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首四個月小學的回顧

上星期五是女兒在聖誔假前上課的最後一天,再次回校時,便是二零一一年了,時間真的過得很快,雖然上學期還未完結,但也在這時年結前做次回顧。

女兒上了四個月的課,而我亦在十一月開始回校做了兩個月義工,對蔡繼有學校的認識也較全面和深入了一些。

對於課程方面,很多只經道聽途說認識蔡繼有學校的家長,對這學校的普遍意見是:不須要做功課,或功課很少,課程很淺,在蔡繼有學校畢業之後,學生便要到外國留學。過了這四個月,我自己看到的是,學校的課程其實不淺,學校的課程不以教科書為主,中英文都要學生看課外書或讀本,而且是整本書來看,功課例如是回家讀整本書給家長聽,跟著學校便會有工作紙來加強學生對該讀本的認識,而看完數本書之後,還會有工作紙讓學生歸納這幾本書上學到的東西;沒有正式的默書,但是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便會默書,但形式是很活潑,而且會有獎勵分,所以壓力不大,學生是以接受挑戰的心情來面對;普通話是用主流教科書,有輔助CD給學生回家聽;學校也有為學生參加網上的課程練習,學生每天回家便可以自願地做這些網上功課,這些網上功課,也許便是全香港小學也一同做的網上練習,有閱讀理解,有聽故事答問題等等,所以我可以看到,蔡繼有學校的中文程度,和主流學校可以說是不相伯仲,而因為學生會看課外書,所以學生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很廣的知識;家教會為學生提供了訂閱中英文雜誌報刊服務,學生可以看到的讀物可以很多,再加上閱讀計劃,學生每天都有幾本讀本帶回家看;如果要說是淺,便是數學加運算(還主要是簡單加減數),但是題目是英文的,所以學生得先明白英文題目在問什麼,才能知道要怎去計。聽高年級學生的家長分享,高年級時功課也不是少的,這也是合理吧,學習始終都是要付出努力的。

學校對學習的態度是,學生所學是在學校由老師教的,而不是老師提出學生要學什麼,但堂上不會教,留給家長或補習老師來教;這點我非常認同,我覺得如果是由家長來教,學校的價值在那裡?但家長也得參與學生的學習,例如學生要讀中英文讀本,家長便得有空來聽,當然,家長聽到子女讀得不好,發音不正確的,也會作出提點。另外,學校亦有些課程要家長一同參與,最明顯的是學生所要做的科學項目,學校讓學生選項目題目,但對一年級的學生,很難期望他們可以自己完全自己做,所以家長要和子女一同想題目,找參考書,真正想想怎去做,和在站出來解說時要怎樣講,但整個過程學生也可以從和家長一同做的過程中學到如何去做一個項目。

至於評估方面,學校沒有考試測驗,只有評估,另外在平日其實已不斷的做評估。據校方所說學生年終是沒有名次的;學校是一條龍升中的,所以學生之間沒有如主流學校內學生之間的競爭,至少不會有為了爭名次,爭入更好組別的問題,學生之間不會有明爭暗鬥的情況,我相信,這班同校十二年的小朋友,必可在當中找到他們的好朋友,將來便是他們一同面對社會的伙伴。

對於學生的德育教導,蔡繼有學校給普遍家長的印象是他們採用接近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另外,學校沒有記缺點記過的制度,功課沒有做好,學生可以補做,所以令人以為他們對德育很寛鬆。事實上,學校是要教導學生自己為自己的事負責,如果沒有做功課或其他缺漏,學生得主動向老師承認,而不是由老師找出來,如果學生會這樣做,老師是會給學生機會去補做,早上上學時間,很多時有訓導老師在校門看學生上課,他們期望學生回校時,見到人要打招呼,如果沒有做,老師是會要求學生補做,集會時如果學生嘈吵,訓導老師也會責罵學生,所以在訓導方面,其實和主流學校差不多。我想,就是因為沒有記過的制度,所以訓導方面,老師便反而要用更多時間,和利用其他方法去教導學生。

家長方面,我感到學校有一大群很支持學校的家長,簡單看看每個星期回到學校當義工的家長已不少,另外,家教會是實質低調地運作的,例如他們會安排親子旅行,會替學生找書商訂書訂雜誌。雖然我想學生家景大都是中產或以上,但我不曾見到有財大氣粗的家長,學生之間也未見有物質上的比較(至少是我所見女兒的一年級)。

聽說校長的孫也是在蔡繼有學校就讀的,這是一件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因為我從來只聽到政府高官(或公務員)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外國接受教育,自己則主理本地的教育,又或學校校長和老師的子女不在自己任教的學校就讀(當然亦有避免在處事上有衝突的原因),而是在一些名校就讀。我便會想,作為老師,對自己任教的學校便最清楚,如果自己所任教的學校是在某方面不理想,我想他們也不願自己的子女在此就讀;所以當我聽到校長的孫也是在同校就讀,我便覺得她對自己所辦學學校的質素和理念必定很有信心。

所以總結這四個月的觀察,蔡繼有學校把傳統學校對德育、中文的要求,和國際學校啟發性的教學模式結合,以非本地的評核方法去評核學生,令學生可以更能適應將來社會的環境和要求。

以上是我對蔡繼有學校的觀察,並不是說它比一定比其他香港的學校好,或其他學校便做不到;家長不宜只看個別家長或學生的看法便是整間學校的全部,家長宜多搜集多些不同學校的資料,和多觀察自己的子女的個性,來決定那些學校是最適合子女。

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痴線」學校

上星期女兒上課外班時,我在中心附近的茶餐廳享受下午茶,差不多離開時,有客人推門入茶餐廳,原來是女兒幼稚園時同期畢業的同學以及其母親。他們坐下來,大家便不斷地談及子女入讀小學之後的光景。這母親說她兒子派位不合意,所以為他選了一間私立小學,可能怨氣久積,所以便一下子將她對學校的不滿全爆發出來,期間我聽了幾次這母親批評這間學校「痴線」。

這母親從兒子書包拿出教科書來,英文科的教科書,便已是二年級的教科書(我想,現在的幼稚園教育誰可以還說是可讀可不讀,否則如何能跟得上),二年級的教科書倒不是最大問題,因為既然大部份學生都可以跟得上,問題是老師改功課和測驗卷的方法,她說有次工作紙問了一些題目,問某某是用什麼交通工具,她兒子將所有交通工具的名稱都全串對了,她心想應無問題,結果改回來時,兒子只得一分,其他所有答案都當錯,原因是每個答案都漏了個by字在交通工具的名稱之前,她說既然兒子答案中的交通工具名稱無誤,無理由當是錯;另外,有一次兒子在做工作紙時,答案寫了在橫線之下,答案對,但老師又當錯。我不敢說這老師這樣改法是否有問題,因為我不知道將來這樣孩子所面對的公開試(例如TSA),是否也就是這樣的模式,如果是,老師一開始便堅持這樣改答案實在無可厚非。

退著,這母親又拿出了兒子的手冊給我看,我看到每一天的功課便通常有近十項,他們的手冊沒有分科目,總之是一行一行的寫下來,我便見到有些日子所有行都寫滿了。這母親帶兒子來,是因為稍後要上英文班,放學到上課外班期間,便在附近的餐廳吃點東西,同時做一些功課。她又說,在學校小息時,學生吃一點茶點之後,是不可以在操場跑的(聽另外一位家長說,原來現在小學小息,學校不准許學生跑其實並不是個別小學的做法,很多小學都是這樣),學生都會留在課室裡看書。

聽這母親不斷在說痴線,感到她覺得學校教得這樣深和功課這樣多是過份了。我聽到後,也不敢附和或反對,也許現在主流學校便是這樣,不論是官津,直資或是私校;我想分別是,直資和私校的學生,家庭背景較好,父母全都重視子女學業,所以他們可以一開始便教得深,而官津因為收生的質素較參差,所以他們開始時可能會遷就能力較差的學生,課程會淺一點,但到某時候開始,官津學校還是要將課程深度追上去,其實可能殊途同歸。

如果家長面對著這類學校,也許除了消極罵罵消氣之外,也沒有什麼可以做,而且可能轉校到其他學校,景況可能也是一樣。家長可做的,也許是積極參與這個遊戲,幫子女追上去,由或自覺可以承擔由學校和周圍的人而來的壓力,放手讓子女自己去面對學業,開始時成績一定會跌下去,希望子女學懂自己處理學業時,便會一口氣追上去吧。怎樣去做,也許得由家長自己去思考了。

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做功課

女兒的小學生活和幼稚園最大的分別是,她每天都要在學校抄手冊,之後回家跟著手冊來做功課。相比幼稚園,功課是多了,慶幸的是女兒的功課抄寫部份不多,有些工作紙還像是幼稚園的,有很多圖畫,又要填色,另一分別的是除中文科外,大都是英文的;而功課有時也包括了看圖書,所以功課時間不多,有空的時間便來看書了。

相信做功課對時下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所以自從女兒入讀小學之後,其他家長遇到女兒,第一句便會問:「你今日做完功課未?」之前有女兒學校高年級學生的家長分享說,回到家中,便不要再花太多時間在功課上,有空便拿來看課外書吧。而之前和女兒幼稚園同學的家長談,女兒同學在傳統小學讀,剛過了中期試,成績不錯,唯獨是通識科較差,但要通識好,便要多看課外書,這家長便說看課外書對在傳統學校就讀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奢侈。我覺得閱讀興趣和終身學習,對女兒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女兒是入讀了適合的學校了。

近日,又有朋友找我問意見,說她女兒做事很散慢,和女兒關係又差,她自己則越來越不開心。我想,子女在就學期間,家長最緊張是他們做好功課沒有,所以說到散慢,便大都在說她女兒在做功課時很散慢了,作為父母的,當然會做按捺不住,便會發作,脾氣大的,吵吵罵罵,似乎在所難免了。

對於我女兒來說,她放學後,回到家中,吃點茶點便會自己拿功課出來做,到洗澡準備吃晚飯之前,女兒大概可以有一個半小時來做功課,女兒要做的功課,包括她學校當天的功課,和上網做的練習,有時還要練習樂器。我自己的做法是,我會自己去做自己的事,女兒則會自己去做自己的功課,除非有功課要問我,否則她便會一直做到做完,或是到時間要洗澡準備吃晚飯為止;我不會在女兒在做功課時,去陪她做,如果我行過,看到她做功課做得不對,我也不會即時提醒她做錯了什麼;到她做完所有功課,她便會找我和她對功課,我為女兒對功課的態度是,我是重量而不重質,意思是一定和女兒確定手冊上所記載的所有功課都做好,見到有錯,我盡量都不會直接說錯在那裡,而是跟她說,她要自己對一次或是用眼睛去重做一次,看看答案是否相同;我明白如果第一次她這樣做,再重做的都一樣會這樣做而不會覺得有問題,所以也可能找不出所有錯處,但至少漏做的,她會找出來。但我要給女兒一個感覺是,她才是對自己功課負最終責任的人,不要回到學校交功課時,老師發現有錯,她會說因為父母找不到這錯處。只要女兒做完所有功課,明顯大問題的錯誤改正了,答案是否最好,便留給女兒回到學校自己去面對老師的評語。

所以,我的意見是,如果子女是散慢的,要觀察子女為什麼散慢,看看是否另有別情,例如真的是能力問題,不明白老師在說什麼等等。另外,父母要首先接受自己子女是散慢的,接受了這個現實,到見到子女散慢時,便不會發脾氣,還有當見到子女有改善時,便會覺得很開心(否則,見到子女做得好一點時,只是不那麼嬲而已);當子女見到父母寛容時,也許會覺得開心一點,輕鬆一點,做功課時壓力也少些,便會做得更起勁。另外,不要陪著子女做功課,尤其是那些見到子女做功課一開始做錯便叫停子女的家長,並為子女擦去,著他們重寫,子女當然不開心,每次下筆寫都感到壓力,最終,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做什麼,反正是父母告訴我寫什麼是對,寫什麼是錯。父母最好不要為子女改正到完全正確才罷手,後果是老師以為這是學生本身的能力,如果老師明知是在家長幫助下完成的功課,而老師亦期望是這樣(我相信有些主流學校老師是這樣期望的),老師實際上是把教導的責任推了給家長。(但我聽過有家長分享說,因為她女兒在主流學校要考得很好的名次,而最前數名學生的成績其實相差很少,和功課是計分的,所以她女兒便要將所有功課都做到最好,父母當然也得要求子女將功課做到零錯誤。如此,也是傳統主流學校的無奈吧。)

在時間控制方面,定下時間表,在子女做完功課之後,子女便可以去做他們最想做的事(最好是去看書,而不是去玩遊戲機),所以如果他們可以提前做完,便可以有多些時間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反之,他們可以做他們喜歡做的事的時間便會越來越少,所以家長不要看到子女用很短的時間便做完功課,反而再找額外的功課來要他們在省下來的時間去做,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父母在懲罰子女做功課做得專心,做得快;家長看到子女可以做更多,便在下次子女做功課時才加上去,讓他們下次可以做得更多一點;而設定時限方面,家長開始時所定的時間,可能只比和子女散慢時所用的時間少一點,讓子女可以很容易做到,跟著父母可以找這個機會去讚賞子女,讓子女知道他們是可以做到,慢慢再將時限再慢慢減少,慢慢培養子女做功課的效率。

我覺得女兒所讀的蔡繼有學校,對做功課的態度很合我心。首先重覆性不多,不會有大量的抄寫,他們亦不期望所有功課是做到零錯誤,老師也不會因為做錯了,而給學生難聽的說話,老師只會要求學生改正,如果學生忘了做功課,老師期望學生自己主動和老師交待,而不是由老師發現某某學生沒有交功課,只要學生肯講出來,老師會讓學生在小息時做,甚或明天再交。給學生的信息是,功課就是學生他們自己的責任。曾聽過學校老師分享,如果學生不能做完所有功課,也可以告訴老師,讓老師得到一些回應;所以曾聽過有高年級家長分享,如果見到子女做功課做到很晚,便會建議子女先去睡覺,回到學校再做。另外,學校有些功課是要在學校裡完成,例如週記,所以家長不能在家為子女改正,老師自然很清楚學生的真實能力去到那裡。跟很多同校家長談,他們的子女大都可以在晚上九時左右便睡覺,令子女可以有充足休息在明日去面對學習,但有趣的是,很多學生在做完功課之後,每天還有時間去看由圖書館借來的書。做完功課,有時間看課外書,有充足休息,不是很好嗎?

女兒入讀小學後,感到父母和女兒相處的時間,多是有關學習和做功課的,我便感到,如果是就讀主流學校的學生,功課更多,壓力更大,測驗考試默書每周都有,學生花在讀書的時間更多,如果遇著緊張的父母,父母和子女一起的時間,便都是在催促子女做功課溫習,關係又怎會好呢?學校經年密集的測驗考試默書,就是一個一個給父母和學生的死線,父母和子女一同面對時,便會覺得為什麼溫一溫習便已夜深,一個一個死線來得這樣快,一個學年很快便過,升班了,和子女一同又渡過了一年。到子女求學時期過了,父母回頭一看,原來過去和子女一同渡過的時間,都是花在學習之上,再想和子女好好相處,原來發現子女已長大,有自己的天地,甚至親子關係因為多年為了學業和做功課而破壞了,是多麼可惜。所以我自己的想法是,女兒花時間在學習是應該,但不要為此破壞親子關係,親子關係也許比學業要重要,而且總有不破壞親子關係的學習方法;爭取多些時間和子女溝通,一同渡過美好的時光,這些記憶,將會是父母年老時的百般回味,也成為子女成長後面對每天的動力。

Tuesday, December 07, 2010

傳統教學模式的利弊

上星期六,帶女兒去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女兒參加課外活動期間,便和其他同校的家長閒談,很開心跟一位和女兒同年級學生的家長分享子女在蔡繼有學校讀書的心得。

這位家長告訴我,她的大女兒已入讀大學,小兒子才在蔡繼有學校讀一年級。大女兒所讀的中小學,是一間九龍的名女校,由小學到中學,因為要名次很前,才能肯定可以升班升中,所以女兒要將所有時間都用在讀書上,最終大女兒可以年年三甲之內升班,直到完成中學,升入大學。大女兒在就讀名女校時,學生最緊張的便是分數,因為直接影響名次,所以學生得絕對跟從老師的作答模式,不能答自己覺得是對的答案,否則如果老師不接受,分數低了,又是會影響分數名次,所以這名女校的學生,大都是因循老師的教導,一點也不會走自己的路。但當大女兒進入大學之後,她發現原來多年的中小學教育,在大學內所能用到的,便只是她出色的英語能力,其他所有所學的,似乎都沒有用,而看到大學生在上課時,所有學生的腦袋都是實的,沒有任何新想法可以想出來。所以大女兒跟母親說,不要讓弟弟讀傳統學校,這家長亦因有先例,深深感受到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是怎樣的一回事,所以最後便讓兒子入讀蔡繼有。

現在她小兒子讀一年級,每天都到圖書館借書回家看,看完,回校又再借其他書看。星期六日,這家長也可以和兒子有些消閒活動,相比大女兒,當時她就讀中小學時,所有星期六日便是在讀書。這家長說,看到兒子這麼喜歡看書,亦看到學校很接受另類答案,兒子不會填鴨式讀書,學校的課程其實又不是淺的,又可以有親子時間,所以也很滿意。這家長說剛和兒子幼稚園同學的家長分享,他們的子女因為覺得蔡繼有學校的學費貴,便選擇了較平一點的私校來讓子女就讀,但是入學不久,便已發現原來是要為子女提供補習,中英數各一補習老師,學費加上補習費,便已多過蔡繼有學校的學費,而在蔡繼有學校讀書,是不用補習的。那些家長覺得,讀了私校又要交補習費,開支比讀蔡繼有更大,但又只是在讀填鴨式教育,他們開始感到後悔。

從和這位家長的分享中,想到她先有大女兒嘗試過傳統教學(對她大女兒而言,她入讀小一時蔡繼有學校還未成立),明白箇中利弊,現在對於小兒子,她會選擇蔡繼有學校;另外,這家長還分享她認識有在名官津學校任教的家長,他子女肯定可以經自行收生入讀名官津,但是那家長還是讓子女入讀了蔡繼有學校。我想這些個案,表達出現在傳統填鴨式,求學就是求分數的教育模式是有其問題的,如果家長對傳統教育模式清楚而有另類選擇的,也許便不會選擇傳統教育。

以上在說傳統教學模式的問題,和部份家長的看法和回應行動,但我想傳統教學模式是有其存在價值的。首先是傳統教學模式是一個集體教育系統,它可以應付大數量的學生,而因為人數多,所以其評核制度也得可以很容易量化,亦即是以分數來分高低。當一切可以量化為分數,便可以方便制訂政策,所以由升小學,升中學及至升大學,都可以用一個以分數為準則的方法去達成。現在填鴨式教育,問題只是因為所有人都以分數為最終目標,為求得到高分數,便要放棄自己的想法,追求標準答案而造成的。現實便是這樣,如果家長有自己的想法,而又能力所及,便可以考慮給子女另一個教育模式了。

回女兒幼稚園母校

上星期五,女兒學校放假,問女兒有什麼地方想去,她說想回去幼稚園去探望校長和老師。所以上星期五,在和女兒郊遊之後,下午便回到女兒幼稚園母校又一村學校探訪。我們去到幼稚園時,差不多是放學時間,所以各老師都很忙。個別老師來和女兒傾談,而最後,校長也完成了她的工作,來和我們傾談了。

我跟她分享女兒入讀小學之後的情況,尤其是女兒在幼稚園的教育,對她現在適應小學的影響。又一村是一間主流幼稚園,學校用主流課程教材,我覺得中文方面是足夠的,但是英文則不足夠;我想,如果女兒沒有在外面參加英語環境的趣興班,習慣和外藉人士以英文交談,也許女兒也考不入現在蔡繼有學校,也跟不上學校的英語環境和課程要求。

又一村學校的擴建工程快完工,明年三月便可以啟用,校長跟我說,她心目中有些計劃,便會在新大樓啟用之後,一個一個去執行。我真的希望,有朝一日,又一村雖然是一間主流幼稚園,它的環境,它的課程,可以給家長一個另類的選擇,在又一村學校找到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有愛心的老師,適合孩子面對升小學和銜接小學的課程。

在擴建部份啟用之後,希望可以再次回去探訪,看看新校舍部份和再次跟校長談如何因應現況改良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