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於教育界服務己四十多年,我相信她對香港的教育制度,學生需要學習什麼,社會對學生的期望等等都有深刻的了解,最後,她選擇放棄本地公開試,決定讓學生參加IGCSE和IB DP這兩個國際公認的考試,我覺得是給有資源的學生多一條另類的學習途徑;我相信沒有一個課程是完美,適合所有學生,而本地的中小學課程和IB課程各有利弊,姑且不在此詳細比較這兩個模式,但因IB課程是不獲政府資助,所以只有來自中產或以上家庭的學生,才能有IB課程這個選擇。
對於某一間學校的學生最終是考本地公開試或是IB之類評核,其義意不單在於最終要考什麼,能否考入什麼大學,影響深遠的,還有因著這個公開試對這間學校多年來是用什麼模式來教導學生,而學生處身其中所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畢業之時,學生本身各方面的素質是怎樣。我覺得蔡繼有學校選擇了最終IB DP這條路,我想最明顯的好處,是學生不須做一些只為應付TSA的操練,可以用更多時間來學習一些對學生本身更有益的事,或學一些長遠而言更有用的東西,另外,IB所提倡的信念,也是值得家長去了解,從中去思想將來的世界需要的是怎麼樣的新一代。
在蔡繼有學校的網站上,我也看到有公開招收十一年級(即IB DP的首年)的插班生,對象是中四、中五學生,這相等於蔡繼有學校的十年級和十一年級,而招生告示中,沒有說明考生現在就讀的學校,而說是中四、中五,似乎暗示主流學校的考生也可以申請,再者,告示中亦同時提出學生可以申請獎學金,由此看來,這次蔡繼有學校成為了IB學校之後,便即從其他學校(包括其他IB學校和主流官津學校)招收資優學生,對於多年就讀名官津學校的學生,他們可能從來不曾想過要去讀這些學費相對高昂的私校,因為自己讀的是免費的中學,如果已讀了多年,其實沒有任何誘因去讀一間課程不同,學費又貴的學校,但是如果可以同時考取獎學金,便可以試一試去申請入讀。可以想像,這次考插班生,必定包括筆試和面試,筆試考學生的學術成績,而面試則去考學生是適合IB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因學生可能來自免費的官津中學,所以學校會同時考慮會否提供獎學金,讓資優的學生可以知道如果入讀,是否可以得到全免或是半免學費的獎學金,而現階段可以讓他們放心先去申請。
我會想到,這次招收插班生,最值得考慮報考的學生,可能便是以下幾類:
- 現時就讀於IB模式學校的學生,但因某些原因,希望減少學費支出,但又得不到原校的獎學金,便可以試試能否在蔡繼有學校考到獎學金
- 現時就讀於主流學校的學生,不想參加本地的公開試,反而想考一個國際認可的學歷,這尤其對原本已考慮中學畢業後到外國留學的學生最適合
- 現時在外國就讀,可以來香港升學的外國或華僑學生,尤其對己移民海外的香港人的子女,便最有吸引力,因為可以回到香港,有更多機會接觸內地事物,照顧方面亦更易安排
學校在十一年級收插班生,兩年後的IB成績便不是純由多年來在蔡繼有學校就讀的學生而來,可能會有意見覺得這個IB成績不夠代表性,不能作為顯示出多年來就讀蔡繼有學校學習效果的指標。但我則會覺得,如果我是校長,我也會這樣做。因為學校之間互相挖角,招攬資優學生,由來已久,這樣亦令資優學生有更多選擇,亦對學生是有利的,另外,學校可以善用教學資源(尤其是老師),引入競爭,令原有學生更有學習動力。再者,可以改善首屆IB成績和升大學結果,對學校的名聲亦有幫助,能提升學校的畢業成績,令學校更具吸引力,可以招收更好的學生,良性循環,學校的江湖地位便是這樣建立起來吧。
雖然,不知兩年後的IB成績,是由多少就讀蔡繼有學校多年的學生和多少插班生所考得,對蔡繼有學校首十年的教育有什麼啟示,不知學校會否公佈,但我相信學校一定會比較本身學生和插班生的IB成績表現,來改善首十年的教育方法,對整間學校也有積極的作用。
話說回頭,如果有興趣報考插班生學生,便得坐言起行,因為接受報名只是一個星期之後,詳情請到學校網站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