學校是否有責任教導任何類型的學生呢?也許在孔子的時候,只有小數人在辦學,所以任何走到孔子面前的學生,孔子也會教導,所以是有教無類;但是到了今天,所有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把資質相同的學生分門別類,由不同的學校教導,從而得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學校轉為直資也不可以說是有違有教無類的。

如果以上都是正論,既不違教育以及有教無類的本意,那似乎是無可指責的,但是總是覺得有點兒不妥,就如:

「轉為直資學校,是放棄沒有錢付學費的學生嗎?只是服務有錢人嗎?」想一想,設立直資學校制度時,為了避免學生因學費的問題而不能於直資學校就讀,直資學校要將部分學費收入資助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所以只要考得入直資學校,理論上是不會出現因為不能付學費而被停學的學生。當然,實際上因為學生本身和其他家境較佳的學生比較而產生自卑感,或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參加自費的活動,例如外出參觀甚或遊學,則不在學校助學金的範圍內。我知道有些直資學校會舉行籌款活動來資助學生,這則是學校本身的做法了。

「變成直資,對原有學生不公平!」原有學生,是指原區學生?是原本相關的小學部學生?對於原區學生,他們原本可以在升中派位的自行收生(以現時制度,學生可以報考任何兩間中學)以及派位部分都以這港島華仁書院為目標,以成績和其他學生競爭。如果學校變成直資,這類學生仍可以自行到港島華仁報考,也是以成績來競爭,但是全部的考生都是跨區的了,所有學額不會再留給派位了。對於原區的學生,報考同校區的津貼中學,機會的確是大些,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原本在本區「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有機會考入同區的第一組別中學,但是現在這些「第一組別尾」的學生,也許便沒有了機會了。

同樣,原本同區而且更是相關小學的學生,升上相關津貼中學的機會是較大的,現在卻因為要和其他區的學生競爭,部分原本在可升上中學部而成績稍遜的學生,現在便不會被取錄。由此可見,最大的影響是成績稍遜的學生,便會因競爭大的原因是不再被中學取錄,成績最好的一群學生,還是可以入讀。學校用成績來選擇學生,似乎是無可厚非,只是令原區以及原相關小學的學生入讀機會減少了,尤其是「第一組別尾」的學生。老實說,這便是這學校轉成直資的原因和他們期望的效果吧。對部份現時家長來說,也許他們有個合理期望是小學部升到中學部的機會,是比其他小學為高吧,現在則有點意料之外,所以中學部如果想安撫這類家長,也可以在轉為直資的首數年為這類學生在取錄時加點分,或甚至以一個特定的學額來取錄他們,但變成直資之後,家長為孩子報讀小學時,或搬入這校區時,便已知道不再是相關中學,中學到時便可以採取一視同仁的評核標準來取錄學生了。

無論如何,學校變成直資,最終還是清楚顯示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是求學便是求分數吧。說要改革教育,減低學生學習壓力,談何容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