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4, 2011

也談自願班級優化計劃

引言
教育局推出了「自願班級優化計劃」,為的是要解決香港中一學生數目減少這個問題,方法是讓每級五班的中學減少一班,而教育局不會因為班數減少而縮減對學校的資助,尤其是教職員的數目,在某個年期之內是可以不減少,另外教育局再提供額外的資助(每年廿五萬)。這個計劃名為自願,期望有一百間中學參加,到上星期五截止了申請,這個星期教育局公佈參加這個計劃學校的數目,有二百間的中學左右。

回顧
我想要思考這個問題,得由頭回想這件事的始未。記得香港回歸中國後不久,便發生了香港人在內地出生子女的居港權事件,這件事的起因是香港在回歸前,很多香港男性回到內地娶妻生子,而根據基本法,香港人在內地所生的子女都有居港權,所以在回歸之後,很多這類子女便急於來到香港享受其香港居留權,有些甚至偷渡來港,香港政府當時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我覺得他們是用抹黑這類新來港人仕的方法,便說如果讓這類人仕來到香港,便即時便會有十八萬內地人來到香港,而因為要回內地娶妻多為草根階層,便有意見說這些人來到香港,便會即時申請綜援,入住公屋,盡享香港福利,搶去香港人的飯碗云云;香港終審法院原判這類人可即時享受香港的居港權,但香港政府乘著這個民意,要求人大釋法,加上條款,要這類在內地出生的香港人子女得申請排隊來港。對待香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這件事,根本是不公義,但當這件事變成了一件政治事件之後,政府挑動民意,誇大其害,加上有人在入境處放火殺了人,更令香港人對內地人反感,香港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是要責怪任何人,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著想,實無可厚非,而將來的事既無人可保證,亦想不得那麼多,任何人都只會看到短期的利害關係而作決定吧),所以這類香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便得回到老家申請,利用每天一百五十人的限額申請來港,內地既然有這麼多這類子女,他們要申到來港,也是一件漫長的過程,期間便得在內地接受教育,到申請到來香港和父母團聚,可能已是十多年後,他們整個教育過程也已經完成了,到來得香港,他們的學歷和培訓也未必合適香港,只能擔任一些無需特別技能的工作了。

我記得當時,我曾對我身邊的人說,既然基本法是給他們居港權,便讓他們來,這是他們當得的,這是公義問題(至於怎樣讓他們有秩序地快些來港,則是做法問題),香港的出生率由當時開始已經不斷下跌,香港人口將來老化的問題會很嚴重,據報導(註一),現時香港每1000港人照顧171個65歲以上老人,而到2039年,每1000個港人要照顧454個老人,差不多是每兩個香港人便得照顧一個老人家,那時就業的香港人的負擔便會很重了,那時香港的年青人,便是現在我們的子女,所以這班香港在內地所生的子女其實正好是補足香港年青人不足的問題;我身邊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的人,沒有人認同我的想法,只要想到內地人來香港便會拿香港的福利,便千萬個不願意他們來,我也無話可說。從那時起,香港本地人所生子女的出生率便不斷下降,之後便出現了幼稚園和小學的殺校潮了,現在殺到中學,將來理應是大學了(但可能因為大學三改四和招收內地海外學生,而解決了部份人手過多的問題),到最後便是青年就業人數少了。我相信政府中官員,學者等等,不會想不到這些問題,問題是他們不去面對,又或是如果他們真有其考慮,他們也沒有好好告訴市民。

現況
現在香港每年的嬰兒生長率由二零零三年的四萬六千回升至八萬二千(二零零九年)(註二),但是有頗大部份是內地產婦來港生產的(二零零九年是三萬七千個嬰兒)。從前是香港的男性在內地娶妻所生的子女,要排隊來香港才可以享有有居港權,但是現在內地的產婦,只要能負擔得起來港生產的費用,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卻可以來港生產,而出生的嬰兒順理成章便是香港人,反而可以即時享受香港的福利,只是數年的光景,為什麼有這樣雙重標準,不公平的現象呢?不知是否這是香港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他們用以改善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至少香港一眾醫院的產房便得益不少,年中無休,有私家醫院也重開產房。

這近一半由內地產婦所生的子女,他們的父母要這樣來港生產,大都是只能負擔得起生產的費用,並沒有香港居留權,同時香港的生活水準又高,所以他們大都不會(同時也不能)留在香港;我想最如意的算盤是他們會在子女六歲前都留在內地,接受學前和幼稚園教育,之後他們會想辦法搬到深圳去,讓子女每天過關來香港上學,所以北區近深圳的中小學,應不怕收生不足。現在內地高速發展,發展機會多,可能又有些內地家長反而不再重視香港的教育了,所以會享受香港教育的這類學生,人數不知有多少。

出生率低所引致的問題
既然香港來年的中學生人數不足填滿所有中學,如果教育局完全視之不理,什麼也不做,結果必是受歡迎的中學照樣可以收足學生,而不受歡迎的中學便會收不足學生,很明顯,第一組別的中學必定可以收足學生,但可能有些第一組別的中學開始要取錄第二組別的學生,而第二組別的中學,則要收更多第三組別的學生,而第三組別的中學,多是不受歡迎的中學,家長見自己子女原本要入讀第三組別的中學,但因為學生人數少而可以入讀第二組別的中學,實在求之不得,所以第三組別的中學,可能會嚴重收生不足,變相是小班教學。

就著這個現象,對政府而言,因為學校數目沒有少,老師人數沒有少,所以政府實際上對中學的支出理應是沒有改變,但是可以預見,如果第一組別的中學每班是三十人,而第三組別的中學可能只收到一班,而一班可能只得十人,如果審計處去計一計,政府花在每個第三組別的學生的支出,便可能是花在每一個第一組別學生的三四倍,政府實可能預見不能解畫,市民亦不會支持,另外,如果入學人數真的很少,便要殺校,但我想教育局明白,殺校是一件可以很政治化的事,有時是得不到民心的,到時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上街遊行,實非教育局所樂見。所以教育局完全不做什麼,結果是不可能接受的。

如果教育局真的任由中學收生,收生不理想也可以辦校下去。對於家長而言,除了他們也是納稅人,會理會審計處對第三組別個別學生支出遠高於第一組別的學生外,其實實無所謂,因為原本只能入讀第二組別的學生,因為學生人數少了,所以可以升格入讀第一組別的學校;原本第二組別的中學,則無奈地要接收更多第三組別的學生,人數不減,但學生水準下降,最受影響的反而是第二組別中學的老師;而留在第三組別入讀第三組別的學生,因為入讀該學校的人數大減,所以每個老師所要照顧的學生少很多,所以實際上老師對第三組別學生的教導反而會更好,經過數年,這極小班便會變成了誘因,令部份原可入讀第二組別中學的學生,回流向第三組別。可是,這不是教育局的做法。

另題外話,姑勿論教育局會以任何的方法來處理學生人數減少的問題,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便是香港的教育體制,因為主要是教育本地學生(尤其是中小學),學生人數減少,體制一定不會擴大,所以老師的晉升機會亦降低了,另外,香港的直資私校所提供的薪金,因為已脫離了政府的管制,所以也不會跟著原有官津的薪金了,變成因應勞工市場的供求而定,因供多求少,薪金實難上升,老師的流動少,回歸前的老師移民潮後的老師已坐好位置,新入職老師要上位也許還是漫漫長路,再加上老師既不被重視,工作量重,結果是教師並不是大學生的理想工作,質素好的學生不會選讀與教育有關的學位,不會入職為老師,間接也令老師師資不能與時並進,這是出生率減少使然, 實在無可奈可。

可行的解決方法
面對學生人數下跌,又不想減少學校和老師數目,其實處理方法不多,還是將學生按各學校的大小分給所有學校,即每間學校可以收到的學生便會減少,結果便是減少每班人數(即小班教學)或減少每校班數。

對於小班教學,現在的官津小學已開始了小班教學,翻開新聞,發現政府曾托學者研究小班教學的可行性和是否有明顯效果,研究結果是小班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明顯的效果的,教育局曾以這份研究報告力抗推行小班教學。現在推行小班教學,原來起因是當年曾特首競選連任,在辯論上被對手迫得要許下承諾,如果連任便會推行小學小班教學,到連任後,便真的推行了小班教學。所以,可以見到小班教學的推行,並不是教育局的立場,其實是一個政治考慮,作為連任的拉票,否則政府拿著研究報告,實在不會推行小學小班教學。現在要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也許便得等下任特首候選人走出來拉攏民心的時,作出決定來推行了,在網上聽到孫明揚回答余若薇對推行小班教學的回應時<註三>,也說出教育局是不認同小班教學,但只是特首覺得要推行便推行,至於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是資源調配先後的問題,所以不會推行,那些會增加開支之類的言論,也只是借口而已,而在余若薇的新書「假如我不是余若薇」中提及,孫明揚說如果要推行小班教學,教育支出便會由200億增至400億,在學校和老師都不會增加的情況下,只要什麼都不做,便已經會是少班了,沒有明顯的支出增加,所以孫明揚所說的話,實有嚴重「篤數」的成份,而政府對數目估計偏差之大,實不是新聞,多是用以誤導市民來支持政府政策;所以家長實在不用期望教育局會在這個特首任期尾的時候走出來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政府裡也許有些可以用來拉票的工具或方法,他們本是知道的,可能是為了留給將來候任特首連任時出來用以拉票,所以現在即使有很多人要求也不會實行。

相信因為教育局不想有過度的小班教學(例如一班十人)在中學出現,也明知多用資源在第三組別學生和保著第三組別學校,和到有事發生時才出來時,例如要殺校,也不會得到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支持,對家長而言,辦得不好的學便殺去,是理所當然的,難道要「貼錢」保著辦得不好的學校?所以既不能小班教學,又不想有殺校的情況出現,所以餘下來所能做的,便是每間學校也少收學生,但因為不想推行小班教學,所以教育局便推出縮班計劃,希望那些中學在中一原收五班的,轉為收四班了。現在香港的政治氣氛頗奇怪,也許是因為政府並不是強勢政府,所以教育局也不敢推出強行縮班的政策,否則一推出便會受到很大的反抗,所以只好轉為自願性質的縮班政策,希望勸導或利誘中學肯自願去減班,這便是自願班級優化計劃。

現時自願縮班計劃的利弊
於中學本身而言,減班是有以下的好處:
  1. 這個計劃給中學一個選擇,如果學校自願減班,學校因為減班而多出來的老師便可以留下,為時六年,期間如果有老師離職或退休,那麼六年之後,便不須再減老師了,跟著期間教育局會每年給中學額外廿五萬資助,而因為有多出來的老師,所以可以減輕所有老師的工作壓力。所以如果學校自願減班,其實是很有利,既不用減老師,影響老師的工作士氣,另外還有額外資助,如果學校本身原本便沒有足夠課室,便可以趁機會減班。
  2. 因為學生人數不足,有些第一組別的中學便要取錄些第二組別的學生,而有些第二組別的中學,便也要取錄第三學生,所以今次減班,這些學校便可以減少取錄原本在自己組別以下的學生,亦即可以保著中學自己原有的組別。既可減老師工作壓力,改善教學,保障學校的收的質素,減班實在是對這些學校有利。
  3. 因為中學跟從教育局的政策,所以和教育局的關係得以保持甚至改善。(看到孫明揚參加北區的集體減班典禮,可見教育局和這些中學的關係是多好。)官津中學的經濟來源是政府教育局,還有很多地方要和教育局合作,又或申請什麼資助,什麼基金,所以能和教育局有良好關係是一件好事。
而減班亦對中學亦有負面的影響:
  1. 因為一開始減班,以後所有班組也會少了學生人數,而學校人數減少,有些活動便更難安排或參加,例如能選出來參加校內校外比賽的人數便減少了(尤其是要動員大量學生的比賽,如學界運動會、中西樂團比賽等等),相反,越是學生多,越是人才濟濟,能找到有能之士的機會也大些。可見越是名校,越是收生眾多,便更能在公開比賽得獎,名氣更大,更能收到好學生,良性循環,能保名校之譽,反之,便是惡性循環,後果堪虞了。
  2. 因為減班是自願,所以中學減班與否,會令家長有不同的推測,例如減班是因為收生不足,收生質素下降,學校設施不足等等,總之便有其問題,相對收生質素良好,例如全部收生均是第一組別學生的中學,完全沒有收生不足的壓力,為公,學校是第一組別,能提供良好教育給最多的學生是負責任的行為,為私,學校可以保持老師和學生人數,令舉辦任何活動都有足夠人手和學生,所以不論為公為私,這類最受歡迎的第一組別中學,便不想減班去,例子便如皇仁書院。所以減班與否便好像是另一個中學質素指標,中學不想因為減班給家長覺得自己是次一等的中學。為要減輕縮班令家長對學校有負面影響,所以看到有些中學減班是整個地區內所有中學一同參與的。
  3. 雖然減班之後,學校有數年讓老師自然流失,但老師人數便不能回升,而流失了老師原本要教的課程,便得由其他老師來補替,問題是其他老師能否便可以補替離校老師的課程,如果不能,可能便不再是專科專教,對學生的學習可能會有影響。
  4. 將來如果學生人數回升,沒有減班的中學當然沒有影響,但是減了班的中學之中,那些才能首先加班,而這可能又是另一次中學之間的競爭,加添了未知數。所以為穩定中學本身,不減為妙。
  5. 如果中學是和某小學接龍,中學必須要有足夠學位讓小學的所有小六畢業生升到中學去,所以如果中學減班不能接受所有小學生。(所以這些中學便根本不能減班。)
  6. 官津中學和同校區的中學,學生來源都是同區的小學,所以實質上是爭取同一「客源」。如果有中學不減班,亦即令其他中學更難收生,不是共同進退,不減班中學和減班中學的關係便會變差了。同樣,雖然減班是「自願」的,但實際上如果不減班,便即和教育局對著幹,亦即傷害了不減班中學和教育局的關係,將來不減班中學可能在某些事情上便得不到其他減了班中學的方便了。
所以可以這樣說,可以不減班的話,中學是不想減班的,所以減班的中學,他們背後所持的原因會是:
  1. 辦學團體決定要減班,中學本身根本不能不減班。最明顯的例子是皇仁書院,她的辦學團體是政府,所以中學是不能不減班的。
  2. 學校的資源不足(尤其是班房數目),所以可以趁機會減少學生,改善學習環境。
  3. 學校的收生質素開始下降,開始要取錄原本自己組別以下的學生,所以減班以減少取錄自己組別以下的學生。
  4. 因為其他中學減班,個別中學自覺沒有過人之處可以保持收生質素(亦即沒有個別中學是特別受歡迎),為保和其他中學的關係(以及教育局的關係),所以自己也得減班去,例如是同區的中學聯合一同減班。
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來看,這個減班政策是否有利,是視乎心儀中學是否減班和同區學生人數是否減少了,如果心儀中學沒有減班,但同區學生減少了,入讀心儀中學的機會是大了;相反,如果心儀中學減了班,但同區學生沒有減少,入讀的機會便是細了。從另一角度,政府在中學教育的支出沒有減少(因為維持了所有中學和老師,而因減班中學可得額外資助,支持可能還會增加了),中學學生的人數卻減少了,所以理論上中學是有更多資源來教導學生,學生應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亦即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減班制度卻是對學生有利的。家長對教育政策支持與否,當然以自己子女為先,所以宏觀的利弊,家長也大都不會理會。

直資私校
這次減班政策,只影響官津中學,所有直資私校則沒有任何影響。從直資私校角度來看,他們大都是名校,沒有收生問題,而他們因為要收學費,強調是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所以他們可以辯稱財政上沒有空間減少學生,另外,他們本就是為了離開官方的管理和控制,所以教育局實沒有任何借口說要求或希望他們減班,因為直資私校其實差不多便好像是一盤生意,所以只要他們可以收足學生,教育局對這些中學實在沒有任何原因要他們加入減班。

直資私校學位不能減,能減的只是官津學校,所以如果出生率繼續下降,學生入讀官津的人數便會繼續減下去,亦即入讀直資私校的比例便會不斷上升,忽發奇想,如果到某一刻,因為學生人數減少,直資私校為了保持學生人數,考入直資私校學生的質素也得同時下跌了,到時,家長便會發現,原來直資私校的教學質素不比官津學校明顯的高,便會有學生回流至官津體制內,次一等的直資私校便會開始收生不足,不知會否有直資私校要結業。

記得在減班計劃推廣期間,個別人仕說減班是一個社會責任云云,如果是這樣,直資私校也應參與其中,但是現在他們不用參加,是因為他們不須負社會責任,還是因為直資私校多是名校,如果要減班,定會令一眾中產父母所責難,所以教育局也不在言論提及直資私校。

結論
香港本地家長所生產的子女,人數每年下降,其實是早知的事,香港政府掌握最全面的資料,必定可以預知問題將要出現,至少在這次要中學縮班這件事 上,當年香港要殺小學,六年後的今天同樣問題當然會在中學出現,姑勿論是用什麼方法,政府實在應預先有計劃解決;但是政府不預先處理,早一兩年和中學預先作好安排,今天定不會有這樣 混亂的情況出現;由此真的可見教育局沒有遠見,沒有先知先覺,令人失望,另外,這次減班事件,本來只是一件教育事件,原為自願,但最後卻變成了威迫利誘,有學校更是強迫,如要強迫,倒不如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說是強迫,以免給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有錯誤的期望。感到的是,教育政策是人治的,是政治的,是短視的,如何能不令一眾有能力的家長避之則吉,轉投直資私校的懷抱。

近年出生率是回升了,加上有內地產婦來港生產,來年學生人數應會上升,希望到時不會再有這些減班問題。香港人口忽高忽低,跟著經濟而起伏,實在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香港的父母,除非是那些只想利用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設施來教育自己子女的,大都會打算要用多少錢來培育子女,如非在經濟好的時候,又不敢去生育去,香港政府是否應訂立長遠政策,給香港的父母一個穩定的環境和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成長(包括醫療、教育等等),讓父母在經濟不論好壞的時候,也可以放心生兒育女去。

No comments: