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網址是:http://www.gtcollege.edu.hk/pdf/Others_09-9927_9928_v4.pdf
根據報告,整體以每一個學生每一科來說,有一半以上是相等於C或以上,合格則超過九成,英文科的表現很好,而生物科和中國歷史科的整體表現,比全港的整體表現差;在討論區裡,部分家長對此感意外,覺得是一個大問題,也許他們覺得學生在每一科的表現應比全港的好,取得C或以上的比例也應該更高,如果家長每月付出的學費,優才又強調有拔尖班,換來只是比全港在某些科稍好的成績,是名不符實,物非所值。我在想,這份報告給我什麼的啟示呢?
我沒有去過這間學校,只憑自己對這間學校的認識,來解讀這份報告。報告清楚顯示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中英文都比全港整體高,這和學校基本上是英文中學相符,而通常這類重啟發的學校,都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所以語文較好是合理的。再以科目分類,被家長批評的生物和中國歷史科,一般來說是重記憶的,即考生要記得多而準;而高於全港整體的科目,如物理數學,則較要求學生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能力,由此看來,優才對學生的培訓,著重學生的思考能力,多於要孩子填鴨死記。另外,我想優才學生的家長,見學校已有補底拔尖班,不會不願也不屑讓子女去讀天皇補習班,學生既無參加主流評核考試的經驗,亦沒有專為學習應考的訓練,成績便因而給比下去,如果事實如此,能得到公佈的成績,也許已經很好了。
我不知以上推測,是否過於自圓其說,自辯護短,自欺欺人。另外,這個報告亦足以令有心讓子女入讀類似學校的家長深思,輕鬆學習,愉快童年,那個家長不想其子女得到,可以學到解難抗逆,當然是好,問題是家長害怕到考會考時,解難抗逆的能力不能輕易測度,但學術成績給別人比下來,卻直接影響考大學的機會,所以即使很多家長想子女讀得開開心心,但基於面對現實,也得讓子女就讀主流學校,催谷子女學業。
這問題我想過,最大的疑問是在於啟發性的教育,是否適合香港主流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它的評核制度。在主流學校裡,整個環境教學都是朝著主流評核方向而去,毫不猶豫,但是對於這類標榜另類教學的學校,在早年任憑它是如何啟發性,如何鼓勵思考,到真正得參與主流評核時,學校家長學生也得乖乖就範,接受現實,否則,公開試貨真價實,家長可以和其他學校比較,如果比主流學校比下去,這類學校也得轉為重視公開試成績,提早催谷,到時什麼教學理念也得放下了。
所以核心問題是,用主流評核方法去評核接受另類教學的學生,而家長和大學最終都是用這個主流準則來評定學生,尤其學生只得一個公開試的成績作參考。因此,這給我的啟示是,如果家長讓子女入讀這類學校(我想至少包括優才,音小,培僑,播道,真道),必須明白學校理應可以給其子女在學術以外的範疇更好的培訓,例如創意、想象力,但學術卻未必和在主流學校接受教育有很明顯的分別,也許在子女畢業時,家長可能發現子女和其他大部分學生在學術以外的分別,學生的得益,已不足為外人道;如果學生只得一個公開試成績,如果成績不太好,也不要期望大學會因為子女在另類學校學習而降低要求,雖然另類學校多重視表達能力,但至少學術成績得到達步進面試房門的要求,家長要小心觀察,在適當時候可能在學術上要幫一幫子女;另一個方案,便是用適合的評核方法去評定在另類學習的學生,例如國際文憑(IB)。所以這亦是我讓女兒讀蔡繼有學校的原因,這學校既用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便用國際學校通用的評核方法來評定學生,這便是最適合了,學生不須接受兩種不同的教學和評核模式,效果應是最好,現時本地大學也會考慮這個評核方法的成績,所以留在香港升大學亦不是問題。除了蔡繼有學校之外,我發現部份另類學校都在準備讓學生參加國際文憑考試,例如真道書院。家長可能要研究國際文憑是否符合他們的期望,和所選的學校是否提供相關培訓。
根據報告,整體以每一個學生每一科來說,有一半以上是相等於C或以上,合格則超過九成,英文科的表現很好,而生物科和中國歷史科的整體表現,比全港的整體表現差;在討論區裡,部分家長對此感意外,覺得是一個大問題,也許他們覺得學生在每一科的表現應比全港的好,取得C或以上的比例也應該更高,如果家長每月付出的學費,優才又強調有拔尖班,換來只是比全港在某些科稍好的成績,是名不符實,物非所值。我在想,這份報告給我什麼的啟示呢?
我沒有去過這間學校,只憑自己對這間學校的認識,來解讀這份報告。報告清楚顯示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中英文都比全港整體高,這和學校基本上是英文中學相符,而通常這類重啟發的學校,都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所以語文較好是合理的。再以科目分類,被家長批評的生物和中國歷史科,一般來說是重記憶的,即考生要記得多而準;而高於全港整體的科目,如物理數學,則較要求學生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能力,由此看來,優才對學生的培訓,著重學生的思考能力,多於要孩子填鴨死記。另外,我想優才學生的家長,見學校已有補底拔尖班,不會不願也不屑讓子女去讀天皇補習班,學生既無參加主流評核考試的經驗,亦沒有專為學習應考的訓練,成績便因而給比下去,如果事實如此,能得到公佈的成績,也許已經很好了。
我不知以上推測,是否過於自圓其說,自辯護短,自欺欺人。另外,這個報告亦足以令有心讓子女入讀類似學校的家長深思,輕鬆學習,愉快童年,那個家長不想其子女得到,可以學到解難抗逆,當然是好,問題是家長害怕到考會考時,解難抗逆的能力不能輕易測度,但學術成績給別人比下來,卻直接影響考大學的機會,所以即使很多家長想子女讀得開開心心,但基於面對現實,也得讓子女就讀主流學校,催谷子女學業。
這問題我想過,最大的疑問是在於啟發性的教育,是否適合香港主流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它的評核制度。在主流學校裡,整個環境教學都是朝著主流評核方向而去,毫不猶豫,但是對於這類標榜另類教學的學校,在早年任憑它是如何啟發性,如何鼓勵思考,到真正得參與主流評核時,學校家長學生也得乖乖就範,接受現實,否則,公開試貨真價實,家長可以和其他學校比較,如果比主流學校比下去,這類學校也得轉為重視公開試成績,提早催谷,到時什麼教學理念也得放下了。
所以核心問題是,用主流評核方法去評核接受另類教學的學生,而家長和大學最終都是用這個主流準則來評定學生,尤其學生只得一個公開試的成績作參考。因此,這給我的啟示是,如果家長讓子女入讀這類學校(我想至少包括優才,音小,培僑,播道,真道),必須明白學校理應可以給其子女在學術以外的範疇更好的培訓,例如創意、想象力,但學術卻未必和在主流學校接受教育有很明顯的分別,也許在子女畢業時,家長可能發現子女和其他大部分學生在學術以外的分別,學生的得益,已不足為外人道;如果學生只得一個公開試成績,如果成績不太好,也不要期望大學會因為子女在另類學校學習而降低要求,雖然另類學校多重視表達能力,但至少學術成績得到達步進面試房門的要求,家長要小心觀察,在適當時候可能在學術上要幫一幫子女;另一個方案,便是用適合的評核方法去評定在另類學習的學生,例如國際文憑(IB)。所以這亦是我讓女兒讀蔡繼有學校的原因,這學校既用國際學校的教學模式,便用國際學校通用的評核方法來評定學生,這便是最適合了,學生不須接受兩種不同的教學和評核模式,效果應是最好,現時本地大學也會考慮這個評核方法的成績,所以留在香港升大學亦不是問題。除了蔡繼有學校之外,我發現部份另類學校都在準備讓學生參加國際文憑考試,例如真道書院。家長可能要研究國際文憑是否符合他們的期望,和所選的學校是否提供相關培訓。
現時大部份重啟發的學校,歴史都只數年,他們的學生,可能還未曾參加過主流公開試,相信首屆成績一出,如果是差,可能會影響部份家長對這類學校的看法和信心,學校得小心留意這個問題,而家長則可能要接受這類學校看重是發掘其子女的潛質和自信等等,而學業成績未必如主流學校般多操練,如果其子女不能得到最頂尖的公開試成績,要明白這是學校將大部份資源(如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培養子女潛質,這些潛質對孩子一生,可能會比得到很好的公開試成績還重要。家長要抱著適當的期望,或自己有自己的對策,這會比到最後發現事與願違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