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2, 2019

教育的反思(五)

學生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如何生活、如何生存,又或是生活的意義。因此,現在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裏所學的知識,其實是不足以讓學生在畢業後永遠勝任所擔任的工作。曾經聽過一個研究結果,在大學裏所學的東西,只足夠某畢業生在畢業之後五年內應用,換句話說,學生在畢業之後,是要不斷學習,才能讓他在社會中謀生。學習如何學習,是學生在學校裡最需要學習的東西。

但是,我們看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學習環境,便是一個追逐分數,比較名次的鬥獸場, 所有學生都不能置身事外。在這個學習環境當中,學生所能領略到的,學習便是要去爭取分數,能夠取得高分數的,便會有美好的將來,否則,便是失敗者,失去了對自己的自信心,跟著便會順應著別人對自己是失敗者的期望,放棄自己,對將來也失去了希望,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從此一生人得過且過。

由此可見,學生在學校裏,最重要學到的,是如何去學習,有終生學習的想法,另外,要對自己有信心,尤其是覺得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到謀生的方法。終生學習的能力,是學生對世界有好奇心,擁有很強的觀察能力,並懂得如何去找尋相關知識或資訊。至於自信心,學校和家長必須給予學生,適合的學習進度,以及適合的評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所學的是他們能力所及,評核的程度,亦是學生能夠得到一個具鼓勵性的分數,讓學生能不斷從學習當中得到成功感。

也許家長為孩子思考最多的教育問題,是找尋學校的教育表現,例如畢業生的成績和升學結果,來為孩子選擇學校。但是孩子入讀學校之後,家長便只集中注意力在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成績。其實,家長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的反應,例如孩子是否對學習感興趣,學習過程是否有成功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和將來有沒有信心等等。

同時,家長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嘗試失敗的滋味,因為人生總有逆境的時候,孩子必須在年少的時候,學習如何面對失敗,並且明白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嘗試,自己是可以在失敗當中再站起來的。如果家長在學校當中,找不到可以給孩子挑戰的機會,便可以考慮讓孩子參加一些校外的比賽,例如一些體藝的項目。

這些體藝的項目,成績除了靠天資之外,同時亦決定於孩子的投入程度和努力,可以讓孩子明白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但是名次卻決定於有哪些參賽者,讓孩子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應只著眼於單次比賽的成績,而是是否可以在每一次比賽當中有進步,學到更多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只要不斷嘗試,終有一天自己可以得到優異的成績。在過程當中,孩子便可以鍛鍊他們的毅力,建立他們的自信心等等。

最後,總結「教育的反思」這幾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家長陪伴孩子走過漫長的教育旅途,最終的目的,是孩子在進入社會時,可以獨立面對他們的將來,即是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不論世界如何轉變,他們都有能力去面對,好好的生活下去。所以,家長給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高學歷,而是良好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對自己的自信心、終生學習的能力、廣闊的人脈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等等。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當中,便要不斷思考孩子是否在學業成績之外,個人素質亦在不斷改進。否則,家長便真的要,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1 comment:

AC儲蓄 said...

謝謝分享。十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