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4, 2014

談幼稚園學券制

直到今天為止,香港都只是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即中學和小學,學前教育和大學教育,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既不是免費,也不是強制性必讀的。但現實是,政府不斷以不同名目推出貸款計劃,讓中學畢業生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自費」讀大學,最終取得一個大學學位;而對於學前教育而言,表面上是可讀可不讀,但當看到現在小一的課程,再加上考入直資私校面試時的要求,如果孩子不曾接受三四年學前教育,課程基本上是跟不上,直資私校也考不到,所以就現在來說,學前教育是必需的。

政府數年前推出學券計劃,資助孩子學前教育的學費,我女兒便是這個學券制度的得益者。但以我所知,很多家長和幼稚園都不願意享用學券,其背後原因是因為政府設下條件,只有非牟利和教授本地課程,而且學費在某一水平之下的幼稚園的學生才能享用學券。這表明政府對學前教育有其取向,但想深一層,似乎不太合理。

首先是幼稚園必定非牟利,以我所知,政府對非牟利幼稚園的收支有其要求,反之其他的幼稚園則可以自主他們的開支,也許政府覺得,非牟利幼稚園的收費主要用於教學相關方面之上,而其他幼稚園則便是學店,所以政府的資助不應落在商人的口袋。對於這一點,大部份就業的人都是為了維生,商業構構要生存便是要營利,最重要的是,雖然政府不想資助落在學店手中,但是既然在家長心目中這些便是心儀學校,又是私人商業機構,政府應要一視同仁,而不是為了資助不落在他們的口袋中,最後還是由父母的錢包中拿出來,這些幼稚園不會因此而倒閉或消失,所以政府要求學券必定是應用於非牟利幼稚園,不會令(中產或以上的)家長轉為子女選擇可應用學券的學校,實際上,只是「罰」了這些家長。

第二個條件是學校必定是教授本地化課程,也許教育當局覺得本地化課程才是「正路」,教授非本地化課程的學校不是教育當局所鼓勵,所以便不可以應用學券,以免家長以為這些非本地化課程幼稚園也是教育當局所接受的。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一些本地家長熱門心儀的學校,尤其是直資私校,他們學生的來源便是這些教授非本地化課程的幼稚園,如果直資學校同是受資助的,同理也是教育當局所接納的,那麼為什麼要入讀一間教育當局接納的小學,便要先讀一間教育當局不被接納的幼稚園呢?這是學券制度的一個矛盾。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現在報考直資或私立學校須要參加面試,而這些學的面試,有些會以英語對答,有些更會以學術問題,例如數學運算,來評核考生,如果學生於本地化課程的幼稚園就讀,他們根本沒有可能通過這些面試。再者,現在的小學,不論是資助、直資或私校,他們的課程愈來愈深,如果學生在就讀幼稚園時,只是學習本地化課程,他們便很難適應升讀小學時課程深度的差異了。這亦令家長對於教授本地化課程的幼稚園卻步,至少,如果他們的孩子就讀這些本地化課程幼稚園,他們也會為其子女投入額外資源在他們的學習之上。

最後一個條件是學費必定要在某個水平之下。其實想想幼稚園全是私人辦的,政府也不會建好校舍給辦學團體營運幼稚園,所以除了小部份幼稚園在自置物業內運作,否則收入(主要來源是學費)的其中一個主要的支出便是租金,所以,除了部份幼稚園在屋村或租金便宜的地方營運,學費本身便得根據租金來定,所以支出加起來,可能根本不會低於學券所定水平。可以想像,在某些租金貴(也是中產或以上家庭的集中地)的地方,可能租金便足以令學費不能低於學券要求,亦沒可能應用學券,變相這些地區的家庭,便沒有可以在家附近就讀可以應用學券的幼稚園了。

總括而言,當政府的綜援政策不會要求受助者要到某些「非牟利」商店,選擇政府所揀選「合理」而價錢在某水平之下的貨品或服務時,為什麼政府認為家長不懂得為自己的子女選擇最理想的學校,而要政府用行政手段來嘗試改變家長的選擇呢?如果想改變家長選校的決定,請政府以實際教學成效,以及家長可以放心循可享學券的幼稚園也有同樣機會入讀心儀小學,而不是只用「錢」來威迫利誘。在政府能拿出讀學券幼稚園的教育質素和不能享用學券的幼稚園沒有分別或學習上更適合學童前,希望政府取消學券制度的條件,讓所有孩子都可以享有學券的福利。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牟利幼稚園如果有學券/取消學費上限
=> 入讀門檻低左
=> 幼稚園會加學費去調高返個門檻

家長最終亦不能受惠

Herbert SHIU said...

我同意這是其中一個可能,但是因為幼稚園加學費要得教育當局批準,所以我相信他們必定要提出合理理由和數據,學費才可以加,而且他們斷不可能學券資助多少,便加多少,最終家長也會得到些優恵。另外,某些非牟利但不是用本地化課程,以及因為地區租金高而令學費不能低於學券限額的幼稚園的家長,也能受惠。

另外,我覺得所有幼稚園也能享用學券,令家長真正去思考那間幼稚園的教育理念和課程才是最適合,而不是因為某間可以用學券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