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4, 2010

硬件和軟件

昨天,去了參加一間津貼中學重建後新校舍的啟用禮,學校開放給舊校友參觀,一家人在那裡參觀了整整個多小時。

簡單來說,就是想像不到一間津貼學校的硬件可以那麼好。跳舞鏡室,優雅的圖書館,室內表演場地,校吏展覧廳,室內籃球場(連電子計分板),特別活動室(家政,美術等),每個課室完善空調、影音設備,和一間直資學校相比,相差的也許便是一個室內泳池。心想,可以入讀這間中學,學費全免,和要付出數千元一個月學費的學校相比,在環境上其實差不多,那麼,直資私校的學費,其實換來的是什麼呢,我想了又想。

據說,千禧年之後落成的學校,不論中小學(其實也包括大學),其設備其實差不多,所以想得出來的設備都有,所以只談硬件,其實每間學校,不論是國際,私校,直資,以及官津學校,分別不大,這也許已成為一般學校的標準,而家長也期望其子女入讀的學校,便可以提供這些設備;但反過來想,如果一間學校不能提供這些設備,除非有特別原因,否則不會得到家長的垂青,讓其子女入讀;所以,近年,一眾中小學便一間一間的重建,以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設備,雖不能說是作為賣點,也不能讓學校因為硬件而給其他學校比下去,而在招生時失去優勢。

跟著,發覺眾多學校都積極籌組校友組織,原因也許是這些校友其實是一間學校很忠實和穩定的資源。剛畢業的校友,可以回到學校幫手,例如做義工,協助師弟妹學習,而已投身工作的校友,則可以回到學校,和師弟妹分享工作心得,提供職業資料,有經濟能力的校友,更可以為母校提供經濟支援,協助母校舉行活動等等。所以,眼見大、中、小學的學校,都在組織校友活動,雖然只說是在利益關係,但實際上亦給予校友一個溝通機會,和讓校友有一個「根」的感覺,也是好的。

話說回來,硬件是可以很容易升格,只需要錢,近年很多學校,先搬到另一間學校空置的校舍,之後重建自己的學校,最後搬回原地。我們這些畢業工作多年的人,去到一間如此新的校舍,第一個感覺便是很興奮,跟著跟自己說,如果我可以在這個地方讀書,我一定會比心機去讀好書。再心想,讀不讀好書不只是因為環境,最終還是決定於自己,而且當這些環境變成了標準,學生也許會想,如果不是在這種環境之內去讀書,讀得不好是應份的。

對於這些學校硬件,有時也會想,這些設備有點像新私人樓宇一般,有很好的環境和會所,但是要問自己,其實有多少時間是會用這些設施呢?如果沒有時間用,那麼不論設施多好,也是沒有用的。相對學校來說,課室是學生每日在學校逗留得最長的地方,除此之外,其他設施也許用得不多,例如一個星期有兩堂體育,就算都是在一個先進的運動場內進行,也不會增加學生在課堂內的學習能力,最多只能令學生上體育課舒服一點,也許有多點自豪(或虛榮)吧。

另外,既然不同種類的學校,硬件都是差不多,那麼可以有分別的便是軟件,例如教育理念、宗教信仰、教學方法、學習模式、評核制度、語言環境、師生關係、學生背景,畢業生成就等等。即是說,如果家長是付出金錢讓學生就讀中小學的,其實所付出的錢,便是在買這些軟件。我有時會想,怎樣去衡量是否值得呢?千多元便值得,五千多元就不值得?這個取捨很難做,也決定於家長本身的經濟能力,和認為這些軟件對自己子女的影響有多大,每位家長都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觀。怎樣取捨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家長本身明白自己是用什麼因素和價值觀來決定,在決定之前多想多問,更重要是為自己的子女來想,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取捨,不可道聽途說之後,便跟著其他家長的意見走,否則,苦了的是自己子女。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校友會還有一個功用便是畢業後的網絡, 現在大部份的傳統名校, 很早以前己有很完善的校友會架構, 定期會舉辦一些聚會, 家長選擇學校時, 這個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吸引力.

Unknown said...

"其實每間學校,不論是國際,私校,直資,以及官津學校,分別不大,這也許已成為一般學校的標準,"

gov. has restriction in size of classroom, etc. if you want bigger classroom or swimming pool, the school has to source construction cost. so you are wrong in saying that IS has no difference with others. they do have larger space standard.

Herbert SHIU said...

q,你說得對,IS當然有能力找多些錢來建校,但是以前是有和無的分別,現在也許只是大和小的分別,分別算小了。有些傳統學校,例如培正,成條街都係佢,所以其實津校都可以好大。無論如何,學校分別最大的,原來就是在軟件上,而不是在硬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