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07, 2010

傳統教學模式的利弊

上星期六,帶女兒去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女兒參加課外活動期間,便和其他同校的家長閒談,很開心跟一位和女兒同年級學生的家長分享子女在蔡繼有學校讀書的心得。

這位家長告訴我,她的大女兒已入讀大學,小兒子才在蔡繼有學校讀一年級。大女兒所讀的中小學,是一間九龍的名女校,由小學到中學,因為要名次很前,才能肯定可以升班升中,所以女兒要將所有時間都用在讀書上,最終大女兒可以年年三甲之內升班,直到完成中學,升入大學。大女兒在就讀名女校時,學生最緊張的便是分數,因為直接影響名次,所以學生得絕對跟從老師的作答模式,不能答自己覺得是對的答案,否則如果老師不接受,分數低了,又是會影響分數名次,所以這名女校的學生,大都是因循老師的教導,一點也不會走自己的路。但當大女兒進入大學之後,她發現原來多年的中小學教育,在大學內所能用到的,便只是她出色的英語能力,其他所有所學的,似乎都沒有用,而看到大學生在上課時,所有學生的腦袋都是實的,沒有任何新想法可以想出來。所以大女兒跟母親說,不要讓弟弟讀傳統學校,這家長亦因有先例,深深感受到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是怎樣的一回事,所以最後便讓兒子入讀蔡繼有。

現在她小兒子讀一年級,每天都到圖書館借書回家看,看完,回校又再借其他書看。星期六日,這家長也可以和兒子有些消閒活動,相比大女兒,當時她就讀中小學時,所有星期六日便是在讀書。這家長說,看到兒子這麼喜歡看書,亦看到學校很接受另類答案,兒子不會填鴨式讀書,學校的課程其實又不是淺的,又可以有親子時間,所以也很滿意。這家長說剛和兒子幼稚園同學的家長分享,他們的子女因為覺得蔡繼有學校的學費貴,便選擇了較平一點的私校來讓子女就讀,但是入學不久,便已發現原來是要為子女提供補習,中英數各一補習老師,學費加上補習費,便已多過蔡繼有學校的學費,而在蔡繼有學校讀書,是不用補習的。那些家長覺得,讀了私校又要交補習費,開支比讀蔡繼有更大,但又只是在讀填鴨式教育,他們開始感到後悔。

從和這位家長的分享中,想到她先有大女兒嘗試過傳統教學(對她大女兒而言,她入讀小一時蔡繼有學校還未成立),明白箇中利弊,現在對於小兒子,她會選擇蔡繼有學校;另外,這家長還分享她認識有在名官津學校任教的家長,他子女肯定可以經自行收生入讀名官津,但是那家長還是讓子女入讀了蔡繼有學校。我想這些個案,表達出現在傳統填鴨式,求學就是求分數的教育模式是有其問題的,如果家長對傳統教育模式清楚而有另類選擇的,也許便不會選擇傳統教育。

以上在說傳統教學模式的問題,和部份家長的看法和回應行動,但我想傳統教學模式是有其存在價值的。首先是傳統教學模式是一個集體教育系統,它可以應付大數量的學生,而因為人數多,所以其評核制度也得可以很容易量化,亦即是以分數來分高低。當一切可以量化為分數,便可以方便制訂政策,所以由升小學,升中學及至升大學,都可以用一個以分數為準則的方法去達成。現在填鴨式教育,問題只是因為所有人都以分數為最終目標,為求得到高分數,便要放棄自己的想法,追求標準答案而造成的。現實便是這樣,如果家長有自己的想法,而又能力所及,便可以考慮給子女另一個教育模式了。

6 comments:

Eunice said...

"現在填鴨式教育,問題只是因為所有人都以分數為最終目標,為求得到高分數,便要放棄自己的想法,追求標準答案而造成的。" 我覺得你說得很對,我教的高級文憑學生當中很多也是這樣。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告訴學生可以不同角度分析,討論的題目沒有model answer,以多角度思考加深入的個人分析為佳。

討論時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己的意見,我很滿意,於是到報告,有幾個學生很勇躍的跟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見解,可是其他同學只是在"抄"他人發表的內容,完全不會主動說出自己對有關內容的意見。好不容易才帶動整體學生對聽到的發表內容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卻看見有學生把先前所寫的個人分析全部擦去,不停"抄"其他人的東西。

這一切,好像都是跟傳統教育不可分割的考試制度造成的。學生為求分數學習,最後答案凌駕思考過程之上。我不是指所有學生都是受害者,只是其對大部分學生的思考發展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我沒有小孩,工作幾年二十多歲的年青人,有時我會想: 傳統教育的確對思考發展和個性發展有對當大的制抓,那對於已經接受傳統教育多年的學生,他們自己/學校老師又可以怎樣做呢?

這可能是你的blog所探討的範圍之外,嘻~

Herbert SHIU said...

謝謝你的意見,我自己在大學也有教職,眼見問題也是差不多。我想,教育界中人是明白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傳統教學出了什麼問題,時下的學生是怎樣的模樣。但是對家長而言,他們最想是子女入讀心儀中學以及大學,家長是看不到我們做老師所看到的問題,所以大部分家長心態如此,學校和老師唯有跟著遊戲規則來做,香港的教育便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Eunice said...

可幸現在的學校選擇比以前多得很,如果家庭可以負擔得來,現在的家長和學生也有相當多的選擇。不過話說回來,也好像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人學習數學的方法很可取。問題,可能只在於我們評核學生的方法。

如果我將來結了婚有自己的子女,可能我也會給他們選擇一些讓小朋友有自主學習空間的學校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英國的summerhill school,我小時候某年暑假到那兒留過大約個多月,那裡給小朋友自由學習的空間,讓你自由模索,甚至做簡單的研究,至今仍然很難忘,有時覺得自己幾乎不像在上課,可是一個暑假過了,又發覺自己學會如果表達自己的意見,就算在很多人面前說話也不會害怕,但功課嘛,確實沒做過多少。不過我個人覺得,走自主學習路線的學生背後其實很需要一個理解學校理念的家庭,否則家長可能誤以為子女在學校"學唔到野"/"冇咩野學"。說到底,很多知識都不容易量化,也不容易在短時間裡看到明顯的成績,實在有賴家長相信學校。

Herbert SHIU said...

Eunice,你說得對。我之前看過楊振寧的書,他年青時在內地就讀,之後才到美國去,他也有提過在內地就學,結他打好了基礎,到美國時才能學得得心應手,那本書我還未看完,我得再去思索怎樣的教育,才是最適合現今香港學生的。

我自己也覺得,在暑假得帶女兒到其他地方去參加外地的日營,讓她和其他文化的人接觸,擴闊她的眼界,但她現在還小,讓她再稍大一點,我便會付諸實行了。

祝你將來可以在你子女身上,實踐你的教育理念。

Eunice said...

嘩! 我本來就是想說楊振寧的那本書,我以為你沒有看過才沒有提起。那本書我讀初中的時候一口氣看完了,不過我個人覺得中國人(者是亞洲人)學數學的方法,對打好基礎尤其有用,但到了大學程度開始講求創造力,外國的一套便好使好用。

昨天才跟在中國工作的美國朋友說起美國的教育,這位朋友也認同中國人學數學的方法很扎實,但美國人會要求學生思考,例如39 x 9,美國課程會有一課叫學生計約數40 x 10,答案是400就計完了,然後學生自己分析是overestimation還是underestimation。這樣的東西聽起來好像很無聊,但背後的skills又偏偏是現實生活所需要的。我倒是有一個疑問,這樣的數學思考能力,是不是從小陪養會好一點?楊振寧是數學天才當然大學才接觸美式教法亦沒問題,一般學生的情況呢?可能腦筋好已彊化吧。

一口氣說了很多,最後想說的是我對蔡繼有學校教數學的方法很有興趣呢,有時間可不可以分享一下?

Herbert SHIU said...

如果單是講數學,我自己理解係數學係一個抽象既思考模式,就以你條乘數來說,當要計39x9時,如果能夠用抽象既思考模式,會想像係一個邊長39同埋9既長方型,而面積就係乘數既答案,而佢既面積會比一個邊長40同埋10既長方型細一點。如果可以用呢個思考模式,再讀得深係可以容易明白同知道點應用。但係香港教數學係以做法為主,即教乘數係用某某方法,先乘個位,再乘十位,再加埋咁計出黎,跟著再練習要快。學生雖然可以好快答出答案,但係佢地其實係唔明39,9同埋351(即39x9)既有乜關係。

蔡繼有係教學上比較近國際學校,鼓勵思考,創意,不一定要答標準答案,答案答得好,可能會有bonus分。所以佢地唔係用香港主流重覆練習去學習,去應付考試,所以佢地唔會考本地公開試,而係去考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