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09, 2012

聯招和非聯招

我任職的公司在這個暑假來了兩個暑期工,巧合的是她們都是在下個月(九月)入讀本地大學。一位是於本地傳統官津女校就讀,報考本地新高中試,現在還在等月中放榜;而另一位是高中前在本地國際化學校就讀,但高中時卻會報考新高中,所以其父母便在她初中之後,送了她到澳洲入讀高校,報考國際文憑(IB),這個暑假便以IB成績報考科大的工商管理並不經面試下已被取錄。

本地高中以新文憑成績報考大學,必經聯招來報考本地八間大學;學生選擇不同大學和不同學係科目為選擇,由聯招統一編派某一大學某一學科給學生,我問過本地學生那位,她說基本上全由聯招指派,派了於某大學某學科,基本上沒有選擇,只能接受。反觀經非聯招報考大學的,卻可以自行向不同大學的不同學科報考申請,由各學系決定是否取錄,模式類似我自己報考大學時的情況。

我記得自己當年報考大學,在升大學的那個暑假,便不斷收到各大學寄來的取錄信,收到後便決定是否報到,因為取錄信不是同時寄來,有早有遲,有時甚到遲到開學之後才寄來,所以便會出現有同學參加了某大學的迎新活動,突然收到另一間大學的取錄信而中途離開迎新活動,這是當時常見的現象。現在報考幼稚園和直資私立小學的做法,便是差不多了,同樣孩子可能被多過一間學校取錄,家長要決定是否註冊交留位費,如於多間學校註冊,到最後才決定於某一間就讀。這個做法雖然好處是家長有較大的決定權,但弊處是孩子要到不同學校參加面試,家長亦要在不同幼稚園之間取捨,學校方面,因為未到開校(甚至開學之後),就算是交了留位費,做了校服等等,家長仍會臨時轉校,所以學校很難預料確實收生情況,到有學生轉校時,學校便要即時詢問在候備名單上的學生是否來就讀,有機會會浪費學額。

現在本地大學給公眾的訊息,雖然好像大學是有聯招和非聯招的限額,但是實際上大學是如何分配,也許只有個別學系和教育當局才最清楚。對於我這個旁觀者所見到的情況,似乎本地學生經非聯招報考本地大學,也未必較本地高中學生「輸蝕」,既可以自由向心儀學系報讀,未必一定要經面試,又較本地學生早得知結果(當然,也視乎學生的公開試成績),亦可以入讀熱門大學的熱門學系。

姑勿論新中學文憑試和IB相比,那個較易應付和取高分之類的問題,但對報考大學來說,報讀IB經非聯招,並不比新中學文憑差,所以也許(對於有能力去選擇的)家長要去考慮的,是認識這兩條不同的升學途徑,對子女的學習成長的利弊,從而決定中、小學階段經那一條途徑升學,接受怎樣的培育。

1 comment:

IPSW-03-04 said...

其實只要有能力,考甚麼試,經甚麼途徑,都可進入你喜歡的大學和學系。
Jupas是一個很好的系統。學生只要跟他的志願,依次填報,系統便會先將他的首選學系,例如科大歷史,與其他選擇此系的考生比較,優勝劣販,如果落選,便以其次選,例如中大中文,與其他選擇此系的考生比較,如此類推。在這個比較中,即使選次較低,只要成績較佳,也可競得學位,例如你第7志願選城大電腦,我則首選城大電腦,只要你的成績較佳(由城大電腦系排名次),你也可優先獲取錄。但有例外,例如醫學院通常只考慮首選醫科的學生。因此它是一個可以使最好成績的學生進入到他最想讀的大學和學系。
學生不用怕成績不足,而硬選較不喜歡的學系,你可以照樣選你最愛的學系,考不到,系統自然會替你轉戰較次選的學系。
這樣,你便不用因個別報讀不同大學,而至交了學費,才收到更心儀的學位提供。大學亦不怕因學生退學而要再作張羅。
據說jupas系統是一篇博士論文的主題,它要從數學上證明︰所派學位是最切合你的成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