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之前文章所提出,中學於自行收生階段收生寧疏勿近,到統一派位才取錄相關學校或同區學生的取錄模式。那麼家長可以如何應對呢?我想家長先看看自己子女屬於那一類型,再想想可以怎做。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既然學生是第一組別,心儀中學又是同校區,如果為了增加在自行收生階段而報考跨區地區名官津中學,那麼這跨區中學真的取錄了該學生,那麼真的放棄本區心儀中學?如果取錄時放棄,可以放棄嗎?如果要放棄,又何必要報考嗎?既不會跨區報考,那麼自行收生可以報考什麼?既然自己同區中學或相關中學是心儀中學,也許沒有任何選擇,只有照舊報讀同區心儀中學便是了。
校區內有全港層面名官津中學,甚至該中學是小學的相關中學,而學生是「第二組別」學生。因為是第二組別學生,如果報考同區心儀中學以及同區名中學,能入讀相關或同區名中學的機會並不大,反而想一想,這校區的第二組別學生「經調整後」的成績,可能是其他區的第一組別學生的成績,即如果報考跨區的地區名校,反而有機會在自行收生階段,因中學寧疏勿近的原因,以及「經調整後」的成績又的確比這區為高,所以被跨區地區名中學取錄的機會便很大。這些跨區中學會考慮這考生來自另一校區時,會否不取錄嗎?我想不會吧,原因是家長既然會報考,必定想清楚如果被取錄的話,學生每天需要長途跋涉的,又或家長會搬到這區來,這些都是家長的事,中學不會理會的。
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第一組別」學生。學生在這校區是第一組別的話,必需要清楚自己在校內的排名,必定是名次很高的學生,有機會在「經調整後」在全港層面為「第一組別」的學生,便可以在考慮在自行收生階段報考全港性的名中學,因為是來自跨區,這些名中學便更大機會取錄;再想深一層,相信大部份家長會覺得這些全港性名中學的競爭肯定很大,同區成功的機會也不大,跨區報考的機會不是微乎其微嗎?所以有多少家長會這樣「大膽」跨區報考?說實話,我不知道。也許只有教育界以及接近這些中學的教職員,以及教育當局負責派位的官員才知道。如果這些跨區報考的人數少,而這個自行收生階段的比例是中一學位的30%,能成功被取錄的機會,不是很大嗎?
最後,我想到的是,如果校區內只有地區名中學,而學生是本區「第一組別」,但應該不能成為全港性「第一組別」的話。如果想善用自行收生階段的機會,可以考慮報考其他校區,尤其是鄰近校區內心儀的地區名中學,而且如果真的被取錄,是肯定接受得到之後六年的交通時間的。
以上跨區報考的做法,也可以應用於統一派位的甲部選擇,原因不是因為中學有能力去選擇學生,而是大部份家長都覺得甲部的學位比例那麼小,機會很微吧,倒不如跟乙部一樣,報考同校區心儀中學便是吧,所以當教育當局處理統一派位甲部時,絕大部份學生都自報考同區心儀中學時,如果跨區報考的話,其實只是增加少數申請吧,只要學生都是全港性「第一組別」,則在甲部被取錄的機會,便和該校區內的學生相同。
最後,在統一派位乙部時,家長其實便簡單得多,根據學生的「組別」,再根據本區家長對區內中學的排名,以同組別而最心儀的中學開始填寫選擇便是。
最後,總結一下這幾篇有關升中派位的文章,指出中學在自行收生可能會寧疏勿近地取錄成績優異的學生,以及不同種類的學生可以考慮的應對方法。這幾篇文章貌似很客觀,很有系統,有板有眼,但是實際上,家長為子女計劃升中派位時,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清楚自己子女的成績,在「經調整後」是全港性以及本區的那一個組別。尤其是那些就是剛好在兩個組別之間的學生,家長如果太進取,把子女當是較高組別,但實際上是較低組別,其實是浪費了入讀相對應學校的機會,結果可能是被派予一間沒有選擇的中學,反過來說,如果家長過於保守,把子女當是較低組別,採用了入讀次心儀的中學,則似乎是浪費了經較高組別入讀較好中學的機會。
另外,這幾篇文章只討論報考全港性和地區性名中學(或熱門中學)的策略,入讀得到不等如一定好,一定適合子女。有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可能子女在一間次名校(例如地區名校)能成為被學校重用或重點教導的學生,而在一間名校(例如全港性名校)中則只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學生,這些都要家長了解自己子女的性格和想法,才能決定以那些中學作目標,再思考用什麼策略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