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7, 2011

籌款的因由

在登出了蔡繼有學校開放日一文而文中提及當天會為學校籌款之後,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一間學費如此高的學校,還要籌款。心想,這也是很合理的想法,一般學校,不論是官津直資學校,以及相似的國際學校,也沒有籌款這個活動,為什麼蔡繼有學校便要籌款呢?我想,也得在這裡以我所理解的稍作解釋。

蔡繼有學校是一間私校,是辦學團體向政府申請土地以作建校之用,在建築費當中,便有一億便是從保良局借來的,所以現在學校還是向保良局攤還當中。而又因為學校是一間私校,所以政府便完全沒有任何經濟上的資助,而學校的主要收入便是學生的學費。根據近期一份學校發給家長的通告,學校的收入七成是用於教職員的薪金之上,而學校想維持一位老師對十點五個學生,所以可想而知,十個左右學生的學費,七成便是薪金,可以想像其實學校並不是「大花筒」了。如果還有任何改善工作,學校便得另找資源,例如便是由籌款得來。聽說學校打算增建室內運動場,而圖書館樓底之高,聽說是設計是兩層的,但因為建校之時沒有足夠資金,所以便建了如此高樓底的圖書館,將來籌集資金之後再加建閣樓。

至於學費方面,蔡繼有學校的確是同類(我想是比較相似的教學模式的學校)之中學費較平的一間,其中一個原因是學校只在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實行IB,之下的班級便用類似的教學模式去教,而不是所有年級都是實行IB的原因是實行IB的支出會更高,例如所有課程都要經IB證證,老師也要接受過IB教育的培訓,所以為了令更多家庭可以負擔類似IB的教育,所以十一年級之下便只以類似IB的教育模式來教,而不去認證,到最後要用到IB的成績考大學時,才在最後兩年實行IB,而因為由一年級到十年級都以差不多的教育模式來教,所以我想學生也適應得到最後兩年IB教育。

蔡繼有學校的學費之所以令人覺得貴,是因為香港有很多學校是免費和受資助的,例如官津和直資。香港教育當局對學校的資助模式,是以經濟誘因去嘗試改變家長的決定,例如幼稚園方面,教育當局覺得應該是教本地化課程,雙語英普等非本地化主流幼兒教育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得不到資助,但現實是,中產家長知道,如果子女不是就讀這類不能使用學券的幼稚園,考得入心儀小學的機會便會較細。至於中小學方面,主流教育模式的學生便得到政府的資助,但是交稅比例最高的中產家長,如果讓子女入讀自己心目中理想教育模式的學校時,便得不到資助。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不公平,所以便曾有學者提出真正學券制,讓家長拿著學券去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當然這樣也有其利弊,不可以這樣簡單便說是最好的安排。

希望本文可以令讀者明白為什麼一間學費比一般學校為高的私校,還有需要去籌款的原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