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經歷中,以及從不同途徑得到的想法和報導,看似零碎,但背後卻似乎有些啓示,這些事件包括:
-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窮爸爸和富爸爸給作者不同的價值觀,結果作者跟從富爸爸的建議而致富。
- 在職場裡看到很多年青人認真辛勤工作,但我卻對他們的前景並不樂觀,尤其是那些沒有特別技能的職位,例如待應、售貨員、保安、救生員等等。
- 某些專業要經過多年培訓才能獲得專業資格、例如醫生,有些工作所需要的專業,卻可以短時間內得到,例如建造業、水電工程等等,有些不需特別技能的工作,收入卻很豐厚,例如某些地點售賣小食的店鋪。
- 從前有說養育一個孩子要四百萬,而最近聽到有年青人埋怨父母不把錢留給他買樓,卻把錢用於支持他放洋海外完成大學課程,但回到香港卻沒有多大發展,反而如果錢是用於做買樓首期,現在他可能已能供完或差不多供完首個單位了。
- 最近看過一段內地的視頻,說有個孩子因為聽從由大城市回到鄉間的大學生建議到香港去讀大學,之後有機會可以到美國留學,所以家人辛苦籌來金錢讓她到美國哈佛大學完成法律學位課程,最終回到中國去,前途亮麗。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是明白社會的運作,了解世界的大趨勢,不同才能(尤其是學術以外的)可以有什麼出路,這些父母便會懂得如何順著孩子的天資和性格等等來培育孩子,讓這些孩子不至於浪費精力在一些對他們將來事業沒有用的地方之上,例如骨胳精奇的孩子,對某項運動有專長,將來可以成為運動員,再成為教練或最終創立自己的運動教育中心或學校,那麼在學時只要應付到升級的要求,父母不用花錢來補習,孩子可以有更多時間去緞練那運動。能明白這個道理的是那些家庭呢?可以想像,中產或草根家庭想到的,通常是認為這些課堂以外的體藝不能成為終身職業,所以孩子在學時期便理應放棄這些體藝,專心學習,但是中產以上的家庭,明白社會運作,懂得如何協助孩子發揮專長,亦沒有孩子必定要以學業來獲得專業資格來得到優厚的回報養活自己,甚至供養父母的壓力。
再退一步來思考,決定孩子將來成就的,尤其在互聯網加上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的世界,學術的比重將會愈來愈低,真正決定孩子將來的成就的,其實是父母本身的視野有多闊和深,對世界的了解有多少,間接也決定於父母(加上孩子)的人脈有多廣闊,父母的人脈包括職場的社交圈子以及在學校認識的其他家長,而孩子的人脈則是孩子成長過程的社交圈子,即主要是學校的同學,亦即是說孩子所就讀的學校,也決定了孩子以及父母的人脈。(也許這才是為什麼現今父母對名校都趨之若鶩的原因。)
實際一點來說,即是父母要做的(尤其是初生孩子的父母),不是為孩子增值,而是先要為自己增值,讓自己更了解這個世界和社會的運作,認識更多人和向更多人取經,學懂認識自己孩子的專長和喜好,相應地為孩子打聽最有利的發展途徑,好讓父母和孩子都不用浪費金錢和時間在沒有幫助的事情上,也減少了親子之間為學業而破壞關係的機會,如果孩子是讀書的材料,便找能提供適合課程的學校,如果孩子不是讀書的材料但有某體藝的天份,便找間學術要求較低的學校,讓孩子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專長的體藝之上;如果孩子既不是讀書的材料,也沒有體藝專長,便為孩子打聽和找來不同的項目讓孩子嘗試,直到孩子遇上了合適的項目為止。
以上只是宏觀的討論,對個別個案來說,便更要看看家境、父母的經濟能力、孩子的特徵專長等等,不能過於一概而論。但希望至少能令家長感到,不要過於盲目跟從別人的想法和做法,就算最終和其他家長的做法是一樣,至少也清楚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父母和子女應花精力時間在那些地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