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不同的場合,遇到同一間傳統名校的家長;聽她們說這間傳統名校,令我對這一間傳統名校和香港的名校有更深的認識,和印證我一直以來對名校的看法。
不久前,新高中的公開試中學文憑的成績公佈,這間傳統學校的成績卻是強差人意,這家長說這次的公開試成績,只有六成畢業生的成績達本地大學的最低入學要求,尤其是因為中文科不達標。有說原因是因為部份資質高的學生轉走國際文憑的那一條路,而另一部份的學生,則到海外升學去,所以餘下來的學生資質並不高,而學校的中文科也不是教得很好,可能再加上社會普遍都重英輕中,尤以名校爲甚,所以中文科的成績便不理想,因而公開試不達標而最後達不到入讀大學的最低要求。想起來是一件很難以想像的事,因為名校能自己選擇學生,所以能在所有投考的學生中,取錄全港最高資質的幾個巴仙的學生,而入讀本地大學學生的比例,便定比這幾個巴仙為高,所以這名校的畢業生能考入大學,原是非常理所當然的。
跟我談這傳統名校的家長的孩子是在小學部就讀,她說她不滿意學校的老師教得不好,但是考試的要求卻很高,所以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在考試的成績不好,部份家長便自行在外用自己的資源來教導孩子,結果是學生在不用老師用心的教導下,可以考得到好成績,惡性循環便是老師更不須用心的教。
另一問題是這家長覺得功課少,長假期也沒什麼功課。功課多少,原沒有什麼標準,同樣功課量,有家長覺得多,有家長覺得少,問題原不大;如果家長認同學校現時功課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云云,毫無問題;但是如果家長是覺得讀書便要苦讀,要功課多,要測驗考試密,原來這傳統名校卻不是他們的「那杯茶」。
名校家長又自覺食得咸魚抵得渴,不會為孩子轉校,這個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互動便會繼續下去,直到家長灰心為孩子轉校,又或學生畢業為止,學校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既然學生成績不教而好,學生轉校後的學額又會有其他學生爭著轉入,所以學校根本沒有任何動機和迫切性要改變。
再和另一同校家長談,得到的意見也差不多,功課少,考試深,老師教得不太好,家長爲了在功課上和孩子傷了感情,所以這家長每一科都找補習老師幫忙,當問及既然學校長教得不好,交了數千元學費還要自行掏腰包去找補習老師,爲何不老老實實的轉去一間老師會落力教書的學校去呢?答案是所交的學費,便是良好學校環境,良好的同學,以及他們的良好家庭背景等等的代價;而我覺得,還有名校由來出名的校友和人脈,我也相信名校有其傳統的文化,名校的身份也許會給學生一點過人的傲氣,較高的自我形象(當然也有一同而來的名校包袱)。
有些名校是出名課程深,要求高,但亦有以上所描述的一間名校。有家長明知名校如此,仍千方百計的爲孩子鋪路考入去,只要他們明白他們所投考的那一類名校,付出和收穫是什麽便可。反過來說,可惜的是家長不理解所報的是那一類名校,機關算盡的讓孩子入讀,到就讀時才發現「貨不對辦」,苦了家長和學生。
3 comments:
Is it the boy school at Mong Kok?
Well ......
My hubby studied at that school
That's the tradition for decade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