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4, 2020

教育的反思(七)

近年走在街上,留意到市面上,或更直接一點,是職場上有一些轉變。明顯是看到有一些年青人所做的工作,從前是由一些沒有特別專長的年長者擔任,例如保安、司機、接待員、倉務員、港鐵指導員,超市收銀員、隧道收費員等等。首先得先聲明我的立場,職業無分貴賤,行行出狀元,憑自己的能力謀生,這絕對不是什麼問題,他們敬業樂業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我想到的是,香港現時職場情況,加上教育制度培育出來學生的技能,是否有點錯配?發展下去,會否像其他先進國家一般,大學畢業生都是做一些低技術的工作?另外,我同時又想到,以我對香港社會的認識,似乎中學及至大學畢業生所能擔任的工作,又豈止是這些低技術而沒有長遠發展的工作?理應還有其他選擇吧。那麼,當我看到年青人做這些工作的時候,究竟問題出現在那裡?

首先,從畢業生本身的角度來看,中學畢業,甚至是大學畢業,已不是什麼特別的學歷,除了個別原因,現今絕大部份學生都可以接受免費教育至中六,考取中學文憑成績之後,部份入讀大學大專,其餘的便是投身社會工作。所以中學畢業差不多是大部份學生學歷的最低成就,當中學畢業生走進社會時,需要中學學歷的工作不多,當這些工作被成績較好(但又考不入大學)的中學畢業生,甚至是由大學畢業生充當時,而他們期望在職場找到工作的中學生,便要選擇一些本不需中學學歷的職業了。

就以上情況,給我兩個不同的看法。

首先,如果認為香港的教育,便是為本地提供適合的人力資源。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因為只要到職場觀察一下,便會發現香港的教育,尤其及至中六為止,培養出來的中學畢業生,到職場能用得上的知識,便主要是語文和簡單數學,其餘多年來中學的數理化商等等學科的知識,畢業後其實用處不多,因為這些知識是支持中學畢業生就讀大學時,汲取大學某學科的專門知識,而這項專門知識,才是令這個大學畢業生可以投入某個專業行列。所以,現今香港的教育生態,政府、家長投入大量資源,再加上年青人投入多年的青春,如果單從培育職場適合的人力資源來看,很大程度上是白費了。

再者,教育的本意,不應只著眼於,畢業後是否能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一個能獨立,懂得為自己謀生,明白事理的人。所以,單看現今香港的中小學,絕大部份花在中小學階段的時間和資源,實質只是證明學生的學習能力,更甚者只是其父母的經濟能力,和投入程度。所以,如果能放下取得好成績入好(或名)學校,考入神級學系的心態,讓孩子發揮所長,喜愛學習,對世界保持著好奇心和期盼,對自己的認識和自信心,相比父母刻意催谷子女成績,體藝表現等等,子女可能在其專長能有過人的表現,其實已經可以發展他們的人生了,如果子女的專長是某科目,成績可能還會比由父母催谷而來的成績更好。

回到最初的問題,香港的教育制度,已經和本地的就業市場脫節,父母如果還是抱著子女只要完成中學課程,甚至是大學課程,成績好,便以為子女必定一生無憂,可以自食其力,薪高糧準,也許未必可以實現,而且在將來,除非能取得不能取代的專業資格,或任職一些不能轉移到外地的工作之外,年青人最重要是個人素質,尤其是人脈、語言溝通能力、以及個待人接物等素質,父母必定要想辦法由子女還在身邊時,便要好好培育好了。只要具備這些個人素質,年青人便是去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必定能找到謀生的方法,追尋他們的理想和幸福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