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0, 2010

中學教育再思

昨晚有幸和一Band 1英文中學校長同枱晚宴,席間,向校長請教了很多中學的情況。

閒談中,聽說該中學有學生留班,心感奇怪,因為可以入讀該中學的,已是Band 1學生,理應都是精英,他們在小學時,他們的學習能力應該沒有問題,否則入不了Band 1,上到中學後,也應該能有同樣表現,怎樣想也沒有理由變成要留班吧。我便問,是否他們的家庭有問題,令他們不能專心學習,到最後要留班?校長跟我解釋,原來該中學是Band 1英中,但基於派位制度,原來有部份學位是要留給其他校區的學生,本區學生不能爭取的,也許不是很多人想到可以選跨區的Band 1英中,所以競爭不大,而數年前該英中在其他區名氣不是很大,其他區的Band 1學生也不會跨區選,反而其他區的Band 2甚至Band 3的學生報了,可以「幸運地」派到這間Band 1英中。結果是,Band 2或Band 3學生入讀Band 1英中,完全跟不上,到最後便是留班收場。另外,另一個原因是現在只分三個Band,所以Band頭Band尾的學生的能力可以很參差,有一些學生在小學時期,在父母的督促下,中文和數學是跟上了,但英文能力不強,都勉強能入了Band 1,在派位時,同Band學生派位便是講運氣,所以也可以派到入英文中學,但到真正就讀時,學生沒有足夠的英語能力去上課,結果也是跟不上而留班。

從這件事可以得到一些啟發,想到有一些是某些家長的想法,很值得作為家長的你和我去思想。

入讀名校或出名深的學校,便是最好—— 家長得問自己,為什麼要子女入名校?他們對這名校(而多以深而出名)有什麼期望?他想像子女在這學校會讀得怎麼樣呢?他們知否這學校又對家長有什麼期望呢?如果學校希望家長在家也要陪子女溫習,家長能否做到呢?家長其實真的要觀察自己的子女是否可以被催促去做事,包括做功課和溫習,如果子女的反抗很大,其實只會犧牲了親子關係,更會令子女更怕去讀書。如此,倒不如發掘子女的才能,讓他們將來可以有他們在某一個範疇裡有他們的成就,只要他們喜愛那工作,便自然會努力做下去,這樣他們才是真的有他們的工作,他們自然可以養活自己吧。另外,如果子女不是Band 1的學生,勉強入讀,除了令子女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留班,也不能和其他真正Band 1的學生建立好友誼,子女只會怕了上學。

父母都不介意督促子女學習,甚至這是學校的期望,而在督促之下的成績,也是學生的真正成績,有了好的成績,便可以在下一個階段入讀好學校——相信對某些學生而言,父母督促真的可以令子女完成所有功課,而且更一定可以得到高分,而父母用盡方法去幫子女溫習,考試測驗的成績也應該沒問題,但是就算是得到了理想成績,父母有沒有想到如果他們不再幫子女溫習,子女的成績會變成怎樣?如果父母覺得自小幫子女溫習,子女長大後自然會懂得去自發溫習吧,我不懷疑部份這類子女可以做到,但是如果子女是做不到呢?子女會否便不再積極去溫習和學習,成績會變成怎樣呢?如果父母停止幫子女的時候是小學,也許子女還有小學這個階段去摸索,父母還可以在他們身邊鼓勵他們去自發學習,但是如果是中學呢?到了青少年期,父母也許很難改變子女了的想法了,他們如果一開始不積極學習,父母也許也沒有什麼辦法。最後,父母如果在整個中小學階段都是在幫子女溫習,到了考公開試時又靠天皇補習來拿高分,入了大學後,父母一定不可能再幫子女去學習,到時,子女的學習和成績會變成怎樣呢?見到很多大學的學生,也許在中小學是被迫上來的,到了大學,子女都已經自主,他們到了一個自由的環境,父母又理不到,所以他們有部份都會放慢手腳學習;再者,大學的教育,雖然已變了質,和中學更相似,但是還須要學生多點主動去學習,如果學生習慣了中小學階段,需要靠父母來幫忙,這些大學生的成績都不會怎樣突出吧。

好成績便是最重要的——聽過一個說法,現在讀完大學之後,大學所學的知識只可以用五年,即五年之後,每一個職員所應用的知識,已不是在大學階段所學的了。所以家長不要期望子女讀完了大學之後,便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再進修便可以做到退休,以前公務員的制度還有點可能,現在的世界已沒有了這樣的工作。所以,就算學生在大中小學可以得到什麼好成績,可以藉大學的成績找到工作,如果這個學生不是一個終身學習的人,又或是一個不喜歡閱讀的人,他的成就始終有限,如果將來工作上以至經濟上有什麼風浪,相信這個人便會被淘汰去了。所以,成績只可以幫畢業生找到工作,解難能力、學習能力、語文能力、表達能力和工作態度,才是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高低,反而成績不是標青,但是其他能力是高的,也許起步時是差一點,但是終會追上來的。

與其爭入名校,倒不如多點留意自己的子女,發掘他們的才華,找一間適合他們學習能力,校風又好,又會啟發學生的學校,可能會更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