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2, 2019

海外升學(三)

我沒有看過由政府發放的報告,但相信到海外升學的學生之中,便以升讀大學為主,但是近年發現身邊的朋友,以及社會當中不同階層的家庭,愈來愈多讓孩子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到海外升學。而這裏所提及的海外,便是香港學生主要到海外升學的國家,主要是英、美、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等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國家。

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是陳奕迅的女兒到海外升學的新聞,原因是他的女兒和我女兒是同年報考小一的,所以當時他女兒得到女拔萃取錄的時候,全家雀躍萬分,很多傳媒都有報道,我亦當然有留意,所以到現在,如果他女兒還是留在香港升學,她應該是一名中四學生了。換句話說,這女孩子沒有在香港完成整個中小學課程,令我反思當年他們那麼著緊女兒報考小學,亦為女兒得到女拔萃取錄而雀躍,但是最終沒有在香港完成中學課程,那麼他們當初為什麼那麼著緊要為女兒報考女拔萃,當時他們心裏的想法是什麼呢?而現在又為什麼讓女兒到海外升學去呢?

除了陳奕迅這個例子之外,近年我亦發現我身邊的朋友,尤其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他們都會讓他們的孩子在中學階段到海外升學,能夠讓孩子在中學階段到海外升學,所需要的支援和經濟能力,便比讓孩子在大學階段到海外升學為大,所以必定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才會這樣做,而這些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又是為了什麼做了這樣的決定呢?

姑勿論原因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家長覺得子女到海外就讀中小學,比留在香港接受中小學教育優勝,反過來說,就是香港的中小學教育,有什麼地方是比外國的中小學差。

這些國家的面積比香港大得多,所以中小學校舍也比香港一般中小學大得多,環境好得多,另外,香港人選擇的海外學校,教師學生比例亦比香港的教師學生比例少得多,例如香港一班有四十多人,老師學生比例大概是一對二十左右,但外國的學校可能是一對十左右,所以每個學生能得到老師的照顧,在外國便比在香港多得多。另外,一些需要特殊協助的學生,外國的學校可以提供個別老師來照顧這些有特別需要的學生,但是在香港,除了學校的校舍提供特殊需要學生行動的設備,應試的時間可以加長之外,其他特別的支援其實不多。

在香港的中小學就讀,雖然教育制度已經盡量減少學生之間的競爭,但是在實際升學派位的主導下,中小學學生其實是在追逐成績,為求以更好的學業成績升讀心儀學校,結果是,在香港中小學就讀的學生,現實便是讀書只是求分數,讀書壓力大,所學的不一定學以致用,但是家長和學生所花的金錢、精神和時間,如果是看作為投資,其實並不值得,學生亦失去了愉快的童年,家人之間相處的時間也少了,甚至因為學業問題而傷了親子感情,這些都可以看作為孩子留在香港就讀中小學的短處。相反,孩子到海外升讀中小學,功課少,讀書壓力細,如果是舉家去到海外,讓孩子在當地升學的話,家人間相處的時間便更多了。

香港在回歸後,經歷了幾個重大的教育改革,包括大學三年制改為四年制,中小學推行母語教學,相比香港從前的中學模式,有完成會考畢業的中五學生,亦有完成高考畢業的中七學生,除了部分期望在大學修讀中文系的中學生外,大學的收生要求指涉及英語成績,相比現在,所有學生均統一需要完成中六中文科課程,並且在中文科公開試中取得達標的成績,才能經聯招被本地大學取錄。對於國際學校的學生,和那些多年來重英輕中的學生,他們的中文程度並不足以達到經聯招報讀大學的要求。既然家長早知子女的中文水準能達標的機會微乎其微,家庭的經濟能力又許可,所以他們便讓孩子在完成初中階段之後,便讓子女到海外繼續升學去。

還有一些家庭早已計劃子女報考某些海外大學,尤其是那些世界級的名牌大學,他們可能發現當地某些高中的畢業生能成功被這心儀大學取錄的機會很高,所以他們會先計劃仔女入讀這高中,再報考該心儀大學。

還有一個令父母考慮讓子女在中小學到海外升學的原因,就是家長本身有子女到海外升學的津貼,例如是回歸前1996年部分入職公務員的家長,翻查資料,這些公務員可以讓子女到英國升學,但年齡限制為九至十九歲,所以這些家長會讓子女到海就讀中小學,到升大學時,家長可以選擇自費讓子女留在當地就讀,或是回港升讀本地大學。

Saturday, December 14, 2019

海外升學(二)

根據前一篇文章所提及,不同種類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本地或海外大學升學,那麼,我們再想想在本地大學就讀,和到海外大學升讀大學的利弊。

首先說說在本地大學升學的好處。

在本地大學升學其中一個好處,是香港人可以用一個便宜的學費於本地大學就讀,以我所知,本地大學的全日制課程,不論是哪一間大學和哪一個學系,學費大概是港幣五萬左右,相比那些自費的學生,他們的學費每年便是大概港幣十萬左右。如果學生家庭有經濟困難,更可以申請助學金和貸款,差不多可以說,只要能被本地大學取錄,便必定不會因為有經濟困難而不能完成學業。當然,如果在學期間每年均向政府貸款的話,四年累積下來的貸款,便可能高達近港幣二十萬了。

另一個在本地大學升讀大學的原因,現時本地一些專業行業並不承認在海外大學頒授的相關學位,換句話說,如果想進入本地某一些專業行業,最理想直接的方法,便是在本地大學考獲相關學歷,這些專業行業包括醫生、律師等等。我其中一位中學同學,在高中畢業時沒有被當時本地的醫學院取錄,所以便到台灣的大學就讀,最後取得台灣的醫生資格,之後便多次回港參加評核海外醫生的專業試,但多年來也不能成功通過考試,好讓他回港成為執業醫生,最終他還是留在台灣,在台灣的醫院工作,並在台灣成家立室、落地生根。老實說,從我角度來看,為什麼我這位中學同學,可以在台灣醫治病人,懂得說廣東話,但是卻不能回到香港執業呢?無論如何,本地醫學界必定有他們堅持的原因,這裏不便多說,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想在香港成為這類專業人士,便最好可以在本地大學取得相關學歷了。

最後,留在香港就讀大學的好處,當然便是不用離鄉別井,獨自遠走他方,在香港就算是在學校宿舍居住,也可以經常和家人在一起,家人可以給予精神上和實際上的支持。

跟著便要談談到海外升讀大學的好處。

雖然說在本地升讀大學的學費便宜,其實世界上某些國家的大學,學費比香港的大學還便宜,當中某些甚至是免費的,在歐洲便有多個國家的大學便是免費的,但部分免費大學的教學語言並不是英語,所以如果選擇這些國家的大學,可能便要在到海外升學之前,在香港先行學好這個國家的語言,這可以說是一個壞處,也可以是一個好處。從好的角度來看,學生便可以掌握一種新外語,並且以一個更低廉的學費完成大學課程,部分這些非英語的國家,也許是發展中的國家,學生完成學業之後,既然精通了當地語言,更可考慮在當地發展事業。

另外,某些專業人士,在海外的發展機會便比在香港優勝,例如資訊科技、生物科技、金融科技、酒店管理、文化藝術等等。這些專業並沒有地域界限,甚至有部分專業在香港是不能取得相關資歷,例如脊醫。所以如果學生心儀的專業並沒有地域界限,亦有足夠經濟能力的話,可以到這個專業裡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學就讀,便較留在本地大學就讀優勝了。

除了在學術領域增值之外,到海外升讀大學的好處,便是學生可以增廣見聞,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學習如何和外國人相處,明瞭香港只是世界上的一個很小很小的地方,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學生必須摒棄偏見,接受不同文化和思想,親身認識在海外生活的環境和就業情況,完成大學課程之後,亦不一定要回到香港工作,他們已經打開了一道通向世界的門,他們可以到世界任何地方發展他們的事業,找尋他們理想的生活。

總括來說,在本地升讀大學或是到海外升讀大學,各有利弊。家長和學生們,便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心儀的行業或工作,所需的專業資格,家庭的經濟能力,客觀地思考究竟是留在香港升讀大學,還是到海外升學了。

Friday, December 13, 2019

海外升學(一)

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教育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令個人改進或增值.宏觀來說是令社會更美好。也許自從人類始祖開始,人類便以不同模式來傳遞求生能力和思想文化,隨著時代改變,人類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到了今天,現代社會的孩子差不多花了二十年學習,這個過程這麼漫長,在現今交通工具發達的時代,一個孩子所經歷的教育,便不受制於地域的界限,所以,學生們到海外升學選擇和機會,相比以前的孩子便多得多了。作為家長,也許應該預先思考子女到海外升學的可能性和利弊。

我想先談談的是,由我角度看到學生到海外升學,尤其是升讀海外大學的,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

自問出生於草根階層,所以小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海外升學這個可能性,記憶中我在高中的時候,哥哥完成高中課程,報考當時只有兩間的本地大學,為免因不被本地大學取錄而失去升大學的機會,家父便建議哥哥到台灣升學,哥哥最終得到本地大專取錄,沒有到海外升學。當時的台灣大學,還有優待香港學生的政策,收生門檻低和學費低廉,就算台灣大學的學歷在香港不受承認,聽說很多台灣畢業的大學生,便會再到美國取得碩士學位之後,再回來香港就業。

由此可見,對於中下階層家庭,到海外升學的原因,是因為公開試成績不足以入讀本地大學,為了得到更好的學歷,增加就業和謀生的機會,學生便會到海外找尋升大學的機會,至於到哪裏升讀大學,便視乎學生的學術成績以及家庭的經濟了。

再看看今天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便會發現有很多政界中人、高官要職,他們並不是在香港就讀大學,在海外升讀的亦不是什麼名牌大學,他們拿到學位或專業資格之後,便回港就業。另外,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便是這些原本學業成績不足考入本地大學的學生,到海外升學這數年,給他們一個良好的語境練習外語,讓他們回到香港工作的時候,他們和外籍人士溝通的能力,反而給他們在職場或仕途上力爭上游很大的幫助。

至於那些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學業成績足以讓他們考進本地大學,尤其是本地「神級」學系,例如醫學院和法律學院,畢業後成為專業人士,實現他們的理想,所以這些成績優異的學生,並沒有到海外升學,只是在本地大學完成學業後,便到本地職場就業,成為專業人士。

最後,本地部分頂尖的學生,被海外世界級的大學取錄,甚至提供獎學金讓他們免費完成課程,這些在海外名牌大學完成學位的學生, 部分會在當地就業,例如任職名牌大學的講師教授,或在跨國公司任職,他們亦有部份選擇在當地工作數年後回港工作。所以,在現今世界各國都求才若渴的情況下,學生只要能證明本身是絕頂人才,便會得到各國的垂青,提供升學就業的機會。

由此可見,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完成中學學業之後,成績中下的學生,會選擇到海外的平民大學就讀,成績優異的,則會選擇在香港以便宜的學費完成大學課程,至於考獲頂尖成績的學生,則會到海外世界級的大學就讀。當然,以上是宏觀所有學生而作出的結論,個別學生的成就,並不一定取決於他們在那裡完成大學課程。

Monday, December 02, 2019

教育的反思(五)

學生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學習如何生活、如何生存,又或是生活的意義。因此,現在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裏所學的知識,其實是不足以讓學生在畢業後永遠勝任所擔任的工作。曾經聽過一個研究結果,在大學裏所學的東西,只足夠某畢業生在畢業之後五年內應用,換句話說,學生在畢業之後,是要不斷學習,才能讓他在社會中謀生。學習如何學習,是學生在學校裡最需要學習的東西。

但是,我們看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學習環境,便是一個追逐分數,比較名次的鬥獸場, 所有學生都不能置身事外。在這個學習環境當中,學生所能領略到的,學習便是要去爭取分數,能夠取得高分數的,便會有美好的將來,否則,便是失敗者,失去了對自己的自信心,跟著便會順應著別人對自己是失敗者的期望,放棄自己,對將來也失去了希望,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從此一生人得過且過。

由此可見,學生在學校裏,最重要學到的,是如何去學習,有終生學習的想法,另外,要對自己有信心,尤其是覺得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到謀生的方法。終生學習的能力,是學生對世界有好奇心,擁有很強的觀察能力,並懂得如何去找尋相關知識或資訊。至於自信心,學校和家長必須給予學生,適合的學習進度,以及適合的評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所學的是他們能力所及,評核的程度,亦是學生能夠得到一個具鼓勵性的分數,讓學生能不斷從學習當中得到成功感。

也許家長為孩子思考最多的教育問題,是找尋學校的教育表現,例如畢業生的成績和升學結果,來為孩子選擇學校。但是孩子入讀學校之後,家長便只集中注意力在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成績。其實,家長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的反應,例如孩子是否對學習感興趣,學習過程是否有成功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和將來有沒有信心等等。

同時,家長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嘗試失敗的滋味,因為人生總有逆境的時候,孩子必須在年少的時候,學習如何面對失敗,並且明白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嘗試,自己是可以在失敗當中再站起來的。如果家長在學校當中,找不到可以給孩子挑戰的機會,便可以考慮讓孩子參加一些校外的比賽,例如一些體藝的項目。

這些體藝的項目,成績除了靠天資之外,同時亦決定於孩子的投入程度和努力,可以讓孩子明白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但是名次卻決定於有哪些參賽者,讓孩子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應只著眼於單次比賽的成績,而是是否可以在每一次比賽當中有進步,學到更多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只要不斷嘗試,終有一天自己可以得到優異的成績。在過程當中,孩子便可以鍛鍊他們的毅力,建立他們的自信心等等。

最後,總結「教育的反思」這幾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家長陪伴孩子走過漫長的教育旅途,最終的目的,是孩子在進入社會時,可以獨立面對他們的將來,即是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不論世界如何轉變,他們都有能力去面對,好好的生活下去。所以,家長給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高學歷,而是良好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對自己的自信心、終生學習的能力、廣闊的人脈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等等。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當中,便要不斷思考孩子是否在學業成績之外,個人素質亦在不斷改進。否則,家長便真的要,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