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蔡繼有學校完成首年一年級的旅程,結業禮後,來年升上二年級,是時候回顧這一年的經歷,檢討得失,展望來年。
學校是雙班主任英普語境的學習環境,一年級以廣東話教中文(加上有普通話堂),老師除了一年級之外,二年級以上的老師大都是以英普來和學生交談,學校一星期五日有三天英文日和兩天中文日,分別要說英語或普通話,我在校內所見,學生之間閒談也有時會聽到是用廣東話,但是感到大部份學生,如有需要,可以立時轉為用英文或普通話和其他人溝通,我覺得如果嚴格要求學生在校內一句廣東話也不能講,則似乎太不近人情,既然連一年級學生也能隨時轉台,高年級英文和普通話也很好,我也相當滿意了。
至於學習方面,學生其實有很多作業是在校內做的,所以家長也不知道原來學生在校內已完成了那些作業,另外,挑戰站(可視為默書)有時會在學生和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舉行,所以學生得用自己的真實實力來應付,老師也對學生的真實能力有更深的體會。老師平日會對學生不斷的進行評估,如果學生在某方面有問題,老師會先通知家長,看看怎樣去幫助子女,學校也不會明確地告訴家長學校用什麼方法或內容評估學生,所以考試時(評估週)反而令家長覺得不知要幫子女溫什麼,對某些家長來說是感到有點無奈和無助,但如果學生一向能跟得上學習進度,參加評估也不會有多大問題。
我覺得最令我滿意的,是學校所派的成績表,它不是單的的一張紙,寫不同科目的成績,而是一本報告,對於某一科,列出不同的評估項目,而每個項目也會清楚寫出評估的準則,學生的表現便是這科目的每一個項目的表現,所以既沒有分數,也沒有名次。這是我認同的,因為我最想知道的是女兒在某一科的表現,和各項目的強弱情況,而名次則是和其他同學比較,如果其他同學表現比自己好,名次稍後是應該的,如果其他同學的表現都比自己差,自己的名次好,但其實也沒有意思,難道其他同學表現不好令自己名次好,便等於自己的表現好?這只會令自己以為自己已做得很好,沒有必要改善,另外,當全班都在爭名次時,同學之間便很容易發生矛盾,令學生甚至學生家長都在著眼名次,令學生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我不是說有名次是不對,但對於蔡繼有學校的教學模式,沒有名次是合適的安排,而我也樂於看見女兒在這制度下學習。
對於學術成績,我見到的是,在某一科有突出的成績的學生,本身是有過人之處,例如我知道有學生拿科目獎的,評估週中的假期便全家外出去玩,我想在主流學校是接近不可能的事,當然,學校評估週只是評估中的其中一個部份,學生在平日的功課也有出色表現,才能到最後拿到學術獎。對於自己女兒的學術表現,我感到是她在沒有補習的情況下跟得上課程,她的表現不是最好,拿不到學術獎,但想到班中有很多是比女兒大近一歲的學生(部份是因為是細仔細女而重讀一年級或在幼稚園期間多讀一年),女兒的表現是可以接受,到她再成長一點,年齡的影響便會越來越少,另外,我也會鼓勵女兒自己發奮,跟她說如果她想來年得到學術獎,她便要努力做好平日校內的作業和回家要做的功課。
學校的理念是In this school, 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我覺得是對的,而學校也真的實踐出來。例如學生的才藝好,學校有不同的團隊讓學生參加,在這些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也可以得到學校所發的獎項,連一些個人的素質,如跟其他同學友誼好的,也可以得到獎項,我覺得學校真的不單看學術。當然,如果學術成績好,也會得到學術獎甚至獎學金。
在我接觸的家長中,有些真的是用放手(不是放任)的模式讓子女學習,也有些是採取積極協助的模式在學術上幫助孩子,在這兩個模式之下,也會得出表現好和表現不太好的學生。為此我和不同的老師和各級家長也談論過,得出的結論是,學校不是主流學校那般催谷學生在學術上的表現,但學校對每一學術科目也有一個最低的要求,而學生必須達到,所以如果學生本身已能達標,家長便可以放手,讓子女自己處理學業,又或如果家長覺得雖然達標,但想子女能更進一步,家長是可以自行提供額外資源或幫助,但是否提供或要提供多少,家長可自行決定或和老師溝通後決定;至於本身不能達標的,老師在平日的評估中便會知道,跟著老師便會和家長溝通,建議家長在某方面提供協助。所以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就讀,相比其他學校,學生和家長得到的是選擇,如果子女達標,家長可以決定是否想子女更進一步,如果家長滿意子女的進度,或覺得子女得用自己能力去學習,家長是可以自行決定。相比於其他催谷的學校,家長是沒有選擇,只有把學生的學術成績谷到最好,才有把握在升中時入讀心儀的學校。
曾聽過一年級的家長說,想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便想子女可以愉快的學習,功課少,但在校長近來給家長的信,指出愉快的學習不等於不用做功課。也從高年級家長口中得知,越高年級便越多功課,到中學部時,以及可以想像升了十一和十二年級時,功課一定會更多。跟學校的老師談過這個與家長期望不附的問題,得到的回應是,學習是要付出的,所以不可能功課少也會得到知識。結論是在這學校就讀,得到的是語境,學生都熱愛看書,家長有選擇是否要提供協助,學生的功課也算少抄寫,多閱讀,閱讀範圍廣。我想,這也是合理的,因為學生到十年級考IGCSE時,和從目標為本過渡到求學是求分數,之前的幾年如果沒有下過苦功,學習適應,學生怎可突然適應應付公開試,也應難有好的成績,這功課慢慢變多的過程,也是合理的。
我檢討一年級的功課,大都是看書,抄寫不算多,而很多作業都是在校內做,而回家的功課,如果是專心做,很快便做完。至於大小的專題習作,記憶中便有三四個,除了一份是和同學一同做,其他都是自己個人做的。對於一個一年級的學生要去做專題習作,家長真的要參與其中,看完學校給學生(和家長)的指引,家長便要帶著子女去做,家長參與的程度,和成品最終的內容和外觀,學生當然是主角,而家長則可以就著自己的期望去幫子女,家長可以選擇主導、引導、或協助,還要看子女本身的能力和期望,和家長覺得應提供的協助和期望而決定。
對於學習的程度,我看到學校的程度和主流學校是差不多,例如學生也會參加一些全港性的網上練習,我看到女兒也能完成,大部份時間都可以拿到滿分。而我看到那些練習內容,例如是近一百字的中文閱讀理解,我覺得我自己小時候也要四年級才會有這樣的閱讀理解,現在看到女兒也能應付,程度是和主流的差不多了。至於中文寫作能力,也許因為女兒喜歡看中文書,所以認字也算多,所以她可以在沒有人協助下寫出滿兩頁紙的中文週記。至於英文,她也可以自行看完一些英文讀本,也可以以英文寫故事,雖然學校鼓勵寫作,不太重教文法,但是她寫出來的英文,也不會有港式英文的問題。我覺得,最重要是她肯想肯寫,文法可以事後慢慢跟進。數學是用主流的英文課本,沒有脫節地深的數學工作紙,我想只要能有系統的讀下去,她又沒有升中要考好TSA的考慮,問題也不大的。
對於課程以外的培養,我覺得學校也有相應的活動,例如鼓勵學生觀賞演奏會,甚至邀請音樂家到校表現,和樂團合作,學校也開始有體育方面的校隊,本地的學習旅程和遊學團便可以令學生有更廣闊的視野,服務活動讓學生對社會認識更多。
至於德育方面,學校看重禮貌和待人接物等個人素質,所以雖然學校近似國際學校,但是學生沒有一般人覺得國際學校學生的放任態度,學校的校風很好,這也是我很欣賞和滿意的。至於朋輩方面,也許所有同學都是來自中產,背景差不多,另外,我看到大部份家長都很重視自己子女的成長,學校有活動,很多家長會參加,甚至有些家長是請假來參與,既然重視子女,我又看到家長很用心去教養子女,不會寵壞孩子,所以在這裡遇上的家長,想法、期望和對孩子的教養方法也差不多,所以很投契,一年來,在學校便從不同的途徑認識到很多不同的家長,尤其是女兒同班同學的家長,認識不足一年,家長間便建立了互信,有時還會交託其他家長代為照顧自己的子女,甚至帶自己的子女去參加活動,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聽說升二年級時會拆班,學生會被重組進入不同的班別,同學很不捨得,其實,學生家長也不捨得。但不要緊,我知道同學們和家長們定會在不同的活動中遇上,到時定是耳語不休,而且各自在不同的班別,所以更可以集思廣益,協助孩子學習和成長;四年級以上的遊學團時,學生和家長們更會同行萬里吧。
這一年中,可見到校長是如何投入她的教育事業,她全心全意的付出,以身作則,激起了老師也要全心全意的去投入教學工作,並帶領學校實踐她的教學理念。學校終完成了IB審核,成為了IB學校,向校長的教育理念又再邁進一步。
總結女兒一年在蔡繼有學校的學習,慶幸女兒可以在這裡學習,不是因為學校的名氣越來越大,報考的人數越來越多,而是看到女兒可以在一個環境優良的環境學習,班主任很盡責很用心的去教學生,而且女兒真的可以愉快而壓力不大地學習,培養出看書的興趣,中英的寫作能力也有明顯的進步,英普的語境令她能從容的以英普和老師談話,認識到一班很乖的同學,很多家長也認識了子女班中的其他同學,令家長可以對自己子女有更全面的認識。期待著女兒來年在這裡二年級的到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