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一本名為「怪獸家長」的書,作者為傳媒人林超榮太太-屈穎妍,他們育有三個女兒,分別為八、九和十一歲,書中內容提及作者對育兒,教育等等範疇的看法和她的做法。我看完之後,覺得很值得家長看一看,不是說她的想法和做法一定是對,更不是要讀者跟著去做,而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很值得家長參考借鏡。
我自己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很有共鳴,因為我和作者都有在大學裡任教的經驗,看到現今大學生的模樣和作風,便會感到,大部份的大學生就算是畢了業,也找不到工作,就算是找到工作,也不會做得久。如果有和年青一代共事的人便會發覺,他們的問題多不是學識不好,有否創意、解難能力高低還未看到,他們的工作態度已令人不敢恭維;所以有教授大學生的老師,包括作者和我,都覺得學生是否懂得做人處事才是最重要,跟著便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期間的成績倒不是最重要。我非常鼓勵作為家長的,如果不是任職教育界,亦不是有在公司裡招請新人,尤其是招請剛畢業的大學生的,可以自己去大學裡的課室旁聽,去看看現在的大學生是怎樣的。當子女進入大學之後,伴讀多年的家長也許已不能再為子女做什麼,在大學是否學有所成,便全看學生本身了(如果家長在子女大學期間還要擔心,為他們計劃學習,不讓子女獨立面對,也許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後,家長也得繼續為他們的福祉努力了)。
作者的丈夫是以創意謀生的傳媒人,但是他的女兒所讀的卻全都不是什麼名校,她們沒有任何課外興趣班,課餘之後便是在家玩,星期六、日都是在玩,測驗考試都是在臨考之前才溫,但是可以看到作者對三個女兒的描述,三個女兒在沒有任何課外興趣班的情況下,各自發掘了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作者在一篇「放手」的文中提到,她大女直到小三,每天的功課都是由作者檢查過,百分百對才交回,但是到考試時,卻不能拿到一百分,因為知識是母親的。所以在小三時,作者便放手,大女在跌跌撞撞中,闖了禍,給老師罰了幾次,過了兩個月,便發奮圖強,脫胎換骨,令人驚嘆。作者便在么女小一時,便開始放手。能夠自己在學校學習,沒有補習老師也可以在學業上追上,這才是真正「讀到書」,而不是家長用自己的精力或用金錢找補習摧谷出來的成績。
所以我便想到,其實孩子學習是否有得著,讀什麼類型的學校,也許不是最大決定因素(除非如蔡繼有學校般在制度上令家長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承擔自己學習的責任,當然最後是否放手,則視乎家長本身)。所以就算學生就讀於普通傳統學校,只要家長肯放手,讓學生去試,開始時必定經歷一段陣痛,例如成績低落,但是家長只要肯承受這段陣痛,讓孩子學懂自學,他們便自會追上來。但我所見,有些家長接受不了這個陣痛,父母不幫子女學習,成績便當然立即差下去,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細心想一想,父母總有一日不能再幫子女學習,要放手,這個差下去的階段仍會發生,那家長想這個階段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甚至在職時?眼白白看到子女成績差下去,那個家長接受到呢?還有,如果追不上來,子女不是給淘汰出去?越是看重學術的學校,當中的家長就更難接受到這樣放手。所以,有些學校名列前矛的學生分數相差很少,這樣的陣痛(學生成績暫時變差)會令學生在名次上給拋後,甚或關乎升學問題,或由學校老師要求家長去幫手或提供補習,家長不敢造次,也無可奈可。
可以這樣說,孩子是否能夠學到創意、解難和其他能力,其實很在乎家長怎樣去和子女一同去面對學業。如果家長是從不放手,每每要求子女將所有課餘時間,把所有功課都改到滿分,家長又要求子女將答案改為家長認為是對的答案,就算是就讀於啟發性的學校,學生也再沒時間去發掘自己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更失去了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啟發性的課程也變得沒義意。
書中還提及芬蘭的教育制度,這個北歐小國雖小,但很多國家的教育官員都去那裡取經,是因為看到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質素相差很少,但質素很高,而在十五歲的學童,芬蘭的學生整體表現是全球第一。書中詳列了一些芬蘭教育的特點,例如七歲才入學,上課時數最少,沒有家課,暑假最長,考試少,課程為學生度身訂做,學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重視過程多於結果,老師地低崇高。作者用了三個字來形容香港的教育:「快、多、早」,但事實是教出來的學生不是真的很出色,我同意作者所說,香港的教育,便是剛好的背道而馳。
相比自己當年的課程,我會看到女兒的課程,有些差不多是我當年小學六年級的課程(尤其是英文),為了應付面試,幼稚園的課程也得越來越深,我亦聽過有小四學生跟我說,他在公民式已做到中學的數學了。所以「快、多、早」,也許是絕大部份香港家長的共同期望,至少是共識。相信在香港,如果有私校收取學費,但上課時間小,回家不用做功課,學生課後都是去玩,也許不會有家長讓子女去就讀,覺得學費比得「唔抵」;就算是官津學校免學費,也許也沒有家長「敢」讓自己的子女去讀,看到和自己子女同齡的小朋友,讀得既多且深,自己的子女卻只是在玩,有那個家長可以堅持下去?
也許讀者看完「怪獸家長」這本書,只得羡慕作者有這樣的決心和可以實踐出來,自己則只好繼續為子女的學業勞心勞力,子女則要面對那些「快、多、早」的課程。無論如何,多點反省也是好的。
22 comments:
絕對同意該書作者和你的觀點.
12月在書店用了両天時間讀完這本書.
作為有両個四歲小孩的家長,對香港的教育制度,既無奈又要接受,經常自問:"我還能做多久旁觀者呢?"
或者能選擇去芬蘭或其他國家?既然留在香港,就要接受這個遊戲規則,接受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給我們帶來的衝擊,保持清醒頭腦不隨波逐流.
退一步看中國大陸的教育制度(大學),剛讀完廉思的蟻族1,給我的更大震撼和反省.八十後的一代,超過百萬的蟻族,無語...
我相信所有家長都感同身受,每個家長都知道咁樣讀書法係好辛苦(包括大人同小朋友),亦都知道係讀死書,但係制度就係咁,無能力既,有得讀已經好好,無乜好投訴,有能力既,可以唔係香港讀或讀國際學校,但係咁讀,唔通放左學又要走去讀中文?所以一樣有問題。
父母也許明白,我地成長既年代,得到知識差不多等如有所作為,但係我地子女呢一代,知識變得唾手可得,一上網找一找,資訊就多到難以想像,而家我地子女呢一代,要學既反而要係點樣選擇資訊,然後分析再去解決問題,呢樣先至係無可取代。
你好, 雖然我們素未謀面,但在選小一的這半年間無意間看到了你的Blog, 讓我和先生對CKY多了很多認識.
今天終於收到了CKY 的取錄信, 雖然過程漫長,卻讓我們更確定這就適合我兒子以至我一家的學校.
再次謝謝你的詳細分享.
Mrs Sin
花了兩天時間看你的blog,對你的教育理念頗為認同。也很欣賞你女兒去的學校,但蔡繼有學校跟我們現居地址(港島南)太遠了,一時也沒有搬家的可能性。不知港島是否還有類似蔡繼有這樣的好學校,並且學費又不會高的嚇人。
Hi Apple,恭喜你。我知很多家長都在等CKY的取錄結果。現在你可以放心,開開心心的等今年開學吧。
Hi Sunny,據我所知,南區的弘立書院和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兩間都比蔡繼有貴,而前者學費則在兩間之中較貴。他們好像所有級數都是IB課程。
因我自己居住地區原因,我也沒有去考慮這兩間學校。
Herbert 谢谢你!
这两间都是学费颇高,家中两个孩子又是两份学费。
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更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多过考分。
Hi Sunny,其實都幾難定位。對某些學生,可能是輕鬆,但對另一些學生來說,又可能係重擔。至於學生既能力,亦唔係每一樣可以用分數來衡量,所以可以衡量既,就變成大家操練既項目,久而久之成為填鴨教育。
可以咁講,家長如果相信教學目的是去學習自學,對於過多既操練,和完美功課既要求,便要放低一點,這樣家長和學生都可以有多些空間,去發展其他方面。
你說的沒錯。但有句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假如學校的環境是填鴨式教學,分數決定論教育,假如大部分同學都在補課,很難講還會不會堅持自己的做法。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美国亲子教育方面引起巨大争议“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可能因为作者本身是个成功又美丽的女性,养育了两个漂亮混血女儿。原文可以从下面的后续回响文中点链接读到。
http://blogs.wsj.com/ideas-market/2011/01/13/the-tiger-mother-responds-to-readers/
读完我不知所措,想听听你的意见。
您好, 剛剛看到你的分享,真是當頭棒喝,
小女已是小二,所有溫習安排都是家長編排,包括時間編排及內容.小女是有能力讀好書, 可就太被動.
我們這樣做是否洽當? 雖然結果是好成績但如果讓他自己編排, 首先他不會...
可能就呆到考試, 也不知如何溫.
自己有甚麼是不懂還不夠熟練也不知道.
結果考不好對信心的影響可大了.
我們家長可如果引導他, 甚麼時間放手才洽當? 真的要恨心讓他考差成績?
Hi pcpc,子女學習靠自己,父母要放手,是遲早的事,相信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時,家長也許不能再為子女安排什麼,要讀什麼,考什麼,也沒有手冊回家給家長查,也要靠子女本身,所以,放手是遲早的事。
我很明白,對大部份家長來說,很難去行出第一步,因為如果子女愛讀書,甚至讀得幾好,家長又怎會那麼擔心去陪子女讀,所以子女要父母陪,很大機會是因為自己對讀書興趣不大,因為父母在旁,也只好勉為其難去做功課和溫習。況且,父母比子女緊張,子女當然不會去緊張了。
要放手,也可以慢慢來,一步一步讓多些做功課和溫習由子女自己去催促自己吧。
Hi Jun,謝謝你提供的文章,文中的母親的教育模式可以以高壓和專制來形容,她的兩個女兒也真的達到母親的期望,就結果來看,她的做法是對的。有沒有想過如果你自己便是文中的女兒,會有什麼想法,會有什麼反應呢?你可看到,文中的女兒,不論母親如何迫,她們都會捱下去,之後她倆見到真的達到母親的期望,便信任母親的說話,之後不論母親如何去責罵,都會想是母親善意的高壓,再繼續下去。
所以你可以想到,這母親的做法是否對,其實在乎於子女的心態,如果父母高壓,子女反叛回應,這只會傷了親子感情,子女就更一事無成。另一個問題是如果子女達不到父母期望而父母責罵回應,又可能成為有條件的愛,即父母的愛是有條件才會得到,有些子女會變成只懂去追逐父母的期望,以求得到父母的愛。
另一些相似的例子,如郞朗,他父親知道他有天份,所以便是用同樣高壓的方法培訓他,我找到一篇文章:
http://lux.hexun.com/2008-06-04/106455879.html
提及他曾錯過了練琴時間,父親叫他吃藥自殺;現在我們知道郞朗成功了,但是如果當時他真的自殺去了,你又會怎樣評價他父親的教法呢?
另一個例子是周杰倫,他讀書不成,但母親見他對音樂有天份,所以盡力讓周杰倫學音樂,周杰倫喜歡而全力學下去,父親不認同離婚去了,最後周杰倫也是成功了。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孩子可能要配不同的教法,所以沒有一個特定的必然成功做法,父母得小心觀察,慢慢去找出最合適自己的做法。
你好,我和大兒子經歷了兩年傳統名校的洗禮後(當了好一段時間怪獸),今個學年跑到蔡繼有學校來,重新在學習路上出發,所以在你不同文章裡說的,都可見到的我的經歷和心底話。
只是數個月的時間,我倆的關係由繃緊中鬆過來,他整年沒有增長的體重一下子上升5磅,他的學習熱情又重新燃燒起來,他至愛的課餘閱讀再不是奢侈活動。最重要的是,以往他懂得欣賞同學的學科成績,卻會成為被老師訓斥他成績不如人的話,卻會成為同學覺得他成績不屬同類而被排斥的對象(其實他的成績是沒有問題的),現在都沒有了。
我就是看重孩子懂得欣賞別人的性格,不希望他只追求個人成就而變得自私,不希望只看一時間的成績而忽略何為真正的追求知識,所以決心離開傳統教學,我知道,我找對了。
希望日後在教育孩子事情上可向你請教。
Hi 帶畢彤,
謝謝你的支持和分享。正如我之前在一些文章中所說,我不是說主流教育和傳統名校完全沒有用,因為大部份學生還要靠它學習,但卻不是適合每一個孩子。如果孩子可以入讀傳統名校,可以適應到,可以完成中小學,拿到理想成績入讀大學,這完全是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家長看到孩子並不適合,便得考慮是否要離去了。
希望你兒子可以在蔡繼有學有所成,健康成長。
剛看完鄧藹霖的新書「不懂嚼骨的新一代」,當中亦有提及她當年兒子就讀傳統名校(應是喇沙),他見兒子的成績不及其他同學,便高壓迫兒子讀書,又打又罵,更破壞了親子關係,最後她讓兒子轉入國際學校,再升上香港大學,讀英文系,以一級榮譽畢業,殊途同歸。她的心路歷程,也許可作為現在為子女學業勞心勞力的家長的反省。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to read. I want to quote your post in my blog. It can? And you et an account on Twitter?.
你可以轉載到你的blog去,可以的話,通知我一聲在那裡可以看到便更好。
我有Twitter戶口,但很少用。
HERBERT,很偶然的看到你的BLOG﹐對於我很有參考價值﹐非常感謝你寫了這麼多很有建設性的文章。我的女兒今年1月剛滿五歲﹐今年升K3﹐也是時候要選小學了﹐正好你一路以來所談論的學校都是我關注的一群。我是一個單親媽媽﹐在今年下學期的家長聯絡本上我己經空了女兒父親的一欄了﹐我不想粉飾太平﹐事實就是事實。不過﹐我想問一下﹐我去申請這些直資小學時﹐我也不打算填父親那一欄﹐這會不會被貼上標籤而削弱女兒成功的機率呢?希望你能給我一些意見﹐我女兒是一個可愛又懂事有時又很任性的小女孩﹐我一定要好好讓她快樂成長。
Hi Anonymous,你可否寄一個私人電郵給我,我私下和你交流吧。
與其迎合呢個咁癲o既教育制度,點解大家從來都唔去唸下推翻佢呢?
Hi Ken,
我覺得香港教育的現況,是多年來教育當局、學校、家長和學生的互動而發展到今天的結果,而當中亦涉及社會需求和文化,所以說推翻並不是一件易事,至少各方面對什麼是期望中的教育,已有不同的想法。
例如多年前的母語教學,當年教統局的梁錦松覺得母語是學習最好的語言,某個角度是對的,某些學生也真的容易學習的多,最後這個制度失敗,原因便是因為家長不認同,社會文化仍覺得英文學校是高人一等的,學生學習是好多,但是英文卻差了。
現今的教育制度雖然不好,但是它是多年來轉變而成,某個情度上是反映了大部份家長的期望,例如家長學得自己子女的課程是比其他學校同級的深,家長便會覺得自己子女比別人優勝,將來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這也可能是事實,但這樣的想法便一步一步將課程推到深至學生能力的邊緣。
幼稚園的學券制度,也反映了教育當局和家長不同的看法,教育當局覺得學生不應讀得深,所以學券不能應用於非本地化課程的幼稚園,家長覺得教得深的幼稚園,才是升小學的保證,所以就算不能用學券,這些幼稚園還是那麼受歡迎。簡單如覺得幼稚園不應那麼深,能否說便應一下子要求所有幼稚園改回教得淺?
我只能說,教育不可以一下子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的心態、社會的文化所引致,所以要改,首先要改的是家長本身的心態,現在社會已有聲音說現在的教育制度教出來的是高分低能,也不適合社會的需求,反而是有創意,分析能力和語言能力好的人,才是社會所需的,學術程度反而其次,再加上升大學不再單看學業成績,家長才會改變,現在,令子女學業成績好,還是家長覺得最有安全感,最穩當的做法。家長本身不變,我想教育制度也很難大變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