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1, 2010

教育的反思

近日經常思想怎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所以在圖書館內,找到了鮮魚行校長梁紀昌先生所寫的<校長爸爸>,雖然是六年前出版的,但是到今天,內容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這本書主要記述梁校長的成長,他如何改革積弱已久的鮮魚行學校,及後政府當局下令要收生不足的小學停辦,梁校長如何將學校從死門關救出來。當中很多的記載,很清楚寫出為什麼香港的教育總是改來改去,但怎樣都得不到家長支持,而且當中教育當局做了很多錯誤的決定,只是死撐下來,學生便真的成了教育當局的白老鼠。

對於教育改革,書中有以下記載:
教育統籌委員會在梁錦松領導下提出一連串改革口號,但究竟怎樣落實,教育署的員工根本並未掌握,只是依照上級的指示,見步行步,為改革而改革。例如升中派位機制,在未有妥善的新機制建立之前便廢除舊制度,這是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應該做的事,「破舊」而未「立新」,其實是十分危險的。敎統會當時承諾以五年為過渡期,即是在這五年內,用學校過去行之已久的方式來決定現在學生的未來,這是十分荒謬的制度。更可惜的是,四年後的今天仍未有新機制的具體方案,那能算是「改革」嗎?又例如課程改革,教統局提出專題研習、全方位學習等理念,把現有科目編入八個學習領域,培育學生的九種共通能力。這些改革,不單對學校來講是新概念,就算是教育署的官員也未盡掌握,但要學校推行。
<校長爸爸>第二十九頁
由以上看來,香港的教育制度改革,曾經是沒有經過詳細思考的,亦得不到所有人的認同,連執行者都不知道做什麼,怪不得教育得不到教育者,以及家長的支持。近年家長只知道教育當局在不斷改革,如像方向是對的,但是家長仍是半信半疑。香港自命是一個已發展地方,但是教育方面不知為何,總是停滯不前。

因著梁校長的改革,和他和傳媒的關係,學校得到廣泛報導,而有家長看完有關電視節目之後,寫了封信給梁校長,其中節錄如下:
。。。我的女兒就讀於本區一間頗有名氣的小學,當初女兒能入讀這間小學我亦感到驕傲,但萬想不到原來這是噩夢的開始。我的女兒已是小六學生,這六年來我和女兒不斷在追逐成績,小朋友只有成績好才能被欣賞外,我不知道他們還學到甚麼?學校給予家長壓力亦不小,只要你的子女成績不好,便甚麼難聽、冷漠的說話也可聽到,我不敢相信這些說話竟出自一位受過教育的老師口中,使小朋友心中除了成績外,便不知甚麼叫「品德」。我也是一個不是的家長,我將女兒推入精英班,每個老師都認為他們成績好是必然的,只要成績稍有退步,便責罵、奚落。你能想像他們所受的挫折是幾深呢?這六年來,我的女兒是哭多過開心的。所以當我看見你能和學生們的距離拉得這麼近,我知道老師們亦能疼愛他們的學生,使我羨慕不已。。。。
<校長爸爸>第八十八至八十九頁
當很多家長千方百計的把子女送入名校時,也許他們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名校之所以名校,很多時只是他們的畢業生成績好,但是背後的代價,其實可能是當中的學生,用淚水和犧牲了跟父母的親子關係建立起來的。所以我自己會想,學生畢業時的成就是學校的,畢業後的成就才是自己的,不要因為只著眼於女兒的短期成績,而犧牲了她長遠的能力和成就。到最後,教導書本上的知識其實不同的老師分別也不大,但是如果老師不是愛學生,為他們好,老師的影響只到考試結束為止,而好的老師對學生的好影響卻是一生的。

另外有一章,是梁校長提及學校學生在改革後的成就,但開始時梁校長講述了他對近年的看法,很有意思。
在知識經濟社會,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批判和創意思維(即3C, Communication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以及掌握英語能力是個很關鍵因素。有期望的家長會不惜工本,自少培育子女這方面的能力,盡量安排子女參加不同課程,開發創意;又或帶同子女參觀不同場所,擴闊眼界之餘更引導子女發展批判性思維;還會說高階層的說話培育子女的溝通能力,例如僱用菲傭訓練英語能力等。現在很多家長追逐名校,其實不是這些名校的教學特別出名,而是相信物以類聚,他們的子女不會被污染,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入讀大學有保證。事實上,很多名校學生的成就不是學校培育出來,而是家長著力栽培的成果。事實上我相信這些學生在任何學校也可發揮他們的潛質。

低下階層的家長,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能力好好栽培子女,但這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孩子沒有潛質,而是機會不及其他孩子。若學校可以取代家長的角色,提供足夠的機會和培育,我相信低下階層的孩子一樣會有出色成就。因為現在很多專業人士,也是基層出身,這是由於當時社會並不富裕,絕大部份家長沒有能力著力栽培,大家機會均等,於在在公平競爭下,靠本身努力,各有成就,這證明低下階層的孩子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現在社會趨向富裕,中產或以上的家庭比例佔多了,不過仍有不少家庭在貧窮線邊緣,孩子之間的培育機會事實上是有差距。

政府面對社會的轉變,不但沒有適當的教育政策拉近貧富間的鴻溝,反而相信商界市場力量的一套,刻意大量扶助直資學校,讓有能力付出教育經費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可享有高質素的教育;而沒有充足經濟能力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只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於普通學校就讀。在出生率急劇下降的今天,政府標籤收納低下層為主的學校為薄弱學校,加快淘汰學校數目,讓直資學校政策合理化。這現象若惡化下去,只會做成教育兩極化。失卻平等教育原則和教育的社會功能,提供向上流動梯階功能,貧苦家庭子女只會跨代貧窮,將會是知識經濟型社會下的「奴隸階級」。
<校長爸爸>第一百至一零二頁
當我看這本書看到這裡,感受很深,因為本身也是中產家長,我也真的是如此去培育女兒。雖然我明白在今天入讀大學不像以往難,但仍是這樣培育女兒的原因是,我相信學校只會重視成績,其他方面,例如書中所提的3C,我便得自己來教了。另外,對名校的看法,我跟梁校長都差不多,在名校裡,我不相信教法有差天共地的分別,所以教法是差不多的,問題是名校收的是高材生,家中有專業的父母或有鼎盛的補習老師團隊,所以名校出成績好的學生,實無可厚非。

我相信大部份人的資質都是差不多的,分別只在於所處環境和得到的物資而已。所以我自己對內地新到港學生,或是基層家庭的學生,不會抱什麼特別的眼光,但我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會覺得,他們是散漫,無心向學,我不排除當中真的是有這種人,但是本地的中產家庭學生也是有的。同樣,我相信他們只要有支援,有好的環境,他們也可以有很好的成就。

配服梁校長在數年前已對直資學校,有如此透徹的分析。現在我看到的情況是,有吸引力令大量學生求考的學校,多為名校,也轉為直資學校,為的是可以從中取錄好的學生。沒有能力支付學費的學生不會報考,沒有能力在面試前自行培育子女達到某水準的家庭,其子女根本不可能通過面試,考入直資學校之門,眾多直資學校均提出他們有資助計劃,讓學生申請,解決學費問題,但是先決條件是,這些家境普通的學生,根本連考也考不入,說什麼助學金呢。而基層子女和中產子女一同學習,不知基層子女能否面對其他同學的家境比自己好得多呢?如果因此而產生自卑感,可謂得不償失。

如果學校是有分好學校和次一點的學校,從前沒有直資,大部份學校(包括名校),能力好的學生便可以考入去,但是現在,如果家庭付不了學費,報考也是多餘的,正如梁校長所說,是兩極化了。由此看來,香港的直資學校政策,也許便是另一個失誤的政策,將來(也許現在已是),直資(和私校)便是好學校,而官津的學校,便是次一等學生所讀。中產家庭為了子女好,又是努力的把孩子送進去,本是免費的教育,中產家長又是自行負責了。

<註:文中引用<校長爸爸>一書內文,已資詢梁校長,並即時得回覆許可,謹在此致謝。>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