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社會上討論的的是小三TSA應否取消,以免孩子要操練,但其實TSA還有小六和中三兩次,但是卻沒有家長提出要取消,似乎在說小六和中三階段需要操練是合理的。有些家長,尤其是中產或以上家庭的,不滿這種操練的文化,盡力去找另類的教育途徑讓子女就讀,有些則覺得外國的學習環境比本地好,讓子女放洋到海外就讀或甚至舉家移民到外國去。跟著心想,為什麼主要是東方國家那麼重視學業,而部分歐、美、澳等等國家則沒有這樣的操練文化呢?
父母心態
很多家長都以全力培育子女為己任,差不多可以說,可以付出的,可以找到的資源,也會投放在子女身上,否則,父母便會自覺是失職的,反觀部分外國的家長,他們就算家境如何,他們可能覺得學習是子女的事,由他們自己面對,另外覺得自己培養子女到某年紀,例如十五歲,便會覺得自己的責任已了,也不會把財產全部留給子女,子女的將來便得由他們自己來爭取了。所以這類父母並不會施壓在子女身上,當然也不會操練子女,任由子女學習和發展。
貧富懸殊
想想香港的現況,在不同方面都出現了貧富懸殊的現象。同是中學或小學,不同的學校的師資、配套、環境和校力的分別大得很,例如一間位於公共屋村內的一間中學,和位於九龍塘的瑪利諾和喇沙同是官津學校,同樣都是免學費的,但校力和環境的分別可說是懸殊得很了,而升中的準則主要是小學的排名和學生本身的校內排名,要成功考入第一組別中學,當然要在校內任何評核都取得好成績,至於直資私校中學,這類學校當然亦以考生的學術成績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取錄學生標準。所以除非學生本身是天資過人,否則在小學階段操練,當然是改善學業成績成效最明顯的方法。可以想想,如果每個小學生升中時,不論成績如何,都可以入讀一間既就近住址的中學,而且校舍廣大、資源充足、校風優良、每班皆有外藉老師教授英語,絕大部分的畢業生都可以升上大學,還有家長會在子女小學階段時,額外付出補習費,犧牲子女的課外活動、運動、休息和親子時間來參加補習班或參加學校的補堂操練?相信不多了。因此,中學之間的貧富懸殊,令家長不願看到子女入讀他們心目中的次等中學,學校方面在公在私也不想學生的升中派位成績欠佳,所以在整個大環境便出現了操練文化了。
根據以上的論點,可以看到操練是表徵,父母重視升中結果(簡接是學業成績)的心態才是核心。如果要改變操練文化,一是改變父母的心態,但改變父母心態談何容易,二是升中制度改變或中學之間的區別收窄,令父母不再擔心學業成績對中學學習環境有很多影響,操練的文化才有機會改變。現在看到教育當局對TSA所做的所謂改革,似乎只是流於口號式勸喻,治標不治本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