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朋友閒談,友人提及她在職場上遇到的事情。簡單來說,她說她有一個項目,找來友人作合作伙伴,一同到客戶那裡提供服務,預算要在客戶那裡工作數天。這合作伙伴學歷高,語言表達能力強。據說,在項目中期,客戶的要求令這合伙人不快,說客戶浪費了她半天的時間,在客戶那裡大發雷霆,其他工作人員也怕了她,在那日之後,更不願意再到客戶那裡工作,整個項目差點兒「爛尾」,累其他工作人員要增加工序來補救。聽說,其他工作人員都怕了和她再合作,而友人亦怕了再找她作合伙人。
我自己近來也遇到差不多的經驗,我在做研究生時的導師去年開始教導一名博士研究生,近日我回到大學探導師時,遇上這名研究生,他的研究項目和我當時做研究生時差不多,所以我便順道分享做研究生和做學術研究的經驗。期間,我看到這研究生的方向有問題,他不作整個研究的計劃,只看眼前的問題,當我問他將會處理稍後的問題,他有點兒動氣的回答是,說處理好眼前的問題才算,將來的問題,現在不理會了。 我苦口婆心的勸他要看遠一點,才決定眼前要處理什麼問題,否則,很容易便會浪費了時間。可是,他就是不理會。
相信在職場工作多年的家長,明白學歷只是在求職時才用得上,職員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上司在決定提升那一個職員時,最重的考慮點是職員的工作表現,而工作表現則主要取決於工作態度,例如做事是否「上心」,是否專注,是否肯走多一步,另外,要完成某一件事,過程大都包括一些不太稱心,不願意做的事,例如要跟從別人(如上司)的決定,職員如果是不認同,又是否肯逆來順受,努力的完成工作呢?
反觀香港的教育制度,本地兒童的成長過度,父母最重視的是學業,但是個人素質,態度等等,也許學校在教導學業之外,已無空間教導態度,而學生回到家中,父母忙於查檢子女的功課,又有多少時間能教導做人做事的道理呢?反而,眼見大部份家長普遍的做法,由子女於幼兒時開始,都是和我們期望的做人做事態度背道而馳,家長只著眼學業功課,再加上家中多有傭工幫忙,所有家務,孩子都可以視而不見,到孩子稍為年長,家長著孩子做某件家務,孩子便會說這不是他的分內事,但孩子將來到職場由低做起時,上司說要做什麼便要做什麼,還有什麼是分外事嗎?另外,如果孩子的每件事都是由家長或老師決定要做到那個程度,只想著要做到那個程度便可,不會對自己的工作有超越別人期望的想法,更不會去做,也許這個職員也不能晉升到一個要靠自己自發去做事的職位,例如管理層,也不會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學歷決定一個人能做什麼工作,態度卻決定人的成就有多大。
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Friday, February 22, 2013
Tuesday, February 12, 2013
現在的教育現況
記得自己年少時讀書的時候,幼稚園是可讀可不讀,小學到中三是九年免費教育,我那年代,好像剛取消了竹升中試,改為學能測驗,所以,除非某一個學生真的放棄自己,留班到十五歲,又或是天資真的有問題,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至少是中三畢業的。
那時還有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所以家長可以就自己的子女的天份,選擇適合的升學途徑,另外,當時是精英制度,所以越是高年級,便越是少學生,學生可以在十五歲停止就學,也可以選擇在中三,中五,以及中七畢業,之後再有部份精英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進而考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生。在不同階段離開學校的學生,可以就自己當時學歷,能力以及興趣,向學術以外發展。
到了今天,香港被定性為知識型經濟,所以在九七年前後,便大量增加大學學額,再增加副學士作為另類升學途徑。到近年,政府推行三三四學制,所以不會再有中五中七畢業生,而只有中六畢業生,跟著中六畢業,參加公開考試,放榜時便會報導全港有多少學生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以乎言下之意是所有附合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都應該入讀大學,部份成績好的,便會入讀本地大學,而成績稍遜而爭取不到大學學額的學生,他們會想,既然自己已經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便應該繼續升大學,他們旳父母,也許會覺得學歷在職場是重要的,中六畢業,沒有大學學位,能找到什麼工作?還不是售貨員之類的工作,既然家裡又不是靠子女賺錢來支持,所以父母大都會寧願繼續投入資源,來給子女在其他學府升學,例如經過副學士、或高級文憑之類的途徑,最終還是要考得一個學位,跟著子女才踏入社會。
由此可見,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一條單一進入,單一離開的途徑,意思是,所有人都是幼稚園開始就學,無論需時多久,最終也是要拿到一個學位才會踏入職場,相比從前,以前是有小學,中三,中五,中七,大學等等,都是離開學校到工作的關口,但是現在只有大學畢業的一個關口。
記得學制改革時宣稱,要改善人口質素,所以要大量增加大學生,最終目標好像是八成中學畢業的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但是如果真的實現了,當大部份畢業生都拿著大學學位時,出現的情況是社會中還有很多職位是不需要學位的資歷的,例如零售服務業,建築業,便會出現學歷和職場所需資歷錯配,換句話說,便是有人無工作,同時有工無人做。
據說,現時香港大興土木,眾多樓盤和大型基建都在興建中,建築工人需求甚殷,但是在香港這個偏重文法中學的教育制度下,在家長期望子女都是學有所成,至少考得大學學位的情況下,入行的只會越來越少,現時新入職接受培訓期間,月入津貼已是一萬五千元,完成培訓後,某些工種的日薪更高達一千三百元(保守估計月入可達三萬多),其實比很多大學畢業生還高,而某些大學生畢業生,更需要多年才能加薪到這個水平。如果一個青年人,在十八歲時便投身建築界接受培訓,同齡的同學便繼續到大學就讀四年課程,每年學費便接近五萬,四年之後,如果作為建築工人的那年青人勤力工作,沒染上行業內普遍的壞行為,節儉儲蓄,扣除生活費外,便可儲起數十萬,反之升大學的那同學,四年來便花了近廿萬在學費之上,再加上生活費,如果沒有父母經濟上的支持,要靠政府借貸渡日,四年下來便築起近三十萬的債台,到找工時,可能只要找到一萬左右的文職工作,更甚是成為變成雙失青年,做宅男宅女,又或繼續升讀碩士,再投資兩三年在不知能否協助找到工作的碩士課程。兩者比較,在財政上便來回有近百萬的相差,如果那個學位不是什麼受歡迎的學位,但身為大學畢業生,又不想屈就,最終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大學學位便成為最終的阻礙。
在大學裡,我又遇過一個大學生,二十歲左右,黑實健碩,原來日間是一個裝修判頭,經常要調配裝修工人到不同地點施工,晚上則到大學就讀晚間兼讀課程。年青人在建築業工作,不是一定要永遠做建造工人,像我所遇到的這個年青人,也可以先做工人,到對各工種有認識時,又儲到一筆錢時,便可以做判頭,或開設裝修公司做其老闆,香港不論有旺市和淡市也有人買賣樓宇,便定有裝修工程,只要老老實實地幹,交足功課,做到口碑載道,裝修又不可以外判到海外去做,工程應是長做長有的,這比讀了個學士學位,不肯由低做起,又從沒有捱過的大學生便實際得多了。話是這樣說,但年青人不肯去捱,又有什麼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子女投身建造業呢,所以,就算明知是這樣,相信也不會有家長這樣做。(我也不扮清高,老實說,我也不會這樣做,尤其我的是女孩子。但是世事難料,如果實際環境所限,女兒也得要接受現實,接受辛勞的工作。)香港機會是有的,問題只是大部份年青人(包括他們的家長)不想捱苦吧。
由以上可見,社會上原有不同的培訓就業途徑,畢業生可以視乎自己的能力學歷選擇;但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大部份家長學生,已不會再去選升大學之外的途徑,相比眾多途徑,升大學渡過四年大學生活,和其他大學生一同學習,一起玩樂,當然非常愉快,其他的途徑,則辛勞得多了,必須要有堅毅的意志才能獨自完成;我不是建議家長讓子女投身建造業,只是想指出其實升大學之外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而大學學位現在亦不是什麼就業生活保障,家長和學生應認識自己的能力,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的下一代,似乎比我們家長這一代有更多選擇,亦即有更多機會去選擇一條易走的路,卻失去了磿練他們意志的機會,他們大部份都要工作三四十年,怕的是期間他們遇上什麼大風浪捱不過去;作為家長,也許要想想要怎樣在當子女還在身邊時便給子女多點緞練,和克服困難失敗的機會了。
那時還有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所以家長可以就自己的子女的天份,選擇適合的升學途徑,另外,當時是精英制度,所以越是高年級,便越是少學生,學生可以在十五歲停止就學,也可以選擇在中三,中五,以及中七畢業,之後再有部份精英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進而考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生。在不同階段離開學校的學生,可以就自己當時學歷,能力以及興趣,向學術以外發展。
到了今天,香港被定性為知識型經濟,所以在九七年前後,便大量增加大學學額,再增加副學士作為另類升學途徑。到近年,政府推行三三四學制,所以不會再有中五中七畢業生,而只有中六畢業生,跟著中六畢業,參加公開考試,放榜時便會報導全港有多少學生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以乎言下之意是所有附合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都應該入讀大學,部份成績好的,便會入讀本地大學,而成績稍遜而爭取不到大學學額的學生,他們會想,既然自己已經附合入讀大學資格,便應該繼續升大學,他們旳父母,也許會覺得學歷在職場是重要的,中六畢業,沒有大學學位,能找到什麼工作?還不是售貨員之類的工作,既然家裡又不是靠子女賺錢來支持,所以父母大都會寧願繼續投入資源,來給子女在其他學府升學,例如經過副學士、或高級文憑之類的途徑,最終還是要考得一個學位,跟著子女才踏入社會。
由此可見,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一條單一進入,單一離開的途徑,意思是,所有人都是幼稚園開始就學,無論需時多久,最終也是要拿到一個學位才會踏入職場,相比從前,以前是有小學,中三,中五,中七,大學等等,都是離開學校到工作的關口,但是現在只有大學畢業的一個關口。
記得學制改革時宣稱,要改善人口質素,所以要大量增加大學生,最終目標好像是八成中學畢業的學生可以升讀本地大學,但是如果真的實現了,當大部份畢業生都拿著大學學位時,出現的情況是社會中還有很多職位是不需要學位的資歷的,例如零售服務業,建築業,便會出現學歷和職場所需資歷錯配,換句話說,便是有人無工作,同時有工無人做。
據說,現時香港大興土木,眾多樓盤和大型基建都在興建中,建築工人需求甚殷,但是在香港這個偏重文法中學的教育制度下,在家長期望子女都是學有所成,至少考得大學學位的情況下,入行的只會越來越少,現時新入職接受培訓期間,月入津貼已是一萬五千元,完成培訓後,某些工種的日薪更高達一千三百元(保守估計月入可達三萬多),其實比很多大學畢業生還高,而某些大學生畢業生,更需要多年才能加薪到這個水平。如果一個青年人,在十八歲時便投身建築界接受培訓,同齡的同學便繼續到大學就讀四年課程,每年學費便接近五萬,四年之後,如果作為建築工人的那年青人勤力工作,沒染上行業內普遍的壞行為,節儉儲蓄,扣除生活費外,便可儲起數十萬,反之升大學的那同學,四年來便花了近廿萬在學費之上,再加上生活費,如果沒有父母經濟上的支持,要靠政府借貸渡日,四年下來便築起近三十萬的債台,到找工時,可能只要找到一萬左右的文職工作,更甚是成為變成雙失青年,做宅男宅女,又或繼續升讀碩士,再投資兩三年在不知能否協助找到工作的碩士課程。兩者比較,在財政上便來回有近百萬的相差,如果那個學位不是什麼受歡迎的學位,但身為大學畢業生,又不想屈就,最終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大學學位便成為最終的阻礙。
在大學裡,我又遇過一個大學生,二十歲左右,黑實健碩,原來日間是一個裝修判頭,經常要調配裝修工人到不同地點施工,晚上則到大學就讀晚間兼讀課程。年青人在建築業工作,不是一定要永遠做建造工人,像我所遇到的這個年青人,也可以先做工人,到對各工種有認識時,又儲到一筆錢時,便可以做判頭,或開設裝修公司做其老闆,香港不論有旺市和淡市也有人買賣樓宇,便定有裝修工程,只要老老實實地幹,交足功課,做到口碑載道,裝修又不可以外判到海外去做,工程應是長做長有的,這比讀了個學士學位,不肯由低做起,又從沒有捱過的大學生便實際得多了。話是這樣說,但年青人不肯去捱,又有什麼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子女投身建造業呢,所以,就算明知是這樣,相信也不會有家長這樣做。(我也不扮清高,老實說,我也不會這樣做,尤其我的是女孩子。但是世事難料,如果實際環境所限,女兒也得要接受現實,接受辛勞的工作。)香港機會是有的,問題只是大部份年青人(包括他們的家長)不想捱苦吧。
由以上可見,社會上原有不同的培訓就業途徑,畢業生可以視乎自己的能力學歷選擇;但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大部份家長學生,已不會再去選升大學之外的途徑,相比眾多途徑,升大學渡過四年大學生活,和其他大學生一同學習,一起玩樂,當然非常愉快,其他的途徑,則辛勞得多了,必須要有堅毅的意志才能獨自完成;我不是建議家長讓子女投身建造業,只是想指出其實升大學之外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而大學學位現在亦不是什麼就業生活保障,家長和學生應認識自己的能力,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我們的下一代,似乎比我們家長這一代有更多選擇,亦即有更多機會去選擇一條易走的路,卻失去了磿練他們意志的機會,他們大部份都要工作三四十年,怕的是期間他們遇上什麼大風浪捱不過去;作為家長,也許要想想要怎樣在當子女還在身邊時便給子女多點緞練,和克服困難失敗的機會了。
Saturday, February 09, 2013
教得淺,學得深
和不同有孩子的朋友閒談,越來越多聽到一句說話:「學校教得淺,但回家做功課的很深,如果沒有大人在旁幫助,孩子是不懂得做的,另外,考試也是一樣,程度很深。」另外,又聽過有家長說,老師著學生帶回家一些教材,便希望學生回到學校便會懂得,言下之意,便是學生可以自學,或由其他人教授。這個現象,並不單單在某些學校出現,官津,直資以及私校也有類似現象。是否有問題,在乎家長對學校抱著什麼期望,如果家長的期望和學校的表現不相附,便是問題了。
首先,家長可以想想其實自己對學校有什麼期望,尤其是學術方面,是否想自己子女的學校學術水平比其他普通學校高,跟著要問自己的是,如果學術是深而自己子女遇上困難,家長是期望學校老師負責教懂學生,還是家長接受自行投放資源來讓自己的子女跟上去。如果是前者,老師教得淺,但功課考試深,家長便會覺得是問題,如果是後者,即是學校教得淺,但家長覺得是預料之內,亦肯自行教導或找其他人指導,這便不算是什麼問題了。
至於為什麼學校要採取這樣的教育模式,我相信最大的原因是學校之間惡性的競爭使然。學校實在有太多原因要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例如為學生公開試或派位成績,間接是為名氣,為收生,最後甚至為生存,越是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如果學生承受得來,留下的便是讀書的材料,派位成績亦因此而改善,接著是學校的名聲好,收生好,整間學校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學校的學術水平便相對地越來越低,越來越難收到資質高的學生,學生派位結果便差,最後收生亦差,學校離殺校不遠矣。由此可見,學校越能將學術水平提高,學校便越受歡迎。
既然學校要學術水平高,實際上便是對學生的學術要求高,亦即學生可以達到高的學術水平,說得白一點,便是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懂得更深的知識,或相同的知識要比其他學校學生早學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學校可以訂下一個很高的學術水平要求,但每一項知識老師都是由入門開始教,因此,如果老師要教授入門到很深的水平,其實是要花很多課堂時間,現實是學校的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只能教到入門或初級水平,但評核的水平卻要定得很高,以保持學校的學術水平(反正家長大都也是期望學校教得深的)所以這個由初級到深入的水平之間的空間,便希望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或學生自行學懂,到家長看到學生應付不來時,有能力的會親自來教,又或有經濟能力的家長便會找外來的資源來教導子女了。既然家長有能力,亦想到自己子女可以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學得深,亦不會有多大反抗,久而久之變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所以,家長也許要接受一個現實,在普遍認為好的學校,也許便是所謂的名校,因著種種原因,也不能好好的教導學生,學生所學的,部份要自行在校外去學,所以如果家長覺得,原來在直資私校也得自己額外找資源給子女學習,那倒不如在官津學校就讀好了,就拿原本用來交學費的錢用來給子女在外補習,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到家長對某些學校的評語,和比較學校時,經常聽到家長會以某某學校教得淺,不合心意,轉而選一間教得深(或課程深)的學校;到孩子真的入讀這間課程比較深的學校時,看到老師教得淺,但到功課,考試測驗時卻很深,甚或要自行在外補習時,不知家長會覺得現實便是這樣,所識朋友的孩子也是這樣,不用意外;還是覺得貨不對辦,覺得如果要自己教或找補習老師,為什麼要讓子女入讀這學校,尤其是要交學費的直資私校,不如轉校好了;還是總之我就是覺得這學校好(或是名校),課程深是應該的,而孩子追不上,家長便應要盡量協助子女,為的是孩子可以留在這學校升學。
最後,不論家長對這個現象有什麼感想,有什麼對策,希望家長明白自己取向的想法,期望和原因,否則家長和孩子只是在追趕各類的功課考試測驗,漸漸迷失了方向。
首先,家長可以想想其實自己對學校有什麼期望,尤其是學術方面,是否想自己子女的學校學術水平比其他普通學校高,跟著要問自己的是,如果學術是深而自己子女遇上困難,家長是期望學校老師負責教懂學生,還是家長接受自行投放資源來讓自己的子女跟上去。如果是前者,老師教得淺,但功課考試深,家長便會覺得是問題,如果是後者,即是學校教得淺,但家長覺得是預料之內,亦肯自行教導或找其他人指導,這便不算是什麼問題了。
至於為什麼學校要採取這樣的教育模式,我相信最大的原因是學校之間惡性的競爭使然。學校實在有太多原因要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例如為學生公開試或派位成績,間接是為名氣,為收生,最後甚至為生存,越是將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如果學生承受得來,留下的便是讀書的材料,派位成績亦因此而改善,接著是學校的名聲好,收生好,整間學校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學校的學術水平便相對地越來越低,越來越難收到資質高的學生,學生派位結果便差,最後收生亦差,學校離殺校不遠矣。由此可見,學校越能將學術水平提高,學校便越受歡迎。
既然學校要學術水平高,實際上便是對學生的學術要求高,亦即學生可以達到高的學術水平,說得白一點,便是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懂得更深的知識,或相同的知識要比其他學校學生早學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學校可以訂下一個很高的學術水平要求,但每一項知識老師都是由入門開始教,因此,如果老師要教授入門到很深的水平,其實是要花很多課堂時間,現實是學校的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只能教到入門或初級水平,但評核的水平卻要定得很高,以保持學校的學術水平(反正家長大都也是期望學校教得深的)所以這個由初級到深入的水平之間的空間,便希望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或學生自行學懂,到家長看到學生應付不來時,有能力的會親自來教,又或有經濟能力的家長便會找外來的資源來教導子女了。既然家長有能力,亦想到自己子女可以比其他學校同級的學生學得深,亦不會有多大反抗,久而久之變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所以,家長也許要接受一個現實,在普遍認為好的學校,也許便是所謂的名校,因著種種原因,也不能好好的教導學生,學生所學的,部份要自行在校外去學,所以如果家長覺得,原來在直資私校也得自己額外找資源給子女學習,那倒不如在官津學校就讀好了,就拿原本用來交學費的錢用來給子女在外補習,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到家長對某些學校的評語,和比較學校時,經常聽到家長會以某某學校教得淺,不合心意,轉而選一間教得深(或課程深)的學校;到孩子真的入讀這間課程比較深的學校時,看到老師教得淺,但到功課,考試測驗時卻很深,甚或要自行在外補習時,不知家長會覺得現實便是這樣,所識朋友的孩子也是這樣,不用意外;還是覺得貨不對辦,覺得如果要自己教或找補習老師,為什麼要讓子女入讀這學校,尤其是要交學費的直資私校,不如轉校好了;還是總之我就是覺得這學校好(或是名校),課程深是應該的,而孩子追不上,家長便應要盡量協助子女,為的是孩子可以留在這學校升學。
最後,不論家長對這個現象有什麼感想,有什麼對策,希望家長明白自己取向的想法,期望和原因,否則家長和孩子只是在追趕各類的功課考試測驗,漸漸迷失了方向。
Friday, February 01, 2013
十五年免費教育之我見
在剛發表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及研究十五年免費教育,即政府提供三年的免費學前教育,但現在不能即時實行,還要資詢等等。跟著我在想,中小學可以實行免費教育,為什麼三年學前免費教育不能即時實行呢?究竟中小學和學前教育有什麼分別呢?
現時中小學是免費教育,但家長都明白不是所有中小學生都是免費,香港有官津,直資或私校,只是官津學校是免費,中小學說是免費教育是指家長有選擇讓子女接受免費教育,吊詭的是家長覺得直資和私校是比大部份官津學校為好,所以如果家長能力所及,都寧願讓子女入讀直資私校,所以香港的免費中小學位,是不能照顧所有學生,但家長卻不會反對,甚至經常聽到家長希望學校可以轉為直資或私校,為的是學校可以有更多的資源,亦可以選擇入讀學生,令學校(亦令自己子女)的聲譽更好。
試試想想,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子女讀直資私校,這個趨勢便會令更多津貼學校轉為直資私校,但家長不會反對子女少了免費教育的機會,因為希望子女享受免費教育的,總能經統一派位得到一個學額,有經濟能力和希望子女可以在較優良資源的環境下學習,亦可以選擇自行報讀直資私校;如果所有家長都不讓子女讀直資私校,直資的資助以學生人數而定,所以沒有學生,直資便得不到資助,亦即學校便要結業,對於私校,情況亦一樣,沒有學生,便沒有收入,亦即會結業。當然這件事不會一夜間發生,只是當家長覺得讀直資私校和讀官津差不多時,家長會逐漸選擇官津,直資私校收入減少,到最後一間一間結業,而政府則會取回校舍,讓其他辦學團體以津貼學校模式運作;所以,政府可以以這個模式保持免費和收費學校平衡,但這個平衡是經多年之後才能達到。
對於學前教育,據我所知,本地是沒有任何官立的學前教育學校,所有幼稚園,都是由志願團體,宗教團體,私人機構等成立營運。現時學生所得資助,最明顯的只是學券制度,所以,本地學童極其量可以到可接受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外,如果學生家庭有經濟問題,尤其是領取綜援家庭,還可以向社會福利處實報實銷學券之外餘下的學費,所以,現時草根和申領綜援家庭的子女,他們定會選擇在家附近而可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再加上社會褔利處的實報實銷,是可以享受全免的學前教育。但是對於非領取綜援的家庭,尤其是中產的家庭,他們便定要付出部份學費,所以如果要達成三年免費學前教育,政府便得使這部份的家長也可以不經審查,不用付出學費便可以讓其子女就讀幼稚園。換句話說,所謂三年免費學前教育,便是任何香港的小朋友,如果他們選擇免費學前教育,政府都要給他們一個免費的幼稚園學位,不能出現有家長想子女讀免費幼稚園而沒有學額,被迫要到收費的幼稚園去。
就以現時家長而言,部份家長希望子女能享受學券在主流幼稚園就讀,亦有家長放棄學券而讓子女在非主流教育的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希望實行免費學前教育,至少有兩個可能的做法,一是資助所有就讀主流學前教育的小朋友在現時能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一個做法是所有學童在任何的幼稚園(包括現時可使用學券和不可以使用學券的),都可以免學費就讀。我自己覺得,如果能談得上是十五年免費教育,至少要做到前者的情況,即家長有權為子女選擇就讀主流幼稚園,便可以得到一個由政府資助的幼稚園學額;至於後者,那些希望子女在非主流(外國化)幼稚園就讀,當然最好可以免費,但就現時學券的準則來說,這群家長寧願放棄學券,也要讓子女到非主流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免費學前教育不包括那些非主流幼稚園,相信這群家長也不會有太大反應,但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因沒有學額而被迫的。
假設政府要實行免費學前教育,首先便應至少實行主流幼稚園免學費,之後才考慮究竟會否或應否將其他非主流的幼稚園也納入在計劃之內。
對於主流幼稚園,如果家長不用付出學費,那麼負責學費的,便是政府了,而主流幼稚園多為非牟利性質,所以理應絶大部份的學費收入便是用於學校的營運上,亦即政府便要負責該幼稚園的所有營運開支。對於一間幼稚園,除了部份學費是用於購買教學用品或用於學童身上之外,大部份學費都是用於職員薪金和租金之上。對於職員架構和待遇,政府必定要提出統一架構和薪級表,讓所有主流幼稚園職員都可以同工同酬,否則政府怎能決定那一間津貼學校的職員可以得到較高薪金,而某些學校的職員則只可得到較低薪金,作為學校管理階層,既然營運資金全是由政府負責,當然希望能給職員最好的待遇,所以一開始了政府資助,如果政府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給學校,學校便會自行提高待遇,做成混亂,形成學校之間的競爭。如果提出的統一薪金表是令部份職員的薪金減少,學校和職員都不會接受,所以政府所提出的統一薪金表,便應令大部份的職員可以至少維持原有薪金,而且有相同的晉升機會。
有別於中小學校,除了部份幼稚園是附屬於同辦學團體的小學或中學之外,大部份幼稚園都沒有獨立校舍,或設於屋村街鋪,普通樓宇之內,甚至商場店鋪,有些有獨立校舍的,也要付出租金。所以如果政府要負責學校所有營運開支,也必定要負責租金的支出。反觀中小學,因為校舍都是政府所建做或由政府提供土地讓辦學團體興建校舍,所以學校營運開支便沒有租金的支出。既然大部份幼稚園的校舍都是向私人,或大業主所擁有,政府負擔全數租金便會出現政府公帑直接轉到私人或大業主手中,為了讓幼稚園可以運作下去,不論業主要求多少租金,不論合理與否(香港已經沒有了租務管制了,當年也是由政府所促成的),政府也要付出,相信沒有市民接受這種由政府向業主付款模式,就算政府向物業持有人購入該物業,業主也可以隨意提高物業價錢,如果政府不能討價還價,政府只能以不合理高的價錢購入該物業,這也是不可行的,更可能會出現利益輸送的問題。由此可見,除了部份位於政府物業內的幼稚園,和附設於同辦學團體的幼稚園之外,怎樣處理幼稚園所位於的物業的成本,將會是最大的問題。
也許,要實行免費教育,要一視同仁,先決條件是高透明度,不涉及個人或財團利益,所以職員薪金要統一,所有幼稚園的支出均要公開競投,最後,不能有隨市場上落的物業成本,所以,政府必須先成為物業的持有者,才能實現免費教育。要改變現時幼稚園來實行,似乎並不可能。我想到的可行方法,是政府在不同的地方,找地方自行興建幼稚園校舍,或要求發展商在其建立的物業內,包括部份樓面面積作為幼稚園(現在已有中小學是建於私人物業的範圍內,例如沙田名城上的中小學校),讓辦學團體開辦幼稚園或現時幼稚園搬校舍到這些新幼稚園校舍成為津貼幼稚園,到時,幼稚園物業持有人看到幼稚園不一定要在原址繼續運作下去,政府才有和業主討論還價的空間,以合理的價錢購入或租現時幼稚園的物業,讓政府負責了租金或成為物業持有人,加上負責學校所有開支,幼稚園才能成為受資助免學費的學校。當然這件事不可以短期內達到,而且搬校舍也會引起其他現象,例如現時幼稚園校舍便空置了(也許不是我們所要擔心的),幼稚園地點錯配等問題。
由此可見,香港的幼稚園制度運行多年,從來都是市場導向的,現在要由政府來主導資助,就實行已是困難重重,以上討論還未考慮幼稚園教育的方向和家長期望的落差等問題,所以也許不可能短短幾年內實行,現時有子女就讀幼稚園的家長,也不要期望可以享受到這個福利了。短期內,或許增加學券的資助額,令所有家長都可以減少負擔,已達短期利民的目的,當然,增加學券資助額,亦有其問題,例如令幼稚園有加學費的空間,當業主見幼稚園可以加學費時,便可以增加租金,結果令政府的資助間接轉到業主手中,而學校和家長實質上是沒有得到更多資助,有點像店鋪營業額高了,業主不久便會加租,分享了店鋪的利潤,這是私人市場的現實,但改變政策而導致這個現象,則不是市民所期望的。
無論如何,什麼事也是要有個開始,希望香港的將來,真的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減輕家長的負擔,更希望政府所資助幼稚園的課程,可以附合家長的期望,否則說是免費,也只會淪為次選,到時家長還是要自行找私校給子女就讀,也是沒有意思的。
現時中小學是免費教育,但家長都明白不是所有中小學生都是免費,香港有官津,直資或私校,只是官津學校是免費,中小學說是免費教育是指家長有選擇讓子女接受免費教育,吊詭的是家長覺得直資和私校是比大部份官津學校為好,所以如果家長能力所及,都寧願讓子女入讀直資私校,所以香港的免費中小學位,是不能照顧所有學生,但家長卻不會反對,甚至經常聽到家長希望學校可以轉為直資或私校,為的是學校可以有更多的資源,亦可以選擇入讀學生,令學校(亦令自己子女)的聲譽更好。
試試想想,當越來越多家長想子女讀直資私校,這個趨勢便會令更多津貼學校轉為直資私校,但家長不會反對子女少了免費教育的機會,因為希望子女享受免費教育的,總能經統一派位得到一個學額,有經濟能力和希望子女可以在較優良資源的環境下學習,亦可以選擇自行報讀直資私校;如果所有家長都不讓子女讀直資私校,直資的資助以學生人數而定,所以沒有學生,直資便得不到資助,亦即學校便要結業,對於私校,情況亦一樣,沒有學生,便沒有收入,亦即會結業。當然這件事不會一夜間發生,只是當家長覺得讀直資私校和讀官津差不多時,家長會逐漸選擇官津,直資私校收入減少,到最後一間一間結業,而政府則會取回校舍,讓其他辦學團體以津貼學校模式運作;所以,政府可以以這個模式保持免費和收費學校平衡,但這個平衡是經多年之後才能達到。
對於學前教育,據我所知,本地是沒有任何官立的學前教育學校,所有幼稚園,都是由志願團體,宗教團體,私人機構等成立營運。現時學生所得資助,最明顯的只是學券制度,所以,本地學童極其量可以到可接受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外,如果學生家庭有經濟問題,尤其是領取綜援家庭,還可以向社會福利處實報實銷學券之外餘下的學費,所以,現時草根和申領綜援家庭的子女,他們定會選擇在家附近而可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再加上社會褔利處的實報實銷,是可以享受全免的學前教育。但是對於非領取綜援的家庭,尤其是中產的家庭,他們便定要付出部份學費,所以如果要達成三年免費學前教育,政府便得使這部份的家長也可以不經審查,不用付出學費便可以讓其子女就讀幼稚園。換句話說,所謂三年免費學前教育,便是任何香港的小朋友,如果他們選擇免費學前教育,政府都要給他們一個免費的幼稚園學位,不能出現有家長想子女讀免費幼稚園而沒有學額,被迫要到收費的幼稚園去。
就以現時家長而言,部份家長希望子女能享受學券在主流幼稚園就讀,亦有家長放棄學券而讓子女在非主流教育的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希望實行免費學前教育,至少有兩個可能的做法,一是資助所有就讀主流學前教育的小朋友在現時能享用學券的幼稚園就讀,另一個做法是所有學童在任何的幼稚園(包括現時可使用學券和不可以使用學券的),都可以免學費就讀。我自己覺得,如果能談得上是十五年免費教育,至少要做到前者的情況,即家長有權為子女選擇就讀主流幼稚園,便可以得到一個由政府資助的幼稚園學額;至於後者,那些希望子女在非主流(外國化)幼稚園就讀,當然最好可以免費,但就現時學券的準則來說,這群家長寧願放棄學券,也要讓子女到非主流幼稚園就讀,所以如果免費學前教育不包括那些非主流幼稚園,相信這群家長也不會有太大反應,但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因沒有學額而被迫的。
假設政府要實行免費學前教育,首先便應至少實行主流幼稚園免學費,之後才考慮究竟會否或應否將其他非主流的幼稚園也納入在計劃之內。
對於主流幼稚園,如果家長不用付出學費,那麼負責學費的,便是政府了,而主流幼稚園多為非牟利性質,所以理應絶大部份的學費收入便是用於學校的營運上,亦即政府便要負責該幼稚園的所有營運開支。對於一間幼稚園,除了部份學費是用於購買教學用品或用於學童身上之外,大部份學費都是用於職員薪金和租金之上。對於職員架構和待遇,政府必定要提出統一架構和薪級表,讓所有主流幼稚園職員都可以同工同酬,否則政府怎能決定那一間津貼學校的職員可以得到較高薪金,而某些學校的職員則只可得到較低薪金,作為學校管理階層,既然營運資金全是由政府負責,當然希望能給職員最好的待遇,所以一開始了政府資助,如果政府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給學校,學校便會自行提高待遇,做成混亂,形成學校之間的競爭。如果提出的統一薪金表是令部份職員的薪金減少,學校和職員都不會接受,所以政府所提出的統一薪金表,便應令大部份的職員可以至少維持原有薪金,而且有相同的晉升機會。
有別於中小學校,除了部份幼稚園是附屬於同辦學團體的小學或中學之外,大部份幼稚園都沒有獨立校舍,或設於屋村街鋪,普通樓宇之內,甚至商場店鋪,有些有獨立校舍的,也要付出租金。所以如果政府要負責學校所有營運開支,也必定要負責租金的支出。反觀中小學,因為校舍都是政府所建做或由政府提供土地讓辦學團體興建校舍,所以學校營運開支便沒有租金的支出。既然大部份幼稚園的校舍都是向私人,或大業主所擁有,政府負擔全數租金便會出現政府公帑直接轉到私人或大業主手中,為了讓幼稚園可以運作下去,不論業主要求多少租金,不論合理與否(香港已經沒有了租務管制了,當年也是由政府所促成的),政府也要付出,相信沒有市民接受這種由政府向業主付款模式,就算政府向物業持有人購入該物業,業主也可以隨意提高物業價錢,如果政府不能討價還價,政府只能以不合理高的價錢購入該物業,這也是不可行的,更可能會出現利益輸送的問題。由此可見,除了部份位於政府物業內的幼稚園,和附設於同辦學團體的幼稚園之外,怎樣處理幼稚園所位於的物業的成本,將會是最大的問題。
也許,要實行免費教育,要一視同仁,先決條件是高透明度,不涉及個人或財團利益,所以職員薪金要統一,所有幼稚園的支出均要公開競投,最後,不能有隨市場上落的物業成本,所以,政府必須先成為物業的持有者,才能實現免費教育。要改變現時幼稚園來實行,似乎並不可能。我想到的可行方法,是政府在不同的地方,找地方自行興建幼稚園校舍,或要求發展商在其建立的物業內,包括部份樓面面積作為幼稚園(現在已有中小學是建於私人物業的範圍內,例如沙田名城上的中小學校),讓辦學團體開辦幼稚園或現時幼稚園搬校舍到這些新幼稚園校舍成為津貼幼稚園,到時,幼稚園物業持有人看到幼稚園不一定要在原址繼續運作下去,政府才有和業主討論還價的空間,以合理的價錢購入或租現時幼稚園的物業,讓政府負責了租金或成為物業持有人,加上負責學校所有開支,幼稚園才能成為受資助免學費的學校。當然這件事不可以短期內達到,而且搬校舍也會引起其他現象,例如現時幼稚園校舍便空置了(也許不是我們所要擔心的),幼稚園地點錯配等問題。
由此可見,香港的幼稚園制度運行多年,從來都是市場導向的,現在要由政府來主導資助,就實行已是困難重重,以上討論還未考慮幼稚園教育的方向和家長期望的落差等問題,所以也許不可能短短幾年內實行,現時有子女就讀幼稚園的家長,也不要期望可以享受到這個福利了。短期內,或許增加學券的資助額,令所有家長都可以減少負擔,已達短期利民的目的,當然,增加學券資助額,亦有其問題,例如令幼稚園有加學費的空間,當業主見幼稚園可以加學費時,便可以增加租金,結果令政府的資助間接轉到業主手中,而學校和家長實質上是沒有得到更多資助,有點像店鋪營業額高了,業主不久便會加租,分享了店鋪的利潤,這是私人市場的現實,但改變政策而導致這個現象,則不是市民所期望的。
無論如何,什麼事也是要有個開始,希望香港的將來,真的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減輕家長的負擔,更希望政府所資助幼稚園的課程,可以附合家長的期望,否則說是免費,也只會淪為次選,到時家長還是要自行找私校給子女就讀,也是沒有意思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