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01, 2010

再談通識和直資

日前和一位官津中學副校長談新高學制,也有談過會否轉直資這個問題。

對於新高中,最明顯的改變是通識科成為必修科,而這一科,究竟應是怎樣教呢?連這位輔校長也說不太清楚。他說,以前學科有改動,教育當局和考評局會給老師指引,包括示範試卷給老師看,也會嘗試把新試卷給老師試改,讓老師知道新學科或學科改動會是怎樣;但他說以前曾有經驗,老師要到新科目或新科目改動真正在公開試第一次考試,老師拿到試卷,才真正知道這一科是怎樣考的,才能反省之前兩年(中四中五)所教的是否恰當。如果同一情況出現在通識科,那麼現在的老師都還是在摸索之中,要到真正首次參加公開試時,才能真正知道是怎樣考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以前在這裡也曾說過,公開試便是講分數,所以我想大部份學生都會到補習社去貼題目,幫助準備考試,而這一科的範圍很闊,應更難捉摸,另外,平日的通識科是去看報紙,堂上討論等等,但是到試場內,又可以怎樣去評核一個學生對通識有什麼體會呢?如果是說分析的,是否在試場給考生一大堆資料,要考生即時去看去分析,如果不是,是對某些議題作討論,那即是要考生在之前,對很多的事物和常識都有認識呢?結果是考生根本沒有時間去準備那麼多,到最後也得在補習天皇那裡貼題目。所以,我真的害怕見到通識是另一次的改革失誤。

至於另一問題,中學由官津轉直資。副校長的意見是,如果學校由官津轉為直資,學校便是一盤生意了。因為首先學校收了多少學生,政府便會以人頭支付津貼,即是如果學校有一千人,轉直資後可以招到同樣多的學生,首先學校已可得到以前在官津時時的資助,另外,如果學費只是一年一萬,這一千個學生便可以令學校收到一千萬。對於現在新教師年薪大概三十萬一位,這收入可以令學校可以多請老師,令編制更易和所有老師的工作量減少,而學校又可以用錢去買一些服務或物資回來,所以理論上教學的資源是可以改善,教育質素可以提升。但是直資學校的一個重點是,學校如果收生不足,越少學生,便越少由政府而來的資助,如果老師人數不變,基本上開支是一樣的,即學校不再有足夠的錢去運作,除非辦學團體自行注資,保持運作,但長久下去,最終也得結業。所以直資學校是在其危機的。亦因此,只適合那些有信心可以收到很多學生的津貼名校,轉為直資。另外,當學校轉為直資後,亦真的將沒有錢交學費的學生拒諸門外。

我想,直資是令學校會為自己去思考出路,令學校成為家長期望的學校,吸引家長將子女送入去就讀,學校可以自主教學理念,比每每要受政府限制為靈活。但是實際上的結果是,家長只重視成績,所以如果學校要受歡迎,便得加深課程,亦因此要招受最頂尖的學生,並且有家庭資源上的支援的,令畢業生的成績好,良性循環,直資學校才可以辦下去。另一方面,如果直資的賣點是資源,例如校舍大和新,而有外藉老師等等,我反觀近年的官津學校都在重建,所以硬件上官津學校其實不比直資差(有時間可到石硤尾地鐵站附近的聖方濟愛德小學和在沙田大圍火車站側的沙田崇真中學的新校舍看看,看完之後,家長可能會問,如果子女可以在這裡讀書而不用交學費,為什麼我要付學費讓子女讀直資學校),所以對直資學校而言,最壞的現象是,家長覺得官津學習環境和教學,不比直資差,那麼為什麼要額外付出學費給直資學校,尤其是香港的經濟是一個一個的循環,如果經濟差,很多中產失業或怕失業,那麼家長又怎會負上一個數年以至十數年的負擔呢?到時,直資收生不足,政府是沒有由直資轉回官津的制度,到時,也許這些直資學校便得出盡法寶來招生了,而當中底子不好的便得結業去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