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聞報道,退學潮主要集中於名校,對本地中產家長來說,這些名校便包括那些普遍受到本地家長追捧的直資、私立學校。雖然新聞報道沒有提及國際學校,但可以想像,就讀本地國際學校的學生,主要是來居住在本地的跨國公司管理層的子女,以及本地中產或以上的本地家庭的子女,相信,因著部份跨國公司離開香港,某些中產家庭的決定,他們也會帶同子女離開香港,之後,本地直資、私校的學生,其父母可能希望子女能入讀較國際化的課程,又或為了將來離開香港到海外升學作準備,這些直資、私校的學生,便會轉到本地的國際學校,填補了部份這些離校的國際學校學位。跟著,這些熱門的直資、私校,因為某個程度是自負盈虧的,最好能收足學額,所以這些學校,為了填補退學學生的學位,便要接受外來生插班,而這些插班生,便可能是來自次熱門的直資、私校,次熱門直資、私校空出來的學位,便會由官津的第一組別學生填補,如此類推。換句話說,整個退學潮,所有國際學校、直資、私校、官津學校等等所組成的生態,可能最終出現的現象,便是學生大遷移,而俗稱第三組別的學校,便會出現收生不足,教師人手過多而出現裁員,甚至殺校。
另外,一個可能出現的現象,便是越是接近高中的班級,也許退學潮的情況便越嚴重,原因是越是高年級的學生,自顧能力便越高,父母便更放心讓他們到海外留學去。即是學校的班級,越是高年級,人數便越少。學校有兩個選擇,採用小班教學,或是減少班的數目。對於直資、私校,因為是一盤生意,學生人數少了,取得的學費少了,所以直資私校較會選擇減少班數,至於官津學校,教育當局便應有每班最少學生人數的指引,所以官津也許會減少每班人數到教育當局設下的底線,盡量不用裁減老師,到真的不能再小班下去,便只得刪減班數了。既然高年級學生少了,班數少了,一些直資、私校,也許便會採取增加低年級班數的方法,令高年級多出來的老師,可以轉去教導低年級,維持學校學生人數和班課不變,而又可以應對高年級學生的退學潮。
面對這樣的退學潮,家長又可以如何應對呢?簡單來說,家長便可以選擇為子女退學並安排子女到海外升學,又或選擇子女繼續留在本地學校就讀。選擇了繼續留在本地就讀的,又可以選擇留在原校就讀,或是轉校到另一間本地學校去。
對於選擇退學到海外升學的,這些家長有經濟能力,以及對外國學校的認識,為子女找到理想學校升學。至於選擇繼續留在香港就讀的學生,家長首先要認清楚,學校的確是出現退學潮,包括所有熱門學校。所以,退學潮讓學生除了在升小一、升中一或升中四以外的額外轉校機會。如果子女現正就讀的學校,已是家長心目中的心儀學校,也許便不必多心轉校,但是如果家長覺得某學校更適合子女的話,嘗試聯絡該校,看看有沒有機會插班,也是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