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再談直資

近日新聞都是在報導直資學校處理金錢的問題,而因為這些事,亦令我再次去思考直資學校這個政策。

私校和直資學校,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都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私校名正言順的是私立,收到的學費是學校本身的,所以他們如何運用這些學費,完全是他們自己內部的問題,只要他們服務對象覺得付出的和收獲的相附,學校能賺到多少錢(或只是金錢的運用如何),是他們的本事,其他人根本不會過問。但是對直資學校來說,他們取了向家長收取學費之外,還可以向政府收取和官津學校對每一個學生所得到的資助,所以可以想像直資是收取了多少學費了。

我在想,很多直資學校,都是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可以想一想,如果一所學校這一年是津貼,如果明年轉為直資,在這一個轉接期,學校會做些什麼,改善了什麼呢?要用多少錢呢?例如對於每一班近四十五人的的學校,如果每一個學生的學費是一千元,這間學校每個月每一班就可以收到四萬五千元的學費,而這四萬五千可以用來做什麼?如果學校什麼都不做,去年所有開支是由政府支付,而今年轉了直資,只要可以收到同樣數量的學生(這個不用擔心,因為會轉為直資的學校,定是有信心可以收到學生才會轉的,否則,轉直資等同將學校結業),而學校什麼都沒有改善,理論上由政府所得來的資助,已可以支持所有開支,因為轉了直資之後,老師的薪金不會突然提高(甚至學校因為轉成了直資,老師的薪金更不用師官津掛鈎,直資老師的薪金可能反而會比官津的少吧),水電煤等日常性支出也不會改變,所以可以想像,轉了直資之後,所收到的學費,學校絕對可以一點改變也不做,而因此差不多可以說可以完完全全的儲起來。

試想想,直資學校收了學費,他們可以在什麼地方改善呢?舊老師也許不會有任何改動,就以每個學生一千元學費而言,那四萬五千元,便足以每班多請一個老師了(例如外藉老師),直到現在為止,我不曾聽到有一間學校可以每一班多請一位老師,教員室也不足容納所有新老師,多了學費,學校可以每班少收學生,但學生少了,同時政府的資助也少了,所以這不會是直資學校所會做的事﹔至於用作購買教學材資,每個月四萬五千元又的確不是一個少數目,如果用來購買教學材資,也用不了那麼多錢。所以可以想像,直資學校,就算是一千元學費,其實都可以用不完,可以想像學費更高的的直資學校,能儲到的錢可能會更多。近日有新聞報導有直資學校的儲備上千萬,我不知道學校是否須要儲到這麼多儲備,因為既然政府給直資學校的資助,某個程度上已足夠學校本身的日常開支,那麼還有什麼項目需要用那麼多錢?我只想到的是重建,但如果要重建,我見近年很多津貼學校都重建,錢從那裡來呢?我翻查某些學校的報告,津校重建,大部份的錢是來自政府的,而學校或辦學團體則負責小部份的錢;所以,我有點懷疑,直資是否有需要去收那麼高學費,儲那麼多錢。如果只為重建,倒不如維持官津,向政府申請即可了。

直資學校令我感到疑惑的地方是,學校收取學費,我很少(印象中好像從來沒有)聽過有家長會去理會直資學校提供什麼特別的教學模式,而需要用多少錢,因而要收某個學費,是否值得,家長也從來沒有去過問,也許他們只會想,能入到某直資學校,學校要收學費,家長便會順成章的去交學費,學費多少根本不會去理會,學校將錢用在那裡也不會去理會,當然,家長也會信任做教育的,理應不會亂花收到的學費吧,只要自己的子女學有所成,其他的也許不太重要了。

看到有官津學校堂而皇之以保持教學模式云云之因而轉為直資,我便會去想,學校有其教學理念,本不壞,但既然推出直資時,政府已計劃直資學校要提供學費資助給家境不好的學生,尤其是小學,學校是否可以繼續留在統一派位模式來取錄學生,讓家境不太好的學生也可以有機會入讀呢?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只為可以得到教學語言或自行取錄學生的權利。如果只為保持教學模式,為何要用大量人力物力去選取學生呢?說現實的,從校長角度來看,在香港現況,要可以生存下來,又或是要保持仍為名校,學校本身必須積極去做一些事情,去保著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們也要想辦法去達成,而現時的直資學校模式,便可以讓他們達成這個目的,本無可厚非,但卻犧牲了家境清貧學生的入讀機會吧。

直資學校繼續發展下去,會變成怎樣呢?我想,如果讓直資的財力再強大下去,直資和津校之間的財力分歧便會越來越大,而直資吸引資質優秀學生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大,到時,直資便會變成一個特別的學校類別,優勝於官津學校,而學費和收生的權力,也會做成優秀的學生,便會集中在直資(和私立)學校那裡,而其他的學生,便會沒有選擇地就讀於官津學校。另外,因為直資學校有財力,有名氣,他們可以很容易招攬到一些在各方面有才華的學生轉校去就讀,所以,可以想像,將來的校際比賽,也必會主要是這類學校之間之爭,其他官津學校,因為收到的學生質素或家庭背景相對地較差,學校也只能集中資源去照顧學生學業上的發展,根本沒有多餘精力去照顧其他範疇了。

以上是從宏觀角度去看直資,對於家長,他們也許不會太在意,因為家長重視的,始終只是自己子女是否能進入心儀學校而己。

4 comments:

Jun said...

读你的文章之前,我一直以为直资学校的开支大部分靠学费,小部分靠资助。如果政府能有办法限制直资学校的收费,是不是就可以让更多的平民家庭有天分的小孩去读呢?

Herbert SHIU said...

其實直資最大問題是他們可以自己選擇學生來取錄,雖然教育當局規定不可以筆試,但可以面試,所以有能力的家長都會盡力幫子女得到很好的培訓,尤其包括中英文,音樂,運動等等,而草根階層可謂捉襟見肘,根本沒有資源給子女上任何課外班,而幼稚園只可以讀就近的主流幼稚園,雖然有外藉老師,但每星期可能只得一個小時,相比九龍塘等名幼稚園,其中一個班主任便是外藉老師,這些草根階層學生,起步便已輸給有能力家庭的孩子了,面試時高低立見,直資不是善堂,不會理會孩子是否有潛質,總之見到孩子表現好便收,所以草根階層子女根本是入不到直資,學費高低已是入讀後的事了。

isilaina said...

I have been reading your blog for quite a while and I generally agree and share your point of view.

I am a mother of 3 and has started worrying about their education in HK. I believe we all agree that our education system has already been distorted and is leading to a wrong direction to a certain extend. I am personally working in a local University and I am quite sure that I do not wish to send them (given that they are capable of doing so) to any one, well let's say "most", of them.

I am wondering if you've happened to have a chance to read Shih Wing Ching's article about DSS in his column. Here comes the link: http://www.am730.com.hk/text/article.php?article=34285&d=1354

Herbert SHIU said...

Hi isilaina,謝謝你的意見。

你說不想讓你的子女就讀,是本地的大學,還是本地中小學呢。如果你指是大學,因我也在大學工作,所以我見到的是大學中學化,每件事都要講師去追學生交,而課程深度則要遷就最差的學生,變得淺白了很多,但我心想,除非是國際出名的名大學,否則可能情況差不多。

對於施先生的文章,我之前也看過,同意不應因今次事件去改變直資的原意,我同意直資是令教育多元化,但問題只是現在政府用錢資助的多元化,只能給有能力的中産以上的家庭所享有,最初的資助草根的助學金,名存實亡。

我相信大部分直資的指責,審計處是只向錢看,所以他們的確交足功課,問題只是直資學校如何解讀,但似乎有些做法,如用校長名義買樓,用學費投資(如投資失敗,校方如何交待)等等,則一般市民都可能想到有問題的,校方仍會去做,則令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