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在校園裡過了一個開心的晚上。
蔡繼有學校的學生,每年十月開始,學生便要開始做一個科學項目,由老師教導帶領之下,完成一個項目,到農曆新年之後,學生便要回校在同學面講解自己的科學項目,而出色的科學項目,便在昨晚的科技晚會展示出來,並要向參觀的家長和同學講解。這些項目在上週開放日也有展示出來,不過學校似乎沒有多介紹,不知有多少外來的嘉賓看到。
去年第一次收到通知要做這個科學項目,心中都會感到只是一年級的學生,可以做些什麼項目呢?每個家長都想到要子女去做科學項目,他們獨力去做未必會做得好,所以也預算要和子女一起去做,眼見有些家長有多過一名子女在蔡繼有學校就讀,更加煩惱。之後學校給一年級學生的科學項目題目為動植物,我想父母也不應太過主導,所以便問女兒想做動植物的什麼題目,之後便以女兒想做的題目,跟著老師指導,一步一步的去做這個科學項目。我們對這個科學項目的認知不多,所以做出來的展示品,相比昨晚看到展示出的項目,的確是給比下去,而我聽到女兒說她在班內講解時,表現也不太好,所以沒有給選出來公開展示,也是合理的。看完昨晚的展示,便知道明年再次做這個科學項目時,要怎樣去做和要至少要做到怎樣的水準,才有機會給選出來。
看到學校給學生的指示,是一本很有系統的教材,教學生首先定題目,變成一個問題,之後要搜集資料,再將問題分為部份,最後再有一個結論。我的感覺其實便和寫論文差不多,所以這是一個給學生緞練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練習,和寫論文的分別只是,寫論文是文字性的,而這個科學項目則著重實驗觀察,而低年級則主要以製作展示品為主。看到這類項目,跟著便會想到,究竟這個項目,有多少是學生自己做,有多少是家長幫手做出來的呢?我會想,家長的參與真的少不了,否則要去圖書館找書也做不來,另外,還要去找材料去做展示品,家長也得帶子女去買。家長有參與是不容懷疑,但這個科學項目,我想學校不是要求學生自己獨力去做,否則學校可能會要求學生留在學校去做,而我想學校是期望家長和子女一起去做,讓家長可以根據學校的教材帶領子女去思考和製作展示品,其實家長也上了寶貴的一課。
昨天晚上是展示這些選出來的學生科學項目晚會,因為是晚上舉行,所以我便在接女兒放學後,便和女兒留在學校圖書館,做功課和看書,同班的同學也都留下來,他們做完功課之後,大伙兒一起吃茶點和玩,跑來跑去,見他們玩得那麼開心,覺得也很安慰。到了晚上的晚會,孩子們看完展示品之後,便去領取預訂的薄餅來吃,之後便又在操場跑來跑去,玩得很開心。 家長們聚首,又是分享子女讀書點滴的時間。老師也有參與其中,所以家長又可以和老師談談子女在校的情況。
開開心心,渡過了一個開心的晚上,期望來年再次和女兒一同去做這個科學項目,參加這個薄餅夜。
這網誌記錄了我為了我的愛女找幼稚園的經過,和當中我的感想。及後,我發現找小學又是另一個難關,所以我又將找小學的經過在這裡記下來,所以這個部落的名字也更新為「為女尋校記」了。再之後,寫的東西已開始談教育,談女兒將來要走的路,所以又再改名為「女兒的求學之路」。
如對這個部落的文章有回應,請在該文章加上你的意見(留意留言會經審核為非濫發留言之後才會出現在網誌內),而對整個部落有什麼意見,或想和我直接交流的,可以寄電郵至我的信箱 hcshiu@gmail.com。
另外,如果我有對於有關「新香港」和「新香港教育制度」的想法,會以私下電郵形式直接發送致讀者電郵地址,有興趣接收這些私信的讀者,可以到此「表格」提供電郵。
Wednesday, March 23, 2011
Monday, March 21, 2011
一天的開放日
上星期六雖然天色濛濛,下著毛毛細雨,但仍不減各人在這開放日一天的熱情。
那天早上,知道女兒幼稚園也是舉辦遊戲日,所以一早便帶女兒回到幼稚園去,希望可以探望幼稚園的老師和校長,同時也看看快要完成的校舍擴建部分。回到幼稚園,才發現原來所有家長都在參加家長會,校長在為低班學生的家長講解升小學的機制,所以便和女兒在校園內的書攤看書,慶幸間中也遇上女兒從前的班主任,和他們談了一會,在校園內的壁報板上,仍見到女兒和她同學的照片,彷彿他們還是在這裡就讀;到家長會完結,想去探校長,但校長給眾家長重重圍著,詢問有關升學事宜,我們只能遠遠的給她打個招呼,之後便要趕著離開,在校門乘了的士回蔡繼有學校了。
回到蔡繼有學校,校園內已經有很多家長和學生,他們繼續為自己的攤位作最後的準備,再去到女兒班的攤位,也已有其他家長到達,部份家長和學生到了演奏廳參加開幕典禮,不久攤位遊戲也開始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到處都是人,有校內的學生和家長,也有外界來參加的家長和學生,尤其是一些帶著讀幼稚園年幼子女的家庭,也許他們便是來參觀一下這學校,希望對學校有更深的認識,來決定是否為子女投考這學校。
開放日主要的節目是早上的開幕典禮,之後在地面那一層有攤位遊戲,演奏廳有表演,圖書館可以參觀和也有攤位遊戲,晚上在演奏廳有表演節目。日間,我和女兒有部份時間要到自己班的攤位當值,見女兒很投入的去協助,我很放心的讓她留在自己班的攤位工作,其他時間我則間中到圖書館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間中也和其他家長在校園內傾談,高興的見到有朋友全家來到學校參加開放日,也和他們在校園內傾談了一會。小學部每一班有一個攤位,加上其他的攤位,便應有四五十個攤位,地面那一層滿是人,感覺便像是一個小型年宵市場,有學生在四處叫嚷鼓勵人們參加他們的攤位,到攤位遊戲時間最後一小時,便開始有攤位拿著禮物在場內以遊戲票換禮物,我去問過老師,這會否和攤位遊戲原意不附,老師回答說沒有問題,跟著我又想,某些禮物一張遊戲票可以換數件,有些禮物要數張遊戲票來換,其實也是一個機會讓學生明白不同的物件有不同的價值,有平有貴,讓他們對價值有個概念也是好的。這天的禮物很豐富,家長和同學也可以參與,大都滿載而歸,盡興而返。攤位時間過後,大部份家長和學生便離開了,部份家長和學生留下來,還有部份的外出用饍後回校參加表演晚會。
晚上的表演籌款晚會,由校長的致辭開始,特別的是她在致辭的最後部份,介紹了剛在運動比賽拿了世界冠軍的同學,我聽說在校內的其他活動,校長已報導了這件事,而參加表演晚會的觀眾當中,大都是校內的家長和同學,所以校長實在不是在炫耀什麼,亦沒有提及學校要因為同學的成就而沾什麼光,反而我覺得校長是在借這位同學,說出她每天要練習兩小時,在學習上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現,去教導同學要學好時間管理,成功從來都不是靠幸運,而是靠努力。跟著晚上的表演節目很豐富,對我來說,最難忘的是當管弦樂團表演時,播出學校在不同年份的相片,而整個晚上,表演的和看表演的都很投入,而學生亦表現一貫的興奮,和台上的表演者打成一片。
綜觀蔡繼有學校的開放日,雖然籌備時間短促,但是老師、家長和學生都很投入,出錢出力,而表現出對學校的歸屬感,如果學校可以早點通知學生和家長,安排上和籌款事宜上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我相信這一次的開放日,更能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那天早上,知道女兒幼稚園也是舉辦遊戲日,所以一早便帶女兒回到幼稚園去,希望可以探望幼稚園的老師和校長,同時也看看快要完成的校舍擴建部分。回到幼稚園,才發現原來所有家長都在參加家長會,校長在為低班學生的家長講解升小學的機制,所以便和女兒在校園內的書攤看書,慶幸間中也遇上女兒從前的班主任,和他們談了一會,在校園內的壁報板上,仍見到女兒和她同學的照片,彷彿他們還是在這裡就讀;到家長會完結,想去探校長,但校長給眾家長重重圍著,詢問有關升學事宜,我們只能遠遠的給她打個招呼,之後便要趕著離開,在校門乘了的士回蔡繼有學校了。
回到蔡繼有學校,校園內已經有很多家長和學生,他們繼續為自己的攤位作最後的準備,再去到女兒班的攤位,也已有其他家長到達,部份家長和學生到了演奏廳參加開幕典禮,不久攤位遊戲也開始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到處都是人,有校內的學生和家長,也有外界來參加的家長和學生,尤其是一些帶著讀幼稚園年幼子女的家庭,也許他們便是來參觀一下這學校,希望對學校有更深的認識,來決定是否為子女投考這學校。
開放日主要的節目是早上的開幕典禮,之後在地面那一層有攤位遊戲,演奏廳有表演,圖書館可以參觀和也有攤位遊戲,晚上在演奏廳有表演節目。日間,我和女兒有部份時間要到自己班的攤位當值,見女兒很投入的去協助,我很放心的讓她留在自己班的攤位工作,其他時間我則間中到圖書館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間中也和其他家長在校園內傾談,高興的見到有朋友全家來到學校參加開放日,也和他們在校園內傾談了一會。小學部每一班有一個攤位,加上其他的攤位,便應有四五十個攤位,地面那一層滿是人,感覺便像是一個小型年宵市場,有學生在四處叫嚷鼓勵人們參加他們的攤位,到攤位遊戲時間最後一小時,便開始有攤位拿著禮物在場內以遊戲票換禮物,我去問過老師,這會否和攤位遊戲原意不附,老師回答說沒有問題,跟著我又想,某些禮物一張遊戲票可以換數件,有些禮物要數張遊戲票來換,其實也是一個機會讓學生明白不同的物件有不同的價值,有平有貴,讓他們對價值有個概念也是好的。這天的禮物很豐富,家長和同學也可以參與,大都滿載而歸,盡興而返。攤位時間過後,大部份家長和學生便離開了,部份家長和學生留下來,還有部份的外出用饍後回校參加表演晚會。
晚上的表演籌款晚會,由校長的致辭開始,特別的是她在致辭的最後部份,介紹了剛在運動比賽拿了世界冠軍的同學,我聽說在校內的其他活動,校長已報導了這件事,而參加表演晚會的觀眾當中,大都是校內的家長和同學,所以校長實在不是在炫耀什麼,亦沒有提及學校要因為同學的成就而沾什麼光,反而我覺得校長是在借這位同學,說出她每天要練習兩小時,在學習上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現,去教導同學要學好時間管理,成功從來都不是靠幸運,而是靠努力。跟著晚上的表演節目很豐富,對我來說,最難忘的是當管弦樂團表演時,播出學校在不同年份的相片,而整個晚上,表演的和看表演的都很投入,而學生亦表現一貫的興奮,和台上的表演者打成一片。
綜觀蔡繼有學校的開放日,雖然籌備時間短促,但是老師、家長和學生都很投入,出錢出力,而表現出對學校的歸屬感,如果學校可以早點通知學生和家長,安排上和籌款事宜上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我相信這一次的開放日,更能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Thursday, March 17, 2011
籌款的因由
在登出了蔡繼有學校開放日一文而文中提及當天會為學校籌款之後,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一間學費如此高的學校,還要籌款。心想,這也是很合理的想法,一般學校,不論是官津直資學校,以及相似的國際學校,也沒有籌款這個活動,為什麼蔡繼有學校便要籌款呢?我想,也得在這裡以我所理解的稍作解釋。
蔡繼有學校是一間私校,是辦學團體向政府申請土地以作建校之用,在建築費當中,便有一億便是從保良局借來的,所以現在學校還是向保良局攤還當中。而又因為學校是一間私校,所以政府便完全沒有任何經濟上的資助,而學校的主要收入便是學生的學費。根據近期一份學校發給家長的通告,學校的收入七成是用於教職員的薪金之上,而學校想維持一位老師對十點五個學生,所以可想而知,十個左右學生的學費,七成便是薪金,可以想像其實學校並不是「大花筒」了。如果還有任何改善工作,學校便得另找資源,例如便是由籌款得來。聽說學校打算增建室內運動場,而圖書館樓底之高,聽說是設計是兩層的,但因為建校之時沒有足夠資金,所以便建了如此高樓底的圖書館,將來籌集資金之後再加建閣樓。
至於學費方面,蔡繼有學校的確是同類(我想是比較相似的教學模式的學校)之中學費較平的一間,其中一個原因是學校只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實行IB,之下的班級便用類似的教學模式去教,而不是所有年級都是實行IB的原因是實行IB的支出會更高,例如所有課程都要經IB證證,老師也要接受過IB教育的培訓,所以為了令更多家庭可以負擔類似IB的教育,所以十一年級之下便只以類似IB的教育模式來教,而不去認證,到最後要用到IB的成績考大學時,才在最後兩年實行IB,而因為由一年級到十年級都以差不多的教育模式來教,所以我想學生也適應得到最後兩年IB教育。
蔡繼有學校的學費之所以令人覺得貴,是因為香港有很多學校是免費和受資助的,例如官津和直資。香港教育當局對學校的資助模式,是以經濟誘因去嘗試改變家長的決定,例如幼稚園方面,教育當局覺得應該是教本地化課程,雙語英普等非本地化主流幼兒教育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得不到資助,但現實是,中產家長知道,如果子女不是就讀這類不能使用學券的幼稚園,考得入心儀小學的機會便會較細。至於中小學方面,主流教育模式的學生便得到政府的資助,但是交稅比例最高的中產家長,如果讓子女入讀自己心目中理想教育模式的學校時,便得不到資助。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不公平,所以便曾有學者提出真正學券制,讓家長拿著學券去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當然這樣也有其利弊,不可以這樣簡單便說是最好的安排。
希望本文可以令讀者明白為什麼一間學費比一般學校為高的私校,還有需要去籌款的原因。
蔡繼有學校是一間私校,是辦學團體向政府申請土地以作建校之用,在建築費當中,便有一億便是從保良局借來的,所以現在學校還是向保良局攤還當中。而又因為學校是一間私校,所以政府便完全沒有任何經濟上的資助,而學校的主要收入便是學生的學費。根據近期一份學校發給家長的通告,學校的收入七成是用於教職員的薪金之上,而學校想維持一位老師對十點五個學生,所以可想而知,十個左右學生的學費,七成便是薪金,可以想像其實學校並不是「大花筒」了。如果還有任何改善工作,學校便得另找資源,例如便是由籌款得來。聽說學校打算增建室內運動場,而圖書館樓底之高,聽說是設計是兩層的,但因為建校之時沒有足夠資金,所以便建了如此高樓底的圖書館,將來籌集資金之後再加建閣樓。
至於學費方面,蔡繼有學校的確是同類(我想是比較相似的教學模式的學校)之中學費較平的一間,其中一個原因是學校只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實行IB,之下的班級便用類似的教學模式去教,而不是所有年級都是實行IB的原因是實行IB的支出會更高,例如所有課程都要經IB證證,老師也要接受過IB教育的培訓,所以為了令更多家庭可以負擔類似IB的教育,所以十一年級之下便只以類似IB的教育模式來教,而不去認證,到最後要用到IB的成績考大學時,才在最後兩年實行IB,而因為由一年級到十年級都以差不多的教育模式來教,所以我想學生也適應得到最後兩年IB教育。
蔡繼有學校的學費之所以令人覺得貴,是因為香港有很多學校是免費和受資助的,例如官津和直資。香港教育當局對學校的資助模式,是以經濟誘因去嘗試改變家長的決定,例如幼稚園方面,教育當局覺得應該是教本地化課程,雙語英普等非本地化主流幼兒教育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得不到資助,但現實是,中產家長知道,如果子女不是就讀這類不能使用學券的幼稚園,考得入心儀小學的機會便會較細。至於中小學方面,主流教育模式的學生便得到政府的資助,但是交稅比例最高的中產家長,如果讓子女入讀自己心目中理想教育模式的學校時,便得不到資助。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不公平,所以便曾有學者提出真正學券制,讓家長拿著學券去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當然這樣也有其利弊,不可以這樣簡單便說是最好的安排。
希望本文可以令讀者明白為什麼一間學費比一般學校為高的私校,還有需要去籌款的原因。
Monday, March 14, 2011
蔡繼有學校開放日
這個星期六(三月十九日)便是蔡繼有學校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並會慶祝九週年以及籌款,到時會有攤位遊戲,會有學生表演等等,學生和公眾人士可在當天購票參加攤位遊戲或其他活動。聽說小學每一班別會負責一個攤位,而中學部則會以社的形式辦攤位,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會回校擔當義工,例如負責自己班別的攤位或表演等等。
榮幸地我亦受邀和其他熱心的家長一同籌辦我女兒班別的攤位,我感到同學們對這個開放日很興奮,而我亦見到其他家長很積極地參與籌辦攤位以及捐贈禮物作攤位遊戲的禮物,可說是出錢出力。我相信大部份同學都會回校協助自己班別的攤位,所以這次活動定可以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亦希望這次開放日可以成為家長和學生一次難忘的回憶。
同時,對有興趣讓子女入讀蔡繼有學校的家長,亦可以把握這次機會帶同子女參觀蔡繼有學校,去看看學校的環境,和感受一下學校的校園氣氛;在參與遊戲和表演的同時,幫助學校籌款,令這裡的學生有更良好的學習環境。
也談自願班級優化計劃
引言
教育局推出了「自願班級優化計劃」,為的是要解決香港中一學生數目減少這個問題,方法是讓每級五班的中學減少一班,而教育局不會因為班數減少而縮減對學校的資助,尤其是教職員的數目,在某個年期之內是可以不減少,另外教育局再提供額外的資助(每年廿五萬)。這個計劃名為自願,期望有一百間中學參加,到上星期五截止了申請,這個星期教育局公佈參加這個計劃學校的數目,有二百間的中學左右。
回顧
我想要思考這個問題,得由頭回想這件事的始未。記得香港回歸中國後不久,便發生了香港人在內地出生子女的居港權事件,這件事的起因是香港在回歸前,很多香港男性回到內地娶妻生子,而根據基本法,香港人在內地所生的子女都有居港權,所以在回歸之後,很多這類子女便急於來到香港享受其香港居留權,有些甚至偷渡來港,香港政府當時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我覺得他們是用抹黑這類新來港人仕的方法,便說如果讓這類人仕來到香港,便即時便會有十八萬內地人來到香港,而因為要回內地娶妻多為草根階層,便有意見說這些人來到香港,便會即時申請綜援,入住公屋,盡享香港福利,搶去香港人的飯碗云云;香港終審法院原判這類人可即時享受香港的居港權,但香港政府乘著這個民意,要求人大釋法,加上條款,要這類在內地出生的香港人子女得申請排隊來港。對待香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這件事,根本是不公義,但當這件事變成了一件政治事件之後,政府挑動民意,誇大其害,加上有人在入境處放火殺了人,更令香港人對內地人反感,香港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是要責怪任何人,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著想,實無可厚非,而將來的事既無人可保證,亦想不得那麼多,任何人都只會看到短期的利害關係而作決定吧),所以這類香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便得回到老家申請,利用每天一百五十人的限額申請來港,內地既然有這麼多這類子女,他們要申到來港,也是一件漫長的過程,期間便得在內地接受教育,到申請到來香港和父母團聚,可能已是十多年後,他們整個教育過程也已經完成了,到來得香港,他們的學歷和培訓也未必合適香港,只能擔任一些無需特別技能的工作了。
我記得當時,我曾對我身邊的人說,既然基本法是給他們居港權,便讓他們來,這是他們當得的,這是公義問題(至於怎樣讓他們有秩序地快些來港,則是做法問題),香港的出生率由當時開始已經不斷下跌,香港人口將來老化的問題會很嚴重,據報導(註一),現時香港每1000港人照顧171個65歲以上老人,而到2039年,每1000個港人要照顧454個老人,差不多是每兩個香港人便得照顧一個老人家,那時就業的香港人的負擔便會很重了,那時香港的年青人,便是現在我們的子女,所以這班香港在內地所生的子女其實正好是補足香港年青人不足的問題;我身邊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的人,沒有人認同我的想法,只要想到內地人來香港便會拿香港的福利,便千萬個不願意他們來,我也無話可說。從那時起,香港本地人所生子女的出生率便不斷下降,之後便出現了幼稚園和小學的殺校潮了,現在殺到中學,將來理應是大學了(但可能因為大學三改四和招收內地海外學生,而解決了部份人手過多的問題),到最後便是青年就業人數少了。我相信政府中官員,學者等等,不會想不到這些問題,問題是他們不去面對,又或是如果他們真有其考慮,他們也沒有好好告訴市民。
現況
現在香港每年的嬰兒生長率由二零零三年的四萬六千回升至八萬二千(二零零九年)(註二),但是有頗大部份是內地產婦來港生產的(二零零九年是三萬七千個嬰兒)。從前是香港的男性在內地娶妻所生的子女,要排隊來香港才可以享有有居港權,但是現在內地的產婦,只要能負擔得起來港生產的費用,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卻可以來港生產,而出生的嬰兒順理成章便是香港人,反而可以即時享受香港的福利,只是數年的光景,為什麼有這樣雙重標準,不公平的現象呢?不知是否這是香港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他們用以改善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至少香港一眾醫院的產房便得益不少,年中無休,有私家醫院也重開產房。
這近一半由內地產婦所生的子女,他們的父母要這樣來港生產,大都是只能負擔得起生產的費用,並沒有香港居留權,同時香港的生活水準又高,所以他們大都不會(同時也不能)留在香港;我想最如意的算盤是他們會在子女六歲前都留在內地,接受學前和幼稚園教育,之後他們會想辦法搬到深圳去,讓子女每天過關來香港上學,所以北區近深圳的中小學,應不怕收生不足。現在內地高速發展,發展機會多,可能又有些內地家長反而不再重視香港的教育了,所以會享受香港教育的這類學生,人數不知有多少。
出生率低所引致的問題
既然香港來年的中學生人數不足填滿所有中學,如果教育局完全視之不理,什麼也不做,結果必是受歡迎的中學照樣可以收足學生,而不受歡迎的中學便會收不足學生,很明顯,第一組別的中學必定可以收足學生,但可能有些第一組別的中學開始要取錄第二組別的學生,而第二組別的中學,則要收更多第三組別的學生,而第三組別的中學,多是不受歡迎的中學,家長見自己子女原本要入讀第三組別的中學,但因為學生人數少而可以入讀第二組別的中學,實在求之不得,所以第三組別的中學,可能會嚴重收生不足,變相是小班教學。
就著這個現象,對政府而言,因為學校數目沒有少,老師人數沒有少,所以政府實際上對中學的支出理應是沒有改變,但是可以預見,如果第一組別的中學每班是三十人,而第三組別的中學可能只收到一班,而一班可能只得十人,如果審計處去計一計,政府花在每個第三組別的學生的支出,便可能是花在每一個第一組別學生的三四倍,政府實可能預見不能解畫,市民亦不會支持,另外,如果入學人數真的很少,便要殺校,但我想教育局明白,殺校是一件可以很政治化的事,有時是得不到民心的,到時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上街遊行,實非教育局所樂見。所以教育局完全不做什麼,結果是不可能接受的。
如果教育局真的任由中學收生,收生不理想也可以辦校下去。對於家長而言,除了他們也是納稅人,會理會審計處對第三組別個別學生支出遠高於第一組別的學生外,其實實無所謂,因為原本只能入讀第二組別的學生,因為學生人數少了,所以可以升格入讀第一組別的學校;原本第二組別的中學,則無奈地要接收更多第三組別的學生,人數不減,但學生水準下降,最受影響的反而是第二組別中學的老師;而留在第三組別入讀第三組別的學生,因為入讀該學校的人數大減,所以每個老師所要照顧的學生少很多,所以實際上老師對第三組別學生的教導反而會更好,經過數年,這極小班便會變成了誘因,令部份原可入讀第二組別中學的學生,回流向第三組別。可是,這不是教育局的做法。
另題外話,姑勿論教育局會以任何的方法來處理學生人數減少的問題,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便是香港的教育體制,因為主要是教育本地學生(尤其是中小學),學生人數減少,體制一定不會擴大,所以老師的晉升機會亦降低了,另外,香港的直資私校所提供的薪金,因為已脫離了政府的管制,所以也不會跟著原有官津的薪金了,變成因應勞工市場的供求而定,因供多求少,薪金實難上升,老師的流動少,回歸前的老師移民潮後的老師已坐好位置,新入職老師要上位也許還是漫漫長路,再加上老師既不被重視,工作量重,結果是教師並不是大學生的理想工作,質素好的學生不會選讀與教育有關的學位,不會入職為老師,間接也令老師師資不能與時並進,這是出生率減少使然, 實在無可奈可。
可行的解決方法
面對學生人數下跌,又不想減少學校和老師數目,其實處理方法不多,還是將學生按各學校的大小分給所有學校,即每間學校可以收到的學生便會減少,結果便是減少每班人數(即小班教學)或減少每校班數。
對於小班教學,現在的官津小學已開始了小班教學,翻開新聞,發現政府曾托學者研究小班教學的可行性和是否有明顯效果,研究結果是小班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明顯的效果的,教育局曾以這份研究報告力抗推行小班教學。現在推行小班教學,原來起因是當年曾特首競選連任,在辯論上被對手迫得要許下承諾,如果連任便會推行小學小班教學,到連任後,便真的推行了小班教學。所以,可以見到小班教學的推行,並不是教育局的立場,其實是一個政治考慮,作為連任的拉票,否則政府拿著研究報告,實在不會推行小學小班教學。現在要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也許便得等下任特首候選人走出來拉攏民心的時,作出決定來推行了,在網上聽到孫明揚回答余若薇對推行小班教學的回應時<註三>,也說出教育局是不認同小班教學,但只是特首覺得要推行便推行,至於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是資源調配先後的問題,所以不會推行,那些會增加開支之類的言論,也只是借口而已,而在余若薇的新書「假如我不是余若薇」中提及,孫明揚說如果要推行小班教學,教育支出便會由200億增至400億,在學校和老師都不會增加的情況下,只要什麼都不做,便已經會是少班了,沒有明顯的支出增加,所以孫明揚所說的話,實有嚴重「篤數」的成份,而政府對數目估計偏差之大,實不是新聞,多是用以誤導市民來支持政府政策;所以家長實在不用期望教育局會在這個特首任期尾的時候走出來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政府裡也許有些可以用來拉票的工具或方法,他們本是知道的,可能是為了留給將來候任特首連任時出來用以拉票,所以現在即使有很多人要求也不會實行。
相信因為教育局不想有過度的小班教學(例如一班十人)在中學出現,也明知多用資源在第三組別學生和保著第三組別學校,和到有事發生時才出來時,例如要殺校,也不會得到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支持,對家長而言,辦得不好的學便殺去,是理所當然的,難道要「貼錢」保著辦得不好的學校?所以既不能小班教學,又不想有殺校的情況出現,所以餘下來所能做的,便是每間學校也少收學生,但因為不想推行小班教學,所以教育局便推出縮班計劃,希望那些中學在中一原收五班的,轉為收四班了。現在香港的政治氣氛頗奇怪,也許是因為政府並不是強勢政府,所以教育局也不敢推出強行縮班的政策,否則一推出便會受到很大的反抗,所以只好轉為自願性質的縮班政策,希望勸導或利誘中學肯自願去減班,這便是自願班級優化計劃。
現時自願縮班計劃的利弊
於中學本身而言,減班是有以下的好處:
教育局推出了「自願班級優化計劃」,為的是要解決香港中一學生數目減少這個問題,方法是讓每級五班的中學減少一班,而教育局不會因為班數減少而縮減對學校的資助,尤其是教職員的數目,在某個年期之內是可以不減少,另外教育局再提供額外的資助(每年廿五萬)。這個計劃名為自願,期望有一百間中學參加,到上星期五截止了申請,這個星期教育局公佈參加這個計劃學校的數目,有二百間的中學左右。
回顧
我想要思考這個問題,得由頭回想這件事的始未。記得香港回歸中國後不久,便發生了香港人在內地出生子女的居港權事件,這件事的起因是香港在回歸前,很多香港男性回到內地娶妻生子,而根據基本法,香港人在內地所生的子女都有居港權,所以在回歸之後,很多這類子女便急於來到香港享受其香港居留權,有些甚至偷渡來港,香港政府當時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我覺得他們是用抹黑這類新來港人仕的方法,便說如果讓這類人仕來到香港,便即時便會有十八萬內地人來到香港,而因為要回內地娶妻多為草根階層,便有意見說這些人來到香港,便會即時申請綜援,入住公屋,盡享香港福利,搶去香港人的飯碗云云;香港終審法院原判這類人可即時享受香港的居港權,但香港政府乘著這個民意,要求人大釋法,加上條款,要這類在內地出生的香港人子女得申請排隊來港。對待香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這件事,根本是不公義,但當這件事變成了一件政治事件之後,政府挑動民意,誇大其害,加上有人在入境處放火殺了人,更令香港人對內地人反感,香港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是要責怪任何人,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著想,實無可厚非,而將來的事既無人可保證,亦想不得那麼多,任何人都只會看到短期的利害關係而作決定吧),所以這類香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便得回到老家申請,利用每天一百五十人的限額申請來港,內地既然有這麼多這類子女,他們要申到來港,也是一件漫長的過程,期間便得在內地接受教育,到申請到來香港和父母團聚,可能已是十多年後,他們整個教育過程也已經完成了,到來得香港,他們的學歷和培訓也未必合適香港,只能擔任一些無需特別技能的工作了。
我記得當時,我曾對我身邊的人說,既然基本法是給他們居港權,便讓他們來,這是他們當得的,這是公義問題(至於怎樣讓他們有秩序地快些來港,則是做法問題),香港的出生率由當時開始已經不斷下跌,香港人口將來老化的問題會很嚴重,據報導(註一),現時香港每1000港人照顧171個65歲以上老人,而到2039年,每1000個港人要照顧454個老人,差不多是每兩個香港人便得照顧一個老人家,那時就業的香港人的負擔便會很重了,那時香港的年青人,便是現在我們的子女,所以這班香港在內地所生的子女其實正好是補足香港年青人不足的問題;我身邊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的人,沒有人認同我的想法,只要想到內地人來香港便會拿香港的福利,便千萬個不願意他們來,我也無話可說。從那時起,香港本地人所生子女的出生率便不斷下降,之後便出現了幼稚園和小學的殺校潮了,現在殺到中學,將來理應是大學了(但可能因為大學三改四和招收內地海外學生,而解決了部份人手過多的問題),到最後便是青年就業人數少了。我相信政府中官員,學者等等,不會想不到這些問題,問題是他們不去面對,又或是如果他們真有其考慮,他們也沒有好好告訴市民。
現況
現在香港每年的嬰兒生長率由二零零三年的四萬六千回升至八萬二千(二零零九年)(註二),但是有頗大部份是內地產婦來港生產的(二零零九年是三萬七千個嬰兒)。從前是香港的男性在內地娶妻所生的子女,要排隊來香港才可以享有有居港權,但是現在內地的產婦,只要能負擔得起來港生產的費用,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卻可以來港生產,而出生的嬰兒順理成章便是香港人,反而可以即時享受香港的福利,只是數年的光景,為什麼有這樣雙重標準,不公平的現象呢?不知是否這是香港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他們用以改善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至少香港一眾醫院的產房便得益不少,年中無休,有私家醫院也重開產房。
這近一半由內地產婦所生的子女,他們的父母要這樣來港生產,大都是只能負擔得起生產的費用,並沒有香港居留權,同時香港的生活水準又高,所以他們大都不會(同時也不能)留在香港;我想最如意的算盤是他們會在子女六歲前都留在內地,接受學前和幼稚園教育,之後他們會想辦法搬到深圳去,讓子女每天過關來香港上學,所以北區近深圳的中小學,應不怕收生不足。現在內地高速發展,發展機會多,可能又有些內地家長反而不再重視香港的教育了,所以會享受香港教育的這類學生,人數不知有多少。
出生率低所引致的問題
既然香港來年的中學生人數不足填滿所有中學,如果教育局完全視之不理,什麼也不做,結果必是受歡迎的中學照樣可以收足學生,而不受歡迎的中學便會收不足學生,很明顯,第一組別的中學必定可以收足學生,但可能有些第一組別的中學開始要取錄第二組別的學生,而第二組別的中學,則要收更多第三組別的學生,而第三組別的中學,多是不受歡迎的中學,家長見自己子女原本要入讀第三組別的中學,但因為學生人數少而可以入讀第二組別的中學,實在求之不得,所以第三組別的中學,可能會嚴重收生不足,變相是小班教學。
就著這個現象,對政府而言,因為學校數目沒有少,老師人數沒有少,所以政府實際上對中學的支出理應是沒有改變,但是可以預見,如果第一組別的中學每班是三十人,而第三組別的中學可能只收到一班,而一班可能只得十人,如果審計處去計一計,政府花在每個第三組別的學生的支出,便可能是花在每一個第一組別學生的三四倍,政府實可能預見不能解畫,市民亦不會支持,另外,如果入學人數真的很少,便要殺校,但我想教育局明白,殺校是一件可以很政治化的事,有時是得不到民心的,到時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上街遊行,實非教育局所樂見。所以教育局完全不做什麼,結果是不可能接受的。
如果教育局真的任由中學收生,收生不理想也可以辦校下去。對於家長而言,除了他們也是納稅人,會理會審計處對第三組別個別學生支出遠高於第一組別的學生外,其實實無所謂,因為原本只能入讀第二組別的學生,因為學生人數少了,所以可以升格入讀第一組別的學校;原本第二組別的中學,則無奈地要接收更多第三組別的學生,人數不減,但學生水準下降,最受影響的反而是第二組別中學的老師;而留在第三組別入讀第三組別的學生,因為入讀該學校的人數大減,所以每個老師所要照顧的學生少很多,所以實際上老師對第三組別學生的教導反而會更好,經過數年,這極小班便會變成了誘因,令部份原可入讀第二組別中學的學生,回流向第三組別。可是,這不是教育局的做法。
另題外話,姑勿論教育局會以任何的方法來處理學生人數減少的問題,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便是香港的教育體制,因為主要是教育本地學生(尤其是中小學),學生人數減少,體制一定不會擴大,所以老師的晉升機會亦降低了,另外,香港的直資私校所提供的薪金,因為已脫離了政府的管制,所以也不會跟著原有官津的薪金了,變成因應勞工市場的供求而定,因供多求少,薪金實難上升,老師的流動少,回歸前的老師移民潮後的老師已坐好位置,新入職老師要上位也許還是漫漫長路,再加上老師既不被重視,工作量重,結果是教師並不是大學生的理想工作,質素好的學生不會選讀與教育有關的學位,不會入職為老師,間接也令老師師資不能與時並進,這是出生率減少使然, 實在無可奈可。
可行的解決方法
面對學生人數下跌,又不想減少學校和老師數目,其實處理方法不多,還是將學生按各學校的大小分給所有學校,即每間學校可以收到的學生便會減少,結果便是減少每班人數(即小班教學)或減少每校班數。
對於小班教學,現在的官津小學已開始了小班教學,翻開新聞,發現政府曾托學者研究小班教學的可行性和是否有明顯效果,研究結果是小班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明顯的效果的,教育局曾以這份研究報告力抗推行小班教學。現在推行小班教學,原來起因是當年曾特首競選連任,在辯論上被對手迫得要許下承諾,如果連任便會推行小學小班教學,到連任後,便真的推行了小班教學。所以,可以見到小班教學的推行,並不是教育局的立場,其實是一個政治考慮,作為連任的拉票,否則政府拿著研究報告,實在不會推行小學小班教學。現在要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也許便得等下任特首候選人走出來拉攏民心的時,作出決定來推行了,在網上聽到孫明揚回答余若薇對推行小班教學的回應時<註三>,也說出教育局是不認同小班教學,但只是特首覺得要推行便推行,至於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是資源調配先後的問題,所以不會推行,那些會增加開支之類的言論,也只是借口而已,而在余若薇的新書「假如我不是余若薇」中提及,孫明揚說如果要推行小班教學,教育支出便會由200億增至400億,在學校和老師都不會增加的情況下,只要什麼都不做,便已經會是少班了,沒有明顯的支出增加,所以孫明揚所說的話,實有嚴重「篤數」的成份,而政府對數目估計偏差之大,實不是新聞,多是用以誤導市民來支持政府政策;所以家長實在不用期望教育局會在這個特首任期尾的時候走出來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政府裡也許有些可以用來拉票的工具或方法,他們本是知道的,可能是為了留給將來候任特首連任時出來用以拉票,所以現在即使有很多人要求也不會實行。
相信因為教育局不想有過度的小班教學(例如一班十人)在中學出現,也明知多用資源在第三組別學生和保著第三組別學校,和到有事發生時才出來時,例如要殺校,也不會得到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支持,對家長而言,辦得不好的學便殺去,是理所當然的,難道要「貼錢」保著辦得不好的學校?所以既不能小班教學,又不想有殺校的情況出現,所以餘下來所能做的,便是每間學校也少收學生,但因為不想推行小班教學,所以教育局便推出縮班計劃,希望那些中學在中一原收五班的,轉為收四班了。現在香港的政治氣氛頗奇怪,也許是因為政府並不是強勢政府,所以教育局也不敢推出強行縮班的政策,否則一推出便會受到很大的反抗,所以只好轉為自願性質的縮班政策,希望勸導或利誘中學肯自願去減班,這便是自願班級優化計劃。
現時自願縮班計劃的利弊
於中學本身而言,減班是有以下的好處:
- 這個計劃給中學一個選擇,如果學校自願減班,學校因為減班而多出來的老師便可以留下,為時六年,期間如果有老師離職或退休,那麼六年之後,便不須再減老師了,跟著期間教育局會每年給中學額外廿五萬資助,而因為有多出來的老師,所以可以減輕所有老師的工作壓力。所以如果學校自願減班,其實是很有利,既不用減老師,影響老師的工作士氣,另外還有額外資助,如果學校本身原本便沒有足夠課室,便可以趁機會減班。
- 因為學生人數不足,有些第一組別的中學便要取錄些第二組別的學生,而有些第二組別的中學,便也要取錄第三學生,所以今次減班,這些學校便可以減少取錄原本在自己組別以下的學生,亦即可以保著中學自己原有的組別。既可減老師工作壓力,改善教學,保障學校的收的質素,減班實在是對這些學校有利。
- 因為中學跟從教育局的政策,所以和教育局的關係得以保持甚至改善。(看到孫明揚參加北區的集體減班典禮,可見教育局和這些中學的關係是多好。)官津中學的經濟來源是政府教育局,還有很多地方要和教育局合作,又或申請什麼資助,什麼基金,所以能和教育局有良好關係是一件好事。
而減班亦對中學亦有負面的影響:
- 因為一開始減班,以後所有班組也會少了學生人數,而學校人數減少,有些活動便更難安排或參加,例如能選出來參加校內校外比賽的人數便減少了(尤其是要動員大量學生的比賽,如學界運動會、中西樂團比賽等等),相反,越是學生多,越是人才濟濟,能找到有能之士的機會也大些。可見越是名校,越是收生眾多,便更能在公開比賽得獎,名氣更大,更能收到好學生,良性循環,能保名校之譽,反之,便是惡性循環,後果堪虞了。
- 因為減班是自願,所以中學減班與否,會令家長有不同的推測,例如減班是因為收生不足,收生質素下降,學校設施不足等等,總之便有其問題,相對收生質素良好,例如全部收生均是第一組別學生的中學,完全沒有收生不足的壓力,為公,學校是第一組別,能提供良好教育給最多的學生是負責任的行為,為私,學校可以保持老師和學生人數,令舉辦任何活動都有足夠人手和學生,所以不論為公為私,這類最受歡迎的第一組別中學,便不想減班去,例子便如皇仁書院。所以減班與否便好像是另一個中學質素指標,中學不想因為減班給家長覺得自己是次一等的中學。為要減輕縮班令家長對學校有負面影響,所以看到有些中學減班是整個地區內所有中學一同參與的。
- 雖然減班之後,學校有數年讓老師自然流失,但老師人數便不能回升,而流失了老師原本要教的課程,便得由其他老師來補替,問題是其他老師能否便可以補替離校老師的課程,如果不能,可能便不再是專科專教,對學生的學習可能會有影響。
- 將來如果學生人數回升,沒有減班的中學當然沒有影響,但是減了班的中學之中,那些才能首先加班,而這可能又是另一次中學之間的競爭,加添了未知數。所以為穩定中學本身,不減為妙。
- 如果中學是和某小學接龍,中學必須要有足夠學位讓小學的所有小六畢業生升到中學去,所以如果中學減班不能接受所有小學生。(所以這些中學便根本不能減班。)
- 官津中學和同校區的中學,學生來源都是同區的小學,所以實質上是爭取同一「客源」。如果有中學不減班,亦即令其他中學更難收生,不是共同進退,不減班中學和減班中學的關係便會變差了。同樣,雖然減班是「自願」的,但實際上如果不減班,便即和教育局對著幹,亦即傷害了不減班中學和教育局的關係,將來不減班中學可能在某些事情上便得不到其他減了班中學的方便了。
所以可以這樣說,可以不減班的話,中學是不想減班的,所以減班的中學,他們背後所持的原因會是:
直資私校
這次減班政策,只影響官津中學,所有直資私校則沒有任何影響。從直資私校角度來看,他們大都是名校,沒有收生問題,而他們因為要收學費,強調是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所以他們可以辯稱財政上沒有空間減少學生,另外,他們本就是為了離開官方的管理和控制,所以教育局實沒有任何借口說要求或希望他們減班,因為直資私校其實差不多便好像是一盤生意,所以只要他們可以收足學生,教育局對這些中學實在沒有任何原因要他們加入減班。
直資私校學位不能減,能減的只是官津學校,所以如果出生率繼續下降,學生入讀官津的人數便會繼續減下去,亦即入讀直資私校的比例便會不斷上升,忽發奇想,如果到某一刻,因為學生人數減少,直資私校為了保持學生人數,考入直資私校學生的質素也得同時下跌了,到時,家長便會發現,原來直資私校的教學質素不比官津學校明顯的高,便會有學生回流至官津體制內,次一等的直資私校便會開始收生不足,不知會否有直資私校要結業。
記得在減班計劃推廣期間,個別人仕說減班是一個社會責任云云,如果是這樣,直資私校也應參與其中,但是現在他們不用參加,是因為他們不須負社會責任,還是因為直資私校多是名校,如果要減班,定會令一眾中產父母所責難,所以教育局也不在言論提及直資私校。
結論
香港本地家長所生產的子女,人數每年下降,其實是早知的事,香港政府掌握最全面的資料,必定可以預知問題將要出現,至少在這次要中學縮班這件事 上,當年香港要殺小學,六年後的今天同樣問題當然會在中學出現,姑勿論是用什麼方法,政府實在應預先有計劃解決;但是政府不預先處理,早一兩年和中學預先作好安排,今天定不會有這樣 混亂的情況出現;由此真的可見教育局沒有遠見,沒有先知先覺,令人失望,另外,這次減班事件,本來只是一件教育事件,原為自願,但最後卻變成了威迫利誘,有學校更是強迫,如要強迫,倒不如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說是強迫,以免給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有錯誤的期望。感到的是,教育政策是人治的,是政治的,是短視的,如何能不令一眾有能力的家長避之則吉,轉投直資私校的懷抱。
近年出生率是回升了,加上有內地產婦來港生產,來年學生人數應會上升,希望到時不會再有這些減班問題。香港人口忽高忽低,跟著經濟而起伏,實在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香港的父母,除非是那些只想利用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設施來教育自己子女的,大都會打算要用多少錢來培育子女,如非在經濟好的時候,又不敢去生育去,香港政府是否應訂立長遠政策,給香港的父母一個穩定的環境和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成長(包括醫療、教育等等),讓父母在經濟不論好壞的時候,也可以放心生兒育女去。
- 辦學團體決定要減班,中學本身根本不能不減班。最明顯的例子是皇仁書院,她的辦學團體是政府,所以中學是不能不減班的。
- 學校的資源不足(尤其是班房數目),所以可以趁機會減少學生,改善學習環境。
- 學校的收生質素開始下降,開始要取錄原本自己組別以下的學生,所以減班以減少取錄自己組別以下的學生。
- 因為其他中學減班,個別中學自覺沒有過人之處可以保持收生質素(亦即沒有個別中學是特別受歡迎),為保和其他中學的關係(以及教育局的關係),所以自己也得減班去,例如是同區的中學聯合一同減班。
直資私校
這次減班政策,只影響官津中學,所有直資私校則沒有任何影響。從直資私校角度來看,他們大都是名校,沒有收生問題,而他們因為要收學費,強調是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所以他們可以辯稱財政上沒有空間減少學生,另外,他們本就是為了離開官方的管理和控制,所以教育局實沒有任何借口說要求或希望他們減班,因為直資私校其實差不多便好像是一盤生意,所以只要他們可以收足學生,教育局對這些中學實在沒有任何原因要他們加入減班。
直資私校學位不能減,能減的只是官津學校,所以如果出生率繼續下降,學生入讀官津的人數便會繼續減下去,亦即入讀直資私校的比例便會不斷上升,忽發奇想,如果到某一刻,因為學生人數減少,直資私校為了保持學生人數,考入直資私校學生的質素也得同時下跌了,到時,家長便會發現,原來直資私校的教學質素不比官津學校明顯的高,便會有學生回流至官津體制內,次一等的直資私校便會開始收生不足,不知會否有直資私校要結業。
記得在減班計劃推廣期間,個別人仕說減班是一個社會責任云云,如果是這樣,直資私校也應參與其中,但是現在他們不用參加,是因為他們不須負社會責任,還是因為直資私校多是名校,如果要減班,定會令一眾中產父母所責難,所以教育局也不在言論提及直資私校。
結論
香港本地家長所生產的子女,人數每年下降,其實是早知的事,香港政府掌握最全面的資料,必定可以預知問題將要出現,至少在這次要中學縮班這件事 上,當年香港要殺小學,六年後的今天同樣問題當然會在中學出現,姑勿論是用什麼方法,政府實在應預先有計劃解決;但是政府不預先處理,早一兩年和中學預先作好安排,今天定不會有這樣 混亂的情況出現;由此真的可見教育局沒有遠見,沒有先知先覺,令人失望,另外,這次減班事件,本來只是一件教育事件,原為自願,但最後卻變成了威迫利誘,有學校更是強迫,如要強迫,倒不如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說是強迫,以免給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有錯誤的期望。感到的是,教育政策是人治的,是政治的,是短視的,如何能不令一眾有能力的家長避之則吉,轉投直資私校的懷抱。
近年出生率是回升了,加上有內地產婦來港生產,來年學生人數應會上升,希望到時不會再有這些減班問題。香港人口忽高忽低,跟著經濟而起伏,實在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香港的父母,除非是那些只想利用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設施來教育自己子女的,大都會打算要用多少錢來培育子女,如非在經濟好的時候,又不敢去生育去,香港政府是否應訂立長遠政策,給香港的父母一個穩定的環境和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成長(包括醫療、教育等等),讓父母在經濟不論好壞的時候,也可以放心生兒育女去。
Thursday, March 03, 2011
教學語言
家長為子女選學校的其中一個條件便是學校所用的教學語言,以現在香港的環境和可預見將來對人力資源的期望,英文和普通話的培育便成為了家長對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考慮點。
香港是國際城市,沒有製造業和沒有天然資源,香港的經濟支柱便是提供服務,尤其是內地和國際之間的橋樑。英語是國際語言,因此內地人也開始重視英語,雖然內地的能提供英語環境比香港少,但內地人口多,亦肯和努力去學,只要有小部份人能學好英語,加上海外留學和回流的人,能操流利英語的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便會比香港人還多,所以香港人真的要保持整體社會的英語能力,才能為內地和國際提供服務,在將來還能佔上某個地位,不至被邊緣化。將來我們子女畢業之時,便得面對這個情況,所以培養子女英語能力,長期是香港家長重視的一點。但家長得想深一層,將來的世界只有一個地球村,如果只是英語好,很多移民外國的中國的下一代的英文都比香港的學生好,而且加上懂中文(不論是廣東話或普通話,至少聽得明,其至能說),再加上一些學會普通話的外國人,他們其實比在香港學習成長的學生更有優勢,所以香港的家長,除了重視子女英語的學習,其實也應注意中文的學習,如果香港人不能同時操流利英語和普通話,和一個外國人相比,又有什麼特出的地方呢?將來香港人要回內地工作,又比內地人和外國人有什麼優勝呢?以前看過一本書「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作者便要他的女兒學習普通話,外國人尤重視學習普通話,香港的學生,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如果反而輕視了中文和普通話的學習,也許有一天會後悔吧。
感到一般家長心目中都有一個理念,便是子女最重要是學好英文,中文方面,因為本身是香港人,身邊都是說中文的,電視也是看中文(廣東話)電視,沒有理由學不好中文吧。所以很多本地的家長,便會盡量給子女機會去學英文,例如上課外的英文堂,相對地,很少聽到有家長讓子女去上中文堂(上普通話堂的反而是有的)。其實想深一層,學中文是比學英文難的,英文只有廿六個字母,加上可以看字拼音,所以只要學好拼音(很多國際幼稚園都有教,也有家長會在幼稚園期間給子女上拼音班),其實讀和串英文字是不難的,反觀中文字,字形多,又有相似字,讀音又不同,看到女兒在學校所學的中文字,原來和我在學時所學的已有不同,個別字筆劃的細微處時有不同,相比英文,中文是難學得多。所以現在看到家長是重英文,輕中文,很多學生都喜歡看英文書多於中文書,也聽到家長說自己子女的中文不好,但是沒有聽到家長會給子女什麼額外資源去改善中文,看到自己子女喜歡看英文書,他們也不以為然。
現在女兒讀了半年一年級,老師的評語是她的中文比英文好,我相信這是和女兒在幼稚園時是讀主流本地化課程幼稚園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現在她喜歡看中文書多於英文書,由學校帶回家的讀本,她喜歡看中文的多於英文,而她看中文讀本也可以明白整本書中八九成的中文字,稍有不懂的中文字,問一問大人也可以了。反而見到有其他小朋友,他們真的喜歡看英文書,而不喜歡看中文書,長此下去,他們的中文水平也很難提高,尤其是在非主流學校的學生。所以,如果家長認同中文在將來對子女的發展同樣重要,我建議家長也要花一點資源在子女學習中文之上。看到有家長在家裡由子女嬰兒時期開始便在家跟孩子談英文,本意是想孩子可以早點適應英文,將來學好英文,之後孩子都是放在國際幼稚園就讀,又是主要是英文的環境,所以孩子不自覺會覺得講英文是較好,亦對他們較易,跟著孩子會發現學中文比學英文還難,家長又不會堅持子女要學好中文,所以這類孩子要學好中文便是更難了。相對地,在主流幼稚園就讀的學生,中文會較好,而如果家長想子女的英文可以好一點,便找些輔助的課外班給孩子上,學英文的效果當然沒有在國際化幼稚園那麼好,但是學好了中文(而大都可以用學券,有多餘的金錢去上其他課外班),所以入讀主流幼稚園也有其好處的。
另一個有關教學語言的問題便是在學校裡,中文應是用廣東話教,還是用普通話教,也許這個議論可以很學術的去研究,例如學生應學好母語(即香港人的方言-廣東話)還是學好國家的通用語言(即普通話)。曾看過張堅庭的書「Doubt爸聲2」,提及香港人的廣東話有很多懶音,香港人應要學好廣東話,從前母語教學又說用母語來學習是最容易理解的,近來亦聽到有人提出要保衛廣東話,似乎香港人應學好廣東話,亦應以廣東話來學習其他知識,亦聽過有意見說內地那麼多方言,聽說在學校裡也是用方言學習的,內地人不也是能說流利普通話嗎?
回想自己在學生時代學中文,是用廣東話教,但是從來是沒有學拼音,聽到是什麼音便是什麼,兩個字的發音是否相同,也得靠自己的耳朵,所以說話是否有懶音,也無從得知,也得靠自己了,日常使用廣東話,每個人都聽得明白,也沒有人認真的去聽別人和自己所說的廣東話是否正統,簡單如廣東話中的「昨天」應說是「尋日」還是「禽日」,書本是白話文,口用廣東話來讀,但日常廣東話又沒有教;現在所有人學普通話是用拼音來學的,但是香港人學廣東話便從來沒有用拼音來學(也許要在大學修讀語言系時才會學),更甚者日常的廣東話拼音更有不少偏差,例如「角」字在香港多音譯為「Kok」,而實際上應拼為「Gok」(音為Gok3),女兒名字中的「芷」字,發音應是「zi2」,小時候當班長時,同音字多拼為「Chi」,但是到辦出生紙時,職員卻建議為「Tsz」,不知外國人看到這個沒有Vowel的Tsz時,能否讀得這個音出來,所以,香港從來都沒有好好的教廣東話,只是大家都聽得明白而已。
用廣東話來學中文最大的問題是,當學生要用中文寫作時,很容易便會加入很多廣東口語的字詞,所以用普通話來學中文的一個好處,便是學生說得出來,便可以寫出來,沒有廣東話口語,所有懂中文的人都看得明,理論上是對的。(但是其實普通話在不同地方都加入了新的元素,例如內地說「很牛」,台灣說「很酷」,還有很多潮語,都不是每個懂普通話的人都聽得明。)當然,白話加點潮語,對大部份中國人來說還是看得明白,但是廣東話寫出來就只有懂廣東話的人才看得明,更甚者是絕大部份香港人是不能一字一字的寫出廣東話,很多廣東話裡的音,好像是沒有字的(至少沒有人教過,電視久不久會有節目教一教,但誰也不會認真的去學),文章中要出現廣東話字,便得用上香港常用字庫,對於沒有加上這個字庫的電腦系統,便會出現亂碼,所以這些也不利以廣東話來書寫。所以,似乎在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是無可厚非的,我們會讚嘆一個香港人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多於能說一口沒有懶音的廣東話(可能只有少數人能聽得出),所以家長會重視學普通話,如果學校是用普通話教中文,對大部份家長來說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所以當我們接受用普通話教中文時,我們也得明白將會有什麼的影響。我們從前用廣東話來學中文,到在職之後,才有學普通話的念頭,所以學到的普通話都很「普通」,但是我們日常看書寫作,都是用廣東話讀的,到有需要以普通話來讀時(或在卡拉OK時唱普通話歌時),我們才會理會文章中的中文字在普通話是怎樣讀,所以有時會不知某個字在普通話是怎樣讀。將來,我們的子女在學校是用普通話來學中文,結果是他們學會每個中文字在普通話是怎樣讀,但反而這個中文字在廣東話是怎樣讀,則要靠學生本身了,既然是不知道某些字的廣東話發音,更遑論是否有懶音。
另外,在香港學普通話的一個難題是,我們是用內地的拼音來學普通話,但是我們卻要學跟台灣一樣的繁體字。所以,當家長去找課外書時,很多的繁體中文圖書或讀本,旁邊的是我們沒有學的台灣拼音符號,台灣的人口多、市場大,可以支持他們出版那些用台灣拼音符號的圖書,香港人看這些圖書便不能享受字邊有拼音的方便,另外,台灣所用的字詞文法,似乎和香港以及內地有些出入,所以有時香港人也看得不慣。內地也出版很多圖書,但卻是用簡體字,所以香港學生要看有內地拼音的繁體字圖書時,便得由香港出版社所出的圖書了,但香港市場小,能出版的圖書並不多,選擇也少。不知將來會否因為要去看內地圖書,香港的學生,無可避免的也要學上了簡體字吧。
總括來說,當家長大都重視英語教學時,應留意是否會令子女太過偏向英文的學習,有英優於中的態度,如果家長其實同時想子女學好中文時,便得適時提供支援或輔導。至於學習中文方面,以普通話教中文似乎是大勢所趨,利亦多於弊,但家長如果還想子女能以廣東話來讀文章,可能便要在生活中多和子女一同閱讀,例如看廣東話新聞報導或看報紙了。
香港是國際城市,沒有製造業和沒有天然資源,香港的經濟支柱便是提供服務,尤其是內地和國際之間的橋樑。英語是國際語言,因此內地人也開始重視英語,雖然內地的能提供英語環境比香港少,但內地人口多,亦肯和努力去學,只要有小部份人能學好英語,加上海外留學和回流的人,能操流利英語的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便會比香港人還多,所以香港人真的要保持整體社會的英語能力,才能為內地和國際提供服務,在將來還能佔上某個地位,不至被邊緣化。將來我們子女畢業之時,便得面對這個情況,所以培養子女英語能力,長期是香港家長重視的一點。但家長得想深一層,將來的世界只有一個地球村,如果只是英語好,很多移民外國的中國的下一代的英文都比香港的學生好,而且加上懂中文(不論是廣東話或普通話,至少聽得明,其至能說),再加上一些學會普通話的外國人,他們其實比在香港學習成長的學生更有優勢,所以香港的家長,除了重視子女英語的學習,其實也應注意中文的學習,如果香港人不能同時操流利英語和普通話,和一個外國人相比,又有什麼特出的地方呢?將來香港人要回內地工作,又比內地人和外國人有什麼優勝呢?以前看過一本書「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作者便要他的女兒學習普通話,外國人尤重視學習普通話,香港的學生,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如果反而輕視了中文和普通話的學習,也許有一天會後悔吧。
感到一般家長心目中都有一個理念,便是子女最重要是學好英文,中文方面,因為本身是香港人,身邊都是說中文的,電視也是看中文(廣東話)電視,沒有理由學不好中文吧。所以很多本地的家長,便會盡量給子女機會去學英文,例如上課外的英文堂,相對地,很少聽到有家長讓子女去上中文堂(上普通話堂的反而是有的)。其實想深一層,學中文是比學英文難的,英文只有廿六個字母,加上可以看字拼音,所以只要學好拼音(很多國際幼稚園都有教,也有家長會在幼稚園期間給子女上拼音班),其實讀和串英文字是不難的,反觀中文字,字形多,又有相似字,讀音又不同,看到女兒在學校所學的中文字,原來和我在學時所學的已有不同,個別字筆劃的細微處時有不同,相比英文,中文是難學得多。所以現在看到家長是重英文,輕中文,很多學生都喜歡看英文書多於中文書,也聽到家長說自己子女的中文不好,但是沒有聽到家長會給子女什麼額外資源去改善中文,看到自己子女喜歡看英文書,他們也不以為然。
現在女兒讀了半年一年級,老師的評語是她的中文比英文好,我相信這是和女兒在幼稚園時是讀主流本地化課程幼稚園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現在她喜歡看中文書多於英文書,由學校帶回家的讀本,她喜歡看中文的多於英文,而她看中文讀本也可以明白整本書中八九成的中文字,稍有不懂的中文字,問一問大人也可以了。反而見到有其他小朋友,他們真的喜歡看英文書,而不喜歡看中文書,長此下去,他們的中文水平也很難提高,尤其是在非主流學校的學生。所以,如果家長認同中文在將來對子女的發展同樣重要,我建議家長也要花一點資源在子女學習中文之上。看到有家長在家裡由子女嬰兒時期開始便在家跟孩子談英文,本意是想孩子可以早點適應英文,將來學好英文,之後孩子都是放在國際幼稚園就讀,又是主要是英文的環境,所以孩子不自覺會覺得講英文是較好,亦對他們較易,跟著孩子會發現學中文比學英文還難,家長又不會堅持子女要學好中文,所以這類孩子要學好中文便是更難了。相對地,在主流幼稚園就讀的學生,中文會較好,而如果家長想子女的英文可以好一點,便找些輔助的課外班給孩子上,學英文的效果當然沒有在國際化幼稚園那麼好,但是學好了中文(而大都可以用學券,有多餘的金錢去上其他課外班),所以入讀主流幼稚園也有其好處的。
另一個有關教學語言的問題便是在學校裡,中文應是用廣東話教,還是用普通話教,也許這個議論可以很學術的去研究,例如學生應學好母語(即香港人的方言-廣東話)還是學好國家的通用語言(即普通話)。曾看過張堅庭的書「Doubt爸聲2」,提及香港人的廣東話有很多懶音,香港人應要學好廣東話,從前母語教學又說用母語來學習是最容易理解的,近來亦聽到有人提出要保衛廣東話,似乎香港人應學好廣東話,亦應以廣東話來學習其他知識,亦聽過有意見說內地那麼多方言,聽說在學校裡也是用方言學習的,內地人不也是能說流利普通話嗎?
回想自己在學生時代學中文,是用廣東話教,但是從來是沒有學拼音,聽到是什麼音便是什麼,兩個字的發音是否相同,也得靠自己的耳朵,所以說話是否有懶音,也無從得知,也得靠自己了,日常使用廣東話,每個人都聽得明白,也沒有人認真的去聽別人和自己所說的廣東話是否正統,簡單如廣東話中的「昨天」應說是「尋日」還是「禽日」,書本是白話文,口用廣東話來讀,但日常廣東話又沒有教;現在所有人學普通話是用拼音來學的,但是香港人學廣東話便從來沒有用拼音來學(也許要在大學修讀語言系時才會學),更甚者日常的廣東話拼音更有不少偏差,例如「角」字在香港多音譯為「Kok」,而實際上應拼為「Gok」(音為Gok3),女兒名字中的「芷」字,發音應是「zi2」,小時候當班長時,同音字多拼為「Chi」,但是到辦出生紙時,職員卻建議為「Tsz」,不知外國人看到這個沒有Vowel的Tsz時,能否讀得這個音出來,所以,香港從來都沒有好好的教廣東話,只是大家都聽得明白而已。
用廣東話來學中文最大的問題是,當學生要用中文寫作時,很容易便會加入很多廣東口語的字詞,所以用普通話來學中文的一個好處,便是學生說得出來,便可以寫出來,沒有廣東話口語,所有懂中文的人都看得明,理論上是對的。(但是其實普通話在不同地方都加入了新的元素,例如內地說「很牛」,台灣說「很酷」,還有很多潮語,都不是每個懂普通話的人都聽得明。)當然,白話加點潮語,對大部份中國人來說還是看得明白,但是廣東話寫出來就只有懂廣東話的人才看得明,更甚者是絕大部份香港人是不能一字一字的寫出廣東話,很多廣東話裡的音,好像是沒有字的(至少沒有人教過,電視久不久會有節目教一教,但誰也不會認真的去學),文章中要出現廣東話字,便得用上香港常用字庫,對於沒有加上這個字庫的電腦系統,便會出現亂碼,所以這些也不利以廣東話來書寫。所以,似乎在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是無可厚非的,我們會讚嘆一個香港人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多於能說一口沒有懶音的廣東話(可能只有少數人能聽得出),所以家長會重視學普通話,如果學校是用普通話教中文,對大部份家長來說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所以當我們接受用普通話教中文時,我們也得明白將會有什麼的影響。我們從前用廣東話來學中文,到在職之後,才有學普通話的念頭,所以學到的普通話都很「普通」,但是我們日常看書寫作,都是用廣東話讀的,到有需要以普通話來讀時(或在卡拉OK時唱普通話歌時),我們才會理會文章中的中文字在普通話是怎樣讀,所以有時會不知某個字在普通話是怎樣讀。將來,我們的子女在學校是用普通話來學中文,結果是他們學會每個中文字在普通話是怎樣讀,但反而這個中文字在廣東話是怎樣讀,則要靠學生本身了,既然是不知道某些字的廣東話發音,更遑論是否有懶音。
另外,在香港學普通話的一個難題是,我們是用內地的拼音來學普通話,但是我們卻要學跟台灣一樣的繁體字。所以,當家長去找課外書時,很多的繁體中文圖書或讀本,旁邊的是我們沒有學的台灣拼音符號,台灣的人口多、市場大,可以支持他們出版那些用台灣拼音符號的圖書,香港人看這些圖書便不能享受字邊有拼音的方便,另外,台灣所用的字詞文法,似乎和香港以及內地有些出入,所以有時香港人也看得不慣。內地也出版很多圖書,但卻是用簡體字,所以香港學生要看有內地拼音的繁體字圖書時,便得由香港出版社所出的圖書了,但香港市場小,能出版的圖書並不多,選擇也少。不知將來會否因為要去看內地圖書,香港的學生,無可避免的也要學上了簡體字吧。
總括來說,當家長大都重視英語教學時,應留意是否會令子女太過偏向英文的學習,有英優於中的態度,如果家長其實同時想子女學好中文時,便得適時提供支援或輔導。至於學習中文方面,以普通話教中文似乎是大勢所趨,利亦多於弊,但家長如果還想子女能以廣東話來讀文章,可能便要在生活中多和子女一同閱讀,例如看廣東話新聞報導或看報紙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