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1, 2021

Google地圖的啟示

自從大學畢業考取駕駛執照到現在,不經不覺已有二十多年的駕駛經驗,對香港的街道總算有點認識,話雖如此,但是到現在,駕駛車輛前,都會開啟Google地圖來看一看,看看交通狀況,看看有哪幾條可行的路線,之後便會讓Google地圖沿途帶領,以聲音導航。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便啟發我如何教導女兒。

我曾經思考過,以現時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來看,我寧願導航的是一個真人,還是Google地圖的聲音導航呢?對我來說,我會寧願是Google地圖聲音導航了。我想到的原因是, Google地圖在我整個行程裏,都是全天候監察我的行蹤,在適當的時候,發出適當的指引,如果Google地圖偵測到我走錯了路,它會即時重新計劃另一條路,還是可以引領我到達原先所設定的目的地,期間我大都會播放音樂,而聲音導航只會在必要時提出指示,所以整個過程都是愉快的。

和真人導航相比,Google地圖是全天候監察我的行蹤,預先察看前路情況,只會在必要時提出指示,就算我行錯了路,或我自己決定不接受Google地圖的建議而選擇自己的方向,它亦不會有任何怨言,不會質疑我的能力,更不會責罵或人身攻擊,並會即時為我找尋另一條最佳路線,不離不棄,直至我到達目的地為止。

Google地圖給我的啟示是,如果我們在孩子的身邊,希望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寧願找我們作為父母的來引領他們要走的路,也許我們便要學習Google地圖的方法,好讓孩子不會放棄我們來作為他們的導航者,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所要做到的,便是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察看他們的處境,預先思考他們將要面對的問題,如果有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孩子,孩子聽到我們的提示或建議,他們會思考是否接受,除非是家長預見孩子的選擇是災難性的,否則家長應量讓孩子自行選擇,路是他們走的,他們也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在提示孩子的時候,最好不要帶任何情緒,亦不要質疑孩子的能力,更不應責罵他們,甚至放棄他們,只要孩子清楚明白他們是在做什麼,尤其不是在鬥氣的話,他們必定會為自己作最好的打算和選擇。

孩子完成某一個階段或到達終點時,他們回望,看到自己走的路,再對比父母給他們的建議,他們便會清楚父母其實是為他們好。如果孩子行了冤枉路或做錯了的決定,這也是他們人生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由始至終,不要傷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子感情,和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都是支持孩子和接納他們,不論孩子所做的是對還是錯。

Monday, February 15, 2021

價值觀

記得多年前還在大學裡任教的時候,班中有本地香港學生和內地來港就讀的內地學生。到年終考試時,我也需要負責監考;我在試場內來回走動的時候,發現大部分本地學生的執筆方法都是錯的,相信只有三份一的本地學生能正確地執筆寫字,反過來看,內地大部份學生的執筆方法是正確的。那時,心裏便在想,為什麼那麼多本地學生都不能正確地執筆寫字呢?

到我女兒入讀幼稚園之後,我便明白為什麼那麼多本地學生都不懂得正確執筆寫字。原因是孩子們在入讀幼稚園時,他們的手指小肌肉還未完全發育,但是入讀幼稚園後,他們便開始需要執筆寫字做功課,因此,孩子們只能用他們能有足夠力量執筆的方法來寫字,例如握着拳頭來寫字,到了孩子真正小肌肉完全發育時,他們便已經習慣了錯誤的執筆寫字方法,既然能寫字,他們亦沒有誘因去改變,再者,他們的父母,包括我自己,也沒有教導孩子改變執筆的方法,或堅持他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執筆寫字。

相信父母不去堅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孩子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做功課,如果還要教導孩子執筆的方法,便會阻慢孩子寫字的速度,他們便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寫字,相信大部份家長覺得孩子能完成寫字的功課,便已經相當滿意,不敢再要求孩子用正確的執筆寫字方法來做功課,就算為了孩子長遠能正確執筆寫字,也不想加重短期內孩子的負擔。

第二個原因是部份家長本身亦不懂得如何正確執筆寫字,他們既然本身也不是正確,也不會要求孩子必須跟從自己的執筆寫字方法來做功課,久而久之,大部份的孩子便不懂得如何正確執筆寫字了。同樣,相信香港的孩子,能正確揸筷子的比例不高,原因同樣是因為父母本身揸筷子的方法也不是正確的,當然不會要求孩子能用正確的方法揸筷子吧。

執筆寫字和揸筷子這兩件事,給我的啟發是,如果父母對某一些事的價值觀不堅持,自己也不去找出某方面正確的價值觀或做法,當然亦不會教導傳授這個價值觀給子女,以及防止子女接觸不正確的價值觀或學習不正確的做法。進一步來說,如果父母想教導子女正確的價值觀,便要先自己去找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孩子看在眼裏,便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或領會到父母的價值觀和做法了。

後話:我在女兒還小的時候,便不斷教導她正確的執筆寫字方法,她在我面前寫了一會,到我離開的時候,她又轉回她習慣的方法來寫字,便是用移動整隻手來寫字;我當時便已跟她說,雖然現在很多功課,都可以用電腦完成,不用寫字,但是將來要參加公開試時,便一定要用筆來寫字,還會在應試期間不斷的寫,所以如果小時候不學好正確的寫字方法,到時便寫到手都「跛」。現在,女兒還未真正參加公開試,現在執筆寫字做功課,她便已經需要接受治療了。

Sunday, February 07, 2021

升中派位之迷(四)

基於之前文章所提出,中學於自行收生階段收生寧疏勿近,到統一派位才取錄相關學校或同區學生的取錄模式。那麼家長可以如何應對呢?我想家長先看看自己子女屬於那一類型,再想想可以怎做。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既然學生是第一組別,心儀中學又是同校區,如果為了增加在自行收生階段而報考跨區地區名官津中學,那麼這跨區中學真的取錄了該學生,那麼真的放棄本區心儀中學?如果取錄時放棄,可以放棄嗎?如果要放棄,又何必要報考嗎?既不會跨區報考,那麼自行收生可以報考什麼?既然自己同區中學或相關中學是心儀中學,也許沒有任何選擇,只有照舊報讀同區心儀中學便是了。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二組別」學生。因為是第二組別學生,如果報考同區心儀中學以及同區名中學,能入讀相關或同區名中學的機會並不大,反而想一想,這校區的第二組別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可能是其他區的第一組別學生的成績,即如果報考跨區的地區名校,反而有機會在自行收生階段,因中學寧疏勿近的原因,以及「經調整後」的成績又的確比這區為高,所以被跨區地區名中學取錄的機會便很大。這些跨區中學會考慮這考生來自另一校區時,會否不取錄嗎?我想不會吧,原因是家長既然會報考,必定想清楚如果被取錄的話,學生每天需要長途跋涉的,又或家長會搬到這區來,這些都是家長的事,中學不會理會的。

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學生在這校區是第一組別的話,必需要清楚自己在校內的排名,必定是名次很高的學生,有機會在「經調整後」在全港層面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便可以在考慮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全港性的名中學,因為是來自跨區,這些名中學便更大機會取錄;再想深一層,相信大部份家長會覺得這些全港性名中學的競爭肯定很大,同區成功的機會也不大,跨區報考的機會不是微乎其微嗎?所以有多少家長會這樣「大膽」跨區報考?說實話,我不知道。也許只有教育界以及接近這些中學的教職員,以及教育當局負責派位的官員才知道。如果這些跨區報考的人數少,而這個自行收生階段的比例是中一學位的30%,能成功被取錄的機會,不是很大嗎?

最後,我想到的是,如果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本區「第一組別」,但應該不能成為全港性「第一組別」的話。如果想善用自行收生階段的機會,可以考慮報考其他校區,尤其是鄰近校區內心儀的地區名中學,而且如果真的被取錄,是肯定接受得到之後六年的交通時間的。

以上跨區報考的做法,也可以應用於統一派位的甲部選擇,原因不是因為中學有能力去選擇學生,而是大部份家長都覺得甲部的學位比例那麼小,機會很微吧,倒不如跟乙部一樣,報考同校區心儀中學便是吧,所以當教育當局處理統一派位甲部時,絕大部份學生都自報考同區心儀中學時,如果跨區報考的話,其實只是增加少數申請吧,只要學生都是全港性「第一組別」,則在甲部被取錄的機會,便和該校區內的學生相同。

最後,在統一派位乙部時,家長其實便簡單得多,根據學生的「組別」,再根據本區家長對區內中學的排名,以同組別而最心儀的中學開始填寫選擇便是。

最後,總結一下這幾篇有關升中派位的文章,指出中學在自行收生可能會寧疏勿近地取錄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及不同種類的學生可以考慮的應對方法。這幾篇文章貌似很客觀,很有系統,有板有眼,但是實際上,家長為子女計劃升中派位時,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清楚自己子女的成績,在「經調整後」是全港性以及本區的那一個組別。尤其是那些就是剛好在兩個組別之間的學生,家長如果太進取,把子女當是較高組別,但實際上是較低組別,其實是浪費了入讀相對應學校的機會,結果可能是被派予一間沒有選擇的中學,反過來說,如果家長過於保守,把子女當是較低組別,採用了入讀次心儀的中學,則似乎是浪費了經較高組別入讀較好中學的機會。

另外,這幾篇文章只討論報考全港性和地區性名中學(或熱門中學)的策略,入讀得到不等如一定好,一定適合子女。有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可能子女在一間次名校(例如地區名校)能成為被學校重用或重點教導的學生,而在一間名校(例如全港性名校)中則只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學生,這些都要家長了解自己子女的性格和想法,才能決定以那些中學作目標,再思考用什麼策略吧。

Saturday, February 06, 2021

升中派位之迷(三)

之前找我討論升中派位的友人,告訴我她女兒學校的老師,建議我這位女兒校區為九龍城區的友人,為女兒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向報考灣仔區的名官津女校。這老師給我友人的建議,便是啟發我意會到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是盡量取錄成績優異而非本區的學生。當我想到中學取錄學生的模式,再套入友人老師的建議,喇沙小學第二組別學生不能確定能升讀喇沙書院的事件,再想像到中學如果採用這個取錄模式的好處時,一切便似乎清楚明白了。

在這裡,把我想出來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學生的邏輯詳列如下:

  • 如果自行收生階段,得到的申請表少於自行收生學額,便全部取錄。(也許這只應用於不太熱門的中學吧。)
  • 如果自行收生階段所收到的申請學生人數多於自行收生學額,
    • 先取錄有特異功能或有特別原因要取錄的學生,
    • 之後如有同區或相關小學考生,先分開出來,把餘下的學生依成績加面試表現排序,把成積加上面試表現逹該中學內部自行設定的標準的學生依序取錄。(能收到跨區考生的申請的中學,也許是全港排名不錯的全港層次的名中學吧。)
    • 之後再依成績加面試表現排序取錄同區而非相關學校而逹標的學生。(能收到同區考生的申請的中學,便至少是地區名中學,當然還有全港層次的名中學。)
    • 還有自行收生學額,才會依成績加上面試表現,取錄相關小學的學生。

反思友人老師的建議,為什麼建議我友人為女兒報考跨區名校呢?最直接的疑問是,為什麼不建議友人為女兒報讀同區的名官津學校呢?九龍城區的名官津不會給灣仔區的名官津比下去吧?

可以想一想,相信絕大部份家長會想到,既然自己校區內有心儀官津中學,順理成章的便應該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同區的心儀中學,如果不被取錄,在統一派位時,甲部乙部也再次選擇這心儀中學作第一志願,最後還是不被取錄,心想也可以去「叩門」吧,這是報考小學統一派位時相同的理念,要給學校覺得自己很有「誠意」吧。

但是,如果我所想出來中學取錄的模式真的正如我之前所說,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盡量取錄非本區或非相關小學而成績優異的學生,我這位友人,如果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自己同區的心儀中學,而明知這同區心儀中學在自行收生階段的申請學生人數多於自行收生學額,等同浪費了自行收生階段被取錄的機會,因為不論成績多好,同區成績優異學生都可以有機會在統一派位時被派到這中學,所以同區名中學反而不會去選擇取錄這些同校區學生。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友人在這個自行收生階段報考跨區中學,跨區中學反而會珍惜在這個階段可以取錄別區成績優異學生的機會,取錄我友人女兒的機會大增。

所以,如果友人的女兒真的報考跨區名官津中學並被取錄,該小學的其他學生,尤其是被分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便可以經統一派位考獲同區名官津中學,整體來說,該小學的升中派位結果,便會更好吧,小學便可以公報自己的學生能入讀某些同區以及跨區的名官津學校,結果亮麗,提升小學在小學統一派位時的吸引力,因此,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鼓勵家長為子女報考跨區中學,學校可提升升中派位結果,學生可以入讀名官津中學的機會更大,各取所需,只是犧牲了被跨區中學取錄了的學生之後六年中學的交通時間吧。(也許有部份家長會因此而搬屋到這校區吧。)


升中派位之迷(二)

如果家長想更有把握把子女送入心儀的中學,在計劃如何部處之前,也許便要先想想,從學校的角度,學校是如何取錄學生的。

首先,想想中學在取錄學生的這個過程中,想得到怎樣的效果?如果家長想像自己是某一間中學的校長,你會怎樣收生?也許,我應該直接了當的說,每間學校,不論是大、中、小學,都是想選擇對學校本身最有利的學生,那麼怎樣才是最有利學校呢,會否便是:
  • 能在公開試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提高學校的學術表現,以及排名。
  • 能在公開的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 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減低學校以及老師的負擔,事倍功半。
  • 學生來自資源充裕的家庭,家長有較多資源投放在子女學習之上,提高學習效率。
留意以上的幾點,和學生的校區並沒有關係,相信家長亦不會天真地要求中學要「有教無類」,也不會想學校不是幫助最有需要的學生嗎?所以,當學校的着眼點遇上本港的升中派位機制時,便會產生有趣的化學變化。

中學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時,全港學生可以報考,中學因此可以取錄全港所有學生。但是想一想,如果中學在這個階段,不理會學生的校區,只考慮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而取錄本區成績優異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很大機會便是本區第一組別的學生,到第二階段統一派位乙部的時候,這些參加統一派位的中學便會有更大機會取錄了本區的第二組別學生。如果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中學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便會先取錄跨區和成績優異的學生,又或在小學有突出表現或具有特異功能的本區學生。

換句話說,除非是一條龍的中學,否則當中學看到自己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去取錄學生,而被放棄的學生,則有機制讓他們再次以成績來報考這中學時,中學便會在可以自行選擇學生的時候,優先取錄別區的優異學生,甚至在自行收生階段放棄取錄其直屬或聯繫小學的學生。

以下是以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以上的理念,就以喇沙小學以及喇沙書院來講解吧:

喇沙小學每級6班,根據網上資料,每級共180人,而喇沙書院是其直屬中學,中一有7班,共252個學位。根據升中統一派位制度,直屬中學可預留最多85%的非重讀生及非自行收生的學額給直屬的小學的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學生。在網上找到的資料,喇沙中學的中一學位分配是,自行分配76人,重讀生14人,統一甲部2人,統一乙部160人,當中直屬學位是138人,非直屬學位是22人。

以喇沙小學的學術表現,其學生的三個組別分佈,必定以第一第二組別為多,第三組別為少,我沒有確實數據,便假設喇沙小學的三個組別的人數為60%、30%以及10%吧。看看喇沙書院的直屬學位比例,統一甲部加上統一乙部為162人,85%便是剛好是差不多138人了。喇沙小學的第一組別和第二組別學生,如果真的是60%和30%,等同108人和54人,但無論這個比例如何,喇沙書院的138個學額,能取錄全部小學的第一組別學生,但是就不足夠取錄所有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所以我記得曾聽過喇沙小學的家長跟我說,喇沙小學校長告訴家長,喇沙書院會取錄所有第一組別的學生,但是如果學生是第二組別學生,則只有一半機會被喇沙書院取錄。這證實了,喇沙書院預留的85%,是不足以取錄所有小學部第一和第二組別學生。

想深一層,喇沙書院的自行收生部份,有多少是喇沙小學的學生呢?如果以喇沙小學第二組別只有一半機會入讀喇沙書院來看,可以確認喇沙書院在自行收生部份是沒有取錄喇沙小學的學生,就算有,都會是很少數。否則,如果喇沙書院真的優先取錄喇沙小學學生,自行收生部份便可以取錄了76名小學部的第一組別學生,而小學部餘下來的第一組別32人(108 - 76 = 32)和第二組別學生54人,總共86人(32 + 54 = 86),便可以在統一派位階段全部入讀喇沙書院(而不是只有部份喇沙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能被取錄)。換句話說,喇沙書院在自行收生部份,先取錄非本區或非喇沙小學而成績優異的學生。

看到這裡的家長,請不要怪責喇沙書院不去照顧所有相關小學的第一第二組別學生,因為正如之前所提及,學校就是取錄最好的學生。(可以想像,如果喇沙書院優先完全取錄小學的第一第二組別,喇沙書院的第二組別人數,便會提高了,而現在先取錄其他學校的優異學生,到統一派位時,變相便是把部份喇沙小學的第二組別學生拒諸門外,書院的第二組別學生比例便減少了。)再者,以這種在自行決定取錄學生的部份,盡量取錄其他校區以及非相關小學的優異學生的模式的中學,可能是在本地教育界的不成文做法,沿用多年,只是教育界沒有明言,而家長亦想像不到吧。更甚者,可能是我自作聰明想出來的謬誤吧。

所以,當我聽到友人說,自去年開始,考生得知是否在自行收生階段被中學取錄,這樣,如果直屬或聯繫小學的家長,報考直屬和聯繫中學時,家長間發現大部份學生都不被相關中學取錄,又或在這個階段能被取錄的學生大都是選擇了跨區學校(現在的家長互通消息的能力很強吧),也許這相關中學或本區中學,最終也得出來向相關小學家長交待吧。(從前,所有小六家長都只是得到一個派位結果,不知是因為自行收生或是統一派位,所以便沒有這樣發現和反應吧。)可能這便是教育當局,改變了讓家長得知其子女是自行收生還是統一派位階段被取錄,想讓中學自行面對自己不為人知的做法吧。當然,如果中學是一間強勢而熱門的中學,小學家長們也許沒有什麼好說了。

升中派位之謎(一)

早前有朋友向我請教升中派位的策略,為她解開了幾個升中派位的疑問,而我亦對近年的升中派位情況更清楚了。所以,希望用數篇文章來探討升中派位的各個細節,以及家長應如何為子女計劃升中派位的安排。

首先,我先想講講我對本港升中派位的認識。

報讀本港的中學,學生可以自行向私校或直資中學遞交表格申請。升中統一派位,只適用於沒有被直資中學取錄的考生,來報考官立或津貼學校。

在第一階段,考生(即小學六年級學生)可以向本港任何兩間官津中學遞交申請表格,學校收到表格之後,便會向教育當局取得報考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學校並可以舉行面試,但通常不會舉行筆試,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以及面試的表現,決定取錄那些學生。

如果考生在第一階段自行收生得不到中學取錄,便會參加統一派位,分甲部和乙部。學生於甲部可以選擇任何校區的中學,而乙部只可以選擇和就讀小學同校區的中學。

統一派位先處理甲部的選擇,全港的學生根據「經調整後」的成績分為三個組別,首先處理第一組別,統一派位機制會在這個組別「隨機」排序學生,跟著根據學生的選擇,看看其選擇學校有否學位,由第一選擇開始處理,如果所選學校有學位便會把這位學生派給這學校,如果所有所選擇的學校都沒有學位,便要等乙部派位階段。當處理完所有第一組別所有學生之後,便會開始以相同機制處理第二組別的學生,最後便會處理第三組別學生。

完成處理甲部統一派位後,餘下來還未獲派學位的學生,便會根據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把該校區的學生分為三個組別。乙部派位會先處理本區內的第一組別學生,「隨機」排列學生次序來逐一處理其派位選擇,當處理某一學生時,嘗試依學生所選學校次序,將學生派給還有學位的學校,如果所有選擇的學校都沒有學位,最後便會由教育當局在統一派位之後沒有學位的學校派給這學生。處理完第一組別之後,便會處理第二組別以及第三組別。

某個程度上,甲部和乙部都是用相同模式派位,不同的是,甲部是用全港學生以「經調整後」成績分為三個組別,而乙部則只把同區的學生分組別,第二個不同的是,甲部完成後還沒有被派位的學生,會留到乙部來派位,而乙部完成後還沒有學位的學生,則由教育當局隨機把餘下的學位派給這學生。

根據網上資料,中學統一派位的學位比例,5%是用於重讀生(即留級生吧),30%是自行收生,65%是統一派位;而統一派位部份,10%是甲部統一派位,而90%是乙部統一派位。如果以一間有六班中一的中學來計算,差不多兩班是自行收生,大概半班是統一派位甲部,三班半是統一派位乙部。

相信家長們看到這升中統一派位機制時,便會覺得其實和他們當日子女參加小學統一派位的機制差不多。分別是小學統一派位的自行收生,是根據某些準則來評分,並只可以報考一間小學,但升中統一派位則可以選擇兩間中學,而評核標準則是成績加上面試表現。

希望以上的講解,能讓原本不太了解升中統一派位機制的家長,明白升中派位的機制,簡單來說,有以下特徵。
  • 升中派位,主要是根據「經調整後」的學業成績,加上隨機派位排序。
  • 當學生被分為某一組別,該組別的學生是被隨機排序來處理,即同組別便是同機會了。
  • 自行收生以及統一派位的甲部,是不會考慮校區的,但學位比例不多,第二階段的乙部最多學位。
據友人所說,自去年開始,在完成自行收生之後,學生便得知是否被取錄,如果沒有被中學取錄,便要填寫選擇參加統一派位了。改變的是,從前是考生遞交自行收生的申請表格,不論是否被取錄,都會填寫第二階段的選擇,最終教育當局只會向考生提供一個中學選擇,考生是不知道自己是因為第一階段自行收生還是第二階段統一派位被取錄的。

根據以上的派位機制,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以我的理解,討論學校是如何選取學生,以及家長應採取什麼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